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1-1-16 12:33:34 | 2021-1-24 14:36编辑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很快啊,又到了最终阶段。

本次赛事采用了优化某些规则的细节操作,导致评价发表会推迟一会。原定的结果公示是2021年01月31日,不过实际日期需要等待评价全部发布完毕才会出结果。

不过大家请放心吧,我们会好好对待参赛作品的。

上届帖子—— 【第一届学院小说大赛】作品评价整合贴

本次赛事详情—— 【第二届学院小说大赛】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21-1-16 13:12:40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了
| 发表于 2021-1-17 00:16:26 | 2021-2-13 12:39编辑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先说下我自己吧,本来之前是有一篇巜旋风与洋娃娃》想投的,手法都有了,但苦于觉得丢人,写不出自己想要的感觉于是弃了,大致内容:母亲因某些原因发生意外后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在仅存的岁月里母亲留下的小木盒成为了二人回忆的重要物品
    一天,父亲出差去旋风村(因风魔闻名),女儿在班级的某处角落发现一报纸,,上面是一起之前发生在风村的杀人案,其中报纸上有一张图,很像母亲的遗物,恰巧遗物也不见了,傻女儿把时间弄混得出了父亲遇害的推断,于是七岁的傻孩子偷拿了表姐的钱来到车站,不过此时恰巧看到父亲坐在附近公园的沙椅上,手里拿着木盒,娃娃转了25秒,父女二人仿佛有某种共同的默契都语塞了,女儿想喊出来,想要质问父亲,为什么那篇报道记者署名是母亲





别笑,轻喷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11:13:00 | 2021-1-17 13:23编辑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链接—— 《抽烟》 |作者:王诩

有趣,像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文章前半角色一直以自己不抽烟为骄傲?可是在后半部分,撞见抽烟老手邀请的事情,又碍于面子接过烟来,结果因为点烟姿势错误当了一回小丑。

不过点烟的内容,作者是否有那层意思不重要。从以不抽烟为傲,到点烟都不会的小丑,后者内容过于轻描淡写了所以在有点大打折扣。甚至某些读者,可能根本无法立即看出角色点烟姿势错误被嘲笑?这个剧情。

本文并不需要角色塑造,尽管【我】的同学都用字母符号来表示,但不影响本文要表达的故事。那么就单看【我】来讲,这个角色还是比较真实的。也许描述的一些地方有点花里胡哨,这个角色是没有花里胡哨的成分在里面。

我个人认为,在作者创造出角色,想象角色的行为时——假设遇到了本文中的例子,角色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不会接过烟,而是继续大谈否定抽烟的言语,或者就算是接过烟,也不会摆出错误的点烟姿势。

关于角色真实性,便是错误姿势这点。

太过真实,而且没有详细的解释。有时候很难让读者体会到作者想要表现的含义,毕竟,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同的。

参赛作的话,前半部分是没什么问题的。要是单纯当做一篇短篇——可是,明明文中确实在说同一件事情,但让人感觉东说一句西说一句,使人有些迷惑。这样的内容是留不住读者的,评委的话,是肯定会留下的。

结尾部位的接烟情节正好拯救了全文,使前半部位的内容也变得没什么问题。

再次强调一下,之所以一直在说接烟,那是因为打脸情节是真的不错,某种意义上算反转。遗憾的是,之前说过了,有点轻描淡写。这里又要牵扯到真实性了,假设现实中真的发生了这种事情,照实记录下来也许真的就是如此轻描淡写,但这却不是在讲故事了。

青少年对烟的向往,还是对烟的厌恶。我觉得,文中两者都不是,但是更深层的东西又没能够寻到线索去探寻。稍微能够看见角色的某种不妥协,或是想要与众不同,可是在现实前还是低头了,只能说是像这种的感觉。

有实际的内容可以提起,不论角色再怎么评论抽烟这件事情,再怎么说别人抽烟不好,再怎么被长辈教诲不能抽烟。都是没有决定性的,会妥协的事情,会妥协的时候,还是会妥协。

无论是因为面子问题,还是无奈之举。

有人递烟给你还不是乖乖接过了烟,连自己没点过烟都糊里糊涂的,打肿脸充胖子的典型例子。

缺点是提及了一些无关内容的事情,在短短的篇幅里也算是起到氛围渲染作用吧。

写作方面的话,作者算是比较熟练了,对于如何写出一篇小短文来说。不过要是谈起技巧方面的,那多多少少应该要有亮眼此处才行,不论是技巧差还是好,总得有个东西拿来讲,但是本文却没有地方可讲。

而既然是需要与其他作品对比,简而言之,就是没有亮眼的地方。

——《抽烟》评委:大早黑叶
|

第一感觉是比想象中好,文章的题目叫抽烟,于是文章从头到尾都以抽烟为线索,我觉得相当不错。行文,故事的推进方面可以说是十分娴熟了,就让人读着不累,很舒服。

人物塑造方面,大多比较简单,可以单纯的分为两个阵营,抽烟的和不抽烟的。挑着墨较多的主角我和小学同学Z分析一下吧。

首先是“我”,可以算是不抽烟阵营的某种代表,成绩不错,家庭环境也还算和睦,可以认为从小到大都被身边几乎所有人(家人,老师,朋友)教育着“抽烟是不好的行为”这样的一个观点。所以“我”不抽烟,同时又因为某种青春期的叛逆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对抽烟充满了兴趣。从人物塑造的方面来看,至少是可以看到这个人物的背景,故事,思想,转变和一点点深度的。

另一个是Z,Z是配角中写的较多的一位,可以说是和“我”形成了某种对比,家境不好,有妹妹要照顾,自己成绩也并不优秀,对抽烟方面的技巧十分娴熟,在“我”的眼中某种程度上是成人世界的代表,成熟,独立。

总之,人物方面其实并不复杂,不过作为短篇,三言两语之间能让读者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基本特征,我觉得就非常不错了。比如写父亲是写他不允许“我”抽烟但可以喝酒以及后来对“我”的笑,写K时的“摇头”和“微妙的目光”以及对“我”的告诫。两个基本是属于承接人物的配角就已经算是有一些跃然纸上了。

故事框架方面,大抵是“初见Q抽烟”到“回忆父亲”到“和K出校吃饭回忆奶茶店小姐姐抽烟”到“遇到Z亲自尝试抽烟失败”这样的一个故事框架,说到这个,就不得不再说一遍抽烟这个意向贯穿全文,而且不脱离,不牵强,真的非常不错。

另外,可以明显看出来“我”对于抽烟的思考和好奇自己态度的转变就是故事的主线,从最开始产生好奇,到中间开始思考为什么不可以抽烟从而回忆起了最初被教育不能抽烟的场景,再到看到有一些心仪的女生抽烟,最后是遇到小学同学自己尝试抽烟失败,“逃”回了不抽烟阵营。

所有的情节都在为主角“我”的这一心路历程服务,而且有始有终。

写作技巧方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写“我”尝试抽烟但在小学同学面前不断失败时的窘迫的描写,背身挡风,手发抖等细节深得我心,因为我平时紧张的要掩盖自己某方面不足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

——《抽烟》评委:两只肘子
|

有意思的短文,就是第一遍读起来有写句子有点拗口。

最主要的角色是“我”还有“Z”。

主角是第一人称的话,对于主角的塑造自然是占了一些便宜。

但是对“Z”的塑造还不够。

“他似乎笑得很开心。”这里描写的“空”了一点。

整体故事框架:

1.看到同学Q和Z在厕所里抽烟

2.回想父亲的告诫——不能抽烟

3.和K一起吃饭,K的告诫——不能抽烟

4.有好感的奶茶店小姐姐抽烟

5.一个男人抽烟,追随他的脚步

6.看到Z,Z递烟

7.开始抽烟

故事情节是比较简单的吧,全文的线索无非是“烟”。

不同年龄段的人抽烟,不同身份的人抽烟。

明线是我对“抽烟”本身的思考:是否应该抽烟?

暗线是“我”对于“身份”的思考:什么样的人能抽烟?抽烟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抽烟是什么东西,我想,抽烟是一种发泄吗,一种背弃自己身体,背弃社会共识的发泄。”

这是“我”一开始的想法,这是他对自己说的。这里“我”强调的是“我”作为正常人的身份。但是看到别人的行为,还是会产生好奇心。

当回想起父亲教育“我”时,“我”潜意识里知道抽烟是成人才能做的事情,但是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不可以抽。母亲说抽烟对于身体不好,这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大人抽烟就对于身体好了吗?所以,这些都无法打消“我”对于抽烟的好奇心。

“抽烟有啥好的,你也别抽啊。”我点点头,看着他稚气的模样,忽然也想嘻嘻的笑。

当同学劝诫我时,我看到他稚气的脸似乎能感受到,同学作为“孩子”也只是知道“抽烟”不好。但是他没有对此进一步的思考。所以这种劝诫,不依然能深层次的打消“我”对于抽烟这种想法的好奇心。“我”不听数学课,这说明“我”本身也不是个特别循规蹈矩的人,不会因为“抽烟”破坏某种规则就打消了对这些方面的想法。

而喜欢的奶茶店小姐姐抽烟,且因为店里不让抽烟就到外面抽了。漂亮的小姐姐也会抽烟,“我”也许会想:看来抽烟也不是很糟糕的事情。

终于再次遇到了Z,Z给“我”递烟,“我”却同意了。

这个时候“我”已经在潜意识里接受了“抽烟”是个“成熟”的行为,所以才会还有些“慌张”。但为什么过后还是要“逃”呢?开头也说了,抽烟这个行为有些叛逆。递烟的对象的身份是——成绩不好的小混混(应该是混混)。而“我”对于自己的身份的认识还是——普通学生。

因此最后就“逃”了。

文章大部分没有直接写“我”对于不同的身份的人士抽烟这个行为的具体想法,而是间接通过人物本身的行为来展现。

“他不像父亲那样一口气吐出大片,而是一点一点的让烟雾从嘴唇缝里溢出,交织缠绕住他的面孔。”这里的描写我觉得可以。这里能让读者体会到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抽烟”的样子不用,带给“我”的思考也是不同的。

细节上可以注意一下:

“我追寻着烟的痕迹,过了小道,拐到了巷口。”

人有好奇心是很正常的,但我建议在这里写一两句心理活动或者别的描写。比如到底是对烟头熄灭时的样子产生好奇心还是怎么的。

因为这样写会让人觉得很奇怪,“我”又不是侦探,为啥要一路追寻烟头,烟头能有什么意义吗?

