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6:33:04 | 2018-8-3 16:37编辑
一、嫌疑人范围
        近藤在右包间内独处,后被发现勒死,结合死亡时间判定近藤被害时间是6点到6点25分之间,当时戏院内正在演相声。近藤所处的右包间共三个出入口,正门外是土方吉, 侧门外是王安,窗户外正对舞台观众。根据众人口供,没有其他可疑人员进出过近藤房间。根据调查,包间、走廊均没有藏人之处,戏院也没有暗道。由此可以判定,凶手在近藤独处期间从门进入右包间行凶,后又从门离开。门外的王安、土方吉必有一人参与了行凶。
       近藤死后面容安详,可以判定是昏迷中被勒死的。绳子共绕脖子两圈并相交项后,这表明凶手勒死近藤时极站位是在他的身后,否则使不出劲。近藤的头后部有被攻击的痕迹,能够从头后部攻击近藤的必定是他熟悉之人,仅土方吉、王安两人。土方吉的身份是保镖,在近藤休息期间入屋并来到他的身后,这不符合日本军人的等级观,也一定会引起近藤警觉,不易偷袭成功。王安和近藤有一些朋友的关系,有机会借聊艺术人生为由走到近藤身后,并不被防备。王安能够击昏近藤就有可以独立勒死他,所以他根本不需要帮手。
       判定凶手就是用砸头部方式致晕近藤,依据不充分,在糕点、水壶中下药也可以使近藤昏迷。从近藤死时表情来判断,他更可能是在无痛苦的情况下昏迷的。近藤的食物、水壶是自带的,能够在食物饮水中下药的人只有保镖土方吉一人。行凶后,水壶剩下的水被倒掉,换入一些平常的水。
       综上,王安和土方吉都有可能行凶。
二、单人作案的可能性。
       王安可以在敲门而入,和近藤大谈对方感兴趣话题,见机行事来到近藤身后,用武器砸昏近藤,然后用绳子勒死他。但是,这种可能存在四个不自然之处。1.近藤到访戏院距离前次已经有一个月左右,是突发事件,王安来不及准备武器。2.王安击昏近藤后,没有用携带的匕首刺杀,而是采用了作案难度高得多的勒死。3.近藤的头部只有一处小砸伤,可见武器威力不大,凶手为达到目的应该多砸几下,且近藤面容也过于安详,如果是被砸昏的,那么应该有一些痛苦状。4.砸伤近藤头部的凶器没有发现。鉴于以上四个理由,杀死近藤的凶手另有其人,即:土方吉。
土方吉在水壶里下药迷昏近藤,勒死他,并砸伤头部以掩饰近藤昏迷的真实原因。他行凶得手后,倒掉水壶中剩余的水,并用随身携带的正常水倒入。最后,嫁祸给王安,动机不明。
三、合谋的可能性。
       如果王安仅仅是砸昏近藤,真凶另有其人的话,凶手必须从一开始就躲在左包间里,在土方吉入屋后,凶手从走廊离开(王安目睹)。从时间上看,《百花亭》、相声、《赵氏孤儿》的演员都没有时间作案。从名单上排除这些人之后,只剩下扫地工陈伯(70岁)及两位小二(阮春生24岁、骆馀16岁)。陈伯的身体素质并不适合做凶手,基本排除。两位小二都可能是凶手,但是阮春生是1935年起跟随戏班的,骆馀是案发前两个月来的,相较之下骆馀更可能是专门为了刺杀伊藤而混入戏班的人。
       案件经过大致如下:伊藤于1937起经常来戏班,被暗杀组织盯上。1938月春,伊藤作为武汉会战参战军官而被列入暗杀名单。同年5月,伊藤又出现在戏院,而骆馀则奉命混入戏班等待伊藤再次到来。案发当日,伊藤、土方吉、王安上楼入有包厢看戏,走廊是视觉死角,骆馀从走廊偷偷进入左包间。此后,王安、骆馀协助击昏伊藤并勒死了他。王安把土方吉引入右包间,掩护骆馀从走廊撤离。骆馀带走了砸昏伊藤用的武器。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6:46:06
占楼……可能不填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6:51:49
