|
发表于 2018-8-3 16:55:17
|
2018-8-3 18:23编辑
读完全文,我就有一个很大的疑惑点,那就是,凶手为什么要先击昏近藤在再使用绳子勒他,要知道当人被勒住脖子的时候是很难发出声音的,击不击昏没有必要,难道就为了保持死者安详的姿态?可对付一个日本军官谁会在乎那么多,所以我觉得击昏这个动作很缀余,完全没有必要,显得像是两个人所为,在这个时候,我又联想到带着匕首的父亲,我觉得击晕近藤可能是父亲所为,(因为用匕首刺,才会当心近藤能不能发声),所以父亲在相声场的中间应该去过近藤的屋子一次,当时近藤应该在睡觉,父亲用重物(很可能是水壶)击晕近藤,打算下手,但终究没忍心,才又退回包厢.
但我并不认为是父亲王安杀了近藤.原因有3点. 1 父亲身上带着的是匕首,如果要刺杀,在人已经击晕的情况下,没有理由弃匕首不用,而去选择绳子 2 如果是父亲干的,那他没必要要主动要去叫土方开门,这等于断了他逃跑的可能性,把他的嫌疑坐死了 3 如果是父亲干的,他为什么不敢承认,只要他一承认,不仅少受些皮肉之苦,而且还会成为人们口中传颂的国民英雄,没有必要一直喊着冤屈.
但问题又来了,如果父亲不忍刺杀近藤,那又是谁下的杀手呢?要知道有军务在身的近藤是不会自杀的,(当然他也不可能做得到,机械性窒息的自杀,几乎就没有面容安详的),当然也不会是土方吉,他与近藤同为日本人,他没有行凶的动机,而且作为近身侍卫,他要下手的机会很多,没必要等到现在.况且若是他干的,他为什么一口咬定这是个密室,只要说自己疏忽出去了一会儿,那么他的嫌疑就会小的多,而不会是他和王安对半分摊.
但在解决凶手是谁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要先明确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场谋杀是临时起意的,还是有所谋划的,如果是临时起意,那么我认为他的行动轨迹应与常人无异,是通过楼梯走到二楼发现土方不在(假设他去买烧饼了),而近藤在酣睡(晕了),才会起意下手.但这就存在好几个矛盾点了,首先是有关凶器的选择,绞杀这事费时间,文中也说了需要3分钟,若有杀人之心的话,麻绳远不如一把剪子方便.而且麻绳这东西说常见也不是那么常见,最起码二楼的包厢里是绝不会有的,所以说起意之人在见到近藤之时手边要有麻绳,但这却不太符合情理,谁会带着麻绳去见日本军官.如果说这场事件是人为谋划的话,确实有点相像,选择麻绳是因为他杀人无声,动手不会惊动门口和隔壁的人,而且也不需要那么多巧合,凶手就像蛇一样潜伏在某处,时机一到立刻出击,况且我怀疑,这剧院排的这么一出 百花亭 就是为了投近藤所好,其目的就是为了把近藤从武汉引回来,完成这次刺杀行动.所以近藤的死不是偶然,是一次有谋划的刺杀行动.
那么既然是刺杀行动,那么凶手就必然考虑到了,土方会在门口站岗,他是不可能能从门进了,至于窗户那也不行,窗户是案发后土方亲自打开的,而且窗户正对舞台,容易被人看见.而左包间也不行,进出会有声音,影响刺杀的成功率.所以他唯有一直潜伏在右包间,待到万事俱备之时,再出击.但这样潜伏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由于不知道近藤什么时候回来,所以他整个下午都要埋伏在右包间内,因此那些下午要登台唱戏的戏子们和说相声的可以排除,一直在听戏的贾老板可以排除,一整个大剧院如果一个下午没有清洁工,或者是少了一个小二的话,会很显眼的.因此凶手就只可能是与王安一样同是班主却又没有太多事情的秦汉.而且身为班主的秦汉可以比他人更好的布局,他可以一边排着 百花亭 ,一边联系近藤,邀他前来观赏.毕竟除了他之外,剧院也没有多少能接触到近藤的人.
事情的经过应该是这样的:
1938年6月初,近藤要调去武汉战场,而父亲却想劝阻近藤,不要再徒增杀戮,为此两人失和,父亲从此开始带匕首随身,有了刺杀的念头,于此同时,剧院另一个班主秦汉也打算为民除害,但此时近藤已调去武汉.为引来近藤,身为班主的秦汉特意排了一出百花亭,并通知近藤,请他观赏,并于当天埋伏在近藤长去的包厢内,当天近藤果然上钩,如约而至.在演至相声场时,王安,土方先后离去,期间王安,偷偷回到右包间一次,用水壶敲昏近藤,打算用匕首刺杀,终究不忍,还是离去了.在王安离去后,秦汉现身发难,用麻绳勒住近藤的脖子,导致近藤的死亡.之后隐约听到门口,王安与土方交谈,躲入左包厢,在等到土方发现尸体一片混乱之际逃离出去.之后虽听闻王安被做凶手抓起来,但由于王安之前亲昵日本的态度,秦汉也不打算站出来,对王安来说,知己已然去世,相比被人当作汉奸活着,也许作为一个英雄死去就是他最好的归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