——《抽烟》评委:九色鹿

|

觉得这篇文章十分微妙,是一乍看平淡无味,越看反而越有味道的作品。选择抽烟这件事作为一个矛盾的意象我觉得是很棒的,因为抽烟本质上并不能够算是只能鼓励夸赞的事,可似乎又不至于公然谴责、大罪大恶。

于是抽烟本身便是这么微妙的、微不足道的一件事,不足以掀起社会波澜或道德舆论。

抽烟便和青春与成长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抽烟代表的仅仅是叛逆吗?或许给少年们一种值得沾沾自喜的成熟假象,但就算是相对乖巧的“我”看到同龄人抽烟,我的思绪也是复杂的。感到的那一丝嫌恶,来自于好友、父母、老师的教诲与态度,来自于自知的吸烟带来的健康危害。

可“我”又真的没有觉得羡慕么?似乎不抽烟、不会抽烟在某些瞬间成了丢脸的事情、而父亲笑嘻嘻地抽着烟,是“我”只觉得亲切,无法憎厌的模样。漂亮的奶茶店小姐姐原来也吸烟,但“我”会觉得五雷轰顶、万念俱灰么?

吸烟似乎就像是对整个青春的影射,矛盾而惆怅、踌躇而躁动。不可名状、欲辩忘言。

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选材方面是很精彩的。

文章的文字本身趋于平白无奇,甚至有些地方类似流水帐,可毕竟是一位少年的自言自语、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片段。平铺直叙本身就是为了营造贴切的氛围,倒也无可厚非,但肯定会让某些读者觉得缺乏新鲜感,提不起胃口。作为小说或故事,没有剧情上的起承转合,倒是颇有余味的片段。

因此若要考虑角色塑造方面等指标,就比较吃亏。

个人不喜欢文中常有的逗号,将动作或描述分割的清清楚楚,感觉有些断续且冗长,读起来不是很流畅。特别是开头这一部分,基本上是一段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逗号:

“班主任在上课时一遍遍地说,不准抽烟。之后她说下课,Q离开教室,就在厕所靠着墙,抽起了烟。

Q旁边的人是Z,他蹲着,手耷在膝上,两只指头里也夹着一根,短了一截的烟头闪着火花。

我瞥了一眼后就迅速转过身,把后脑勺留给他们,上完厕所,背对他们离开,洗完手之后,我从缝中又佯装不经意的瞥了一眼,对上了Q的目光。”

或许是刻意为之,但我觉得影响了我的阅读体验,也不是塑造氛围所必要的。

其它:

“短了一截的烟头闪着火花。”

烟头闪着火花这个描述有些奇怪,我联想到了比较不现实的画面,稍微出戏。

“他脸颊微微鼓微缩,火星、白烟也跟着微鼓微缩。”

多打了一个“微”吗?感觉是比较有趣的形容,但火星和白烟微鼓微缩个人也是无法很好的想象,所以没有觉得自然或巧妙。

——《抽烟》评委:Vt超新星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15:26:57 | 2021-2-20 11:49编辑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链接—— 《无限》 |作者:侦探秦狗蛋

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写的不好。

题目和和内容也不搭,战士总共被公主伤害了一次,哪里来的无限呢?至于“死”了几次?。跳了一次悬崖,然后回来了,被公主刺死了。最多两次。

文章塑造了刚愎自用的国王,深情的战士……但很多时候,人物说的话不符合人物身份。我想其实是语言表达的问题。比如:手下说道。“啊!国王快请坐快请坐,” 这个手下不像是手下,倒像是接待国王的东道主了。

简单的故事框架。

文章想要塑造一个悲剧英雄,但是气氛渲染的不到位。

比如写森死的那一段中“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是有那么点调侃意味的,不适合放在这里。

在有人接近的时候,作为有经验的战士,会毫无察觉吗?如果察觉到了是公主会完全没有任何反应吗?

可以大致这么写:国王环顾四周:公主呢?公主又在哪里?哦,公主出现在了森的左后方。森似乎是感应到了公主的存在,明明在专心与威天龙战斗,身体却不自觉地往左边偏移了几寸,企图挡住公主。忽然的,公主奋力一刺……(省略一段)

另外,战士死的那一刻他只是“深情”吗?被心爱之人刺了致命一刀,没有那一瞬间的错愕吗?这些都可以写啊。

“曾经有人为她永无止境,可她深深地伤了他。”这句话也不需要。一方面“永无止境”这个词放在这里并不合适,另一方面,公主伤害了森,这是个事实,不需要特意转告,她总会明白。只是她明白不了的是他的深情,这个作者自己可以想想怎么处理的更好。

还有就是文章的节奏感不好;文中的病句也多,如:“公主从小一直住在城堡里,没有如果别的地方,一路上就像仙女一样蹦蹦跳跳,国王看了满天欢喜。”

建议作者再读一读自己写的。


——《无限》评委:九色鹿

|

有点一口吃大的感觉,篇幅少,角色多。

而且文章节奏太快了,像是大纲,又像是说书人在讲故事,可是说书人节奏也有快慢之分的,本篇文章的节奏只有快吧。

文中内容没有停顿的地方让读者思考,作者自顾自的往前走读者是跟不上的,只会一头雾水。

故事内核应该是可以的,希望作者下次讲故事慢条斯理一些,然后在重要部分再加快节奏。

角色的话,只存在名字是不行的。

举个明显的例子,山贼头子毛风,基本上要先让读者知道有这么一号人,再慢慢地引起。而不是匆匆的讲有山贼,然后突然从国王嘴里报出【毛风】这个名字,这样节奏只会很乱。

像影视剧之类以画面展示,单纯用视觉就可以理解人物行为与台词。小说则不同,它以文字来展现,读者信息量读取是不会很快的。

其余角色都有同样的问题,比如队长森,我是在看完对话只后才知道这个角色的,而且也是只有名字,并不明白森是谁,队长森又是什么样的存在。

实际上作者有试着介绍角色的,但单纯一笔带过的介绍是不够的。

本篇文章的故事简单说就是一言不合就开打的剧情吧,以本就节奏快的写法来说,导致更快了。读者完全没有停留的时间,一路被作者带着走,无法第一时间看明白故事到底发生了什么。

角色出场同样是报个名字就完事的操作这样不行——要是想要改善一下的话,建议下次写作采用第一人称或是把角色安排为两个左右然后慢慢的讲故事。

如果文中名字有来源的话,最好解释一下。毕竟某些同人文,如果作者没有解释,读者也是不明白的。正因为文中不存在对角色的介绍和解释,我还去检索了下词条,首先爱的战士虚渊玄这是明白的,威天龙则是有个什么大威天龙不明所以的东西。然后炎龙王……出处是挺多的,剑圣苇名一心是某个游戏里的人物。

还有个龙骑士,应该就是普遍理解的龙骑士吧……


——《无限》评委:大早黑叶

|

怎么说呢,感觉有一些幼稚吧。倒不是因为内容上像是儿童文学的原因,而是因为作者的遣词造句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通篇看下来,人物行为逻辑,说的话都不符合这个人物的设定。比如那个护卫队长对着国王说“他妈的”;炎龙王莫名其妙醒来,前一段还说炎龙王醒来局势要一边倒,下一段炎龙王就死了,原因是威天龙“有如神助”;公主醒来就偷袭曾经的护卫队长。诸如此类,人物的行为逻辑是破碎的。这就让每个人都像是工具人。作者自说自话,想让角色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

人物行为逻辑是破碎的,就直接导致剧情也是破碎的。为什么前一段还在追击护卫队的山贼,下一段就已经乔装易容好准备骗国王一行人了?明明国王一直在努力保护,拯救公主,前不久派兵歼灭了山贼,还会给路上好心提醒的人施以钱财回报。可算得上是个不错的国王了,可是为什么在剑圣的嘴里就变成了个不关心家人,终究要灭国的昏君了?诸如此类…实在让人看的很累。要说这是则寓言故事,可实际上它言之无物,没有主题。要说这只是个普通小说,可它又剧情破碎且跳脱。


——《无限》评委:两只肘子

|

这难道就是小说界的《无极》?

