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3:13:38 | 2018-8-2 23:49编辑
首先说结论:本案的凶手是土方

首先分析案发时间
“死亡时间在当日下午六时至六时二十五分”,而根据近藤的习惯,
“近藤对相声不太喜欢,所以每当此时他都会关上包间的窗户进行小憩。我父亲和土方也都会离开包间不打扰近藤”

所以能够杀近藤的时间,只有百花亭结束后,赵氏孤儿开始前的相声时间段里,只有这段时间保证近藤只有一个人,接近近藤的时候不会被人发现

土方则是在门外站岗,土方吉作证他到戏院后没有见到其他人进过包间。
在近藤小憩时土方在门外看守,其他人无论进入哪个包间他必然会看到。两个包间中间是有一扇小门的,只有父亲可以在土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到右包间杀人再回到左包间。

所以剧场里面的戏子和工作人员要杀掉近藤是不可能的,首先进入二楼就会被站岗的土方看到
换句话说凶手只能是二楼的人员

在后脑偏上处有一非致命伤痕,是小型钝器击打造成,除此之外没有近期造成的其他外伤。根据伤情程度判断当时近藤被打晕完全失去意识,随后在没有反抗的情况下被勒死
照片上的近藤俊一面容安详,口微张,左手朝下放在右手掌上,双手放在腹部偏下位置。如果不是脖子上的勒痕,他看起来就像是睡着了一样。摇椅旁的小桌子上放着两碟糕点和水壶,水壶样式与军用水壶相同。父亲曾跟我说过近藤担心戏院所提供的茶水食物会被人下毒,一直都是自备。警察对这两样物品进行过检查,只是普通的茶水和糕点。

可见近藤是被一击打晕,凶手的手法非常专业,而且近藤事先没有任何防备心,这不是陌生人能够做到的!而王安一届书生加外国人,之前和近藤还闹了一个月矛盾,不可能做到这点近藤还不戒备反抗

如果凶手不是王安的话
开门的声音必然会被屋内听到是指:开左边房门时左包间内的人能听到而右包间内的人听不到,反之亦然。开两个包间之间的小门时,两个包间内的人都能听到,包间外的人听不到。
在讲相声的时候,如果王安在左包房,关上门,当凶手进出右包房的正门时,以及在右包房进行击打时,由于隔音王安在左包房什么都听不到,但是能从右侧包房正门进出,必然会遇到站岗的土方——这也是土方和日本人锁定王安为唯一真凶的理由,但是——土方反而也是唯二可以击杀近藤的人
站岗没站岗,就是他自己,他必然可以无视自己的站岗,所谓“监守自盗”
他进入右包房,王安在左边听不到
近藤看到是自己的保镖进来,还是日本人,必然不会有戒备心,这个时候被专业的杀手手法一击打晕,然后杀死,因为隔音效果,王安听不到;之后再出房门继续站岗,“监视”其他无关人员进入二楼,等待相声结束进入赵氏孤儿后,王安来找自己。然后栽赃王安,因为那个历史时代背景下,王安是中国人,而自己是日本人,中国人更容易被栽赃做替罪羊,而自己的话相对不会被怀疑。

事实上土方也有心虚的时候,栽赃也是靠着几句话和彼此的身份,以及欺负几乎不会日语的王安

其中一名军官挥舞着武士刀冲着土方吉像是要杀了他一样,土方吉吓得跪在了地上匍匐着,后背的衬衫都被汗水浸透了一大半。而后土方吉似乎对那几名军官说了什么,他们就全体看向了我父亲。


关于动机分析,为什么土方要杀近藤
近藤听得懂汉语,也能说,只是不太流利,正常交流还是没问题。我看到他常常被父亲说的话逗笑,有时更是他在说,父亲在听,两人像是有说不完的话。近藤确实喜爱京剧,尤其偏爱看《西厢记》《桃花扇》这类讲述情爱故事的剧目,对待戏院的一些演员们也极为客气,总以先生相称。父亲在家时起初也会提到他,每当说起此人,父亲总是带着一种钦佩而又惋惜的样子。从父亲那我了解到,近藤在读书时因为非常仰慕中国文化而自学汉语,对中国的古籍也如数家珍,年轻时本励志要做一名汉文化研究学者。他的家世显赫,在日本是有名的士官家族,出于这种家庭原因他不得不参军,三年前他终于被派到了中国,但是作为一名侵略者的身份。
可见近藤本人其实内心喜欢中国,尊重文化工作者,完全是被那个历史环境大势以及家族潮流因素裹挟,成为了不得已的侵略者,而这样的侵略者非常容易动摇

