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16: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链接——  《木偶人》  |作者:光影的召唤师

我觉得这篇应该算得上一篇还可以的推理短篇了,优点是有伪解答和真解答,而且逻辑清晰,还藏有伏笔。缺点是真解答是通过监控摄像头这种手段直接给出而不是通过推理。而且好像很难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真凶。

人物塑造则相对较为薄弱,文中对于各个人物的描写比较少导致人物的行为不能引起读者共鸣。比如真凶的动机,从读者的角度,我们只能认为是因为班长竞选的失利以及平时班长唐浩冉种种不称职的行为。可是实际上从文中看他并没有刻意针对尹超,他的严苛是对待全班所有人的。一个正常人是不会因为这样的事情杀人的。而文章又缺少对于真凶自身情况的描述。同时,对于死者唐浩冉的“恶行”也没有具体描述,而只有笼统的“严”“苛刻”或者“对舍友更严”这样的话语。这很难让读者理解他的讨厌,自然就让人对动机不解。

其实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在文章中加上大量的煽情和讲道理片段。明明已经有了吴立对王天游说的那段关于木偶人的话和木偶人这个意象,为什么还要再加飞蛾和路灯的意象呢?显得太累赘了,就像前面说的,文章本身并不是很能让人共情,强加这样的描写会让人觉得是在无病呻吟。

另外,字里行间还是需要多加斟酌,尽量让语句读起来通顺舒服。

——《木偶人》评委:两只肘子
|

这篇给我的印象是有点高开低走了。

读者没有从作者那儿得到足够的信息用于推理,推理部分更依赖于脑洞而不是逻辑。

“那就从杀人的步骤上依次考虑,首先进门,肯定不可能是窗户,厕所窗口太小太高了,爬上去肯定有痕迹而且唐浩冉会听到。所以只能从门进去。”首先这段话就很突兀。

实际上,读者并不清楚文章中的宿舍是个什么样的宿舍。厕所在房间的哪个位置,窗户又在哪个方位。读者也不明白为什么宿舍的钥匙要放到厕所的窗户那儿?是宿舍里的人都怕忘记带钥匙就这么干的吗?别的寝室的人也这样吗?一般来说不都是自己的钥匙自己收着吗?

难道作者家里的钥匙就这样放在这儿吗?这并非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的,因此在此之前作者必须找机会向读者阐明具体的细节。

“厕所窗口太小太高了”到底有多高呢?

“你一米七不到的身高很容易蹭到衣服袖口,而恰巧那天你碰到了吧。”

读者不知道窗户的高度,也不知道其他每个人的高度,那文章里的逻辑就难以让人信服。

“ 我记得他玩王者是不打字的, ”这句话的力度还不够,人难免会有例外。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玩王者,他的前N句话都有句号而最后一句没有,这也不能说就是另一个人。毕竟,玩语音主要是手上在操作忙不过来,游戏都快结束了。如果真的要体现前后发消息的是两个人,那可以是最后的N(N大于3)句话都没有句号。

如果一定要强调:只要最后一句话没有句号,那就一定是另一个人。那作者可以这么说:“我记得他绝不可能在玩王者的时候打字。”

厕所里没有纸也没什么奇怪的,刚好用完了呗。

至于人物的塑造,死者“欠揍”的这个形象倒是塑造的还行。

可以说收尾部分非常拖沓,读者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去读完后面的部分了。

王天游明明要凶手谈“动机”,可在这之后“动机”、“凶手作案的细节”、“主题升华”

全都一股脑的堆在结尾部分。

其实凶手作案的细节可以放在王天游找到大致的真相之后,简要的叙述一下就可以了。

最后再谈动机,也是用几句话概括就行了,再顺便点题(即强调木偶)。

另外“木偶”的意义可以先在前面的文字里,作为给予读者的一些暗示。等到读者明白了真相也明白了动机之后再用一两句话再次点题。这样就不会让读者觉得生硬。

——《木偶人》评委:九色鹿
|

感觉是篇稚嫩粗糙的作品,全文很多地方的遣词用句感觉都可以更加娴熟精炼。这导致了表达上的不流畅和别扭感。举例开头部分:

垃圾袋里的一隅,躺着一个全身破烂不堪的提线木偶,椭圆的脑袋从垃圾袋的一个缺口处探出,郁黑的眼睛里透着一股神秘的光。

过于详细,过于冗长,量词形容词一次也不漏,反而没了文字的美感和韵味。

刚进入大学校门的王天游望着茫茫无尽的夜空中幻想着。

“望着夜空中幻想着”表达错误

军训结束后,唐浩冉成功当选了班长,本来班长人选只有他和尹超两个的,参与评判的几个助教也支持尹超当选,的确,尹超确实在军训期间表现很积极,助教全看在眼里。虽说选班长只看竞选演讲的,但一个好的印象毕竟是很难从记忆中磨灭的。

感觉语序也是跳跃的,直接告诉大家谁当选了班长,再去说开头和过程,也不是说完全不可取,但至少在这里只会让故事更加乏味。

而作者的行文思路也是混乱的,感觉没有集中地流畅地进行叙述,而是有不断“节外生枝”的观感。作者写的过于口语化,而且想到什么写什么。

现实却总事与愿违,因为一句话,让尹超落选,因为计算机院团委的一句:“我觉得唐浩冉很像上一届这个班班长。”

同样的,能简单说清楚的事情被搞得冗长拖沓,作者不需要什么都解释的清清楚楚,如果写的剧情和人物是符合逻辑的,那么该让读者自己去代入品味。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没有什么阅读体验,比较乏味的文字。

人物塑造也不是很充足,感觉大家的性格不是非常的鲜明,只有在揭晓案件真相时突然间凶手来了一段演讲、结尾处徒增多处升华主题和煽情文字。人物的言行和文字只能让读者看出纯粹的功能性,这样的处理很不自然、十分刻意。也是作者不常写文、不常思考怎么写文的体现吧。

文章本身的题材和“木偶人”的意象倒是很有趣的,让我有较大的阅读兴趣。这篇算是推理文的话,感觉在逻辑和诡计上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只能说很一般。就算是当作社会派的短篇,人物的心理和动机、对于社会/人类现像的反映,也是隔靴搔痒、没说到点上的。因此没有什么触动和感染力。

