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11-25 17: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实在在的将此篇读了两遍~我的评价只有两个字~

如果一百分是满分的话~我给的评分是99分~唯一的扣分是~
看的不过瘾啊~不过瘾~
王林二人的此篇堪称完美~庞大的场面~巧妙的手法~妙不可言的心理战~以及最后抽丝剥茧般的推理~绝对是一篇集推理、悬疑、情感于一身的佳作~
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够丰满啊~前面诸位大神也都已经说到了~人物太多啊~描写不够立体啊~有些事件没交代清楚啊之类的~我就不再说了~
我的建议就是~就某些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度挖掘~也就是王羽口中所说的分支~虽然分支决不能太粗壮~抢了主干的风头~但奈何这篇的主干太华丽~绝对是可以允许分支再粗壮一点的~我觉得~像黑社会、孤儿院and史小胖这三条分支都是可以挖掘的~其中再加之朱警官硬汉的特色和林枫的高超推理~绝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篇幅增加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投稿出书~我相信这一定会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佳作~
话说~王羽啊~说好的边吃月饼边看推理的呢~你可是迟到了两个多月了啊~
不过看在如此佳作的份上~饶了你了~哈哈哈~
最后大赞一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图片或附件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学院

|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22:53:09 | 来自小霸王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wclloveqq 发表于 2015-11-25 17:51
实实在在的将此篇读了两遍~我的评价只有两个字~

如果一百分是满分的话~我给的评分是99分~唯一的扣分是~
...

不要这么夸我们………

大家提出来的问题我们会好好总结改正的~

谢谢写这么多点评~
| 发表于 2015-11-25 23: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早就看完了,这才评论  实在愧疚

背景、布局、场面无一不是大制作
而且面向整个城市的展开,非常宏大;故事的背后又蕴含着作者的思考,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精彩的文章
(其实之前几位的点评都很到位了

之前好几位的点评都有提到了有的“树杈”的问题,我也同样感觉到了,要是篇幅再长一些,人物在后文在提及一下就完美了√

关于诡计的话。。我和小峰的看法不太相同
小峰说的:“我阅读到这两个诡计的时候,完全没有什么心情去研究推敲诡计的可行性,也不会去找其中的时间上的、逻辑上的漏洞,我只想被作者的这种惊人的布局所折服,作者能够设置出这样的谜题,就已经足够了不是吗,就算其中会有一些行动上的小瑕疵,那又何妨呢?为什么要因为那些对于阅读小说无关紧要的东西费脑筋?”

我的和小峰的看法,不太一样
主要来自于第二个诡计。。在我读的时候,就有一种意识,能够意识到这个诡计的可行性,不高。。然后我对整个故事的代入感就降低了
可能是我个人的感受吧,总觉得诡计要是没有相对可行严密的逻辑性的话,代入感总是很弱,很多细节就被忽略过去了,感觉之前的人物特点描写得栩栩如生,代入感极其强烈,但看到诡计时就感觉一下子从故事中跳出来,代入感就没了,很多细节没有交代就直接过去了。。

看到大家提到过好多次推理小说是小说,说不能只有推理然后小说的要素都不齐全,这点说得很好,,但我总觉得,小说只是承载推理的一种形式,有的读者(或许我也在这之中)更主要看的是推理,诡计的可行性直接影响到代入感和一种阅读的畅快感,不能因想不到更好地诡计之后就用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
每当看完诡计会有一种心服口服的感觉,这是优秀的作品必备的,诡计和剧情完美融合的快感√这回的第一个诡计就很能带来这样的感觉,而第二个诡计就没有= =更像是为了剧情而拼凑出来似的(看了花絮发现真的是后来才安插的诡计)总感觉这篇文章就还差点什么,(具体差什么我也说不上来)

以上是个人的观点,,带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较多还望多交流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15-11-26 16: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看不够啊。。。。视楼主为偶像啊~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15-11-26 17: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王羽 发表于 2015-11-25 22:53
不要这么夸我们………