剧情可谓匪夷所思,人物毫无行为逻辑可言、甚至看不出任何作用,例如:

行进到一半,突然从草丛里冲出来几人,他们一见是国王和公主,立刻说道〖不要前进了,这附近很危险,会有山贼的!〗

为什么会突然从草丛里冲出几个人,他们是谁?这么冲出来我感觉反而更可疑吧,怎么没有被护卫队抓起来或射杀?觉得用当地村民、村长、长老这种角色就能更自然地传达周遭有山贼的信息,虽然俗套,也不至于莫名其妙。

国王听后笑道〖我的国家我还不知道,山贼的势力已经被压制,也已经和平,我们几个人就够了!〗说完就指向了7,8个护卫和公主

前面不是刚说自己也不放心?在没有别人警告前你自己都感觉会有不测,加了护卫(原来那么担心带出来的护卫只有七八个),结果人家一告诉国王附近的危险,国王居然蜜汁自信了起来?

从口袋里拿出几个金币放在那人的手中,说〖感谢您的提醒,这是您的好心应得的。〗

有点无话可说,怎么就突然赏钱了?就算是刻意添加的剧情也不知道是起到什么作用,是为了体现国王的傻好人形象吗?这么分析倒是能呼应之后他的各种行为和表现。

护卫队一听见这声音,纷纷将公主包围在中心,警惕的看着那片草丛……

一阵安静过后,就在警惕心都弱了的时候,冲出了许多山贼

现在为什么草丛有声音就警惕了呢...而且难道草丛有声音大家就在原地等着看看究竟是什么东西吗?看描述居然是在原地等了一阵子后,放松警惕,山贼冲了出来。

山贼暴露了形迹,居然也不逃不跳出来,是因为他们知道护卫队一点也不专业吗...?

队长森担心国王的安危,想起小时候记得山里有山洞

突然回忆杀,森怎么突然是这里出生的了?

队员们正了正满是鲜血的钢铁头盔,拔出了同样满是鲜血却闪烁着光辉的剑,与数量众多的山贼发起了最后的攻击。护卫们身穿铁甲,山贼的弓箭根本不足以击破。

护卫的人数越来越少,山贼的人数也所剩不多,森给手下使了个眼色,说:“先去保护公主!”几人听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把山贼引来,去了悬崖方向……

山贼老大毛风的弓箭力度很大,一击击破护卫坚固的铁甲

七八人居然能和山贼拼杀得如此惨烈,这也是不合理的,作者应该用心思考和设定一些可能身为作者来讲也是不重要的信息。

其实还有很多,后面越到结尾越是发生匪夷所思的剧情,比如莫名出现的、设定上无敌的剑圣。国王都不知道这个王子不存在,结果剑圣就知道了。山贼因为剑圣那一句话也就甘心地认了,跳了出来。公主突然就捅死了森,为什么?公主“奋力一刺”,所以“再坚固的铠甲”都没用?这个完全没有逻辑,只能看出作者写的非常想当然,是缺乏考量的流水帐。

因此人物也自然毫无吸引力,完全没有任何真实感,感觉都是很单调平面的、智商不在线的角色。这样的角色是无法引起任何共鸣的,除非是为了达到喜剧效果,可我不认为这是作者的原意。也更像是闹剧,是没有节制的荒谬。

抛开剧情,对话像是幼儿园的舞台表演剧本,毫无情感和生气,还是缺乏逻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感觉所有的人物都只是为了反应而反应,哦,发生这个,所以我要这样,这个人说了这个,所以该我说话了。这种感觉。

文字和描写也没有拿捏好,举几个例子:

说的不错,以前有一个国王,他独自一人创立国家,却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公主从小美若天仙,国王更是对她呵护、宠爱有加。

不知道“说的不错”是什么,句子冗长且没有上下关联,好像思维是跳跃的。不知道一个国王独自打下了天下(建立)了国家,为什么能接“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

好虎架不住一群狼,山贼和护卫队两败俱伤

很独特的比喻,但只能说很拙劣,修辞本来就是要人感觉到巧妙与贴切,美化文章,我没感觉这个创新有达到这个效果。

而苇名一心杀死士兵简直犹如杀苍蝇,左手长枪不能近身,右手武士刀堪比国王的宝剑。

为什么堪比国王的宝剑,这个比喻更加让人莫名其妙,因为没人知道国王的宝剑是代表了什么特质。高贵?锋利?

如果作者想写这种背景,也可以多看看这类西方王国啊、公主与勇士啊之类的背景和素材。这样写东西都会更加娴熟自然。目前看不出作者有为故事的背景和时代做出任何特殊的文字处理。

结尾突然煽情一段,可全篇都是让人反应不过来的错愕和哭笑不得,这只能留下大写的尴尬。如果这是中心思想或想要表达的主题,那么故事更应该更好的为此服务。

细究的话问题确实很多,感觉很多是写作基本功的问题。这在我这里是一篇不合格的作品,文字的问题还在其次。我觉得作者可能要花更多的功夫在动笔前写下构思和大纲,带入读者的角度,想想是否剧情会过于狗血、不合常理。


——《无限》评委:Vt超新星
|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5: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链接——  《金银花茶》 |作者:陈瑯


个人较喜爱的佳作。通篇下来,结尾的惆怅几乎做到了水到渠成,自然不做作。

对于人物的刻画做得比较好,“把玩一缕青灰色头发”、“二郎腿”、“高马尾” 都是容易想象并具有画面感的特征。而网管对“我”的关怀和温柔也很好地含蓄处理,如“我”自己都不曾在意的咳嗽、突然被调动的空调、放至常温的冰糖雪梨和那一盏金银花茶。感觉虽然不是什么鲜明特别的形象,但足以托起剧情,令读者与人物共情。

“我”和金姐之间的好感情愫,像花茶氤氲的热气般若有若无,谈不上暧昧,却还是让人心里痒痒的。然而整个故事的基调却又注定是悲剧性的,金姐和我可能都只是在这个不尽人意的城市里找寻短暂的、不用说透的慰藉

金银花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利用得很好,剧情分配感觉还算详略得当。结尾“我”看到熟悉却陌生的背影,感慨万分,是相当残酷的戏剧性,似乎“我”和金姐到头来调换了角色。而原本网吧是“我”醒酒的去处,到头来却是我最是不肯醒、醒不来的的一场梦。这些呼应和对立都是鲜明且有感染力的,教人愈加唏嘘。

文中也留着想象空间,比如“我”会不会和这个面试者发生什么、金姐真的有了幸福的归宿,这些自然用不着在文中交代,但的确会引起读者更多的回味。

清冽的苦涩、淡淡的回甘,便是是美好的一杯温存。

没喝过金银花茶的我,似乎已经知道了它应有的味道。

其它:

1.之所以说“几乎”做到了水到渠成,是因为个人觉得有些片段或文字是不必要的,感觉上是为了煽情多余的加工。如:“我找公司要那个男人曾经面试时的资料,可是知道在哪儿之后我又不敢去看,我害怕有另一种结果。”

这里不知道有什么特殊用意或作用,毕竟我觉得感情上的渲染已经自然足够,也似乎过于巧合了。

及:“再见面的时候我已经和他结婚了哦,你妈妈包的饺子没吃上,到时候给你吃我的喜糖。

......

小陈,愿你岁岁平安,哪怕生生不见。”

感觉这段话过于煽情,也有一些前后矛盾。说不上来的怪异,让我有些出戏。

2.中间一段回忆稍微有些奇怪,不太自然,而且突然间称呼的变化让人没有防备,虽然说知道是开始了回忆和自述。特别是之后有“小陈”,为什么前面还要称为“小*”。

“之后男生隔三差五就醉醺醺跑到网咖坐着,他们也渐渐熟悉起来。她称呼他为小陈,他管她叫金姐,小陈不知道到金姐的名字,不知道她的来历,也不知道她任何的事情。

那几天小陈一直在咳嗽,以前男生也会咳嗽,女孩给他泡金银花茶,小时候女孩咳嗽,奶奶就给她泡金银花茶。

女孩找到了还剩大半包的金银花茶,泡了一杯给小陈。那之后小陈就一直叫女孩金姐

觉得红字有些违和,重复。

同时,“小陈不知道到金姐的名字,不知道她的来历,也不知道她任何的事情。” 和一些其他的自述内容,个人感觉也不是金姐和“我”讲述是会说的内容、会用的口吻。

瑕不掩瑜。


——《金银花茶》评委:Vt超新星

|

读完很感动,说实话前期感觉一般,从春节疫情开始渐入佳境,或许是因为和现实生活联系上了吧,最后金姐离开,留下金银花茶,“我”尝试寻找又不敢打扰,确实是让我感动。

人物塑造方面,作为主角的金姐是个有完整故事的人,她身世坎坷,对待外界却有一种奇妙的温柔,对待爱情又是那么痴情,这样的一个角色总是能让人感动的。问题在于其他人物,其实其他人物也就是“我”和金姐的男友,“我”是个纯粹的工具人,没有太多的描写是可以的。但是男友也被写成了一个工具人,他大概是什么性格,是如何对金姐好的,都没有进行描写,这就导致读者没办法和金姐共情,我们能从金姐的坚守和对“我”的友好感受到金姐对男友的爱,金姐爱他是因为金姐人生坎坷,而他是“对她最好的男生”,可是是如何好的呢?感受不到,就变成了一个单方面的感情,于是就变成了一个渣男抛弃女生,痴情女生独自坚守的烂俗故事,这样的故事太多了不是嘛?这也是前期我觉得一般的原因。

但其实男友是有可以挖掘的点的,比如他虽然不愿意,但还是有答应要留下孩子,还有他离开之前在工作时的急躁等等。

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不过作为线索的金银花茶运用的很优秀。作为暗中的线索,它的每一次出现都顺其自然,并不突兀。而且很顺利的达到了一种承载角色情感的效果,金银花茶时不时出现让文章紧密结合,前后贯通,又能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感情。很让人感动。

最后金姐到底有没有等到男友的到来也是一个悬念。说她没有等到,她也确实没有理由突然离开,说她等到了,在疫情期间被代去老家又显得不合理。或许是因为我更偏向于没有等到,所以最后“我”的态度也算深得我心。有想知道真实结局的渴望,但又不去探究,只是希望故事的结局就是那么美好。


——《金银花茶》评委:两只肘子

|

挺完整的小故事,就是啰嗦了点。

这篇是第一人称视角,大量的心理描写自然能够撑起“我”这个人物。

作者也写了很多来塑造金姐这个人物,但人物的形象还是有点飘。

“与网咖格格不入的她”,这里让我不明白是哪一点格格不入。

是说话亲切,还是说与任何人没有什么交集?顾客在上网,网管不去打扰不是挺正常的吗?工作时间不和人交际也很正常呀。

作者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读者,得让读者感受到才是。这里也不是那种需要向读者隐瞒的某类情绪。读者或许能够明白作者想写一朵美好而洁白的莲,但是描写上还需下一点功夫。

故事框架很简单,感情线易懂,就不多说了。金银花茶作为文章的主要线索。

虽然故事有点俗套,读到后面还是能让人有些许感同身受,还有感动。

感受到“我”的怅然若失,感动于……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谁又能说的清呢?