最后一段倒是觉得有一些诗意和新颖,有小惊艳。

他们才是被提线束缚的木偶人呐,什么时候能解开身上的线,那时候身体是你的,灵魂更是你的,即使坠入深渊,也无怨无悔。

这应是本文少有的佳句和有意思的角度,可惜没有被与之相配的剧情和人物支撑。单看的话,难免会被人说中二或尴尬,这不一定是这种看法和句子本身的问题,只是你没有写出对得起这句子的故事罢了。

作者的问题感觉在于强化写作基础和累积经验,所以进步的空间很大,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无需气馁。

——《木偶人》评委:Vt超新星
|

虽然开局的木偶描写与前期内容完全搭不上边,但是使人有了某种好奇心。这说明作者还是懂得怎么吸引读者的兴趣,虽然运用不算好,但至少能让人想着——这里的木偶是什么意思?

前期角色之间的日常琐事,如果没有开局的描写,我想应该很难阅读到后面。

也就是说这方面的处理是不错的。

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作者的信息垄断——读者则是全然被蒙在鼓里。

不过框架的话,倒是没什么问题,前情,事件以及发生命案,解决问题,尾声处理。

遗憾的是文章前情,也就是故事,事件。仿佛就单纯为了后半部分的推理情节服务,作者就急得要赶紧交代然后开始主场一样。

从我接触一些原创推理短文或是其他的推理项目,我一直感觉到,过分强调推理,不一定能让你把推理写好。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当一个没有接触过推理,甚至刚刚开始阅读小说的读者,你说他是看你的推理呢?还是看你的故事?

答案很明显吧。

文中的提线木偶,看似很有深度,但是实际内容呢?是谁被线困住了?灵魂又是什么?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我准备只在两个角色中分析,死者与犯人。

事件是一个新班长,而这个新班长唐浩冉是走后门的,原定的人选是尹超。

新班长是一个比较严格的人,嘴上功夫也很了得,不让别人以身体难受为理由而缺席晚自习,自己却溜出去跟女友约会。

然后,这样的一个新班长被杀了。

尹超,是一个原本能当选班长的人,不过因为计算机团委钦点唐浩冉为新班长,所以他落选了。

担任团支书的尹超因为带电脑上晚自习,被新班长骂了。

没了,命案发生之前他们的矛盾只有一次。

为了推理而推理?

现实比小说更魔幻?但是抱歉,这里还算是小说的世界,你要杀人,作者必须要给读者一个理由,或是有什么必须要发生杀人案的情节。

很遗憾,文中的剧情远远不足以达到使人拥有杀意的程度。

而文中看似是主题的提线木偶,也没有足够的剧情去衬托他。比如角色的遭遇,文中这种程度根本就达不到【我们都像一个个提线木偶,线的一端是我们的身体与灵魂,线的那头是名利欲望与仇恨,什么时候我们被扔进了垃圾桶,也就真正自由了吧】

名利,欲望,仇恨,自由……

不明白作者是想法是什么,但文中根本就没有体现出这四个词。

我并不是说小事情无法激怒人的情感,而是以本篇文章的模式节奏,读者是无法感受到阶级差距,以及引起读者对上位者的厌恶与反感。

文章前半部分有着一个词【洪流】也就是说本篇故事将发生一次如洪流般的事件。

而【洪流】只是单纯指命案的话,只能说明在本篇文章中的定义太过肤浅。首先文中的命案没有含金量,而文中关于阶级打压的事件没有实际性表现。

死者没有使人厌恶到必须要杀死的地步,而犯人也没有必须要到杀人的地步。

即便是最常见的欺凌,文中也没有,便发生了命案,犯下了杀人罪。

如果作者喜爱推理,并且也希望写好小说。建议先尝试写无推理的故事,然后再适当的加进推理。

加油吧。

——《木偶人》评委:大早黑叶
| 楼主| 发表于 2021-2-17 14: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链接—— 《末世之殇》 |作者:lil-Sherlock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可算得上是一篇佳作了,我个人非常喜欢。在雪国列车式的末日大环境中选取了一个小故事,故事写的很完整,并且写出了末日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算计。文章的主要内容选取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描述也很妙,很能让读者体会到“我”在死去前的震惊和不甘。

人物塑造方面,文中两个主要角色俄罗斯壮汉和中国瘦子特点鲜明,塑造的还是比较成功的。俄罗斯壮汉表面看上去粗狂没有心机,实则也算得上细心谨慎,在准备了掺毒的打火机之后还准备了手枪以防万一。中国瘦子则完全是个谨慎小心,靠心机处世的人,但多少有些自以为是,过于自信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小女孩和老人的形象是比较善良正面的,他们的亲人为了多给他们赚一些粮票不惜杀害其他无辜的人,而他们对彼此却是友善的。这种友善在末世的大环境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过细想一下倒也恰恰能体现出俄罗斯壮汉和中国瘦子对自己家人的保护。

故事情节可算得上是一波三折,主线是俄罗斯壮汉和中国瘦子互相算计企图杀死对方。类似于香烟,打火机以及模糊时间概念的神经毒素这样的伏笔埋的也很不错。

但有一段话的逻辑不是很清楚

“很抱歉,我演得太像好人了。尤其是你刚刚的行为,简直是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洗白的机会。要知道我虽然放掉了子弹,但却并不能保证你一定会拔枪杀我。”这段话的逻辑好像是挺奇怪的。最后的虽然…但是…是想表达什么呢?

在营造末日氛围方面其实则相对欠缺,主要靠的是人物的动作和对话,靠人物的行为中表现出的无情来表现。怎么说呢,缺少一些直接的描写来刺激读者,比如,他们为什么要杀死对方?监管员的奖励是所有活下来的监管员分享的吗?又比如,他们为什么一定要下车做监管员呢?为什么车上的物资不够呢?这是要借用雪国列车的设定吗?

