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94|回复: 35

[知识科普] 心理学小知识第三弹(转)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23-2-6 12:49:40 山东| 2023-2-19 13:58编辑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垚垚再次来给大家分享心理学知识了,还是和以前一样,这是往期的知识分享 心理学小知识第四弹心理学小知识第二弹心理学小知识第一弹 (对了,祝大家开学愉快

一个人很难触及自己经验范畴以外的东西,甚至,一旦到达了新的人生阶段后,人还会“遗失”过去的某些经验。

比如当一个孩子成为大人后可能会说:我完全不理解自己的孩子,搞不懂那个年纪的人。这句话在体验上是真实的,却也是一种认知的捷径,因为成年人也是从孩子过来的,一个人并不会真的彻底遗忘自己孩童的经验,它虽不是直接通达的,却是能被调用的。

你真的不懂一个小孩子的体验吗?那个稚嫩,纯粹,时而没心没肺,时而又自尊敏感,渴望得到身边同学的接纳和认可,在意周围人的态度,害怕被孤立,瞧不起,在意自己的成绩,有着对异性懵懂的好感,有着独特的自我中心感受,偶尔觉得自己被他人忽视,偶尔又觉得别人在关注自己,有着强烈的羞耻观,对老师的话总是敬畏有加,面对权威的批评时总是倾向于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总是惦记着和同学去玩耍,一玩就会忘记时间,喜欢打游戏,看动画片,喜欢和小朋友在游戏中扮演某种角色(过家家like),喜欢幻想自己是故事里的某个人,写不完作业会害怕,对过分的管教会感到厌烦等等。

这些体验必然有一部分是我们经验过的,虽然现实环境变了,但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它具备跨情境的一致性。

这也是为什么Lessem说大部分共情都是基于一种类比经验(inner analogue experience),而不是相同经验。理解某件事,你不需要完全经历那件事,因为你的人生中必然能找到某种感受的近似版本。

信念感,很多人觉得这是非常酷的一个词,一种在时间上一以贯之的感觉。这年头能沉下心来认准一个方向持续发力就是一种稀缺品质,一旦人能够去十年磨一剑,还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呢?很多时候,人们的迷茫都是缺少了足够的心理空间,它们被时代的嘈杂切的稀碎而无法聚焦。

人距离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总是差着几件最想要,在获得后却验证为不是的东西。

人的精神结构是由情感(包括创伤情感)和防御所组成,情感让我们追求一些东西,或者害怕一些东西,而防御则赋予了我们追求或躲避的形式。亲密关系的迷雾,由人类的多重心理动机交织而成,人是一个愿意坦诚,但很多时候却又言不由衷的物种,哪怕在不包含欺骗的意图中,人也会掩饰自己的情感。了解一个人,本质上是在启动一套有关真诚和心智的解码程序,它需要被有觉知的使用。

想象世界和真实世界完全不一样,在心智化理论中,孩童会基于想象思维的佯装心理模式(pretend mode)向着具有现实检验的心智化的阶段去发展。在佯装模式下,我们是为了最大化地模拟这个现实世界,小孩子之所以会天马行空,是因为这些看似异想天开的东西里,折射着一种能被那个阶段的心智所感知的生动现实。它借由一种精神上的膨胀系数去完成对这个世界的感性认识,而心智化就是逐渐修正那个系数的过程。

这是人类的学习本能,我们需要借助想象来获得一些现实中不能获取的经验,就好比一个人会非常具体地设想自己的死亡场景——几乎每个人都想过这件事,但却很少有人真的会付诸行动,因为它们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条安全界限,这也是Kathy Steele所说的区分(differentiation)能力,即我们下意识地知晓一种经验和另一种经验在不同的范畴里。

而一旦这条安全的界限被打破,佯装世界里的东西就会侵入真正的现实,精神分裂患者就是这种区分能力的彻底丧失,也就是Fonagy所说的精神等同模式(psychic equivalence)——心理即世界,世界即心理,说直白一点,就是想象世界被完全拟合在了真实世界里。