“我找公司要那个男人曾经面试时的资料,可是知道在哪儿之后我又不敢去看,我害怕有另一种结果。”一句话展现了人物心理的复杂,也揭示了金姐“结局”的另一种可能性。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这种可能性,给予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很遗憾的说,文章的节奏感把握的不太好,这是我给的分数不太高的原因。节奏感不好会破坏一些好的意境。

“有时候会让人看着她的时候产生一丝错觉,像在欣赏、像在凝望,久久不能回神。”

若是不加思考的读这句话,可能会觉得它很优美。但这句话的表达有点问题。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表达有点问题,不一一说了。

第四段可以不用写那么详细,适当的留白能多增添几分余味。

如果前面写的很好的话,第五段可以不需要。换句话说,读者可以从前面总结出作者想表达什么。另外,本身作者对于情绪的表达就是比较“外放”的,第五段就更加直白了。这会降低文章的质感。


——《金银花茶》评委:九色鹿

|

文章挺不错的,开局咳嗽情节很好,读起来弥漫着一股温馨的感觉。

可惜在背后的故事这个情节栽跟头了,也许是发展的太快,也许是真实改编或是其他的什么,但文章味道是瞬间变了。

虽然也不是说不好,后面细说吧。

正所谓角色塑造有多成功,失败时也摔得更惨。

开局的年轻网管姐姐,形象描写到位不刻意,充满温馨氛围,就像冬日里的一杯暖茶。而文中的“我”更像是作者,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不太像故事角色。

所以,角色描写上应该继续把重点放在网管姐姐上,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不能把读者胃口吊起来马上就给撤了啊——读者确实想要看那个泡金银花茶的姐姐与“我”所展现的故事,但是并没能好好把握,而是把虽然是主角其实不重要的“我”提上了主场。

一个好好的网管姐姐,加上了悲剧的过去。

不是说不能够悲剧,而是太快了,就像餐厅里的服务员刚把一杯暖茶端上来,随手又给倒掉了。

客人看到了茶里那徐徐上升的暖意,也闻到了那份香甜。还没来得及品尝,就被打翻了,然后被告知,这杯茶啊,不好喝。

悲剧的过去并不是让文章味道变化的罪魁祸首,而是作者没有耐心让读者慢慢品尝。正确的做法是让读者随着故事的发展,在角色相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感觉到这个网管姐姐的背后是否有着什么过去,也许是不愉快的故事。

既然是作为让人阅读的故事,并不是你要告诉读者这个东西是怎么样的,而是要让读者自己感受到这个故事。其实越看越后面就不太懂这个故事是讲什么了,你说是一个有着悲剧过去的网管姐姐的故事,那也不是啊,作者用强硬的手段直接将一个遇人不淑,依旧苦苦等待的女性故事塞给读者。

这倒也不是不行,可是啊……

交代完背后故事后,作者仿佛就要急匆匆赶去下一个地方,角色形象鲜明的网管姐姐瞬间变成了工具人,但是工具人是给主剧情服务的。本篇文章的主心骨必然的网管姐姐,却沦为交代故事而隐去踪迹的角色,这个时候整个故事架构就散掉了,读者对后来的内容其实就没什么兴趣了。

甚至还有病毒感染……这种跟剧情完全搭不上边的东西。

节奏过快,没有好好的去安排剧情。

拿真实改编是说不过去的,既然你是改编,就应该去编排它,不是吗?文章大部分内容有点另类的【反客为主】——按照文中实际内容来谈,主应该是网管姐姐,客是身为本文主角的“我”

写作技巧这分是给开局的,开局之后的内容甚至都不像是在讲故事。

为了交代而交代,让读者兴趣十足的角色在短短篇幅之后就隐于文字大海之中。作者讲述着角色的过往,以及“我”的感受——这本可以成为一篇温馨的小故事,很遗憾。

单看开局的写作技巧,描述方面是可以的。缺点是没有保持住那份感觉,以及剧情与节奏上的能力不足。

未来可期。


——《金银花茶》评委:大早黑叶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楼主| 发表于 2021-1-31 11: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链接—— 《“Jonnybeller”With酒&或是逃去可乐饼里吧》 |作者:王小诞

略有点做作。

人物塑造浮于表面。

简单的框架。

本文大概是想表达:曾经美好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很有风格。

——《“Jonnybeller”with酒&或是逃去可乐饼里吧》评委:九色鹿

|

虽然会不友好,但我还是需要说一句,这样写故事是错误的。

我之前有过不理解一种东西,现在倒是有点理解了。曾经有一本杂志开办大赛,也有某些地方开办征稿赛事,里面都有着一条规则【不收翻译体】

那么什么叫不收翻译体,就是希望文章能够本土化。

本土化有什么好的?我有着这种想法,现在也觉得本土化并不怎么好,但是啊——不收翻译体,其实是不收差劲的翻译体。

什么叫做差劲的翻译体,后面再说。

关于角色,其实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才明白黑濑不是酒保。

大致原因我想了想,就是关于营造【酒吧】和【酒】的氛围渲染,做这些事情的并不是酒保,而是黑濑。这里用简单易懂的句子来解释下,那就是黑濑抢走了酒保的工作。

然后只存在名字【酒井明日香】从严格意义上没有出场的角色,这种写法可以,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本篇文章没有足够的字数撑起这个角色。

没有将角色简单易懂,在故事中的分工明确的摆在读者眼前,只会让人感到糊涂。

感觉上明明写的其实也不差但是到底在讲什么?不明白,如此一来会出现这种疑问。这里不能说是完全,但造成这种现象很有可能就是翻译体。

小说是什么呢?读者去看小说是为了什么呢?

当然是看作者讲故事,以及故事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很可惜,这篇文章里并没有。

黑濑是谁?酒井明日香又是谁?男童的作用又是什么?酒保的作用则是没有好好体现。

如果想要表达很多事情,就不该挤在短短篇幅里仅靠一些看似充满描述技巧,实则意味不明的句子。

读者还不知道这篇文章的讲什么,最先希望知道的便是这是什么故事,而不是……而不是黑濑是怎么喝酒的,他又是怎么突然想到某个女人的。

也许写长了会好点,能够交代一些事情让读者理解。

在只见过作者短短篇幅的文章前提下,我只能说是篇幅太短而造成的失败。

故事空有结果而无原因,如同让人从某部电影的中途开始观看。

题材与故事是分不开的,既然在讲故事方面失败了,那么题材也就没什么好说的。并且,既然黑濑不是酒保,文章内容的主场却又在酒吧。

这里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主场是酒吧指的不单单是场景,而是文章内容给读者一种文字弥漫着【酒吧】与【酒】的感觉。既然是这样,那么酒保的戏份是很重要的,可是却又突然冒出黑濑与某个女人的对话。

不知道作者有没有欣赏过《王牌酒保》这本漫画,就算再不济,既然会选择这个工作,不论性格如何,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素养的。

比如酒保不会单纯的沉默。

个人觉得以黑濑与酒保的对话引出各种各样的故事以及回忆会好些,如若只是单纯角色脑内思想活动,酒保没有表现的酒吧这个主场没有什么意义,甚至只需要让黑濑在家里独自饮酒便可。

总而言之,文章想要表现什么不能抱着读者能够在某处心领神会的想法。因为这是不可能,读者是来看故事的,这个故事中的一切对读者来说全都是未知。

作者内心中的故事是十分完整的,而读者所见到永远都不会是完整的。

哪怕啰嗦,哪怕麻烦,都必须在必要的地方反复提醒读者,而不是一笔带过,提过的事情不再提,让读者去挖掘文章所描述过的句子,写过的内容其中含义何在。

读者是来看故事的,不是来解谜的。

也许是想讲女人离开了,老妇人也不卖饼了,如此本应存在的事情不存在了,黑濑陷入颓废,自暴自弃后的故事,或是叹息世间反复无常。

世间任何事情都不会一直完好无缺,想要体现这点也是可以的。

其实在评价这篇时,我的杯子不小心摔碎了,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意外不是吗?