包间内看戏需要面向窗户,为了方便,食物茶水放在左手边的可能性更大,死者死状神态安详,说明对凶手警惕性较低,即为熟人作案。尸检得出的结论是死亡时间在当日下午六时至六时三十分(考虑发现尸体的时间可以再减少五分钟),文中提到“当时坐在贾老板旁边的观众也证明贾老板一直都在第一排左侧观看表演”,贾老板没有作案时间,故排除嫌疑。若凶手是王安,从小门进去杀人,在他身上有匕首的前提下选择勒死近藤,又在行凶后去包间外叫土方吉开门,且在文中提到“父亲瞪着双眼念念有词好像在重复近藤的名字”均与常理不符,故王安不是凶手。“土方觉得有疑于是马上推门”,作为一个下属,主子尚在房间的情况下怎么敢直接推门而入,除非他确定房间内的人已经死亡。故凶手是土方吉,案发时间应是在《百花亭》结束,王安回到自己包间,相声开始之前。文中说“期间贾老板偶有转头与后方的一些观众交谈,曾瞥见包间里的近藤为表演鼓掌”,可以解释近藤尸体双手奇怪的放置方式。
事发经过:事发当天,在戏剧结束后,相声开始前,王安离开近藤包间回到自己包间,土方吉趁近藤不注意,先用桌上的军用水壶将近藤砸晕,后用绳子勒死了她。之后回到包间外站岗直到王安过去喊他开门,然后立刻推门发现尸体喊来贾老板等人,接着在警察局将杀人罪名嫁祸到王安头上。
动机:动机不确定。文中提到近藤是不得不参军,又是从武汉会战战场溜回北平看戏,作为一个参谋却临阵脱逃。所以土方吉可能是受上级命令杀掉近藤,或者不想看到自己的主子因为战争那么痛苦故杀了他。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6:52:58
凶手是罗维三
首先  王安不是凶手,但是他有杀近藤的想法。  1.近藤欣赏王安,王安视近藤为知音,虽在6月初有个大争吵,具体原因应该是近藤要去武汉做参谋,王安持反对意见。如果近藤去了武汉,那么武汉沦陷也就不远了。他准备的匕首,应该是要刺杀近藤的。结果他在挚友与国家之间纠结,以至于相声也没有听进去,隔壁的动静也没听到。2.王安发现近藤死的时候,神情明显是不知道他会死去的,至于交流少,是因为王安内心的纠结,加之看百花亭的时候一直望着近藤,心里肯定是五味杂陈,十分难过。这里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近藤的保镖土方吉。土方吉在近藤死后,冲向的是贾老板,骂的是贾老板,明显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你们戏院的人杀了近藤。有这种反应的原因就是,他当时明并没有恪尽职守,所以他没有马上认为王安是凶手就去吼王安。从后面军官拿着武士刀冲着土方吉发怒,土方吉被吓的汗水湿透了后背,可以说他极其心虚,求生本质让他找了个替罪羊,就说没有见过其他人上二楼,那么王安便是最大嫌疑人,军官的愤怒就会转向王安了。至于土方吉为什么没有恪尽职守呢?戏院旁巷子口摆摊买烧饼的小贩,对土方吉很是熟悉,说他时常光顾自己的摊子,土方吉爱吃烧饼,可是在上司面前吃当然是不可能的,而土方吉之前一直守在近藤身旁,只有在相声开始时,土方吉出来守房间,才有机会去买烧饼3.至于王安随身带的匕首,如果王安真的想用匕首杀害近藤,对于一介书生来讲,将匕首刺入心脏比用绳子勒保险的多,假如他真是用匕首将近藤打晕,那么他大可将匕首藏进房间里而不是带在身上,显然他不知道近藤已经遇害。既然凶手不是他,那么就便是戏剧工作人员中的一员了。