大家提出来的问题我们会好好总结改正的~

夸完了之后~我也要来挑挑刺啦~哈哈哈~不是挑刺啦~也就是一些小疑问而已~
老规矩~动机什么的统统不谈~只谈手法~
一~不可控的时间差
电梯上行的诡计本身没有任何问题~生活中也是妥妥的可以实现的~问题要从电梯诡计之后开始说起~
我们都知道~在严警开枪之后~凶手在18楼进了电梯~然后在摄像头前面给我们制造了一个假象后~乘着电梯来到了21楼~而监控室的柳生也不是在听到枪声后第一时间冲出去的~而是在看到电梯里摄像头被破坏后才冲出去的~
试想一下~这个时候凶手可能刚刚到21楼~可能也已经脱了外套~准备冲向紧急逃生楼梯~而22楼的柳生也恰好下楼~岂不是要撞个正着了~
当然啦~这本来就不是什么大的逻辑错误~其实只要凶手小心点~走在柳生的后面~走得慢一点~最后再混入17楼工作人员中也就ok了~
二~不可控的距离
变电站东面的500米处有一个造纸厂~造纸厂里有圆木系着绳子~绳子上绑着尸体~一直延伸到500米外的变电站~那么问题来了~月圆之夜圆木因为涨潮被抬高了3米~导致了远在500米开外的尸体撞上了电网~
试想一下~要想达到控制500米外的尸体~绳子一定是绷紧的~那么凶手是如何做到控制的丝毫不差呢~500米可不是一个小距离啊~即便绳子刚刚好~万一在中秋节前圆木滚动了呢~圆木一滚动~尸体可能就会提前触网~
当然圆木是可以固定的拉~不过小意外总是难以避免的~毕竟距离会让这个手法实施的困难程度大大增加~
三~变电站的构造
这里是我自己的疑问啦~变电站的构造到底是怎样的~
文中提到变电站的窗户被打破了~尸体坐在窗户上~然后绳子移动了3米~尸体装上电网~据我了解~变电站应该有很多保护措施吧~不会只打破了窗户就可以随意出入吧~窗户上最起码有铁窗的吧~
再退一步说~电网的位置在哪里~我知道变电站应该都是电箱吧~电箱最起码都有外罩吧~应该不是直接就能撞上去送死的吧~
再退一步说~即便电箱被打开了~我记得文中说~窗户在变电站的西侧~也就是尸体在西面~而造纸厂和圆木都在东面~也就是说~连着尸体的绳子一定会被变电站里的电箱给阻隔了~那么绳子是怎么绕过电箱的呢~
以上就是一些小疑问~望王林解答~谢谢啦~哈哈哈~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2: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花絮3.    一些所谓的“技巧”

      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事先没做什么 规划,如果条理混乱逻辑不清,还请见谅……

      在这部分,作者简单整理了一下本篇用到的一些所谓的“技巧”,恬以写了几篇的经验,和刚刚学习推理写作的朋友们交流,共同提高。(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们,大可跳过此部分不用看!)

      ① 命名

      看过《红楼梦》后,才知道,原来起个名字可以有那么大学问。

      本篇多多少少用到了起名字的技巧。

      海洋馆长名叫“逸安”,但呈现出来的却是他忙忙碌碌无暇他顾的场面,再一看,原来他姓吴,“ 无逸安”,城市生活的奋斗节奏,又怎么会有“逸安”呢?

      “蚂蚁日报”,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记者史晓明租住的地下室里,蚁族生活。

      老文身师,愚叔,经历过人生苦难之后,明白了“美人”是假的,明白了曾经追求的艺术是不足挂齿的,大智若愚。

      诸如此类,在文章中多有体现。

      ②  关于节奏

      作者十分重视可读性。要增加文章的可读性,除了要编一个离奇的故事之外,还需要十分注意文章的叙述节奏。

      比如,在凶手在新世界大楼杀死狙击手然后逃走的戏中,作者为了展现紧张场面的张力,需要采用快节奏的叙述,所以从广场上汽车爆炸到电梯门打开后里面空无一人,整个过程作者大多采用短句进行简练的描述,场面的切换没有过多的铺陈,直接切换。破解电梯消失之谜的线索,诸如摄像头分布、监控录像的具体细节,作者在后文通过回忆的方式来交代(在一个部分集中交代关于电梯消失之谜的线索,也是为了最后解答时,读者若记不清线索了,可翻至此处详尽地看到,便于读者更好地体验解答的乐趣}。这些都是出于文章可读性的节奏来考虑的。

