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4:37:03
引用
匿名者 发表于 2018-8-2 10:23占楼占楼占楼

首先我认为这道题目的凶手是贾老板贾仁
文中所提到的,贾老板与父亲王安是故交,所以贾老板必定了解父亲一系列的才能,但是他却只给了父亲一个闲散的虚职-班主,从后文中所提到的父亲的一系列怀才不遇的感慨可知,这并不是父亲的本意。
父亲王安是因沈阳沦陷举家迁往北平,加之饱读诗书,深知仁义之道,怎么会去接近一个日本鬼子呢?况且在近藤第一次到达的时候父亲表现出的正是一种君子的仅仅了解的行为,为何到了后来成了与其交往的专门人员呢?只有可能是受到老板贾仁的安排!
父亲王安对自己儿子教育的很好,希望他成为一个正人君子,不与不三不四的人往来,但父子二人感情并不好,母亲身体又不好,父亲怀才不遇,缺少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在这种苦闷的境遇之下,他在贾老板的刻意安排之下了解了近藤,这个精通中国文化,中国喜剧的日本军官,这点贾老板必定知道。
但是在六月初,近藤成了参谋长的消息被贾老板所知,他将这个消息看似无意透露给了父亲,父亲在此之前与近藤有过战争的争吵,但是无伤大雅,知道这个消息的传播,父亲勃然大怒,质问近藤,引发了二人之间的争执,父亲从此对近藤的本性有所了解,倍感失望,也不愿与他说说谈笑,但作为一个文人的父亲,虽有气节,但是还是做不出杀人这种事情
        近藤遇害的日子是七七事变的第二年,也是北平沦陷的第二年,作为高级长官的近藤被秘密召回北京,由于上次的争论,父亲不愿与近藤谈笑,加之七七的缘故,两人都显得很沉默,但是父亲依旧对近藤的知遇之恩有所触动,在近藤鼓掌之际望着近藤发呆思索,这也是对应了文中空城计的那句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表明近藤是父亲的知音,多种情感揉杂在一起,父亲不会动手杀人,况且一个文人,怎么会选在妻子生日这天动手呢?
       但是近藤头上的伤痕确实与父亲有关,父亲因七七的历史原因心情不好,在相声场时通过小包间的门进入,与近藤谈论他担任了参谋长的事情,两人再次谈崩,近藤鼓着掌对父亲所说表示讽刺,父亲一怒之下用自己防身的小刀的刀柄重击近藤头部,后愤怒离开,虽然近藤的窗户关着,但是父亲包间中的窗户却因为观看的原因是开着的,贾仁利用关注父亲包间中是否有人而判断时机,在看到父亲进门后了解到了情况,在确保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利用晕厥的近藤以及麻绳弄死了他。
         由于所有人都有不在场证据,所以父亲的嫌疑最大,这个事情很轻松便推倒了父亲的身上,而父亲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件事情,意识到自己可能难逃一死,只好不断喊冤,亦或是通过这种办法,用读书人最后的气节,坚持到底。
     至于贾老板,贾仁,假仁,假仁以,在将责任推卸给父亲之后,还假装好心的帮母子俩逃脱,去牢里探视,虽然做的是对民族好事,但是对朋友确实不仁不义的!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4:40:17 | 2018-8-3 16:49编辑
土方吉是凶手,土方吉开门父亲听不到;而且,近藤俊一不会对土方吉有戒心,所以,土方吉可以打晕近藤俊一,然后再把王安骗进来,最后,把大家叫来。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4:45:59 | 2018-8-3 15:06编辑