从后文可知,近藤的死,对于武汉会战有极大的益处,那么凶手极有可能是中国地下党派来刺杀近藤的。近藤三年前就派去华北,但是爱好戏剧的他1937年才来这家戏院,说明他也是不久才到北平的。那么在他之后进入戏院工作的人嫌疑就很大。首先可以排除表演赵氏孤儿和相声的人。其次排除小二,小二来的时间太晚,近藤六月初就去了武汉,他不足以掌握近藤看戏休息和土方吉去买烧饼的大体时间。而且近藤自带水和糕点,小二没有上去接近他的理由。那么在近藤来之后进入戏院和有时间作案的人就是小生江曼玉和丑角罗進三了。四点三十分时,空城计唱到“我本身卧龙岗散淡的人,此时已经进入第四场中段,离演完还有十五分钟。之后下场演员准备大致需要几分钟,《百花亭》表演的具体时间是44分钟,所以说百花亭演完大致的时间为五点三十五左右,相声和赵氏孤儿都没有这两个人参演,他们可以卸好妆,随意走动。当观众区位置不够时,两边站满了人,贾老板也是不是回头与观众交流,所以凶手卸完妆混在人群中也不那么显眼。为了不让人引起注意,他们可以在之前表演完就会卸妆随意走动,就会没人发现今天有什么特别之处。五点三十五百花亭演完,近藤开始休息,土方吉在门外等候,等近藤休息了一会儿后(大约六点过)去门口买烧饼,凶手趁这个时间马上到近藤的房间。打开门时,近藤可能没睡着,听到了开门声,回头一看竟是唱戏先生。文中说了,近藤对这里表演的先生很尊重,所以他死的时候右手掌朝上 左手盖在右手上,极有可能是鼓掌的时候被敲晕的,鼓掌表示欢迎这个人的到来,而且百花亭演出的时候他也鼓了掌,如果是百花亭的戏子来指导一二,近藤肯定更加开心。所以更加确定凶手是这二人中的一个。之后凶手在他转头时,用身上随身携带的小钝器打晕他再把他勒死,然后马上回去,过程四分钟不到。今天身高五尺三寸大约一米76左右,虽说如果是在近藤坐着的时候袭击,伤痕在后脑勺偏上不能确定身高,但是也很有可能是近藤站起来欢迎。
罗進三和江曼玉谁是凶手呢?看他们在京剧中扮演的角色,江曼玉是小生,小生对唱功要求极高,需要练习很多年,而在表演百花亭的时候,近藤高兴的鼓了掌,说明江曼玉唱功确实不错。而丑角分文丑武丑,对唱功要求不大,却需要一定的武打基础。如果是地下党派来刺杀近藤的人的话,不能担任小生,但丑角是可以的。而且罗進三扮演的高力士,据古书记载有二米几,虽说演员可能没有两米,但是既然是要扮演高力士,那么找的演员也要稍微高一点。所以凶手就是罗進三。
最后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母亲重病,“我”最后也得了癌症,癌病是有几率遗传的,所以父亲有可能也患有不治之症,既然不久会死去,是否为民族做出贡献,让自己拜托汉奸的骂名,保自己的母子不背负自己的骂名呢?还有最后与近藤的争执,近藤拿枪指着王安,王安的失望,都是可能是想杀近藤的推动器。可是最后近藤不是他杀的,面对自己的知音死去,反正自己也是将死之人,不论怎么严刑拷打,他也不会说是自己杀的近藤。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6:55:17 | 2018-8-3 18:23编辑
读完全文,我就有一个很大的疑惑点,那就是,凶手为什么要先击昏近藤在再使用绳子勒他,要知道当人被勒住脖子的时候是很难发出声音的,击不击昏没有必要,难道就为了保持死者安详的姿态?可对付一个日本军官谁会在乎那么多,所以我觉得击昏这个动作很缀余,完全没有必要,显得像是两个人所为,在这个时候,我又联想到带着匕首的父亲,我觉得击晕近藤可能是父亲所为,(因为用匕首刺,才会当心近藤能不能发声),所以父亲在相声场的中间应该去过近藤的屋子一次,当时近藤应该在睡觉,父亲用重物(很可能是水壶)击晕近藤,打算下手,但终究没忍心,才又退回包厢.
   但我并不认为是父亲王安杀了近藤.原因有3点. 1 父亲身上带着的是匕首,如果要刺杀,在人已经击晕的情况下,没有理由弃匕首不用,而去选择绳子 2  如果是父亲干的,那他没必要要主动要去叫土方开门,这等于断了他逃跑的可能性,把他的嫌疑坐死了 3 如果是父亲干的,他为什么不敢承认,只要他一承认,不仅少受些皮肉之苦,而且还会成为人们口中传颂的国民英雄,没有必要一直喊着冤屈.