从小教导我仁义之道的父亲与一名日军军官走得如此近,令我非常不满,父亲的朋友们也渐渐与他疏远
在父亲的遗物中有一本日记,里面提到不少他与近藤的事,这些事他不曾跟任何人说过。父亲博闻广识空有一身学问却一直无人赏识,在辽阳时仅是一个教书先生,到北平后又成了“戏子”一般的人,靠逗乐他人为生。近藤虽是日本人却也是第一个欣赏他的人,甚至还提出要邀请他去日本,所以父亲一直心存感激,将近藤看作自己的知音。

其实王安接近近藤是为了用仁义之道想去感化近藤,因为近藤本来就不是坚定的军国主义分子,两个人确实成为了好朋友,还互相欣赏,抱有感激之心,因此王安杀近藤也缺乏动机

不可避免的,他们之间也有过关于战争的争执,只是之前都无伤大雅。只有最后一次的争执不太一样,日记中未写明争执原因,只说在争执最后恼羞成怒的近藤掏出手枪抵住父亲的额头,两人僵持和沉默了数分钟后,近藤收起枪离开戏院。那天是6月5日,距离近藤被害还有一个月。父亲在日记最后写了两个字,失望。
下午四时三十分左右,近藤俊一与保镖土方吉来到戏院,距离他们上一次来已经过了快一个月左右

这次王安试图去劝诫感化近藤,两个人起了冲突,但是根据近藤的沉默和收枪,可见内心产生了动摇和愧疚,一个月后依然愿意来戏院,说明内心确实被老友王安感化了,并打算以这次为契机,再和王安聊聊。

但是很可惜,在那个五一五,二二六都能发生,全民陷入狂热的军国主义日本里,理性和反战成为了卖国奴异端,以及成为了“下克上,天诛国贼”的对象,土方作为一个军国主义分子发现自己的老大动摇了,决定除掉他——同时嫁祸王安,同时打击近藤王安这对老友

关于土方的洞察
近藤听得懂汉语,也能说
以往近藤与王安在观看表演时有很多话,不知为何案发那天却很少。可惜他的汉语水平仅够最基本的交流,不知道我父亲与近藤最后都说了些什么。

王安和近藤之前可能以为土方汉语不好,所以两个人会大量使用汉语相谈甚欢,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月前的劝诫动摇近藤反战的说辞里,也是汉语——但是土方说自己汉语不好也是自己一面之词,事实上,土方可能也精通汉语,比如作为特高课潜伏在近藤身边的人,装作汉语不好,监视监听近藤和中国人平时说什么。而一个月前的争吵,让土方发现了王安和近藤的秘密,决定杀掉近藤嫁祸王安。而近藤可能也发现了土方真正的汉语能力,避免言多必失,故而那天刻意减少了和王安的言语交流。
综上所述,我们推断这个案子的真正凶手是土方,也只有土方能完成整个案件,让近藤毫无反抗毫无准备安详的死去,且事后利用身份嫁祸王安。动机就是土方发现了王安和近藤的对话,导致近藤侵略心理动摇,有了反战思想。土方可能是自己的军国主义意志下克上,也可能是潜伏受到特高课的指令清除内心不坚定的近藤。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3:13:58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3:20:10 | 2018-8-2 23:25编辑
因为当天近藤收到了来自上级的信息,说不久后将平定北平,因为(近藤)自己并不想侵略中国,尤其是北平,但又不得不这样做,所以便与“父亲”商量好,要求“父亲”把自己杀了,并在那天说出自己也要去侵略北平,毕竟自己是个侵略者的身份来的,但并不想侵略中国,父亲做不到,直到那天,他们再一次的因为这个吵开,近藤拿出手枪,微笑的对着父亲,点了点头,父亲犹豫了会夺回手枪,并敲打了近藤,但并不致命,近藤随后看到身后的绳子,将绳子交给父亲勒死自己,接着,“父亲”从那个小门回到自己包间,出门,让土方代为打开门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3:24:07
土方吉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3:24:34
凶手是贾老板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3:25:35 | 2018-8-2 23:31编辑
根据戏院结构图,凶手犯案及逃脱应该是利用了两间包间中的小门。
        凶手应该是提前藏在左包间,在王安离开右包间后通过小门进入右包间。
        近藤看到凶手却没有喊人,应该是和凶手的身份有关或者和凶手有约。
                (无支持推测)近藤秘密返回北平是因为与凶手之约。凶手与近藤约见的理由可能与武汉会战有关。
        凶手进入右包间后找机会就用钝器击晕近藤,钝器不大,可以藏在身上。在相声快结束时,凶手用麻绳勒死近藤。
        在王安离开左包间后,凶手又利用小门回到左包间,最后利用大家发现近藤尸体时的混乱离开现场。