()内为原文。
动机:
案发当天是1938年7月7日,(距离他们上一次过来,已经过了快一个月左右。)而王安和近藤最后一次冲突剧烈的争执日期(只有最后一次的争执不太一样,日记中未写明争执原因,只说在争执最后恼羞成怒的近藤掏出手枪抵住父亲的额头,两人僵持和沉默了数分钟后,近藤收起枪离开戏院。)是1938年6月5日
由(近藤在武汉会战开始时(1938年6月初)被调到第2军第29师团担任参谋长参与武汉会战),我们不难推断出王安和近藤冲突的原因。因为王安不希望自己认识的这个异国朋友,成为侵略自己国家领土的侩子手。然而,很显然的是,近藤因为自己的职责在身,没有答应王安的请求,并且起了争执。因为这次争执之后,也可能是因为近藤对此耿耿于怀,也可能因为军务繁忙,近藤就没有来过剧院,一直到案发当天,7月7日,才又一次来到剧院看戏。
而王安对无法劝诫自己认为的朋友不做侩子手也耿耿于怀,两人都心事重重,所以土方才会发出(以往近藤与王安在观看表演时有很多话,不知为何案发那天却很少。)的言论。
手法:
凶手不是王安,但是,那种情况下,王安也可能猜到凶手是谁,并且,王安虽然没有动手,但是他自己也的确在犹豫,是否应该刺杀近藤。所以,王安有可能是知情者。7月7日那天,近藤和土方4点30分左右来到剧院,那时候空城计刚开始,空城计之后是大约1个小时的百花亭。这两部戏的时候,土方和王安都是陪着近藤在二楼的右包间的。直到百花亭之后有一个单口相声的时间,然后到了6点25,赵氏孤儿开始的时候,刚唱了两句就被叫停。
我们肯定不能认为是土方杀了近藤,毕竟跟了十多年,如果要杀,应该有无数次机会,而且,凶手杀近藤的动机,明显是因为要刺杀近藤,延缓在武汉会战方面的压力,所以凶手不可能是土方
然而,据土方的证词来说,他没有看到其他人进过二楼的任何一个包间,土方是在百花亭结束之后,走到的右包间的门口,而这个时候,王安也离开右包间来到左包间。
这个时间,应该大概是6点左右。近藤的尸体于6点25被发现,这期间,要杀害近藤,只有一种可能,凶手在王安,近藤,土方来到右包间看戏时,先潜伏在右包间等候时机,毕竟近藤来了这么多次,他的不看相声的习惯,在剧院里面的人都知道,所以,凶手也只能是剧院的常驻人员,不可能是现场临时的观众。那时候的老房子应该有房梁,再拿着绳子,只要有点底子的人都可以躲在房梁上。且不易被发现。【很可能王安已经发现了或者猜到】
在相声开始,土方去门口站岗之际,凶手从房梁下跳下,出其不意的拿钝器给近藤后脑勺来了一下,之后,用事先准备好的麻绳勒毙了近藤,然后,继续躲在右包间房里。之后,王安等到赵氏孤儿已经开始了,(到了下一场的演员们都已上台,他再次敲门却依然没人应答,又从窗户看到右边包间的窗户还是关着,所以只好出门找土方让其代为开门。)凶手趁着王安去叫土方时,躲在了左包间,等他们发现尸体,走到窗户对贾老板大喊的时候,从容的从土方身后的走廊,离开案发现场,然后顺着拥挤的观众,回到后台,等着警察来把他们带走。
那我们来看看这个凶手可能是谁,我们先排除贾老板。(当时坐在贾老板旁边的观众也证明贾老板一直都在第一排左侧观看表演。)因为贾老板在从空城计开始到发现尸体,根本没有挪动过地方。那么凶手到底是谁呢?我们来重温下时间,近藤来的时候是4点半左右,那时空城计刚刚开始唱第一句。文武场因为是伴奏,他们所有的人都走不开。由题目可知,其他工作人员和本案没有任何关系。相声演员和小二排除掉。要事先潜伏在左包间,只能是在他们近藤他们三人集中精神看戏的时候。百花亭那三个演员也排除,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
那么,有时间的人只有班主秦汉和陈伯二人。但陈伯70岁,从体力上,智力上都不具备杀人的能力。所以凶手是秦汉