   但问题又来了,如果父亲不忍刺杀近藤,那又是谁下的杀手呢?要知道有军务在身的近藤是不会自杀的,(当然他也不可能做得到,机械性窒息的自杀,几乎就没有面容安详的),当然也不会是土方吉,他与近藤同为日本人,他没有行凶的动机,而且作为近身侍卫,他要下手的机会很多,没必要等到现在.况且若是他干的,他为什么一口咬定这是个密室,只要说自己疏忽出去了一会儿,那么他的嫌疑就会小的多,而不会是他和王安对半分摊.
   但在解决凶手是谁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要先明确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场谋杀是临时起意的,还是有所谋划的,如果是临时起意,那么我认为他的行动轨迹应与常人无异,是通过楼梯走到二楼发现土方不在(假设他去买烧饼了),而近藤在酣睡(晕了),才会起意下手.但这就存在好几个矛盾点了,首先是有关凶器的选择,绞杀这事费时间,文中也说了需要3分钟,若有杀人之心的话,麻绳远不如一把剪子方便.而且麻绳这东西说常见也不是那么常见,最起码二楼的包厢里是绝不会有的,所以说起意之人在见到近藤之时手边要有麻绳,但这却不太符合情理,谁会带着麻绳去见日本军官.如果说这场事件是人为谋划的话,确实有点相像,选择麻绳是因为他杀人无声,动手不会惊动门口和隔壁的人,而且也不需要那么多巧合,凶手就像蛇一样潜伏在某处,时机一到立刻出击,况且我怀疑,这剧院排的这么一出 百花亭 就是为了投近藤所好,其目的就是为了把近藤从武汉引回来,完成这次刺杀行动.所以近藤的死不是偶然,是一次有谋划的刺杀行动.
    那么既然是刺杀行动,那么凶手就必然考虑到了,土方会在门口站岗,他是不可能能从门进了,至于窗户那也不行,窗户是案发后土方亲自打开的,而且窗户正对舞台,容易被人看见.而左包间也不行,进出会有声音,影响刺杀的成功率.所以他唯有一直潜伏在右包间,待到万事俱备之时,再出击.但这样潜伏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由于不知道近藤什么时候回来,所以他整个下午都要埋伏在右包间内,因此那些下午要登台唱戏的戏子们和说相声的可以排除,一直在听戏的贾老板可以排除,一整个大剧院如果一个下午没有清洁工,或者是少了一个小二的话,会很显眼的.因此凶手就只可能是与王安一样同是班主却又没有太多事情的秦汉.而且身为班主的秦汉可以比他人更好的布局,他可以一边排着 百花亭 ,一边联系近藤,邀他前来观赏.毕竟除了他之外,剧院也没有多少能接触到近藤的人.
  
事情的经过应该是这样的:
1938年6月初,近藤要调去武汉战场,而父亲却想劝阻近藤,不要再徒增杀戮,为此两人失和,父亲从此开始带匕首随身,有了刺杀的念头,于此同时,剧院另一个班主秦汉也打算为民除害,但此时近藤已调去武汉.为引来近藤,身为班主的秦汉特意排了一出百花亭,并通知近藤,请他观赏,并于当天埋伏在近藤长去的包厢内,当天近藤果然上钩,如约而至.在演至相声场时,王安,土方先后离去,期间王安,偷偷回到右包间一次,用水壶敲昏近藤,打算用匕首刺杀,终究不忍,还是离去了.在王安离去后,秦汉现身发难,用麻绳勒住近藤的脖子,导致近藤的死亡.之后隐约听到门口,王安与土方交谈,躲入左包厢,在等到土方发现尸体一片混乱之际逃离出去.之后虽听闻王安被做凶手抓起来,但由于王安之前亲昵日本的态度,秦汉也不打算站出来,对王安来说,知己已然去世,相比被人当作汉奸活着,也许作为一个英雄死去就是他最好的归宿.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6:55:31