总体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篇文章的,有一些很小的毛病也算得上是瑕不掩瑜。


——《末世之殇》评委:两只肘子

|

这个故事挺有意思的,有多层反转。

两个打火机这个伏笔也挺妙的。

身为读者能读出有一点点荒诞的感觉。荒诞的规则,荒诞的时间观念,荒诞的“希望”。这让我想到了电影《等待戈多》。

“简直就像福尔摩斯在智擒企图谋杀自己的莫兰上校时说的那样……”

“真是应了那句话:‘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需要指出的是,主人公在和快要挂掉的对手交谈时,没必要不断引经据典。他不是在教书,无须“掉书袋”。简单的说一段话就好。要不然就显得很啰嗦。

如果作者想要输出某些观念,可以将那些小故事放在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里。

文章的结尾是“现实”。原以为希望不会来临,在“现实”中该来的还是会来的——毕竟列车总会到达。

更加反衬出之前的“荒诞”。

不过个人觉得最后小女孩和老爷爷说话的那几段画风和前面的相差太大了,有一丢丢突兀,而且有点破坏前面的意境。然后小女孩和老爷爷早一点出现就好了,不过本文是第一人称视角,不太合适。要是将这个作品影视化倒还好:影片的一开头就是是列车,列车上小女孩和老爷爷在闲谈。中间是“我”和俄罗斯人的较量,结局揭示小女孩和老爷爷的身份还有此行的目的。

“真是愚蠢啊。以神经毒素的药性,再过一会他的语言系统也要失灵了。”

“不然他的死因可能就不是神经麻痹。”

私以为这个“毒药”的作用仅仅是抹去人的时间观念就好了,不能直接导致人丧失其他功能以及人的死亡。

当然 这就需要作者设计更多的东西来分别击垮俄罗斯人和主人公的心理防线。人们仅仅死于对“希望”来临的绝望之中。人们失去了抵御寒冷的信念和活下去的意志。


——《末世之殇》评委:九色鹿

|

感觉作者的构思是有意思的,可惜行文缺少了控制和安排,显得很仓促薄弱。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尤其是结尾悲剧性的升华,反被拖沓地淡然无味了。

但我还是得给这个构思点个赞,整个作品最亮眼的地方并不是两人处于私心利益的勾心斗角互相残杀,更不是那几次并不令人吃惊或信服的“反转”。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的,仅仅是结尾视角的转换,两位自相残杀的男子的至亲,正亲切地拉着家常、思念着自己的亲人。这种戏剧矛盾与反讽深化了这个故事的悲剧,也让两人行为逻辑不是完全基于肤浅、平面的利欲熏心或生存本能,人物形象自然也稍更立体。这个题材也只能限于这个程度的深化,最多也就是极端的行为背后可能是亲情与爱情。得承认这里的处理和切入点是挺不错的。

故事里的反转也是非常的生硬刻意,尤其是拍肩膀卸子弹,以及关于两个打火机的解释。俄罗斯大汉又没有料到会有人也还活着,更不可能认定那人也抽烟、会来找他借火。难道是那个瞬间无影手在打火机里放了毒?不谈剂量和性质,打火机里放了多少毒,不影响打火机的功能?(足够的)毒能因为打火机的火焰而被中国男子摄入?

总得来说,文笔平平,人物的刻画描写是非常有限的,整个文章的主旨和立意恐怕也是比较乏味的。这样的中规中矩只会让我无从回味品味这个作品。偏科幻部分的设定,如一年来一次的火车、这个末世、神经毒素和监管员等,一开始确实很吸引人,可是后来却没有被好好利用。作为读者我更好奇监管员到底在监管着什么、有什么特殊的任务或权力,可是好像因为作者也没有考虑过,竟然只用“什么也不做,只需记录天气”搪塞过去,太消费读者的期待值了。

感觉完全可以静下心来借这些设定写出更好、更复杂、更丰满的作品。


——《末世之殇》评委:Vt超新星

|

给我的感觉是,这一篇不需要我去刻意挑写作上基础毛病的文章。

作者很明白怎么才能让自己写的文字能够让读者顺眼的阅读下去,遗憾的是剧情安排上,读者还无法跟上你的脚步。

有些时候确实用对话来传达信息,读者会更容易停下脚步来。但是,全是以对话来传达信息,描述句方面只有一些角色肢体动作的话,还是会有点不明不白的。

说实话角色比较差劲啊,不像是角色,更像是作者的自言自语。

角色之间的互动,语速也是比较快的。也许当做剧本对话,以电影那种画面展示来表达会不错。但是,小说来讲,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或是有足够的篇幅来支撑,我还是觉得需要写得慢条斯理一点。

当然没有足够的描述句也是会造成这种遗憾。

在时间点不是现代的情况下,尤其是环境描写,以及文章世界观需要最优先让读者理解。

我觉得什么信息需要坦白,什么信息需要藏着掖着,作者需要好好的考虑。

就算文章所有信息全都坦白了,读者还会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不会明白。这种情况要怎么解释呢?不太好解释的,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也都不一样。

大概就是类似【谜语人】与【猜谜人】的区别吧。

就算谜语人觉得自己设下的题目简单有趣,而在猜谜人眼中,难度还是会很高。就好比大海中的针,你知道它在哪里,就算大海再宽广再深也无所谓。反过来别人不知道,甚至都不知道有针的存在,自然无法懂得你的乐趣。

本篇文章,作者是否想要体现末世感,我是不怎么确定的。

我仔细想了想,题目是《末世之殇》这样的大概是多多少少要体现末世的不幸吧。遗憾的是,作者似乎并没有把握到末世这个点,个人觉得不能够太现代,科技倒退和未来这两点更能够体现出末世感。

文中的时间线,假设作者没有欺骗读者的话,应该属于3020年吧?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还是比较有可能发展成某种现象,比如世界成为死寂的土地或是超未来科技。

当然,这只是普遍的世界观,你不需要也这么做。

不过文中更像的一个密室剧本,我个人觉得不需要以末世这个题材来表现,文中也没有体现出实际用处以及展现适当的世界观。这是因为,文中并没有让人觉得因为是末世,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与产物,即便是现在时间点,依旧能够构建出文中的一切。