凶手是秦汉,王安可能知情。从他身上随身带着匕首可以看出,民族气节最终在他心里,超过了所谓的“知遇之恩”。他只是纠结应该怎么下手,并且在与近藤的情谊上有了犹豫,但是心里还是想杀了近藤这个侵略的侩子手。然后在他被抓以后,猜到了凶手,王安的民族气节立马占了上风,所以他只是不承认自己是凶手,并未揭穿谁是凶手。他果断选择“帮助”了凶手,并包庇了凶手,甚至可能帮助凶手,让他逃离现场。贾老板也是知情人之一,因为他全程坐在观众席第一排,凶手要经过他去后台他肯定知道,并且他跟“我”说了(警察和日军现在都怀疑是你爹杀了近藤,哪怕不是他做的,我看靠这些投靠鬼子的无能警察也根本查不出什么真凶,到时候你爹还是会被拿去顶罪。)他知道王安包庇了凶手,所以毅然决然帮助王安的老婆和孩子离开了是非之地,远离了危险。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4:46:52
雾都名侦探小队:
我们认为凶手是班主秦汉。
先讲一下凶手的作案手法。首先,凶手在百花亭快结束的时候,到达二楼左包间。打开左包间的门,听到王安和土方吉关闭右包间门后,通过小门来到右包间,并快速关闭小门。此时躺着的近藤,十分惊讶,张开嘴,凶手快速使用钝器打晕近藤,并将近藤摆成休息的姿势,然后用自己随身携带的麻绳勒死近藤。在听到王安多次敲小门后,打开小门,确定王安不在,快速关闭小门,到达左包间。在听到贾老板,到达二楼后,从窗户离开,爬到柱子上,顺着柱子后方,爬到一楼。由于观众背对着柱子,且舞台上的演员离柱子比较远,所以并没有发现他。这就是凶手所使用的杀人手法。
那么,如果想要完成这个手法,凶手不可能是赵氏孤儿中的演员。而百花亭的演员,在完成表演后,由于舞台距离楼梯比较远,因此也很难完成这个手法,所以凶手并不是演员(空城计和赵氏孤儿有很多重复演员)。而七十岁的陈老伯很难完成这些手法,而两个小二由于客人主要集中在一楼,必须在一楼进行服务,所以有机会办案的,只有班主秦汉。他出于对日本人的仇恨,以及对另一个班主当马屁精的痛恨,想出了这个方法,把他俩都陷害掉。而那天,近藤之所以话变少了,是因为那天是七七事变一年的时间,他的心中充满着对中国人的愧疚和歉意,因此寡言少语。
以上便是我们小队对本题目的推理和看法,谢谢。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4:55:49
首先,死者是被勒死的。一般被勒死的人不可能是呈安睡状的,必然会有挣扎,即使他当时在睡觉。而以时间上的计算,死者当时只可能是在小憩,一条麻绳缠了两圈才开始勒,他不可能没发觉的,所以更不可能呈安睡状。也可以排除是凶手在死者死后摆的,因为这么做一点意义都没有。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死者被勒时是处于昏迷状态,死者后脑的非致命伤可以验证这一点,应该是由死者的水壶造成的。
        然后,王安绝不可能是凶手。
    第一,以案发的地理位置来看,王安肯定会被看作嫌疑犯的,如果他真是的凶手,那他在那之前肯定会先安顿好家人。
    第二,王安身上是有匕首的。凶手先把死者弄昏就是为了避免死者在挣扎时发出动静惊动门外人,匕首杀人的话也可以达到在死者小憩的时候不让他发出动静的效果,根本没必要用麻绳杀人。而麻绳仍然缠在死者身上,如果王安是凶手的话,说明他没有想要隐藏死者是被凶杀的意思,那他在犯案之后肯定会逃跑,而不是去找土方吉。而且一个人如果是有预谋杀人的话,也不会带着两种不同的凶器的。
    第三,王安被审判的时候是喊冤的。那是他已经被确认是凶手了,如果他真是凶手,只会是坦荡地承认。即使是为了拖延时间,在得知家人已经安顿好的之后,根本没必要喊冤。所以他喊冤,那是真冤。
        最后,以案发时间点上来说,死者的死明显和武汉会战是有关系的。戏班的工作人员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潜伏在戏班的话,也该是在死者加入会战的1938年6月之后事,但全部人都是在那之前进的戏班。即使是听说有日本军官经常来看戏而潜伏的爱国之士,也该是在犯案之后就离开,不会给人有机会再查他,之后再加入国共,即使别人真查来了也没用。而且,贾老板坐的那个位置,演员要去二楼就肯定会路过他,贾老板即使不能记住路过的全部人,但如果是自己戏班的人路过的话肯定不会不知道的,而且土方吉的证言是没人进过包间,他没有必要包庇凶手。所以戏组的工作人员都不可能是凶手。
        把所有人都排除了,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土方吉,只有他可能是凶手。首先,可以进入右包间的人而不被人发现的人有王安和土方吉,而王安被一口认定是凶手,纯粹是没有认真查案的结果和当地警察不敢把土方吉纳入嫌疑人。而土方吉的杀人动机其实很容易想,从王安的日记可以看出王安和死者的战争理念是有争执的,作为中国人,如果王安反对日本侵略中国,那属于正常,而正常来说也不会有人去和日本高官去争执这个。他们之间之所以有争执,而死者也有表现出很喜欢中国文化,那就表明,王安其实是主战的,而死者却是反战的,所以王安也才不肯说出自己为什么和死者变得话少,因为那肯定会被所有人唾弃被骂是卖国贼的,而且成了自己最好的杀人动机。而作为反战派的死者,肯定会在日本一方被看不爽,而土方吉正是被其他日本高官下令杀死死者的。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5:04:44
首先父亲不是凶手。