凶手是王安,杀人动机:由原文中“近藤在武汉会战时(1938年六月初)被调至第二军第29师团担任参谋长,参与武汉会战,后来不知何时调度回北平”,由此可推理出,1938年6月5日,王安极有可能为了武汉会战问题于近藤发生争执。王安是文人,他十分明白中国的处境,武汉会战后的后果,于近藤发生争执后,他便回家在日记中写下“失望”二字,打算将近藤杀掉,打乱日方武汉会战的计划,而且王安也不知道近藤下次来戏院是什么时候,所以王安随时携带了匕首。7月7日,近藤出现,王安乃一文弱书生,自然,他内心的激动和兴奋难掩,全部表现在动作上,自然而然的会有意的在近藤看戏时盯着近藤,也为了避免被发现减少交流。谋杀过程中,从口供和提示中,可以看出,王安是知道这面墙的特性的,王安作为和近藤聊天最多的班主,自然也会知道近藤不爱看相声,而且在相声表演时,近藤会小睡,而这时王安会呆在左包间,等相声结束时,王安需要回到右包间,据原文尸体检测报告所述,近藤死于6点至6点半,而相声结束于6点25,相声结束了,王安需要回到右包间,而原文中,法医给出做案时间只需要三分钟,而相声结束于6点25分,到死亡时间6点三十分正好有五分钟,所以作案时间充沛,这时候就可以开始案件还原了,王安在6:25相声结束时,敲了小门,得到近藤允许后进入右包房,此时近藤需要打开有包房的窗,所以近藤站了起来,准备开窗,王安清楚,他不能用匕首尖的那一端刺,这样血会溅到自己身上,从而立刻暴露自己,王安需要保证“我”和母亲可以顺利逃脱,因为,正如贾老板所说“刺杀日本军官是大罪,一定会牵连到我”,所以王安选用匕首末端,用力击打近藤后脑(这里近藤是站起来的,根据尸检报告看出,近藤的非致命伤位于后脑,致命伤也是位于后颈被勒死,一个人如果在躺着时遇害,伤口就不可能位于人体后方,所以此人必是站着时遇害),随后用麻绳将近藤勒亡,确认近藤死亡后,王安知道近藤喜欢中国文化,他便将近藤安放至摇椅上,以中国对死人的方式,安放好了近藤,也就可以解释,近藤 死时为什么保持这右手左手放在腹下,因为这是中国安放死者的方法。至于为什么王安到死不承认杀人,是因为他害怕他连累到家人,为了拖延家人逃跑时间,所以他迟迟不承认。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6:58:36
贝克街第六届第一题:
首先,这道题属分析题,考虑到嫌疑人过多,排除法最佳。
若是王安杀人,则不会喊冤,且日记也记载他与远藤关系较好(虽有争执,但也不会杀远藤,且若他杀远藤,打开门的声音会吵到远藤,远藤不可能无防备被其敲晕再勒死,王安虽说不记得相声内容,极可能那时无暇,无闲心看,因为那时他与远藤关系已经在因为一个月前争执而冷淡),所以凶手不是王安。
凶手不是王安,能接近二楼的,只能是贾老板,或看门的土方吉,贾老板一直看戏,故排除,所以,土方吉嫌疑最大。
若土方吉杀人,则不会选择先敲晕再勒死远藤,因为他作为贴身保镖,完全有许多时间与方法(枪杀嫁祸给国民党等),若是因为要嫁祸给王安才如此做,那么,土方无杀人动机,且无法保证自己不被其上级直接处死,隐前提武汉会战在即,侵略者角度看,他也不可能在此时杀了一位将领。所以凶手不是土方吉。
如此,按照出题原则,凶手必定只能是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那么凶手只能是表演的花名册里面的人了。花名册里的人,既杀远藤,又嫁祸给王安,那么,必然是仇视日本且认为王安是卖国贼的人,所以排除老戏员,所以凶手在北平沦陷(1937.07.28)之后的不懂王安与远藤的关系的愤青新成员中,所以或为周(27岁),或为姜曼玉(31岁),或为羅(44岁),或为骆(16岁)。
37年11月中旬,远藤到来,羅距离此时间段最近,嫌疑最大,但羅连续两场演出,无体力犯案,所以排除。骆来的时间最短且走的也快,且小二可以随意走动,但骆16岁,根本无力道杀死人,且不可能敲晕一个五尺三丈的军人,所以排除,所以凶手在周,姜曼玉之间。
周负责演出《空》《赵》两场戏,姜曼玉演出《百》一场戏。《百》之后是相声,按照原文给的时间流排布,《空》在唱西皮慢板,已经进入尾声,所以可以推出,《空》结束大约在4点40分左右,之后《百》一小时,到了5点40分,之后是相声剧,5点40分至6点25分,周,姜曼玉,都有时间去杀人,但周在下一场要出演,小说给出隐前提,化装很费时间(第二段最后一句),所以,周是没有时间去杀完人又化妆上台的,所以排除出,凶手只能是姜曼玉。
那么,必然要破解密室杀人手法了。