这就很遗憾了,就像以赛博朋克的主题,内在却是现代都市的画面——这是举例,能够帮助你更好理解这个评价,并不是单纯指文中给人的感觉是赛博朋克与现代都市的感觉,而是缺少末世感。

作者似乎想营造一种,全篇都在推理猜测的气氛。推理也好,猜测也好,我感觉你还是需要先立一个点,告诉读者你需要推理的是这个地方,猜测的是这种事情。

而不是角色一边自说自话,一边推动剧情,读者这边却依旧不知道在分析什么。

虽然我这么讲,但从严格意义上其实也不是不可以,但以小说来展现的话,我建议文章节奏与角色语速安排上要适当调整调整,照顾一下读者的思路。

最后根据我接触过的作品来讲——

英国广播公司BBC出品的电视系列剧,每季只出三集《神探夏洛克》以及同样是BBC出品的科幻电视剧《神秘博士》这两部剧集有个共同点,都拥有语速过快,在真相揭开之前总是喜欢将观众蒙在鼓里的德行,巴拉巴拉的说一堆,就是不提到重点。

在揭开真相之后,观众也并不能完全理解。

而这两位主角,一个大概许多人都知道,是破案解谜的侦探。还有一个,则是穿梭时间线,到处解决世界与宇宙的难题,被称为博士的时间领主。

我想讲的便是之前提过的,本篇文章的节奏。也许当做剧本对话,以电影那种画面展示来表达会不错。但是,小说来讲,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或是有足够的篇幅来支撑,我还是觉得需要写得慢条斯理一点。

总之,这篇的观感还算不错,加油,未来可期。


——《末世之殇》评委:大早黑叶
| 楼主| 发表于 2021-2-20 14: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链接—— 《诺江大学疑案》  |作者:郑呈

这篇文章用的可说是非常经典的侦探小说模式了,但是这种模式其实挺难写好的。因为这样的写法,往往会从助手的角度去衬托表现主角推理能力的强大。一般来说,助手和其他配角总是会被塑造的比较弱,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也代表着读者,代替读者问出可能有的疑惑。可是一旦主角的推理并不那么强大,甚至有一些漏洞,就可能会让读者感到不适。更要命的是,这篇故事恰恰又是比较偏向逻辑流的。

所以我就简单挑一下刺,首先,这个故事最重要的推理就在关于举报信约见面处的逻辑。可是这部分逻辑真的站得住脚吗?首先最开始排除证人是听说的,文中排除的逻辑是不会有人会因为这样的事情惹火上身。为什么某个人通过听说知道了案情然后告诉警察就会惹火上身呢?如果证人的消息来源比较可靠呢?而消息来源又不愿意亲自告诉警察呢?所以这是心证,只是作者自己觉得人们的心理是这样的。

然后再看作者排除亲历案件者的逻辑,第一点,为什么亲历案件者不能因为良心发现写匿名信?对,自首确实是从轻发落,可是难道写匿名信约见警察提供真相就不算自首了?而且为什么后面旁观者可以害怕招致祸端而选择匿名,这个时候亲历案件者就不能是怕招致祸端而选择较为隐蔽的方法了?第二点,为什么亲历案件者不能约见警察来出卖队友?这个原因文中直接省略了。而我并不能想明白这其中的逻辑。不正是因为要出卖队友才要秘密约见警察吗?

然后再来看排除旁观者的逻辑,为什么秘密约见警察就不能保持匿名?警察不会保证证人的完全的吗?是,如果证人见了警察他就不能保证绝对意义上的匿名,可是证人并不需要绝对意义上的匿名,他只需要让凶手不知道是他就行了,而秘密约见警察恰恰能做到这一点。

所以这部分推理看似逻辑流很能体现主角苏衍的强大,实则大部分都是心证,读者稍微想一想就会看出问题。而就算我们认为作者的逻辑完全成立,文章依旧在最关键的地方存在漏洞,那就是爆炸案。首先,这起爆炸案的目的是用流浪汉成为万的替死鬼,要做到这一点,至少需要保证流浪汉在爆炸发生时距离爆炸点足够近。可是文章中并没有说怎么保证这一点,或者说按照文中的条件这很难做到。因为库区虽然有管理纰漏,但是文中并没有显示出任何人为操控的痕迹,万怎么知道在那一天库区一定会因为管理纰漏而爆炸?又是怎么保证流浪汉一定会在爆炸的时候走到那个地方?如果库区没有爆炸,那还好,最多就是重新计划。可是如果库区爆炸了,而流浪汉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死,或者没有被炸的面目全非,那万做的一切都功亏一篑不说,自己还要进监狱。警察仅仅因为一个项链就确定尸体的身份也很草率。唉,万的这个爆炸替死计划让万之前做的一切都显得很可笑。

在我看来,唯一比较好的是随机杀人引起警察注意的地方。

因为文章大部分逻辑都站不住脚,就让主角的塑造显得很失败,就是个自以为是的家伙罢了。而其他角色,万也算是个心思缜密的人了,可惜替身计划做的又很草率。


——《诺江大学疑案》评委:两只肘子

|

不得不说,此文是比较“有趣的”。

文章的整体构思比较巧妙。谜题部分给足了悬念,解答部分以写匿名信的逻辑为切入点,向读者展现了整个事情的原委。

但在我看来,在人物形象不是特别立体,人物偏“工具人”。

而匿名写信的有部分逻辑有点绝对,而且在表述上还不够清晰,有点绕。

举一些例子:

1 "但前者完全无必要用匿名信的办法,直接自首甚至可能从轻发落。”

有的凶手用匿名信可能就是想给自己反悔的余地。一方面良心发现,另一方面想给自己回旋的余地。

2“而后者则更不可能在特定地点和警方会面。”这个说法恐怕不能认同。因为警察局也是特定地点,要是写信的人选择一个更加安全的地方也没问题。当面交流的话,有些细枝末节也更容易交代清楚。而她选择的是一个不怎么安全还耗费人力的地方,这就比较奇怪了。这才是问题的症结。

3 “他们不会再去找一个死人的。“这句话也不能这么说。因为警察帮家属找到“尸体”哪怕是不是完整的“尸体”是他们的义务。不过,可以换个说法:“他们不会怀疑一个死人的”

4“你在柜台随便找了一杯咖啡把毒药下进去,你不在意谁会喝了它。”

即使这是真相,警察怎么一定能判定毒是凶手随便下的,且不在意误喝的对象呢?