——原文

1.最后便是证据,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案卷记载警察在父亲身上搜出了一把干净的匕首,证词里父亲说这是自己防身之用

2.只有最后一次的争执不太一样,日记中未写明争执原因,只说在争执最后恼羞成怒的近藤掏出手枪抵住父亲的额头,两人僵持和沉默了数分钟后,近藤收起枪离开戏院。那天是6月5日,距离近藤被害还有一个月。父亲在日记最后写了两个字,失望。

——推论:

1.父亲既然有匕首,就不必再用绳子来杀近藤。

2.父亲对近藤只是失望,动机不够强烈。

3.他们的吵架的内容很可能是武汉会战之类的。因为之前说了,有关于战争他们是讨论过的。

作案手法:

——原文:

1.那之后近藤依然有来戏院,可能因为军务繁忙,司令部距离戏院也远,他的到来很没有规律。只是毕竟次数多了,大家也就习惯了,再没像前几次那样引起震动。近藤的保镖也从两人逐渐降到一人,是跟随他十几年的下属土方吉,之后两人更是穿着便服与平常百姓无异,但他一直都在二楼的包间看戏。

2.土方吉作证他到戏院后没有见到其他人进过包间。

3.相声场,近藤对相声不太喜欢,所以每当此时他都会关上包间的窗户进行小憩。我父亲和土方也都会离开包间不打扰近藤,父亲会在这时候离开去登台表演,没有登台安排时他就会到左边的包间内单独观看,土方则是在门外站岗。

4.土方吉说舞台表演时自己与近藤、王安是同处一室,之后近藤休息他一直都在门外,没有看到其他人进入过二楼的任何一个包间。尸体被发现前王安从左边的包间出来找他,在比划了一番后他理解了王安的意思是敲门(包间之间的小门)没有人应答,土方觉得有疑于是马上推门,就看到了在摇椅上的尸体。

——推论:

1.近藤来过很多次,那些固定的演员

2.土方在门口看守的情况下,只有事先进入左包间伺机行凶才可能使刺杀成立。

凶手:

——推论:想要完成上述手法,需要充足的时间,故百花亭的人可以排除。
以下是大胆的推测,凶手在得知近藤经常来这家戏园看戏,就来这家戏园工作。故满足在近藤后工作的有三人,其中两位出演百花亭,排除。最大嫌疑人是一位叫骆餘的小二。因为只是想要杀近藤,所以不会演戏只能做小二。
动机可能是一些私人恩怨什么的……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5:16:32 | 2018-8-3 19:24编辑
凶手:王安