凶案发生后,戏院肯定是很难办下去了,所以多年以前就加入戏院希望安定生活的人不会是凶手。
犯案过程精密设计过,凶手应该是专门瞄准近藤,所以加入戏院的时间应该是在1937年11月之后。
最后根据犯案手法,参与《空城计》、《百花亭》、《赵氏孤儿》的演员没有作案时机。
        交叉比对名单后可以得到:小二(16)骆馀   1938.5.20~1938.7.18
凶手年龄小,所以近藤对其防范心理不高,同样力量小所以不能直接勒死,需要用钝器击晕后再勒死。小二的身份方便到处游走,进入左包间也可以此作为借口。案发后很快就离开了戏院,以上都符合案件过程。

因此可以确定凶手是骆馀,其实应该是一个团伙,全靠一个16岁的少年难度有点大,其他人应该是在戏院外策应与谋划,光一个小孩动手可以降低目标。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3:42:36 | 2018-8-2 23:45编辑
凶手乃梅小云

其实若果凶手不是王安,则土方嫌疑最大,毕竟密室以其证词构成,但一他没有杀害近藤的理由,二若他是凶手,作案方法未免过于简单,而且击晕近藤的小型钝器没有出现在现场,土方没有机会处理这个凶器

作案过程:了解近藤一行观剧习惯的梅小云,事先伺机击晕近藤,将其置与左边房间近小门处,而后乔装成近藤与土方来到右边房间与王安一起看剧,进入相声环节,王安经房门离开右边房间,此时梅小云打开小门将近藤拖入右房间并关门,王安经房门进入左房间,六点至六点二十万间,梅小云勒死近藤,相声结束,王安敲小门无应答,经房门离开左房间,此时梅小云经小门离开右房间进入左房间,土方推门而入,发现尸体,而后梅小云趁乱离开二楼

论证:
1.看戏时王安看着近藤,说明王安觉得近藤与平日不同
2.日记记载6月5日近藤与王安剧烈争执,但6月初近藤应在武汉参与武汉会战,时间的矛盾和一反常态的暴怒说明近藤有被假扮的可能
3.近藤留络腮胡,此形象易于乔装
4.梅小云是花旦,反串角色,那么乔装能力和假扮某人的能力应当出众
5.根据土方证词和现场描述,近藤、土方、王安来到戏院进入右边房间后,不可能有人再从外面进入,且若凶手假扮近藤,则不可能再出现在舞台上,对比出场表,除赵氏孤儿的梅小云外,其他戏子都确定出现过在舞台上
6.案发当日近藤王安对话少,是梅小云怕在土方面前暴露
7.为什么不选择直接藏在左房间而要先击晕后乔装:小门打开的声音会令近藤发现凶手,难做到不动声色杀人
8.综上梅小云是凶手