窗户那边有观众席看着,等同一堵墙,戏楼也没说有几层,默认为线索只给出的两层,那么,唯一能进入远藤房间的,只能是大门了,大门有土方吉守着,若土方吉一直守着没撒谎,那么,此题就无解,所以,土方吉是撒谎了的,为何撒谎?很明显,极可能是因为守门时睡着了或者被弄晕了,必须撒谎说无任何人进入二楼,才能嫁祸给王安保住命。
那么土方吉是如何被姜曼玉弄晕的呢?题中有说到钝器,姜曼玉饰演的裴力士是有一个拂尘的,拂尘属于棍棒一类,棍棒属于钝器里的一种,所以,姜曼玉在演完《百》后,利用拂尘敲晕土方吉,然后进入远藤房间,敲晕熟睡的远藤,然后再勒死远藤,关上房间,退回一楼,就这样完成犯罪。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7:01:45
凶手是王安,杀人动机:由原文中“近藤在武汉会战时(1938年六月初)被调至第二军第29师团担任参谋长,参与武汉会战,后来不知何时调度回北平”,由此可推理出,1938年6月5日,王安极有可能为了武汉会战问题于近藤发生争执。王安是文人,他十分明白中国的处境,武汉会战后的后果,于近藤发生争执后,他便回家在日记中写下“失望”二字,打算将近藤杀掉,打乱日方武汉会战的计划,而且王安也不知道近藤下次来戏院是什么时候,所以王安随时携带了匕首。7月7日,近藤出现,王安乃一文弱书生,自然,他内心的激动和兴奋难掩,全部表现在动作上,自然而然的会有意的在近藤看戏时盯着近藤,也为了避免被发现减少交流。谋杀过程中,从口供和提示中,可以看出,王安是知道这面墙的特性的,王安作为和近藤聊天最多的班主,自然也会知道近藤不爱看相声,而且在相声表演时,近藤会小睡,而这时王安会呆在左包间,等相声结束时,王安需要回到右包间,据原文尸体检测报告所述,近藤死于6点至6点半,而相声结束于6点25,相声结束了,王安需要回到做包间,而原文中,法医给出做案时间只需要三分钟,而相声结束于6点25分,到死亡时间6点三十分正好有五分钟,所以作案时间充沛,这时候就可以开始案件还原了,王安在6:25相声结束时,敲了小门,得到近藤允许后进入右包房,此时近藤需要打开有包房的窗,所以近藤站了起来,准备开窗,王安清楚,他不能用匕首尖的那一端刺,这样血会溅到自己身上,从而立刻暴露自己,王安需要保证“我”和母亲可以顺利逃脱,因为,正如贾老板所说“刺杀日本军官是大罪,一定会牵连到我”,所以王安选用匕首末端,用力击打近藤后脑(这里近藤是站起来的,根据尸检报告看出,近藤的非致命伤位于后脑,致命伤也是位于后颈被勒死,一个人如果在躺着时遇害,伤口就不可能位于人体后方,所以此人必是站着时遇害),随后用麻绳将近藤勒亡,确认近藤死亡后,王安知道近藤喜欢中国文化,他便将近藤安放至摇椅上,以中国对死人的方式,安放好了近藤,也就可以解释,近藤 死时为什么保持这右手左手放在腹下,因为这是中国安放死者的方法。至于为什么王安到死不承认杀人,是因为他害怕他连累到家人,为了拖延家人逃跑时间,所以他迟迟不承认。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7:01:57
凶手是王安,杀人动机:由原文中“近藤在武汉会战时(1938年六月初)被调至第二军第29师团担任参谋长,参与武汉会战,后来不知何时调度回北平”,由此可推理出,1938年6月5日,王安极有可能为了武汉会战问题于近藤发生争执。王安是文人,他十分明白中国的处境,武汉会战后的后果,于近藤发生争执后,他便回家在日记中写下“失望”二字,打算将近藤杀掉,打乱日方武汉会战的计划,而且王安也不知道近藤下次来戏院是什么时候,所以王安随时携带了匕首。7月7日,近藤出现,王安乃一文弱书生,自然,他内心的激动和兴奋难掩,全部表现在动作上,自然而然的会有意的在近藤看戏时盯着近藤,也为了避免被发现减少交流。