文章有个优点就是谜题部分不怎么拖沓。但是一些句子的表达需要多多注意。

比如:

“一个阳光男孩,虽然他是富二代,但平时没有坏习惯,也没有树敌。他待人和善。没有自杀的可能。”这段话读起来有点奇怪,没有什么美感。长短句的运用还不够灵活,需要注意一下。


——《诺江大学疑案》评委:九色鹿

|

故事的构思本身是挺有意思的:原本的下毒杀人其实就是无差别的随机杀人,其实真正目的是有个可以让自己假死的契机,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说不上原创新颖,但写的还是颇为巧妙。

可惜既然文中效仿了了类似于奎因的“挑战读者”模式,那更应该注意所谓的“谜面”部分的线索充足性和公平性。

文中侦探看似严谨的逻辑推理,其实是缺乏排他性的单线逻辑。比如死者不能百分之百确认为万钰滢,不代表一定有作假。而第一场毒杀警察初步判断不出动机,不一定就是随意或无差别的杀人。

特别谈一下一些比较想当然的逻辑、行为、或是比较格式化的死板推论。

“旁观案件者,一则没有被发现,那更无匿名必要;一则怕说出真相会招致祸端,故不得不匿名,但又为何要在特定时刻特定场合与警方会面?如果一个人铁了心要匿名,他就不会和警方会面;如果要和警方会面,他就不可能保持匿名。”

首先两种情况本身就不是必然独立、互相排斥的。而第一则情况的逻辑也有待商榷。“没有被发现就没有必要匿名”,先不说这个逻辑本身成不成立,“通风报信者有能力100%确认自己会不会暴露、有没有暴露”本身就很匪夷所思。而既然是多少会有风险的事,为什么不能选择匿名呢?

而第二种情况就需要对于“匿名”这件事有更好的定义,现实中完全无从考证查证的信息和证词,用处也是很有限的。如果是真心想要帮助警方破案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地/对执法人员也隐瞒着份。现实情境中所谓的匿名,更多只是警方和法律为知情人士提供的身份保密、保护。

而这整个逻辑,也是建立与这个匿名者的行为和考量完全的理性和逻辑化(而我也觉得这个逻辑本身不是很严谨),没有被恐惧或其它因素导致的不理性或错误。

“那天晚上我给了一个流浪汉三百块钱,告诉他库区还有金项链。”

为什么要给流浪汉三百块钱,难道不给钱他就不会因为贪图金项链而去库区吗?难道给了钱,他就一定会信你的话,去库区看看是否有一条你看见却偏偏不捡反而让他去捡的金项链吗?(换口气) 而且既然是约了特定的地点时间,这么确保流浪汉什么时候去、会花多久到达呢?

感觉给钱这个操作本身就是画蛇添足的,还不如说“我”给了流浪汉金项链,并承诺在这个特定时间去会给他更多的奖励。流浪汉贪婪无脑的人设本身,题目需要,倒也不是不可以。

凶手怎么知道库区的纰漏?金也不是熔点很高的金属,万一在爆炸中变形了,也不懂怎么骗警方猜错尸体的身份。流浪汉是男的吧,尸体连性别都无法分辨吗?这些也值得商榷、存疑。

上述只是在鸡蛋里挑了挑骨头,都是可以很容易修改完善的瑕疵,或者可能只是我主观的看法罢了。仅供作者参考。

更多的衡量则要放在文章本身,它作为一篇故事、一篇小说,是怎样的完成度和精彩。我觉得文章大可不必采用福尔摩斯式的传记回忆开头,也无需挑战读者,反而读起来会更顺畅。那么也不就必过于追究所谓的公平性,主要就是为了体现侦探人物推理的精彩,作为推理小说也不是没有先例(如福尔摩斯系列),。作者添加这些效仿/致敬的元素,感觉在故事的现代都市背景下有些造作了,也增加了读者对于线索充足性和公平性的期望值。

文章本身的完成度还是很高的,有各种悬念和转折,节奏感觉也没有太大问题。故事能猜到真相,主要是登假新闻过于显眼,而故事里也没有什么很诱人的干扰项。对于其它所谓的嫌疑人一笔带过,太明显的路人设定。但限于篇幅,确实是用心巧妙的。

不前期侦探和警察的对话设计感过重,可能是为了想要体现侦探人物的"酷",反而感觉很不自然,甚至出现前后对话衔接不上、十分跳跃的感觉。

例:

“记者们围得团团转,如果再没有实质性进展,恐怕我们会惹上麻烦。”

“详细地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李警官尴尬地说:“常规的动机已经过评估,但没有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大概明白,”苏珩说

“您可能也知道,”刘侦探试探性地说,“那件事。”

“证人的被谋杀?” (更多是表达错误。)

而前者解释则可以有两种:它亲历了案件,或它旁观了案件。(另一处表达错误。)

侦探角色虽然是较俗套的设定,但还是得承认有些人物特质是有用心拿捏和建构的。虽然没有惊艳,但在这个篇幅里的确是中规中矩。凶手也是非平面的复杂人物,也让故事更加立体,更有一些值得感慨深思的地方。

不错的推理短篇,逻辑没有什么硬伤,感觉为了更像一篇小说,可以考虑更偏重社会派一些。这个篇幅应该也无法施展硬核诡计或错综的逻辑链。

英文翻译还挺好的,有些地方过于直译或出错,也不细说了,不在我评分的范畴和考量内。


——《诺江大学疑案》评委:Vt超新星

|

起初觉得以本篇的模式,完全简略的方式单纯提及名字来安排角色也是一个挺不错的写法。

可是看到中途发现,角色还是太多了,会导致读者信息量跟不上的。另外对话较多,不是不可以,可惜运用不当只会让人觉得很乱。

很奇怪的事情,在一篇对话占大部分的文章里,角色数量却也是非常之多,只能说是能力不足还妄想读者是作者肚子里的蛔虫。

写推理是否想过在这之前至少要是一篇正确的故事模式

抱歉,对这种自我陶醉的东西我无法称它为故事。

与强行猜谜题不同,所谓故事,推理故事,你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就根本对答案毫无兴趣,也就不会去猜,去推理。