漏洞:
1.水壶,水壶是近藤看戏必备,而近藤去看戏必然有土方跟随,凶手如何获得
2.土方跟随近藤15年,容易看出乔装的破绽
3.凶手如何做到击晕近藤带到戏院,如何保证晕厥时间
4.凶手勒死近藤后,因为听不到旁边房间的门声,如何得知王安何时经房门离开左房间,从而及时经小门进入左房间
5.写到这极度怀疑土方才是凶手 T_T

桑心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3:52:34 | 2018-8-3 00:09编辑
案情还原:
       1937年11月中旬,近藤俊一第一次带着两名保镖来到北平贾老板戏院看戏。                                    
       此后,自1937年11月中旬到1938年6月5日,近藤频繁出入戏院,并与戏院班主,王安相识,结下深厚友谊,并且保镖后来减少一名,只留下土方吉一人。
       1938年6月5日,近藤因为告知王安,自己即将奔赴武汉前线的消息,从而与王安爆发最激烈的一次争吵,近藤一度拔枪想要射杀王安,后来收枪离开,此后一个月内没有再来。王安随后买了匕首,预谋下一次近藤出现时,实施杀人。
       及至1938年7月7日下午四点三十分,近藤再来戏院,到六点左右,王安一直与土方吉一起陪着近藤看戏。之后相声表演开始,土方吉与王安一起离开。王安回到与近藤相邻的包间,随后通过两个包间中间的小门,避开守在近藤门外的土方吉,进入近藤房间,因未知原因,放弃了杀人计划,转而击晕了近藤,随后又返回自己的包间。
       而土方吉有在近藤休息时,光顾戏院门口烧饼摊的习惯,所以,杀人凶手利用土方吉不在的时间,潜入近藤房间,意外发现近藤已经晕倒,所以用绳索勒死近藤,造成熟人作案的假象。

       王安身怀匕首,预谋杀人却未杀,未杀人却发现人死了,因为他本有预谋杀人,所以无法为自己自辩。也因为土方吉为了掩饰自己曾经离开戏院,导致近藤身死的失误,最终王安无辜做了“英雄”。  



推理过程:

        首先,通读之后,明确了受害人信息。受害人近藤俊一,身份是日军华北方面军第6师团参谋长。
      
        第一次出现在贾老板戏院,是1937年11月中旬(此时武汉会战尚未开始),三人同行。
      
        死亡时间是1938年7月7日,18:00---18:30之间。
      
        死于钝器击晕后,绳索勒绞,以致机械窒息死亡,系谋杀。
      
        在这段时间内,死者曾多次出入戏院,原因是死者喜爱并研究过中国文化及语言,算是个中国通,爱慕中国戏曲文化,且尤为喜爱描写“爱情”主题的戏曲。由此大致推断,死者性情并非残忍弑杀的冷血军人。不排除其个人有亲华主张,排斥侵略行为。
         
        明确死者信息之后,我开始罗列嫌疑人名单。

        单从杀人动机来看,在爱国情绪澎湃高涨的彼时,只要是个见过死者的中国人,都有杀人动机。但是考虑到行凶能力,以及机会和动手时机的原因,再结合案发的地点,根据题中所给线索,我大致倾向于以下嫌疑人:1.王安   2.贾老板   3.姜曼玉    4.羅進三     5.骆餘     6.土方吉
      
        那么根据嫌疑人罗列次序,我们首先来说王安。
      
        从嫌疑程度上来说,王安是一定不做第二人选的。

        王安的杀人动机,除去之前说过的家仇国恨,以及爱国主义情怀,大致有两点:
         
         ⑴由于王安经常接待死者近藤,并相谈甚欢引为知己,遭到周遭同胞好友的质疑,疏远,甚至骂为汉奸。遭受到巨大压力的王安,谋划杀死近藤,以证清名。

         ⑵王安知道了近藤即将前往武汉会战的前线,想要说服近藤放弃此行失败,失望之下为使中国同胞少受侵害,开始谋划杀人。

         王安杀人动机的合理性,第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作为一个读书人,他看重仁义(这一点可以从他对儿子的从小教导得到证实),更在意名族尊严,还有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尊严,他绝对不愿意背负汉奸的骂名。