创伤就是一种类似机制的拟合,比如一只被蛇咬过的猴子,会害怕一条被摆成S形的绳子;一个从小遭受过躯体虐待的人,会在一个体型魁梧的人面前,或者某人有抬手动作的时刻感觉到近乎真实的恐惧。但这些也只是将自己的恐惧经验拟合,它对一个人的实际威胁是有限的。

从心理层面来讲,最致命的威胁从来都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因为它有具体的轮廓,可感知的边界,这是一个我们能够做出有效反应的位置,无论它代价是什么,人都能依靠本能去挣扎(战斗或逃跑)。一旦整个精神世界开始拟合现实,它所塑造的就是一种没有出口的心理绝境,人会在被它笼罩的那一刻,用最残酷极端的现实途径去回应它。

心理学中有个高频概念叫“动力”,抛开原始的压抑模型,如果给它一个简明的现代定义,我们可以把动力理解为“未被言语化的情感冲动”。它在体验上接近于人们常常所说的“憋着一股劲”,基于这股劲,一个人的下意识言语和行为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动力存在于无意识领域,它是那种我们若不去刻意觉察,就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而一旦细想,可能又会抓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恋人之间发生了冲突,虽然后来和解了,理智层面也接受了,但很有可能某个当事人会对伴侣的态度发生变化,比如总是会在一些莫名其妙的地方发火,在交流上更加没有耐心,不想和对方亲近,但是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好像凭空多了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又在支配自己的感受与行为。

动力在团体或者群体中会更加微妙,也更加复杂,每个人都是集体动力的被影响者,同时,每个人也都是动力的参与者和施加者,这时候人不再是自己,而是借由第三主体(动力场中的自我)和他人对话。比如人们一旦开始讨论某件事,就好像变成了另一种人,但是跳出那件事以后,又变回了自己。

动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群体的下意识表现。比如所有人都变得更加有攻击性,或者所有人之间变得更加疏离。每一个公众话题,事件、人物之下都有自己的动力,也许人们对A的情绪,可能会迁移到对B的态度中,也许以前人们能很好地讨论一些事情,但现在所有人都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总是以非常相似的逻辑和过程。

动力一旦生成,就会寻找自己的出口,它是系统中的不平衡,它的释放是为了重新回归稳定。但大部分时候,动力会接力传导,升级,质变,然后重新返归到每个个体身上。想要避开这种动力的影响,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入场”。
| 发表于 2023-2-6 12:57:35 河北|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 发表于 2023-2-6 15:23:17 辽宁|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 发表于 2023-2-6 16:18:14 江苏|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 发表于 2023-2-6 22:14:08 江苏|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 发表于 2023-2-6 22:43:59 湖南|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 发表于 2023-2-7 11:53:39 广东|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 楼主| 发表于 2023-2-7 12:11:45 山东|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图片或附件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学院

| 发表于 2023-2-7 18:48:46 山东|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 楼主| 发表于 2023-2-7 19:39:52 山东|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当我们说“放下”时,默认着一个我们执着了什么的语境,可能是对一个人的在乎,也可能是对一个人的恨意,还有可能是毒刺般的嫉妒,或是悔恨、愧疚等等。无论是什么,当无法放下时,人就被吸附在一个包含着无尽情感冲动,以一种每次都试图完结,却又在即将逃出的边缘再次坠落的递归游戏中。

有时候,放下来自于我们凭借能力击碎了一些东西,赢了一次,抵达那个心理位置后,对那“奖品”不过如此的自嘲和淡漠。也有些时候,放下来自于我们自身被击碎,冷峻的现实给出一副不得不去接受的面孔,而我们在重新聚合的过程里生长出了一丛不会隐痛的神经。

还有些时候,你战胜了一些东西,它却升级成更加强大的阴影,刚好压制你却又容你反抗,于是你不得不在同样的叙事中奋勇厮杀,循环往复。有些时候,你被彻底挫败,带着无尽的屈辱和不甘,你想扳回一局,却只是不断压下更多无法赢回的筹码。

当我们说放下时,意味着有些新的东西发生,无论是真正反抗了它,还是接受了它,都意味着你能看见那个你所放不下的东西的新的模样。其实一个人最终放下的并不是那个被视作绝对在意的东西,而是在新的经验世界里体验到自己并不需要它。
返回版块
1234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