首先先排除东方快车:
如果是东方快车的话,没必要留着保镖不杀,近藤俊一都能神不知鬼不觉的杀害,再杀个保镖也是易如反掌。

再排除戏院里的演员及观众:
原文:“至于说有人事先躲进左包间,趁着我父亲不注意去右包间杀人也根本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包间里根本没有能藏人的地方,包间的门在打开时(无论手脚多轻)都会发出门轴转动的尖锐声音,在屋内的人一定可以听见。包间的窗户外也完全没有可以立足的地方,凶手只能从门进入”。及“包间内及走廊无任何可以藏人的地方,戏院不存在暗道机关
推理:所以演员及观众根本无法进入房间,如果是从柱子爬到屋里,且不说窗外没有站的地方,即便是从柱子爬行进入,舞台人员、观众以及贾老板都有可能会看到,如果看到的话那就是东方快车了,所以从柱子爬行进入也不成立。

然后排除土方吉:
原文:"到警局后不久来了几个趾高气扬的日本军官和一名瘦高的翻译官,其中一名军官挥舞着武士刀冲着土方吉像是要杀了他一样,土方吉吓得跪在了地上匍匐着,后背的衬衫都被汗水浸透了一大半"。
推理:从原文来看,虽然土方吉有杀人嫌疑,也有作案机会,但是土方吉没有任何动机,杀了近藤自己也不会有任何好处,相反还有可能被上面的人责罪,甚至还有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排除自杀:
原文:"随案卷保存的还有几张照片,照片上的近藤俊一面容安详,口微张,左手朝下放在右手掌上,双手放在腹部偏下位置。如果不是脖子上的勒痕,他看起来就像是睡着了一样。摇椅旁的小桌子上放着两碟糕点和水壶,水壶样式与军用水壶相同。父亲曾跟我说过近藤担心戏院所提供的茶水食物会被人下毒,一直都是自备"。
推理:有自杀理由:热爱中国文化,不愿进攻中国,但又无法摆脱家族命运等。但如果说是自杀的话,根本没必要打击自己后脑勺,也不可能做到勒死自己后双手平整的放在腹部上,而且自杀的话不用选择在戏院。此次前来还是带着军用水壶,说明近藤来戏院根本没想过要死。

剩下能作案的就只有父亲王安了。

杀人原因:
原文:1、只有最后一次的争执不太一样,日记中未写明争执原因,只说在争执最后恼羞成怒的近藤掏出手枪抵住父亲的额头,两人僵持和沉默了数分钟后,近藤收起枪离开戏院。那天是6月5日,距离近藤被害还有一个月。父亲在日记最后写了两个字,失望。2、有趣的是在武汉会战结束以后一次与战友的聊天中大家谈到了近藤,我方才得知近藤在武汉会战开始时(1938年6月初)被调到第2军第29师团担任参谋长参与武汉会战,后来不知何时他秘密回了北平进行临时调度,结果7月7日那天被害身亡。得益于此,第2军的攻势被延缓
推理:可以看出的是,父亲和近藤的争执肯定和武汉会战有关,当得知近藤要被调离去参与武汉会战时,父亲和王安起了争执,父亲王安试图阻止近藤进攻武汉但遭到了拒绝,并且近藤还用枪指着王安的头,但出于对王安的尊重,近藤并没有选择开枪。
原文:"下午四时三十分左右,近藤俊一与保镖土方吉来到戏院,距离他们上一次来已经过了快一个月左右,我父亲王安照例前去接待两人一起上了二楼到右边的包间"。
推理:原文可以看出近藤已经差不多一个月没来了,所以可以判断6月5日和父亲争吵后就再也没见过面,7月7日两人再次见面,因为之前的争执导致这次见面两人话并不多,而近藤也出于对中国的热爱,将第二天进攻武汉的消息告诉了父亲王安,王安也像上次一样劝说了近藤,但还是无果。从贾老板的描述来看,原文“曾瞥见包间里的近藤为表演鼓掌,父亲在一边目光却是集中在近藤身上”,似乎父亲已经做好了杀死近藤的准备。并且从原文中得知父亲对当晚的表演记不太清,而贾老板对已经过去七八年的表演节目依然清晰记得,且能写出演出人员的名单。

因此,父亲杀人的原因及目的是为了能够保家卫国,延缓敌军对武汉的进攻。

杀人过程:
从尸体的外表来看,死者表情安详,双手放在腹部,能够让近藤毫无防备的就只有王安和土方吉了,土方吉已经排除嫌疑,剩下的就只有王安了,王安清楚的知道近藤的习惯,因此在相声的表演期间,父亲王安从左边包间进入到了近藤所在房间,将近藤打晕后用绳子勒死。因为房间内隔音效果较好,所以王安可以在门卫土方吉不知情的情况下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作案。