         而第二点,可以从叙述者在事后找到的王安笔记中得到证实。王安与近藤相交数月,互相引为知音,而在1938年6月5日却发生激烈争吵,以致近藤拔枪相对,王安在日记中写到“失望”二字,可见两人一定是在关乎自身原则立场上产生了严重分歧。6月5号,那正是近藤即将前往武汉会战前线的日子。

         在动机合理的情况下,因为地形限制,王安更是拥有绝对的行凶条件。

         通往二楼只有一处楼梯,而王安与近藤所处包间相邻,并且中间有小门相隔,开门声却只有左右包间内的人可以听见,而屋外有近藤侍卫土方吉把守,案发当日,土方吉证明,除了他们三人外,绝对没有第四人出现在二楼上。那么要接近近藤,就只有两人之间的那道小门,也就是说只有王安。  

         并且根据案发现场的景象描写,没有打斗痕迹,死者状似安睡,唇角带笑,脑后遭重击昏迷。那么就是说,是熟人,并且是极为得死者信任的熟人。

         只有王安。

         是的,只有王安。数月相交,引为知音,言语诛心,激怒近藤拔枪而不愿射杀,这足可以证明近藤对王安的信任。因为之前分析过近藤的性情,他本质上是一个颇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人。

         能让这样的人一怒拔枪,可以预见王安当日的话已经极大的触及到了他的底线。可即便如此,近藤还是收枪而走,没有追究王安,由此,再次证实了他确实是十分珍惜与王安的友谊的。此后一月再没有来过,根据时间,这一月时间,近藤去了武汉前线。直到一个月后,近藤秘密返回北平调度,在7月7日晚18:00---18:30死在戏院二楼包间内。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看,那么在没有第四人在场的情况下,王安罪行已定,破案了。

         然而在看起来如此合情合理的案情中,却又透露了太多的疑点。

         第一,王安身怀匕首,却先打晕近藤再勒死,匕首岂不是多此一举? 反正跑不了,那么匕首捅杀,和勒死有什么区别呢?

         第二,验尸报告中提出,勒死近藤的过程,长达三分钟。王安一届书生,恐怕力有不逮。

         第三,王安被抓后,拒不认罪,在确认妻女平安后,饱经酷刑仍然不认,甚至上了刑场还要喊冤。这三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证明,王安确实没有杀人,因为这并不符合一个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和应有反应。

         根据以上诸多疑点,如果将王安的嫌疑滞后,那理应就该有第二,第三,乃至更多的嫌疑人。所以我们暂时按下王安,说说其他嫌疑人。

         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果要为戏院内的人按照势力或者立场划分,应该分为三类。

         王安和近藤,算是中立矛盾派。土方吉,是侵略日军的死忠派。而其他人,则是极端反日派。这样划分,并没有谴责王安的意思,只是局限在戏院中个人关系的划分。 这三个势力,相互都有袭杀的动机和不定因素。

         而之前罗列的嫌疑人名单,也正是由这样的立场划分而来。

         贾老板,作为戏院老板,他有更多的便利条件可以利用,所以他有成为嫌疑人的条件。

         姜曼玉,   羅進三 , 骆餘。这三个人,分别是在近藤第一次出现在戏院,和死亡之前这段时间才进入戏院的,从目的性不确定上来说,他们也都有谋划杀人的嫌疑。而在场的其他分属此势力的中方人员,是否会临时起意杀人,存在不确定性,嫌疑滞后。

         怀疑他们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近藤死亡的时间,是他单人闭门休息的时间,是相声表演的时间,也是除相声演员之外,其他嫌疑人不在台上表演的时间。

         至于怀疑侵略死忠派土方吉,是因为他和王安一样,具备作案条件,甚至犹有过之!
         