杯子曾经完整的出现在我面前,我才会感受到它破碎时的遗憾,是吧。所以,读者没有看见过完整的黑濑,完整的酒井明日香,还有完整的可乐饼。

人是无法对本就破碎的东西有什么感慨的。

文字之间的渲染不错,这正是误区。

不能为了描述而描述而是以讲清故事为基础,然后再添加进描述。像这篇给人感觉是,在描述之间顺便夹带点故事给读者,而不是先写故事再去修饰它。不论用词,描述能力再差,作者表达出了他想要表达的故事,那便是好作品。

相反,故事都还没有成立,就开始尝试文字的绚丽,正是误区。

造成这种误区最大的原因我想就是模仿了,潜意识里不知不觉模仿名作中的内容从而形成翻译体——实际上翻译体也是有好几种的,本篇文章属于【剧情】类翻译体。

国外出版书里写的东西,觉得厉害,就模仿出来,并不能说是错的。但是就不想一想吗?书既然是书,它有整本的内容去填充,而用同样方式写一篇短文,只能说是残缺的,你没有足够的字数,足够的篇幅去完整,去展现。作者要去引导读者,而不是让读者心领神会,或是自行去挖掘故事。

平时写作以这种方法也不是不行,虽然是错误的。

在需要跟其他作品作比较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我不能说它好。

——《“Jonnybeller”with酒&或是逃去可乐饼里吧》评委:大早黑叶

|

不得不说,第一感觉有些糟糕。因为很多地方的用词也好,文风也好,让我读不懂,就很累。

比如日子庞然显得逍遥自在啊,后面又说黑赖身心俱疲。首先庞然这个词我就不知道啥意思…可能是虽然的意思?然后逍遥自在到身心俱疲直接还是得有个转折词吧。

我觉得我个人作为读者还是比较喜欢阳间一点的内容。

作者想写的应该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碎之后的一点社会图景吧。这方面我了解的不多,但是光从感受上来说还是成功的,能从主人公身上和周围环境中感受到那种压抑的,绝望的气息的。

比较遗憾的是这篇文章没有完整的故事,或者说它只是一个断层,主人公生活中的某个剖面。

光看文章,我只知道这个主人公来到一个生意不太好的酒吧喝酒,然后做了个关于他前妻的梦,然后醒来去买可乐饼发现买不到了。如果没看到作者写的故事背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日本,我想我会很懵。因为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是在写什么,不知道故事情节是什么。

我想或许这是因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没有考虑太多,而只是想要表达心中对于那个时代的某种感受。

比如关于梦境的那段描写,篇幅很大。可是这段描写的目的是什么呢?它对于推动情节几乎没有帮助,梦境的唯一作用是加深颓废感,让人更加能感受到主人公生活的绝望。

其实文章其他内容大多如此,所以没有情节,而只是作者在抒发感受。

——《“Jonnybeller”with酒&或是逃去可乐饼里吧》评委:两只肘子

|

这篇文章的语言是支离破碎的,或许是为了制造类似于意识流般的文风和带着距离感的氛围。确实有那么一点效果,但整体上是过剩的,就算作者刻意为之,也说明只是尚未对语言和文字有足够的把控。

故事本身便是关于物是人非带来的惆怅、又或是颓废和绝望感。正如上文所提到,文字似乎刻意地断断续续且缺乏感情,用得恰当也不是没有惊艳的效果。可通篇都采用这种叙述风格反而会让人味同嚼蜡,因为没有任何波动反差,甚至毫无感染力。

剧情部分可能有些老套,酒馆、买醉的男人、情伤...熟悉的配方,并没有过多的新意。感觉在后面添加了可乐饼与童年回忆倒是在这个意义上挽救了这个作品,让文中的怅然若失不只是局限于男女之情。

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是很不自然的,只能感觉到文字背后作者刻意的设计,反而是吃力不讨好的。

结尾可能是亮点,不过也过于突兀短暂,缺乏冲击力。连老婆婆也不再炸可乐饼,于是“我”一头扎进那熟悉的、带着回忆的沸腾油锅。这倒是有一种飞蛾扑火式的浪漫与暴力美学,但也只能是无病呻吟。文章的篇幅与内容无足以将这种决绝和情感合理化。

作者确实在某些场景描写上把这种文风运用得当,达到想要的画面感和悬念。因此过于依赖滥用这种写法是很可惜的。这种蒙太奇般的写法可以让场景和意象不断地切换跳跃,让读者自己进行联想出画面感、让读者自己品味其中的寓意与情感。不过这种写法能不能让读者喜爱,也是比较见仁见智了。

开头的描写和接下来摘出的这一段还是让我感觉到了画面感的。

“钢盆里滚动的金黄的油汤,身后飘摇着的枯叶,鞋子上颇为显眼的污渍,口袋里一朵鲜艳的花。”

其它:

有一些句式感觉错误或很混乱,例如:

“显得有些发旧的白色衬衫前本绷着的藏青色领带被扯松,竖着中分的头发颇为浓密但却乱糟糟的。”

“不过这样每天调酒品酒选酒和酒友。日子庞然显得逍遥自在啊。”

“丝毫没有精力去管理工作以外的任何事情。”

“也难免就是当初数不清的夜晚两人所争执时的那些话。”

“店主是一位老妇人,她手下的可乐饼是黑濑闲暇之余最钟情的,消遣方式。”

用词不当、错误:

“哎...今年也没什么收成呢。”酒保一边注视着手中的器皿,一边无奈的感慨道。

诺大的空间里的客人更是寥寥无几。

期待作者未来更大的可能、更好的作品。

——《“Jonnybeller”with酒&或是逃去可乐饼里吧》评委:Vt超新星
| 楼主| 发表于 2021-2-3 19: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链接——  《哑巴、情色片与其他魔鬼》  |作者:超级大西瓜


乱七八糟,根本就不存在吸引读者的内容。

从让人觉得角色间的互动过于做作直到对整篇文字的厌烦,登峰造极。

简直是鬼才。

角色嘛,男人,还有女人。

这篇故事,所有的一切。

不知道作者有没有接触过万花筒,一种光学玩具。

自然,这是很常见的东西,肯定是有接触过的吧。那么关于万花筒这东西,为了省去多余的解释,我就把词条搜索里的内容简单的一句介绍直接放在这里来当做解释。

【只要往筒眼里一看,就会出现一朵美丽的花。将它稍微转一下,又会出现另一种花的图案。不断地转,图案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叫万花筒】本篇文章也是具备异曲同工之妙,只要你稍微多读一会,它这个内容啊,就会转动,跑到其他地方去了,而且你还并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因为你原本就不知道在哪里,它却又跑了。

【烟雾缭绕】文中有这么一个词,也挺适合概括本篇文章的整体观感。

感觉作者纯属沉迷于各种文字描述,以及描述方式上,完全不准备引导读者理解其中的故事。

如果题材是将读者拉进混沌之中,那么恭喜,作者成功了。

这让我想起了某个故事中的台词【高格调的纯文学,但是毫无内涵】与其不同的是,本篇文章则是【自认为高格调的描写手法,但是毫无内涵。所有东西浮于表面而不进行深度讲述,如同是毫无根据的妄想,游走在空气的迷雾】

技多不压身,作者发挥的淋漓尽致。不过只有一种技巧罢了,充满了整篇文章,那种几乎完全无关的句子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甚至还会让人感觉到不同次元的东西在文中联系起来。

明明文章阅读起来顺畅无障碍,就是无法看懂到底在说什么。描述技巧或是其他技巧是拿来增添文章色彩的,而不是拿来当做故事主体的。作者很明显是反过来的,故事则是顺便才讲的,根本不在乎读者看不看得懂故事在讲什么。

每个汉字都认识,组起句子来却让人看不懂了。文如其名,鬼才,魔鬼般的句式与内容搭配。


——《哑巴、情色片与其他魔鬼》评委:大早黑叶

|

看完的第一感觉是还不错,除了现在和回忆之间突兀的转场让我很不适之外,就第一感觉而言,我还算喜欢这篇文章。

就我的感觉而言,文中的“我”是个比较理性的人,或许应该也算有原则,从初中开始就有意识的去对抗那些自己认为不合理的事情。也算是为了后面雇凶杀人埋下了伏笔吧。虽然其实让人觉得挺多管闲事的。所以这个角色我不是很喜欢。

这个郦,我要怎么说呢,细细想一下,她的故事就建立在两个男人的身上,一个阳泉,一个“我”。这是个没有自我的角色,她看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任由自己依附于男人,搞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只能让自己毫无原则的满足男人的要求。这多少是有一些病态的。最后因为男人死了,自己就自杀了。

故事框架还是相对较弱,没有故事主线,情节的发展没有起承转合。不过算是有一条暗线,就是郦的故事线,她对“我”的感情,和阳泉的故事,都在文章的进行中慢慢展现出来。


——《哑巴、情色片与其他魔鬼》评委:两只肘子

|

的确恶心,但是不是因为H和SM那里。(那里在没有完整看完之前已经被恶心过了。)

主要是文章非常的冗长,看完非常的费力。

就像是看了一部肥皂剧,把没有意义的事情翻来覆去的叙述。虽然我没看过电影《无极》,但想必也是这种感觉了。

男主的人设有些问题

作者想要塑造动不动讲大道理的男主,我想作者应该倾向于男主说的道理,在“客观”上是正确的,有逻辑的,只是非常不解风情罢了。

但实际上,男主说的很多话都是“歪理”。讲个道理也非要用个不太相关的例子来说,一讲就是讲一大段,还从这边扯到那边。然后女主还觉得“哇,好有道理。”正常情况下,女主已经被绕晕了。(因为只能听人说而看不到文字)