疑点:
为什么杀人后又不承认?
答:为了给母亲和“我”争取逃跑时间。如果第一时间被认定为凶手,杀死日本军官是大罪,一家人都有可能被连累,“我”和母亲可能还没逃远就会被抓回来。原文中提到:他见到贾老板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我与母亲如何,听到我们已经离开北平他满足的点点头。当父亲得知我们已经离开北平时,父亲才终于满足的点了点头。

为什么不直接用到杀死?
如果用随身携带的刀具杀死近藤将会被直接认定是凶手,“我”和母亲也会遭殃。

所以,在父亲得知近藤第二天将攻打武汉时,再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将对方杀死,父亲也只能选择在这天杀死对方,这也是唯一的机会。在杀死对方的过程当中父亲也思考了很多,以至于根本无心观看戏剧,最终父亲还是选择了在近藤离开前将对方杀死。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5:21:19
123hdh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5:28:11 | 2018-8-3 19:56编辑
1、父亲应该也想谋害死者,不过是采用刺杀的方式(动机在第二条分析会提到)
2、通过描述可知军官临时调度和两人争吵都发生在六月,我认为争吵起因是这样的:军官提到自己以后将要去参与武汉会战,父亲和军官为此事谈崩了,于是两人争吵了起来;后来军官冷静下来后决定放弃会战,就调度驻守北平。不过父亲应该不知道,所以他对这位日本军官十分失望,也起了杀意。
3、我觉得凶手进入房间杀人应该还是有可能的,因为保镖应该不会说自己有擅自离岗,所以凶手应该能乘虚而入。另外军官看见凶手进入还能安稳地坐着休息应该代表他对凶手有一定程度的信任,所以我觉得凶手是贾老板;他的不在场证明应该是叫一位替身完成的。另外保镖得知军官的死讯后怒骂贾老板所以应该是他支走了保镖并进入房间杀人。
4、军官最后和父亲说的应该是“我将要离开了”等类似的话吧,因为父亲表现的很震惊,我觉得不只是为了军官的死,还有他说的那句话
匿名
发表于 2018-8-3 15:30:14
犯罪的凶手:小二骆馀。

犯罪方式:小二骆馀在《百花亭》表演期间进入左侧包厢,在相声表演期间通过中间的小门袭击了正在休息的近藤,然后通过麻绳勒死了昏迷的近藤,然后回到了左侧包厢,在班主带着土方进入右侧包厢之后,从左侧包厢的大门迅速离开。

推理原因:针对近藤的此次谋杀行动是策划已久的行为,因此凶手应在近藤出现在戏院之后才潜伏进入戏院,近藤是1937年11月中旬第一次出现在戏院,因此凶手在戏院工作的时间应在此之后,根据人员进入戏院的时间,一共有三人符合条件,姜曼玉,罗进三,骆馀。
而在有第二场戏时,姜曼玉和罗进三都在舞台之上,他们没有机会进入到左侧包厢,所以只有小二身份的骆馀有机会。

推理过程:王安在得知近藤将担任武汉方面的参谋长后,与近藤发生了争吵,劝说近藤失败后,内心非常失望。在百花亭演出结束后,王安回到了左侧包厢,他发现小二骆馀正等在那里,并且持有一把刀子(身上所携带的刀子出处),王安很快明白了他的意思,并愿意配合他完成这一次刺杀(他不记得相声演出的内容)。为了不让近藤产生怀疑,王安带着骆馀带着点心进入到右侧包厢,表示希望能与近藤和解,近藤放松了警惕(近藤面部表情放松,躺在椅子上),骆馀走到近藤身后,用随身携带的钝器击打,击昏了近藤,然后使用绳子勒死了近藤。在完成之后,两人退回到左侧包厢,为了掩护骆馀能够安全撤出,王安将刀子放在自己的身上,在赵氏孤儿演出开始后,故意来到右侧包厢外部,吸引土方进入包厢,骆馀借此机会从正门离开现场。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