         土方吉跟随近藤十几年,是近藤绝对信任的人;身为侍卫,必然不缺勇武;杀人后还想要全身而退,所以使用绳索杀人。至于动机……  

         近藤6月5号离开戏院之后,前往武汉会战,一个月就返回北平,是高层的决策,还是他自身厌倦了侵略杀戮不得而知。但是武汉战事正酣,他却一回北平就来戏院,接受高层秘密调度有那么?可以这么高调吗?所以有可能是后者,他个人要求退出战场,甚至提出直接回国的请求。由此,土方吉接受高层任务,秘密杀死近藤,嫁祸中方,然后由日方造势,进一步激化日军对中方仇视,提升军队士气,并且近藤家在日本颇有势力,也符合秘密执行的条件。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点推测。

         比起前一条推测,土方吉在案发当日现场的表现,以及事后在警察局的表现,更为可疑。

         比如,从土方吉发现近藤死去,到呼喊贾老板,贾老板报了警,再到警察来之后,土方吉一直没有针对王安,无论是言语上,还是行为上,都没有。

         这不是很奇怪吗?这当然奇怪,如果要解释他的这种奇怪举动,那么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土方吉十分确认凶手绝对不是王安。

         第二,土方吉撒了谎。在近藤休息的时间内,土方吉曾经离开过二楼!所以他根本不能确定是不是王安下的手,更不能确定有没有其他人上过二楼。

         我之所以肯定土方吉离开过,是因为王安的儿子,也就是叙述者在案发当日来到戏院寻找父亲,曾向门口的小贩打听死者,并得到了如下信息:

         从戏院旁巷子口摆摊卖烧饼的小贩口中得知,刚才在戏院发生了一起杀人案,一名日本军官被杀害,戏院的人已经全部被带去了警局。难道是近藤?我马上向小贩确认,小贩并不知道被害军官的名字和样貌,但认识陪同的保镖,因为那是时常光顾自己摊子的人。我急忙赶往警局,心里莫名的担心起来。   

         从这段信息可以知道,保镖土方吉时常光顾烧饼摊。什么时候光顾?近藤休息的时候。

         因为近藤的食物和水都是自己自备,而且是备给自己的。所以土方吉会饿,会渴。近藤看表演时,他要随侍在场,只有近藤休息时,他才有可能去光顾烧饼摊。

         至于在刚来的时候光顾,这种可能几乎不存在。哪个保镖能把保护对象扔到一边,然后说你等会儿,哥们去买个烧饼?这不合理。

         并且后来在警察局,日本军方来人,土方吉的表现也有疑点:

         到警局后不久来了几个趾高气扬的日本军官和一名瘦高的翻译官,其中一名军官挥舞着武士刀冲着土方吉像是要杀了他一样,土方吉吓得跪在了地上匍匐着,后背的衬衫都被汗水浸透了一大半。而后土方吉似乎对那几名军官说了什么,他们就全体看向了我父亲。

         根据以上题中描写,土方吉被责备后吓得跪在地上,汗透衣襟,而后,他才对那几名军官说了什么,他们就全体看向了我父亲。

         这看似合理,其实有些牵强。

         作为保镖,他失职有罪,恐惧,害怕被惩罚,这很正常。但是如果他十分,非常的明确了杀人凶手,那么他难道不该有一些愤怒吗?不该有一些气急败坏吗?为什么只是单纯的恐惧,最后几乎是无奈的指向王安,却没有一丝为主人报仇的快感和仇恨表现出来?更何况近藤那么信任王安,那么在意与他之间的友谊,这些土方吉是绝对不可能不知道的,那么他看向王安的时候,为什么一丝的不可置信都没有表现出来?

         因为他不相信。

         因为他不确定。

         因为他在案发当日曾有短暂的时间不在门外。

         因为他,失职了。他最恐惧的,是这个原因。

         有了上述论断,那么我把在场除死者和相声演员外的所有人列为嫌疑人,应该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和勉强了。土方吉离开过,那么就有许多人都有机会进入近藤的房间。

         可是分析到了这里,却又不得不把王安再次提出来,因为他的嫌疑仍然是最大的。接下来我将对王安的疑点做进一步的分析。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疑点一:王安身怀匕首,而且是干净的匕首。
         
         什么是干净的匕首?我理解为,新买的,未经使用的。王安一届文人书生,不喜暴力,他买匕首,显然是可疑的,这一点,从叙述者的独白可以得到解释:

         最后便是证据,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案卷记载警察在父亲身上搜出了一把干净的匕首,证词里父亲说这是自己防身之用。     
  
         叙述者事后多年,前往北平警察局查验证词证物,发现父亲身上有一把干净的匕首。第一反应是:意想不到。

         这再次证明了,王安并非冲动暴力,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人。那么他买匕首做什么呢?答案应该是杀人。杀近藤。

         王安与近藤的激烈争吵发生在6月5日,近藤即将前往武汉前线的时间。王安日记对此曾有记述,他对近藤十分失望。 这也与前面所说的,王安杀人动机的第二点相吻合。

         因为近藤来戏院的时间不规律,而且近藤虽然有可能,透露了他要去武汉的信息给王安,却不一定告诉王安准确时间,所以王安买好了匕首,只等近藤来,便找机会刺杀。而此后近藤一月未来,匕首派不上用场,自然就还是干净的。

         而且王安的老婆,也就是叙述者的母亲的反应,也侧面证实了王安曾真的想杀近藤。

         叙述者母亲得知王安杀人,进了警察局,眼角有泪光,却很平静,她说:“小鬼子,该杀,你爹是个英雄。”

         母亲不识字,身体不好,一个因病居家的女人,纵使人生波折,却也难有如此的城府,男人被抓,怎能如此平静?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王安事前曾对妻子透漏过想要杀近藤的念头,她心中早有准备,所以她平静。  

         并且之后母亲临终时,说她梦到了王安,并说王安在梦中告诉她,已经自证清白,会来找她。自证什么清白呢?在母亲的理解里,应该是自己男人曾经被人诬为汉奸,所以杀鬼子,证清白。因为母亲毕竟不识字,她理解不了王安那种将近藤引为知音,又因为国家立场不得已相对立的矛盾心理,所以才会这样想。  

         所以这里的清白,不是说王安自证自己没有杀人的所谓清白。

         疑点二:近藤死亡当天与王安交流甚少,王安对此没有解释,回到自己包厢后,也记不清相声内容。

         对于这两点,我考虑了很久。因为这是死者死前的时间,和死者被杀害的案发时间。继6月5日两人的争吵后,近藤时隔一个月,在7月7日下午四时三十分再次来到戏院。两人在观看《空城计》与《百花亭》的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很少交流。

         前面说过,王安身怀匕首,蓄意杀人。近藤骤然而至,他心中只怕百转千回,纠结反复,更有从未杀过人的紧张,当然没有交流的心情。而且贾老板的证词中曾说:
         
         在演出时贾老板总是坐在一楼大堂的第一排最左边的位置,期间贾老板偶有转头与后方的一些观众交谈,曾瞥见包间里的近藤为表演鼓掌,父亲在一边目光却是集中在近藤身上。

         王安之所以频频注意近藤,正是因为复杂的心情。

         而近藤,大概是因为上次争吵的不愉快,不知如何开口。也可能是近藤真的接受了王安的劝解,决定退出侵略前线。所以他安坐窗前,又因为土方吉在场而不方便与王安说太过敏感的话题。

         这就解释了当天两人交流甚少,王安却不能给出解释的原因,他当然不能告诉别人他因为心中想着杀人而没心情交流。

         至于王安说不记得相声内容,我认为,是因为王安根本没有观看相声表演。

         是的,他根本没看!

         但是王安房间窗户开着,即便不看总该听到只言片语,为什么他一定要说不记得呢?因为他根本没听相声。

         没错,他连听都没听!

         他在相声表演时,在近藤休息时,进入了近藤的房间,走的是中间的小门。

         他敲门或者不请自入,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定进去了。因为他本来就是来杀人的。而近藤也知道他进来了,并且两人一定有所交流,内容不得而知,但是很显然,王安最后放弃了杀人的想法,转而用匕首把柄击打了近藤的后脑,以此发泄心中因为近藤所带来的纠结与愤怒。  

         他为什么愤怒呢?