连最基本的操作都无法实现,任何读者都不会看这样的东西。

如果真想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这篇推理,也许其他评委会去刻意的研究这方面吧。

虽然我觉得这篇文章表面上是毫无技巧可言的,但是从内在还是散发着一股作者是有写作技巧方面的能力,由于这篇的模式仿佛是大纲般的产物,以及作者眼中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读者。


——《诺江大学疑案》评委:大早黑叶
| 楼主| 发表于 2021-2-20 15:03:52 | 2021-2-20 15:17编辑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链接——  《红舞鞋》  |作者:小子

第一感觉这篇文章算得上一篇不错的作品,虽然最后的卧底身份并不意外,但是故事完成度比较高,大部分内容都能自圆其说。不过,有一些错别字和语句的不通顺实在影响观感。

我在读的时候有一些地方比较疑惑,一个是刘文祥联想到毒品的地方,这里多少感觉有些突兀,是一拍脑袋拍出来的真相,不够严谨。

一个是开头说到新闻报道的地方,感觉新闻报道至少也要到第二天才能出现才对,而且刘文祥觉察出有奇怪信息这一点好像在后文没出现什么作用。

还有一处是杀死林铭的原因,文中说是为了牵制警方的办案速度顺便威胁林杰,首先警方得知叶明华的联系方式是在上午7:00-8:00之间,而林铭遇害是在中午12点多,警方大概率已经在这个时候见过叶明华了吧,说不定已经知道真相了,好像已经没法再牵制警方了吧?

而另一个理由,杀掉和林杰关系最好的姐姐再用他剩下的亲人来威胁他,这就不怕适得其反逼着本来和他们在一条船上的林杰跳反吗?所以杀死林铭的逻辑不太通顺,不如早一点威胁林杰让他在前一天就去杀死叶明华,这样才能一劳永逸,就没人会知道真相了。

人物塑造方面,没有什么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角色,不过大多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说是完全的工具人。配角林肃和女警是我印象比较深的两个角色,还有就是畏畏缩缩的小保安了。

从叶明华和李天爱的角度来看,我能体会到毒品给人带来的伤害,毒品让原本还算幸福安稳的一对情侣走向了毁灭。女方为了解脱不惜自杀,男方最后也因为这个事情而死。


——《红舞鞋》评委:两只肘子

|

作者很有想象力。注射吗啡和穿上红舞鞋一样,都会“上瘾”。

故事也是好故事,但是有些地方是为了反转而反转,脑洞大于逻辑推理。

要是作为“悬疑”小说,这倒是很不错的。但作者加入了“推理”部分,有些地方的

推理并不能让人信服。

比如

"想来想去,就在考虑有没有可能凶手将尸体的双足送到死者家属的家中,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报复……”这个理由不足以说服人。仇杀是凶手和死者有仇,人都已经杀了,手段还很残忍,这就已经是“报复”了。当然这个脑洞是可以有的。

“毒品交易!!!刘文祥的脑海里飞过这四个大字,他抓住它们,继续思考......

这样的猜想更疯狂,但是合乎逻辑。”

这段话有一点问题。比如我可以说他们只是个传销组织,给李天爱注射吗啡就是为了控制她,用不着新式毒品。

想要从A推到D中间最好是有 A等于B,B等于C,C等于D

这样的条件才更有说服力,才更加合乎“逻辑”。

再举个例子:

天哪,我怎么看它都是一只马,但是它头上有角。不过,从马就很自然的想到鹿。那么它应该是一只鹿,——刚好有四只脚,有尾巴还有角,一切都那么合理。

这段话有什么问题呢?从马为什么能想到鹿?也许就是想着“指鹿为马”这个词,反正没告诉读者。鹿的特点也许的确是那几个,那什么就不能是羊呢?

如果一定要说脑洞是“合乎逻辑”的,就需要用更加合适的条件来佐证。

有些话明显是作者带着主观的想法去描述的,而不顾及客观事实。

“上级与外界都在催”。这才过了一天至于吗?


——《红舞鞋》评委:九色鹿

|

写得很长,从人物关系和整个案件的构架上,看得出作者画了不少心思。因为作品长度,导致我对于具体的描写的关注少了,只记得有不少错别字,还是蛮影响阅读体验的。先例举一些开头注意到的一些描述问题,感觉可能表达过于冗长不必要、或者就是错误的句式。

纯黑的背景,在其中心放置的一双红舞鞋格外的显眼,它像中了魔,慢慢朝我移动,我有些畏惧,立即扭头,准备远离那双鞋子,但是我的面前突然出现了一名面色苍白,极其虚弱的男人,他的手被银白色的手铐拷住,乱蓬蓬的头发稍微遮住他的眼睛,我看不清楚他的眼神。

这竟是一个句子。

就在五分钟之前,黄洪,也就是他的队长,他的妻子与女儿像往常一样为警局的兄弟们送来晚饭

她皮肤的雪白在身上鲜红色裙子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凸显

女尸的双足更是在被砍下开后,放在一棵树旁,甚至连那双美丽的红舞鞋,还在那双美丽的脚上。

奇怪的表述与句式

案件本身想要说的也不是很多,看得出作者构思的足够错综复杂,可以十分精彩。但可惜一来作者的阅历和笔力不足以营造让人入迷的刑侦破案氛围。如果感兴趣可以更多的学习了解刑法和刑侦过程,更可以在作品中加入有模有样的调查报告、尸检结果。我觉得这终归是锦上添花的。

这个作品最终无法精彩,还是因为节奏的问题,作者想要写的东西太多了,却也没选择用足够的文字完整交代清楚。后半部分的反转与真相大白,完全是靠主角自己茅塞顿开的猜想、几年后日记,过于薄弱无力,更是无法令人信服。这个结尾的表达方法本身,我觉得就是不适宜的,更不提所谓的反转与真相逻辑不足,感觉是很跳跃的心证(如突然就想到了毒品...日记突然说是黄局长也被要挟、林也是被要挟)以及犯人/涉案者自己的坦白。