这又不是群友之间的闲扯。或者作者想要表达这个人男主就是这样的一个日常说话也喜欢扯东扯西的,也可以让女主这么回应:“诶,我听不懂你说的这些………巴拉巴拉”

“正因如此,才需要警惕。” 警惕这个词就非常小题大做。男主再怎么喜欢讲道理他也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除非作者其实也想讽刺男主,但文中看不出来)

这句话可以直接删掉,可以写他停顿了一下,然后再举例子,讲道理。

在女主眼里,做某些事情的男主却依然冷静的讲大道理。在作者的笔下,比如这段话:“是啊。”我轻轻呷了一口香槟便放回原处,“很多年了。”

男主的举手投足都显现出他是这样一个为人处世偏成熟的人。可是,男主跟女主描述一些事情的时候却显得有些“幼稚”。

“不是有些电视剧,小说总有这些剧情么?性格软弱的主人公被校园霸凌,放学后一堆人围着向他要钱……” 也许男主在初中时期面对“可恶”班主任的时候的确想到了那些电视剧里的场景。但现在的他用这样的方式来描述就显得有点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本书有点出戏。就像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一样出戏。这本书并不深奥,如果女主的丈夫还是个普通的学生,那还有的说,学生谈论教科书就挺正常的。放在这里只会让读者觉得可笑。女主的丈夫,再怎么古板他也是个成熟的商人,以及所谓的“艺术家”。

可以说,作者依然是没能做到详略得当。而且把太多的东西杂糅在一篇文章里。

“男孩儿与女孩儿是青梅竹马,女孩儿比男孩儿大两岁,是基督教的信徒……”这个故事压根就不需要。

加入一堆故事以后就像是把糖酥里脊和爆椒牛肉面混在一起做成大杂烩,最终的结果就是味同嚼蜡。

最后的什么女孩啊主啊还有宗教显得是分莫名其妙,和前面写的那一堆实在不搭。

至于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一会感慨人生,一会像是讽刺这个那个,想要表达的太多了。作者写的是一篇文章,而不是一本小说,写东西要抓住要点。贪多嚼不烂。把这一篇文章分成几篇写不好吗?

优点的话就是单独的看一段文字会觉得营造的氛围还可以。


——《哑巴、情色片与其他魔鬼》评委:九色鹿

|

比较喜欢的作品。

感觉作者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文风趋于稳定,个人觉得作者偏爱蒙太奇式的描写手法。无论是写人写物,甚至作品所呈现的思绪,都是分镜化、片段化的。这种写法的弊端在于十分容易过于零碎,如果选取的“画面”和“片段”没有办法很自然相承地勾起读者脑海中一个完整融洽的画面或情感,那么整个文章的表现力和阅读体验只能大打折扣。这个问题在作者别的作品中很明显,但这一篇文章里,我觉得没有以前的过于跳跃与失焦,至少在我看来是有了很好的渲染效果。

有些地方感觉还是可以更简练或意象集中一些,也还是要注意不要滥用逗号和其他标点符号。仍有一句话一口气读不玩、或者句子内容明明可以分成多个句子的情况。

人物塑造方面我觉得没有惊喜也没有突破,而我对于这篇作品的题材也是类似的想法。作者很喜欢写稍微戏剧、荒诞的“平凡”。然而这种平凡倒也并不是大家熟悉的、日常的琐事。

这里的平凡指的是作者对于人物身份和背景的一种淡然,写的就是“某某”们之间的矛盾与情愫。重在于探讨表现(我个人看作者的诸多作品后的总结)生命生活的无力颓废感、现实与理想(爱情、欲望、自由)无法和解的冲突、往事故人无法回避的变质扭曲。至于“某某”们到底是谁,感觉在作者这里是次要的。

作者的作品里,几乎所有人物都有着非(常)人般的理性和距离感。说的话、做的事、想的东西,似乎都是趋于一种表现形式。而他近期的作品大多都是第一人称视角,感觉更加不妥。作者每次写的主人公/"我"多多少少都秉持着一个旁观者的冷漠,哪怕是面对自己的情感与处境,那我觉得是过于原地踏步了。

我个人可以合理化为人物的冷漠麻木本身就是一种强调,进一步体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压抑。当然,也可以是“哀莫大于心死”,越看似无知无觉,实则伤得越深。但读者并没有义务如此合理化,读者就是想要享阅好文章的生物。作者看得出很有想法,有很多自己想要表现表达的东西,但是并没有考虑到是否真的能感染感触他人。

这种题材我觉得偶尔会惊艳,但看多了自然味同嚼蜡、甚至会觉得无病呻吟。这种人物设计同理,我个人觉得用在这个作品和题材上是很合适的。但我也觉得,这种人物几乎是撑不起更长的篇幅或更复杂的内容的,也很难做到真的引起大部分读者共鸣共情。

人物的对话也是反映了上述的问题,感觉一开始还好,但到了回忆顶撞老师那一段,“我”自顾自地说了一大段,感觉很不自然。后续的对话,也有切换视角不明、过于混乱节奏过快的感觉。

个人更期待作者写出不同题材、或者有突破的作品,和作者以往的作品比较,没有感到惊艳。

然而打分是另一回事,是独立看这篇作品的。

其它:

菜名比较尴尬。

感觉作者这次写性、关于性爱的桥段是有目的性的,看完整个作品后,我作为读者能看出写这类内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结尾处突然回忆故事,也有点突兀,第一次读造成了一点混乱。


——《哑巴、情色片与其他魔鬼》评委:Vt超新星
|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13: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链接—— 《镜头》 |作者:春风不至


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大道理植入的有些生硬,逻辑也不怎么通顺。

文章是第一人称,主要是以对话的形式展现的。

除“我”以外的人都是工具人,因此人物塑造这里稍微欠缺了。

“要不你也跳楼吧。”既然是朋友,朋友遇到这种事情为什么要说这种话呢?

作恶者选择了同样类型的人(贫穷,内向,社交范围小)作为威胁对象;悄咪咪的给受害者家里安装了摄像头;威胁的信也是采用了打印纸——防止被人看出笔迹。

按理说这样的作恶者,观察力应该比较强,心思较细。而当作恶者的形象真正浮出水面后,作为读者却发现:那个蠢大叔好像不怎么符合凶手的形象?感觉是当展现出主人公智慧的同时,作恶者的智商一并下线了。如此一来,就有非常严重的违和感。

文章的开头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可惜的是文章呈现出来“推理元素”的逻辑基本都是“牵强附会”。另外,作者给自己的挖的坑,也没有填上。比如为什么凶手要选择这样的目标群体?。凶手缺钱,为什么一定要向更贫困的人下手?这种情况下,被威胁对象可能因为没有钱而跳楼。那么凶手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要钱还是逼迫人死去?

至于文章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没有能够很自然的从故事里展现出来,有点强行升华的意思。

最后,和文章没有实在的联系,而且实在是不知所云。

“人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和“人需要努力”的联系没有说通。不是“努力”学习/工作就可以消除自己的贪欲,消除自己罪恶的想法的!贪官也是努力的人!


——《镜头》评委:九色鹿

|

终于看到了和推理沾了些关系的作品,可惜在所谓的悬疑和逻辑部分却做得不是很好,剧情过于平铺直叙、甚至有些地方看得出纯粹是为了拖剧情或推进剧情。

整个案件的前因后果都是不真实的,起因全在于前两个受害者家里的卫生间居然是对楼清晰可见的,且两人那么多年来洗澡时没有做任何防范措施。这本身就不合理,更何况是拘谨内向之人。

罪犯如何选择受害者也完全没有交代清楚,如果犯人刚好住在两位受害者对楼,处于位置上的便利作案,那为什么就突然跟踪上了“我”?主动跟踪别人,去想办法偷拍他们洗澡,这是和之前全然不同的手法和心理。而且这个罪犯怎么突然就住在了“我”的对楼,难道是根据受害者搬家吗,成本也太高了。

而文中罪犯勒索的整个过程都是匪夷所思的,受害者又不是独立生活,直接在门缝下塞字条,难道就认定是受害者本身会第一个发现吗?为什么他明明做着非法的事情却毫无戒心,“我”去交易时他就在打游戏看都不看“我”?如果“我”也不是正派的人,可以直接袭击甚至杀害他了。

而个人觉得这个作品在案件内容上最大的问题是这一段:

突然鞋盒子里的一个小盒引起了我的注意。里面是某克(鞋的牌子)研发的高分子智能材料,质感跟橡皮泥差不多,不过颜色更加透明。唉,还以为是买鞋返利呢。我便把材料扔到一边和同学出去打球了。

可能作者是想要达到一种效果,就是文中已经给出了足够的线索与信息,但读者绞尽脑汁还是无法猜到,只能在侦探人物真相时自叹不如。可这个效果的前提是所谓的谜面要具备一定的(描述叙述上的)公平性。“我”最后是靠这款贵鞋子附赠的智能材料,做到了不在手机上留指纹。但文中没有提及这个智能材料的功能和特质,读者也无法知道“我”对于这个材料有多了解。

更让人难以信服接受的是,文中分明写的是“我”也不知道买鞋子有附赠这个材料,并且“我”在发现材料后觉得无用而丢在了一边。如果拿到这种材料本身就是个不在计划内的偶然事件(甚至“需要买鞋”本身也是偶然的),那么反而完全体现不出“我”作为侦探人物的高明或聪慧,似乎只是瞎猫撞上了死老鼠。