谋杀过程中,从口供和提示中,可以看出,王安是知道这面墙的特性的,王安作为和近藤聊天最多的班主,自然也会知道近藤不爱看相声,而且在相声表演时,近藤会小睡,而这时王安会呆在左包间,等相声结束时,王安需要回到右包间,据原文尸体检测报告所述,近藤死于6点至6点半,而相声结束于6点25,相声结束了,王安需要回到做包间,而原文中,法医给出做案时间只需要三分钟,而相声结束于6点25分,到死亡时间6点三十分正好有五分钟,所以作案时间充沛,这时候就可以开始案件还原了,王安在6:25相声结束时,敲了小门,得到近藤允许后进入右包房,此时近藤需要打开有包房的窗,所以近藤站了起来,准备开窗,王安清楚,他不能用匕首尖的那一端刺,这样血会溅到自己身上,从而立刻暴露自己,王安需要保证“我”和母亲可以顺利逃脱,因为,正如贾老板所说“刺杀日本军官是大罪,一定会牵连到我”,所以王安选用匕首末端,用力击打近藤后脑(这里近藤是站起来的,根据尸检报告看出,近藤的非致命伤位于后脑,致命伤也是位于后颈被勒死,一个人如果在躺着时遇害,伤口就不可能位于人体后方,所以此人必是站着时遇害),随后用麻绳将近藤勒亡,确认近藤死亡后,王安知道近藤喜欢中国文化,他便将近藤安放至摇椅上,以中国对死人的方式,安放好了近藤,也就可以解释,近藤 死时为什么保持这右手左手放在腹下,因为这是中国安放死者的方法。至于为什么王安到死不承认杀人,是因为他害怕他连累到家人,为了拖延家人逃跑时间,所以他迟迟不承认。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7:02:13 | 2018-8-3 18:46编辑
首先还原案情。
在取信王安、土方证词的情况下,作出如下还原
当时,王安、近藤、土方三个人一同上了二楼。三人进入了右包间。此时,不能确定左包间是否有人。
随后,百花亭表演结束,近藤留在右包间,而王安【大概】通过了隔间小门,进入了左包间。土方从右包间正门走出。
命案随后就在相声开始到赵氏孤儿开场前。除王安外,其余人的时间表如下。
程蝶如                         百花亭【花旦】
梅小云                                                                      赵氏孤儿【花旦】
杨啸良 空城计【老生】                                              赵氏孤儿【老生】
周庆瑜 空城计【老生】                                              赵氏孤儿【老生】
朱秀先 空城计【小生】                                              赵氏孤儿【小生】
姜曼玉                         百花亭【小生】
萧章华 空城计【丑】                                                 赵氏孤儿【丑】
罗进二 空城计【丑】    百花亭【丑】
段元楼 空城计【净】                                                 赵氏孤儿【净】
袁世君 空城计【净】                                                 赵氏孤儿【净】
陈伯
王安
秦汉
马东                                                        相声
蒋鞏(gong)                                         相声
阮春生
骆馀

首先,假设王安和土方都没有撒谎。基于该种情况,我们在时间上的犯罪可能性的角度来审视一下上诉人等是否存在犯罪可能。
赵氏孤儿的表演者均无法杀人。因为在相声开始后,土方就已经站在右包厢门口。此时任何上下楼的的人都会被土方目击。唯一离开的机会,是在命案发生后,土方进入右包厢,此时赵氏孤儿已经开演,而王安站在右包厢门口,背对楼梯。这是唯一的逃脱机会。
百花亭的表演者也无法杀人,因为表演刚结束,土方就站到了门口。凶手无法进入。
此外,相声表演中发生了命案,故相声的表演者无法犯案
排除了赵氏孤儿、百花亭、相声的演员外,剩下的仅陈伯、王安、秦汉、阮春生、骆馀五人。
如果有扮演者使用了替身,这会引入不必要的知情人。而且根据下文的推论,若非王安杀人,则王安至少是一个知情人。
姑且认为,王安之外的凶手在这五人内。

当王安和土方的证词同时为真时,嫌犯是无处藏身的(下文证明)。因此我们必须认为王安和土方中有一个人撒谎。