如果作品想要展现刑侦推理,那么我觉得是失败的一种结尾方式。而因为我作为读者对于作品的世界、剧情和逻辑无法认同,作者可能想要探讨体现的、更深的主题,如“警察的心”,我更无心去接受吸收。

人物的对话我觉得还是很自然正常的,有些对于人物的描写比较好,比如女刑警坚持不随身带枪的片段。但主人公的人物性格似乎没有什么特点,不过也能够看出他的人设吧,一个年轻热血、充满正义感与理想的警员。三年后,他也看到了案件背后复杂的人性、少了热血与冲动,但不变的是初心。虽然老套,但总不能说是差劲的。

黄局长被要挟的地方我觉得过于仓促,可惜了。要是能体现他的矛盾与挣扎,展现警察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会更有深度。最可惜的是罪犯这个人物,完全无法有任何了解与共鸣,只是最后在别人的日记里仓促带过了他的动机与苦衷。

我感觉这个构思有很大的潜力,但它完全应该有更好的节奏、更长篇幅、更好的人物、更好的逻辑、更好的切入呈现角度。因此我虽然说可以写得更长、后半部分的真相揭晓不应该如此跳跃取巧,我还是得承认我读到一半的时候已经失去了耐心与兴趣。这个应该就是作者文笔上浅的问题,继续磨练就好,相信只是个时间问题。

开头还是很吊人胃口的,红舞鞋的意象也很好。我真的觉得很可惜,感觉高开低走,读完后感觉普通平庸,我就这么直说了。


——《红舞鞋》评委:Vt超新星

|

这篇本土风格比较浓厚,内容也很本土。就个人来讲不太喜欢本土相关的作品,因为某些地方的处理与情节太俗了。但这篇却没有使我出现如此之类的反感,这证明你写的可以。

不过,缺点还是会有的,后面讲。

这篇文章的人物,没有亮眼的地方,像是比较偏向剧情的文章。作者有尝试描写人物的形象,但大部分时候其实这些都是单纯增加文章质量。

人物较多却没有引起混乱,说明你的把握力还是有的。

要说什么叫人物?那便是主角性吧。

主角是一篇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而文中的刘文祥有点不一样,他是为了案件而出现的,并不是他遇见了案件。也许有点难理解或者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就是读者感觉不到文章中心是围绕着他的,他的存在作用只是为了这个案件。

一篇两万多的短文,可以说这个角色不会再出现了,但是角色特点与突出的地方还是必要的。

根据文中的印象,刘文祥第一次见到凶杀现场,这点来判断可以他是新人,剩下的便是其他人物的出场以及与案件相关人的出场。

这与影视剧不同,不是人物出场,观众就能够看见这个角色。

人物一多,而在初期读者并没有过多了解刘文祥,在文中的重要度与其他人物几乎是一致的,那么他的主角性自然而然就无法产生了。

比较成熟的故事框架,作者明白什么时候该写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写什么,节奏方面比较良心。不过文字内容安排上还是有点重心偏离,有些遗憾。

个人感觉应该是较社会派的故事,毕竟并不是那种破案抓人就结束的东西,。

可惜代入感弱,主要原因在大前期读者需要理解故事的时候,缺少心理活动以及内容引导。

尾声之前的一大段分析能算是心理活动,只是来的太晚了。事先没有将读者代入故事中,作者大多时候只是分析了个寂寞。

上面说的重心偏离就是这么一回事,应该一开始就需要穿插心理活动,不论是角色的还是【作者】的都是需要的。不然的话,在尾声时才提起来的事情,有可能读者都不知道有这一回事。

还有,如果本文是因为毒品而引起案件的,然后题目【红舞鞋】也是为了点出毒品的,但为什么毒品在文中的作用只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的东西呢?

虽然毒品出现频率并不低,可那是由刘文祥提出来的,之后也是因为刘文祥而出现的。

我觉得应该一开始就让读者明白有毒品这回事,但读者并没有把毒品跟案件联系起来的想法。这样在最终联系全文,才会有一定程度的感慨。

就像本文的开头与本文尾声一样的首尾呼应效果。

用时间和地点作为分段是比较聪明的做法,不过在描述上有点空。我在阅读时仿佛是在看影视剧,很像是那种直接将电视画面完全照搬而写下来的(并不是指内容而是模式)而这种模式并不是好事。

以画面呈现的东西,并不需要负责气氛,环境,以及人物心理。因为画面里已经有了,人物心理的话,观众可以自己看人物的情绪表情去进行判断,而小说则无法看见这些东西,所以你要去写出来。

文中说有,还是有一些如此之类的描写,但并起不了实际作用。

要说是以日记形式展现也说不通,你这内容也不是日记模式啊,而且日记模式也是需要这些描写的。

能看出你是有用心在写的,不过还不够啊,需要继续努力。


——《红舞鞋》评委:大早黑叶
| 楼主| 发表于 2021-2-20 15: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链接——  《奇遇》  |作者:木柒one


感觉是一篇没有做好结构和立意的作品,难免会让读者失望。这是参赛作品中最让我错愕的“高开低走”。虽然说开头也并不是让人惊艳的,但起码让我觉得这会是一个“用民俗传说/迷信包装的推理案件”,本土化的、有民间特色推理作品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但看到最后,居然就是毫无解释、只有悬念的结尾,我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作为一个读者我只会觉得被愚弄了。堪比会让语文老师图写的“原来这只是一场梦”。

驱使着读者继续阅读下去的悬念和张力,作者却无法也完全没打算圆满填坑,无法接受。我觉得这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作品,反倒像是一个更长的故事的开端罢了。

抛开结构和主体剧情,作者对于氛围的烘托渲染也许加强,除了相关的民俗迷信摘要、提到几次的烧包、或者也算上槐树,没有什么东西时刻提醒或说服读者这篇作品中时刻存在的阴森诡异。对于这些物象都只是停留在平铺直叙的描写,点到为止,并没有加以利用。作者的确有对景物和人物心理的描写,但感觉就是无力且不真实的,人物和环境并没有有机的互动和互相影响。