      再例如,在沉鱼、落雁部分,作者都花了较长篇幅去进行调查过程的描写,但在闭月部分,作者把调查过程浓缩在了一个小节里,许多线索更是通过朱警官的电话交代的。这样处理有两个考虑。第一,远距离操控尸体的手法不宜过多地去渲染描述,线索交代出来之后,作者会比较容易联想,所以安排线索快速集中的展示,让读者还没反应过来,紧接下来就是解答章了;第二,文章是以“中秋”为主题,闭月案发生在中秋晚上,在此时,故事达到了高潮,并且,凶手最后揭示出来是“闭月”,那就和中秋主题更贴切, 鉴于中秋夜在本篇中的特殊地位,作者觉得调查过程不宜拖太长,最好在此时戛然而止,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也是作者出于对文章整体节奏把控的考虑。

      关于节奏,王羽林枫的文章几乎都注重,在此只简单举两个例子。

      ③  “线索我写了,但你不一定发现得了”

      这句话不是说我的,是作者第一次读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后发出的感叹,线索就在读者眼前,可读者就是没发现,这种交代线索的办法也属阿婆使得最炉火纯青。

      犹记得阿婆书中的一个场景。侦探波洛在房间里一边和别人讨论,一边顺手把壁炉上的模型整理好了。到了后面的某一章,波洛又习惯性地一边恶别人说话,一边整理这个壁炉上的模型。当时看的时候根本没觉得又什么不妥,看到解答的时候才点明,第一次波洛都把模型整理好了,第二次他又在那整理,说明期间有人进来过这个房间。

      还记得一个本土作者写的一篇文章。作者叫欧阳馨,文章叫《风沙轻舞》。文章里有个场景,男主角调戏女主角,女主角翻了个白眼,男主角心想:阳若隐(女主角)对他的态度像这S市的冬天的气温一样,永远在0度以下。看到解答才明白,这句话多么重要,这句话其实是为了说明S市冬天的气温,案发时是冬天,所以案发时水一定会结冰。

      像这样埋线索,等读到最后时,难道不会拍手叫绝吗?

      这样的写法不同于艾勒里·奎因大多数作品的写法,奎因是逻辑流,把所有线索都明目张胆地告诉你,他知道我们的智商推不出答案。阿加莎则是把终要线索隐藏在平时的描述中,考验我们的观察力和敏感程度。这两种写法都有自己的妙处。

     具体到本篇,作者举两个例子。

      关于裸色紧身衣的提示,作者在文章很靠前的位置,安排了两名受伤警员讨论电影《第五元素》,在此处看似漫不经心地交代了。

      关于凶手逃离新世界大楼需要利用到的二楼的高度,作者在好几个部分之后,安排朱警官坐在新世界大楼背后的公园里,有意无意地写了“公园的书伸进了二楼厕所的窗户里”,看似写公园寥落的风景和气氛,实际上同时是为了交代线索。

      这种写法,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圆润,不着痕迹。唉,貌似只可意会,具体操作要根据具体作者描写具体场景而定。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2: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花絮4.    关于符合主题

      这篇文章起源于群里的中秋节活动,相约以中秋为话题,作文一篇。既然是命题作文,那么符合命题的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提起中秋,我想到了月亮,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又不想直接写月亮,就是因为这太不言而喻了。我想把月亮这个主题往别的方向拉一拉,不要太直接地面对月亮,便想到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闭月,没有月亮的中秋节,时间如此定了下来。

      时间如此定,那么,在构思文章结构时,就想着故事如果在中秋之夜达到高潮,就更符合中秋的主题了。

      后来,在加工诡计时,想着如果把凶手定位”闭月“,整个氛围会更好。

      再后来,写到一半时,想到如果给凶手增加一个在警局的不在场证明,最后解答时会更加惊人。于是想到了远距离操控尸体,再想如何实现时,就往中秋的特点上去靠,潮汐,这样一来,中秋的主题就完全符合了。

      这篇文章没有跑题吧?
| 发表于 2015-11-27 13: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林枫这个名字还被注册了~!
|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20:27:02 | 来自小霸王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推手林枫 发表于 2015-11-27 13:15
话说林枫这个名字还被注册了~!

这萌卖的……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15-11-28 10: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多说了,要落泪了,大神,收下我的膝盖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