1、若土方撒谎,王安的话为真,则土方可以杀人,土方也可以合谋杀人,合谋几乎可以是任何人,则本案毫无意义。
2、若土方说了真话,王安的证词撤销。则土方无法知道左包厢内的情况。
不妨假设,可以存在这么一个人,在三人都在右包厢时,即百花亭表演结束前,他伺机进入左包厢。而当王安通过隔间小门进入左包厢而土方看住楼梯时,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留在左包厢内,一种是走出到左包厢门口。但是开左包厢的门很可能惊动土方,除非土方又聋又瞎,否则凶手无法藏身。
那么我们只能认为,该人在土方出门后,依旧待在左包厢内。王安知道该人处于左包厢,并且没有声张。这意味着王安即便没有亲自下手,也一定知道真凶是谁,而他却始终没有招供。从这个角度来讲,王安很可能和他是合谋关系,或者至少纵容了凶手的行为。另外一个支持两人作案的根据在于,凶手从背后袭击了死者。死者当时若听到门开,不可能无动于衷。为什么此人一直能走到死者身后?要么是极为亲密,要么此人当时无需开门且死者的注意力被吸引。联系到死者最后的姿势,我们有理由怀疑,死者最后做出的动作是鼓掌。他在鼓掌中被击昏。而当时窗户已经合上,他看到的表演,想必由室内一人提供。而伤在身后,说明房间还存在第三人。从不增加犯案人员的角度设想,表演者和凶手两人中必有一个为王安。考虑到王安为近藤所青睐,王安为表演者的可能性较高。王安首先从左包厢打开小门,进入了右包厢,提议要进行表演。此后小门保持开启状态,而王安开始了单口相声。近藤的注意力被相声吸引,并鼓掌示意,此时有人静步【按住shift】穿过小门,进入室内,将近藤击昏。随后勒毙死者。
随后该人和王安返回左包厢内,关闭隔间小门,王安负责打开左包厢门,出门诱使土方进入右包厢,并用身子挡在门口作为掩护,而凶手趁着土方注意力在室内时,穿过敞开的左包厢门,经过右包厢门口,下楼逃逸混入人群中。
【这里无法解释为何王安要拒不认罪;因为他确实包庇罪犯,而且出于保护第二人的目的,不认罪没有好处。对此有一个解释,即拖延时间,制造让妻儿离开北平的机会,只要不认罪,家人短时间不会受到株连(当然就算不认罪也有一定概率被株连,若这是答案也把日军想得过于君子了)】

为什么绳子绕了两圈交于颈后?
绳子全长一米。成年男性的脖颈周长在40cm上下,勒紧的话,肯定在40以下。环绕两周后,双手各留下的握长仅仅10~15cm。这个握长对行凶而言或有不便。
此外勒杀通常将绳子绕一圈在后方收紧即可,或者绕一圈打结,从后方扯拽。不打结绕两圈的原因,令人费解。
这可以解释为凶手力气较小为未成年或者老人。【并不清楚有没有这个科学道理,当然你要解释为文质彬彬的人不方便杀人用两圈,我也没辙。】
但是这不能是自杀。因为若不打结,一个人光通过拽绳子的方式不能勒死自己,当人窒息到一定状态后,双手会脱力,窒息状态自然会解除。
固然近藤为知己自杀,王安包庇殉情的故事很好听,但是在物理上不成立。
自杀的方式通常需要用固定的装置,譬如在绳圈中间塞入物体使绳圈收紧,或者用棍状物收紧绳圈。除非事后被王安回收,否则无法解释。

为什么不直接勒死而要先击昏?
据此怀疑凶手没有足够的力气勒死一个军人。
于是我们认为,主犯以老汉陈伯和阮春生嫌疑为重。
此外,勒死是一种不会溅血的作案方式,有利于脱罪。
而王安无论如何不能脱罪。
如果击晕后由王安动手,在他脱罪无望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用匕首捅死近藤。这反证了下死手的不能是王安,得另有其人。

为何两人犯案?
一则可能是王安顾念交情无法下手。另一可能是王安和近藤交恶,无从下手,所以谋杀近藤需要两人。包庇罪犯的目的,大约是为了保护英雄。可是,为什么还要喊冤呢?

当然,我们最后在碎嘴讨论一下自杀可能性。自杀的手法前面也说了,也许就单纯是近藤自杀后王安篡改现场,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剧情。
不过这种超乎亲情的友谊故事也太特么扯淡了吧。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