例举雷梅走出警局后的内心独白。她的女儿失踪、这座城有个嗜血的罪犯尚在游走、满街烧包的农历七月。结合故事前面关于鬼节的铺垫暗示案件其实只会更加离奇诡异、或是专注于一位丢失女儿的母亲的绝望恐惧也好,怎么也不应该让这个人物感叹“自己在世界上真多余、无能为力”啊!性质上如此跳跃的、“假大空”的煽情,会令人一秒出戏且尴尬,作者似乎完全忽略了人物该是自然的、人性化的。下一个画面又跳回到一位男子疑似中邪见鬼的场景,却也不见得多么瘆人或可怕,氛围不是能那么容易维持或补救的。

人物的塑造都是平面的,对话和心理描写并没能突出人物各自的特性与性格。

期待作者更好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把故事讲明白、讲完整。


——《奇遇》评委:Vt超新星

|

悬疑恐怖的氛围营造的不错,感觉上像是网上盛传的类似于“13级台阶”、“校门口的鲁迅雕像”之类的恐怖小段子,只是内容更加丰富。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文中这种两个视角的叙事技巧的,有时候能在最后起到某种巧妙的效果,就像是此文里原本以为雷梅是前文提到的尾随性侵案受害者的母亲,最后发现其实是主角团里女生的母亲。

故事情节上,有些情节我不是很能理解他们的作用。

比如雷梅回家路上遇到的围观事件,那个后来一直说“对不起”,“是我的错”的肥胖男人这一段没看出作用是什么。

他到底做了什么我并不知道,这就让人不知道这段情节到底暗指什么,最后虽然有再提到,不过很难引起共鸣。还有雷梅做的那个梦,男孩和女孩的对话,是因为雷梅的女儿没有按时回家吗?还是说有其他的含义,说实话我不是很能看得出来了。

文中关于中元节有很多介绍,我去搜了一下,其实全是网上直接复制来的…且不说这样大段的复制是好是坏,反正我在看的时候是肯定会直接跳过的,就说这个渲染了这么多的中元节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

所谓的百鬼夜行并没有出现,那个不应该出现的槐树和中元节有什么关系也不知道。还是说那个乞丐其实是尾随性侵案的凶手,他在杀害了林言之后,看到了中元节出来鬼然后吓疯了?好像这样解释是能解释的通,可是这在文中其实没有什么暗示,靠的是我作为读者的脑补。

倒不如做个小设计,给那个凶手一点特征,比如身上有上次作案留下的伤口之类的,最后再用槐树和凶手发疯这两点小反转一下,再制造一点恐怖氛围。这样至少让人能看明白。如果看完第一反应是懵的,那恐怖氛围就会打一个折扣了。


——《奇遇》评委:两只肘子

|

文章在形式上是比较特别的,营造的氛围也还不错。

但是文章更接近于一个“鬼故事”,读者读完并不能完全理解一些细节。

那个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乞丐到底是什么?“我”是小雨吗?

读者无法将这些线索完整的串到一起。

小雨昨天还和同学一起,但实际上一周前就死了。

写作的技巧还是不错的。


——《奇遇》评委:九色鹿

|

比较遗憾的一篇,作者没有好好操作自己所写的内容。

在我看来,本文的第五节【凶宅介绍】作为开头,才是能够吸引读者,留住读者的正确做法。而不是在开头插上一段读者无法在瞬间内理解的对话,只会使人先一头雾水,不明白文中在讲什么。

而要是本文都是以开头这种模式来写,却又是可以的,但你在之后又改变了风格。

角色挺多的,没有在塑造角色。

总共有六节内容吧,每一节字数不多,却仿佛每一节都是独立的片段。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单看描述,每一节都是可以的,你想要碎片化来表达,让读者自行去组合,我觉得这碍于篇幅太短了,最终碎片只能是碎片,没有办法去组合起来。

节奏安排上也非常不好,比如第三节的【鬼节资料】大可改写成开头,以及第五节【凶宅介绍】都适合放在前期让读者理解本文的内容以及故事。

短篇,就应该要让读者快速地明白这篇是在讲什么,是一篇什么故事。

不过能力足够的话,可以玩一些花样,但以这篇的结构来讲明显能力还不够。

任何事情都要发挥自己擅长的东西吧,上面说过第一节作为开头是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在你所写的文章——描述句与对话的水平两者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或者说还无法使对话顺利的与描述句融合起来。

无对话的地方明显比有对话的地方要好。

描述句部分,还是能看出有在耐心写着,而对话部分,只能感觉到一阵混乱。

本文的碎片化,也许全要归功于没能写好对话方面的内容吧。

我相信单纯指作者的话,应该比这篇文章所展现的实力要高许多,但是某一种缺点影响了整体,也就无法体现出实际的能力了。

所以,我一开始就觉得这篇是比较遗憾的。


——《奇遇》评委:大早黑叶
| 发表于 2021-2-20 23:24:17 | 2021-2-20 23:44编辑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大家
确实存在了很多的问题,的确在立意和结构上处理得不好,其实这不是一篇推理小说@Vt超新星,其次呢,的确很多的细节我是想让读者自己发现,然后自己串联起来,发现整个故事的原貌,但是呢,可能也确实能力有限,没有表述清楚,当然篇幅也是一定的原因。
额,然后,我想告诉大家,就是一些线索的联系,就像@九色鹿说得那样,其实呢,我就是小雨,乞丐是和我一样的“东西”吧,因为是中元节所以也很合理,然后呢,凶手是那个胖男人啦,可能是线索和表述确实有问题,所以大家没看出来。至于为什么昨天小雨还和同学说话,实际上一周前就死了,实际上这个和文章的立意有关,我想评委们应该都没看过原版的《奇遇》,其实大家看了后就会明白很多事情的,包括立意什么的。

最后,还是谢谢大家的点评

下一次的比赛,可能会准备得更加充分,更加完善。
返回版块
12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