文章给出如此的信息,结尾又好像写的一切皆在侦探人物的掌控之中,其实是欺骗了读者。

文中的对话虽然说不上出彩,一开始感觉还是正常的。但从我的自言自语后的对话愈发地不自然或随意,看不出对于体现人物性格、提供有用信息或渲染剧情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故事中角色几乎看不出任何特性与性格,感觉描写最好的角色居然是罪犯,在其话语和行为上可以找到些许可憎的地方。

文章选择“镜头”作为主线索和标题,却感觉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或诠释。文中的镜头似乎仅有偷窥勒索犯那罪恶的镜头,就只是这样未免单薄。更何况题记似乎暗示了镜头的多面性和矛盾性,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更应该有这个主题的展现才是。

夜色降临,朦胧的云中闪烁着点点繁星,如同镜头一般注视着地上的一切。

一贯是叙事性的大白文,突然有较为优美的景色描写,强制地又呼应一下“镜头”这个标题,感觉不必要且有些尴尬。如果能更好地通过剧情和描线体现出这种比拟的精妙自然,那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

文中多有病句和标点符号问题,尤其建议善用逗号。

例:

明暗间隔的玻璃片左右,记录的是正义还是罪恶,是平凡还是荣光这个问题只有我们自己能回答。

忽然从窗边一个黑影迅速的下落,直到重重的摔在地上。

拿出了记录着我为数不多的成果的小本。

期待作者更优秀的作品。


——《镜头》评委:Vt超新星

|

只能说很普通,文章一上来的题记写的是“正义与罪恶”还有“平凡与荣光”这类看上去就很厉害的,最后又上升到了“弊病丛生的社会”。而文章写的就是个变态敲诈的故事,到底是怎么上升到整个社会的呢?

其实文章写故事就可以单纯写故事,要表达什么让读者自行体会,实在没必要强行上升。毕竟这不是在写作文,不是嘛?优点是节奏处理的还行,遣词造句并不会让人不舒服。

文章出现的人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一的,坏人坏的彻底,但是我也没看出有啥太大的毛病。就是警察会因为收到短信侮辱就进门直接把人摁住嘛?这种情况难道不该是进行批评教育吗?这直接当暴徒处理也挺神奇。不过按主角的办法,有朋友处理电箱,只要警察到了就行了,所以问题不是很大。

故事情节主要分成两段,前一段是主角调查李辉和谢小莹跳楼的事,这一段因为凶手自爆戛然而止了,后一段是主角被变态威胁然后自己解决的事。通篇文章我觉得有一些不太好的点。

举几个例子,为什么一个学校短时间内有两个同学跳楼,警察居然调查的还没有一个学校的学生快?两个学生的手机不能顺藤摸瓜查到这个事吗?这个歹徒的防范意识如此薄弱,我看与其以身犯险,不如让主角同学趁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拍个照做证据,再加上短信做证据。

还有,李辉和谢小莹被偷拍大概是因为从对面楼可以看到他们家的卫生间,但是他们洗澡不挡住的吗?就人是有恶意的,那就算是没恶意,人走来走去的就真的不尴尬?那如果说不是用这种方法拍到的,那文章又没有说到底是怎么拍到的视频,凶手自爆也没爆干净…而且主角被偷拍就干脆一点没说是怎么做到的…不过高分子材料的点前后关联,这个办法还是挺有趣的。

但是不得不说,其实文章给我的感觉还是不错的,我提出来的其实也是些小问题以及一些我自己对于短篇推理的苛求。


——《镜头》评委:两只肘子

|

整体看下来,描述风格与内容有点欢快和趣味吧?

算是不错了,符合写作的基本素养,文章不会让人看着很累。

为什么刻意提起这个因为除此之外,本篇文章虽然在这个地方不错,但也缺少其他方面的东西。

关于欢快和趣味我为什么会打上问号,是因为我不明白这是风格还是因为不可抗力的原因才造成文章欢快与趣味。

【明暗间隔的玻璃片左右,记录的是正义还是罪恶,是平凡还是荣光这个问题只有我们自己能回答】这是本文开场的题记,我个人认为这句话应该

比较沉重的吧。然后是结尾处的红字——所以努力吧,平凡且又不甘平凡的人们!结尾这句虽说不至于沉重,但还是与整体文章风格不搭调。

本篇的主视角,被人称为大侦探的【我】

这个称呼没什么必要啊……并不是说角色的能力不足以挂上这个称号,而这个称号其实在友人之间的调侃也是不存在什么门槛的。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称呼没必要,那是因为文中各种事件的发生以及【我】的解决,都是直接以结果来展示的。读者没有看见【我】做了什么,只能见到【我】的行为造成了什么结果。

其余的角色,就不需要提及了,单纯是名字而已,甚至两个死者,文中都没有过多描写。

我越来越觉得【心领神会】如果运用的不恰当,或是不自知。这个东西已经是创作中的大忌了,甚至某些写小说较为熟练的作者都没能注意到这个错误。

作者自认为在文中放一个小细节,读者就会明白,实际上没人会明白的。

主角被犯人威胁之后的剧情好像直接跳过了一个环节,让读者脑补主角去借钱的事情而不是作者写出来让读者感受到这个剧情,这便是之前我所说的读者没有看见文中的角色做了什么,只能见到角色的行为造成了什么结果。

大多数人确实能够反应过来,但这很影响阅读观感的,会让读者突然停顿一下思考这里是怎么回事,而这种思考并不是好事。

口香糖粘猫眼,拉电闸的理由没有解释,还有涉嫌以短信形式侮辱警察,都是很不乐观的内容。

读者是想要知道文中的角色为什么会这么做,而不是想要去思考这个行为。为什么要拉电闸,为什么拉电闸又没用了?作者没有在文中给出相应的解释,只会让人疑惑。

口香糖的话,在一开始就可以说粘在猫眼上,没必要事后再采用什么描述手法点出,因为也没什么效果。短信的话,基本会当做骚扰信息直接无视吧,就这点事情便来抓人,警察也太闲了。

如果是内容极为强烈,导致警察不得不出动的短信,这倒是可以理解,很可惜作者依旧是同样的套路,给出结果,没有过程。而故事结尾的几句话则是强行点题。

不过这些问题,实际上我不能单纯说是写作上的错误,撇去内容,整体的故事还算是简单易懂,读起来也比较轻松。

记得上届赛事有过类似的文章,以趣味性风格讲沉重的故事。

由于本篇文章的大体内容以及字里行间欢快的气氛,我不能够确定故事是否是沉重的。

但关于题材,我能肯定学生被恶人勒索而走投无路导致自杀的,绝对是沉重事件。

欢快与趣味的文章风格不是不可以,但没有让人深思的地方却是不行的。

以题记和结尾强行点题,读者是感受不到任何东西的。而要体现这种题材,重心就应该放在分析死者身上,如果不需要体现,那么就不需要刻意点题。

最后嘛,第一人称的写法,还算比较适合你的,未来可期。


——《镜头》评委:大早黑叶
| 楼主| 发表于 2021-2-9 11: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链接——  《相关者》  |作者:青崎静子

这是篇很好的推理短篇,题材是校园霸凌,但没有落入俗套,结尾反转也算是一种小惊喜。一乍看是霸凌导致的自杀,没想到却是出于某种“正义”和“给予死者解脱”的他杀。

推理部分的伏线感觉是挺好的,读者不至于完全被埋在鼓里,信息上的矛盾还是可以被捕捉到,如“李勃说早知道应该拍下班长”和“少女掌握的视频里的确有班长的画面”。这让喜欢边读边思考的读者意识到事情没有表面的如此简单,就算无法预先推理出真相,也能够保持对于真相的好奇与兴趣。这些伏线和悬念都是让文章增色、吸引读者的地方。唯一不认可的地方在于伞和自杀一般会脱鞋的逻辑,趋于心证与假设,有太多其它可能性,也得考虑死者在当下情境(假设是个笃定要自杀的人)中的主观行为逻辑。这个地方感觉稍微牵强了一些。

人物的心理捕捉得到位,不同的身份和利益考量,面对“神秘的学妹”,各自打着算盘。而他们在确凿证据面前的辩驳,也是反映了诸多霸凌者、施暴者的心态心理。林巷的人物特色也是蛮有意思的。

而作为串联整个真相的碎片、推动剧情的“神秘学妹”林怡,虽然本身的性格特质不鲜明,但她的确很好在文中扮演了她的角色。这个“神秘的学妹”本身就让故事多了些许精彩与悬念,很适合推理作品。

不足之处,感觉林怡和明吾的对话有些地方过于教条冗长而不自然,有些东西读者其实自己可以共情体会,不用说得那么清楚。指认明吾为幕后黑手的推理部分也是不成立的,唯一所谓的证据就是李勃的供认(那也最多构成李勃的话vs明吾的话)。其实要是明吾一口咬死不承认,是无解的。

其实张承对于纸巾的解释也没有什么逻辑问题,毕竟他只是说了之前看到,没说是具体哪一次。而光从文中也确实无法确认,是不是死者的伤真的只有手臂上的瘀青。

开头会注意到一些描述问题,不过后面的剧情让我没有再注意。

例:

她浑身的制服

还有林怡说霸凌在场的都是男生,可在和何筱芸的对话中,提到了:

“不只是我对她做过那样的事,还有人对她做过更过分的事。”何筱芸的手上感到重意——作业本压在了手上。

“你肯告诉我真是太好了,不过我还想知道些别的事。”学妹直起身子,“你威胁她的时候周围有很多男生吧

感觉有一点矛盾。

如果何筱芸和死者的冲突和其它人物所参与的霸凌是两回事,感觉这里有一些主题和剧情上的偏差、不够统一。


——《相关者》评委:Vt超新星

|

文章的整体构思还可以,但是人物形象塑造的还不够。本来是不错的故事框架,但是有些逻辑有些牵强。

文章的悬疑色彩还挺浓厚的。像下面这一段,就大大勾起了读者对于“他”是谁的好奇心。

“不会的,不可能,那家伙不敢把那段视频放出去,毕竟那个人也被拍进去了。”

“完了,要把他的名字说出来吗?可是……”

关于人物形象,女主就这么这么一个人“单刀赴会”。真的不怕这几个恶人欺凌吗?就算女主录音又怎么样。站在恶人视角,可以找机会合伙把女主给那啥了...... 让她不敢说出去。

在恶人眼里,并不是一句“打了她也没有用”就可以解释的。

“周围人纷纷看向了李勃,但似乎没有太在意,跟旁人笑了两声便走了。”文章中的恶人基本都被强行降智了。

“这是山衫琴子的遗物,上面似乎沾着前辈的指纹。纸巾上有谁的指纹,如果不给指头染色,这谁能直接用眼睛看的出来?如果是要诈张承,那张承也太弱智了吧。

“这说明欺凌者群体始终没变,然而他们的头子却一直在变。这个结论,我是不知道是怎么从“欺凌者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几乎都是同一批人。”这里得出来的。

另外,打伞那里的逻辑我不太赞同,要自杀的人打伞和不打伞都没什么关系的。这不是确认他杀的充分条件。

另外就是无论张承是在一旁旁观或者是拍摄视频,按理说这群人都是不希望的。他们为了不让视频流露出去,就让每个人都被拍进来,或者轮流被拍进来。怎么会允许一个人扮演“无辜的”的站在一边?就因为是其中一个人的男朋友,就幸免于此了?这个逻辑也不太通。

但恕我不太能理解最后的安排。张承揭示了“相关者”的罪恶,可是张承本身也是杀人凶手。文章的主题是由凶手揭示的,而女主最后却轻飘飘把录音笔甩给凶手。仿佛是在说:“虽然你做错了,但你是为了揭示丑恶,那我原谅你了。”女主面对相关者的时候,似乎是对他们的行径非常不满,但面对凶手态度却是如此这般。就算是无法将凶手绳之以法,作者笔下的女主是这样的态度在我看来并不合适,有些“矛盾”。相关者是罪恶的,这样的凶手就不是了吗?

文章想要表达的东西都藏在文字里了,结尾不怎么拖沓,这点还不错。

文章读起来还是挺顺畅的,这至少证明写作的技巧不太差。


——《相关者》评委:九色鹿

|

通篇给我的感觉还是不错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切换用的也比较巧妙。凶手的第一人称叙诡用的也还行,他想让自己表现得与这件事无关表面上看是因为他也是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但实际上是为了让真正的施暴者以为死者的死是他们一手造成的。唯一感觉不太好的地方是最后凶手动机的逻辑,他把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杀死的目的是给施暴者造成心理阴影,以后不再欺凌他人了?

这神奇的逻辑居然被文中看起来正义感十足的侦探角色接受了并且放弃了揭露他。这一点显得草率了,不过这是文章设定的问题,不能算硬伤,只能说比较影响观感。

人物塑造方面算是比较成功,侦探角色因为上面说的问题出现了一点小瑕疵。其他角色诸如警察林巷的小痞气和经验,班长孙子晨的猥琐以及富二代明吾的嚣张都能给人留下印象。

故事框架方面主要就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转化是亮点,推理过程我觉得大体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有点小毛病。

首先,关于雨伞那段推理其实确实是不成立的,身边没有雨伞确实可以说明死者很可能不是一个人来的学校,但是你没有证据证明死者从家到学校再到天台是一条线直接完成的,也就是说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死者和其他人来到学校并分开之后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自己上了天台并自杀。

所以其实没有雨具并不能证明是他杀。

还有就是确定拍摄者是张承的推理,其实没有排除掉是某个没有出现的角色的情况,比如施暴者团队里某个不知名角色,我们作为读者当然知道是已经出现的角色中的人物,但文章中的角色不应该这么想。然后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林怡和明吾对峙的时候说的“地下车库的张承”,张承应该不会出现在自己拍的视频里吧?不知道是不是打错名字了,应该是孙子晨?


——《相关者》评委:两只肘子

|

虽然一开始阅读观感可以,但渐渐地就发现文章完整度比较低,持久力弱,或是写作体力不够(可以理解为虎头蛇尾)。详细体现在文章给人一种感觉,仿佛只存在【动作肢体】+【对话】这两种东西。

前期还行,越到后面,文章的排版,不如说是文章的构造吧,感觉只是为了写出来而写出来。

虽说无法得知作者的情况,但像是那种写完对话然后硬挤出描述的做法,可是绝对不行的,自然而然的添加描述才是正确的做法,而不是强行去写,去挤出来,那样文字会是死的。

比如结尾处的一大段对话我觉得把这个功夫花在渲染文章氛围上,会是很不错的。

个人认为写小说要自由,才会感受创作的喜悦——即便是本次赛事中写得乱七八糟的《哑巴、情色片与其他魔鬼》我能感受到作者写得很自由,本篇文章的话,我感觉不到这种东西。

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意图性较强的角色构造,所有人物都是为了逐渐引出林怡这个【隐形人】而安排的。以路人的形象出场,随着剧情发展突然建立角色,算是比较不错的想法,可是缺少了神话性。

自创的词语不懂也没事,下面我来稍作解释——

以路人形象时,角色做出了亮眼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如果不是路人所做的,大多时候转为实际角色时文章会出现质变从而让读者感到巧妙。

文中则是没有这种巧妙的感觉,说起来是类似反转一样的东西,但本质上又是不一样的。

算是给角色定义了某种功能性,但运用还不够彻底吧。

这篇文章,框架方面还算是完整的。可惜在文字上遗憾了,比如描述句子少的几乎没有,心理活动的旁白这设计处于突兀与不可或缺的之间。

不上不下,处理好的话心理活动这个细节很不错,但很明显没有处理好。

角色与故事这两方面的错误,说白了实际上看起来很像是没有进行二次修改,甚至是多次润色的模样。

如果作者能力足够,进行认真修改之后,便也就没有问题了。

当然是否有能力,也得看修改之后的成果。

如果是欺凌题材,想要表达的思想还是不错的,说明你有好好考虑过这件事情,但文章内容过于肤浅了。

本文以角色口述来表达欺凌事件,并且缺少受害人的生平经历。问题出在哪里呢?就如同走在街上,突然有人告诉你某个人被欺凌了。只是这样的话,并不会觉得有什么特殊感觉吧?

要是被欺凌的人,是你认识的人,亲人,朋友,甚至是刚刚认识的人,想必在内心中多多少少会有点情绪波动。而当你认识这个人的时候,这人已经处于被欺凌状态了,就会不太一样了。

还是那句话,人是无法对本就破碎的东西有什么感慨的。

如果是侦探调查案件的题材,缺少悬念,不如说根本就不存在悬念。首先读者马上就知道了死者是大多是因为受人排挤而引发这次的事件,信息泄露主要体现在文中【询问者】与【心理旁白】

其实也是有一点不公平的地方,被使用的题材越多,读者越能够很快就察觉到其中信息的含义。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你却仿佛在不断地提醒读者,这些人可能在死者生前时,对其进行过某些不怀好意的行为,深入点思想后的结果便会让读者勾起欺凌事件。

有些作品确实过分的藏着掖着,半点都不去引导读者,把读者往死去隐瞒,而这篇却是提醒的太过了。

另外【在日本,自杀者往往会在自杀前脱下自己的鞋子,而她却是穿着鞋子从楼上坠下的】——我作为对评审无关的题外话提醒一下,这种完全会由个人原因而改变的东西,不建议直接以确定句来对其判断。

本文题目《相关者》也是张承杀死山衫琴子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有没有更加深入的想过,被欺负的人就不能正常生活吗?就必须要被杀死吗?欺凌者所犯下的错误,真的就是绝对的吗?

其实我提出的问题,也很有矛盾的地方。

文中的欺凌事件确实也是比较恶劣的,但大多是口述,并没有让读者实地去感受那份欺凌。而且文中更像是直接定义了某种群体,并没有将人物单独拿出来去讲述。

所以,如果是以欺凌为主心骨而创作的故事,是不合格的。

你是受害者,你是被欺凌的对象,你被我杀死是为了警告他人——犯人的想法,以及调查方没有追责犯人这层面来讲,我是不会认同的。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让许多人经历了巨大灾难,进而发展为地区性的同情,当时大部分人应该都觉得遭遇灾难的人很可怜,仿佛他们失去了一切。

但作为个人来讲,他们真得觉得自己可怜吗?

或者说,你认为需要帮助的人,真的需要帮助吗?由于文中并没有山衫琴子的故事,我也无法从其中来判断,山衫琴子这类的受害人,是否真的需要帮助。

单纯谈讲故事的话,算是比较有潜力的,缺少的部分便是文字之间不够自由,但却又不会让人感觉到刻意。有点束手束脚的感觉,建议适当的写一些随意的小短文练手,勤看自己的作品,勤改自己的作品。

总之,未来可期。


——《相关者》评委:大早黑叶
返回版块
12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