         之前王安因为亲近近藤而被骂成汉奸,遭受身边亲朋好友远离冷落。6月5日两人争吵之前,他一定认为自己没有错,他认为自己了解近藤,他觉得近藤与其他日军侵略者不同,所以他甘愿背负骂名,也要与对方交朋友。

         而之后两人因为是否前往武汉的事争吵,近藤的决定让王安颇为失望,他觉得自己遭到了背叛,受到了近藤的欺骗,所以愤怒,想要杀人。

         王安进入近藤房间,来到近藤身后,近藤不加防备,被王安用匕首胁迫,也不做反抗,他或许只是淡淡的告诉王安,他并没有欺骗王安,并为了不上前线,不做进一步迫害中国人民的事而尽了最大的努力。所以他才会回到北平,并高调的出现在戏院。

         当然,这只是本人臆测,也可能是王安考虑到妻儿的安全问题,所以临时放弃了杀人计划。

         而下不去手的王安,满腔愤怒和书生意气尽皆化作了匕首把柄一击,打晕了近藤,随后又确认了近藤未死,转而由中间小门回到自己的房间。

         王安亲自确认近藤未死这一点很重要。

         以上的分析,解释了王安不知道相声内容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凶手用近藤的军用水壶打晕他的不合理性。

         疑点三:王安喊冤。

         王安为什么喊冤呢?这一点或许会有人提出质疑。

         六点二十五分,《赵氏孤儿》开唱,王安敲小门没有得到回应,出门找土方吉。他自己后来说是担心打扰对方休息。
         
         随后土方吉发现近藤死亡,急的大喊大叫,王安则站在房间门口,瞪着双眼,口中不停的念着:“近藤,近藤。”

         这很明显,对于近藤的死,王安是不可置信的,因为他确认过近藤未死。至于口中默念,则是王安不愿看见这一幕,因为他还是把近藤看作知音,这也是我刚才那个对两人之间或许曾有对话的臆测来源。

         当然,有人会说,你怎么肯定王安一定进过近藤房间呢?他若没进过房间,不是一样会觉得诧异吗?他想杀人,未动手,目标就死了,这不是一样不可置信吗?针对这一点质疑,我之前说过,如果王安一直在自己的房间,他不可能不知道相声表演在说什么,哪怕他心不在焉,长达三十分钟左右的相声表演,只言片语总是记得的。

         还有人会说,除了王安,土方吉也有打晕近藤的条件。是的,土方吉有,但却绝对不是他。如果凶手是土方吉,那么在警察局,他绝不会表现的那么恐惧,因为他是军人,如果他真的接到了杀死近藤的命令,那么他有可能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就不会表现的那般恐惧。所以不是他。

         这也等于侧面推翻了我之前分析的,土方吉的杀人动机。

         而王安的一再喊冤,也是由此而证,王安,的确没有杀人。

         排除了王安,土方吉这两个最有杀人条件的人,那么就一定另有其人。再结合之前分析过土方吉离开过二楼,更加证实了凶手另有其人。


         至此,基本分析完成。     
         
         当然,其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交代。

         如果断定王安进过近藤的房间,王安有没有可能看到过凶手?

         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倾向于他没有看到凶手。因为如果他看到了凶手,那么他只会有两种反应,一是包庇不说,自己承担罪责。二是不值得他包庇的人,他会直接说出来。只有没看到凶手,他才会在近藤死时表现的那么诧异,也才会在即将行刑的极端情况下还要喊冤,却又说不出冤在哪里。

         而且王安的口供中,除了喊冤和不认罪,并没有更多的辩白。王安的口才是非常好的,所以这又再次证明了,在近藤死亡前的时间里,王安一定做过什么不为人知,更不能对人言说的事。

         还有,凶手如果是近藤不熟悉的外人,那么一定不会选择将近藤先打晕,再勒死,因为直接杀死就可以了,没必要那么麻烦。所以凶手一定是意外发现近藤已经晕倒了,才顺水推舟的勒死他。

         叙述者最后的释然,应该是想通了其中的关节,但是时光飞逝,他自己也已经是将死之人,能够想明白问题的关键,他心中就放下了一半。而且他了解父亲王安,怀才不遇,也不失文人风骨,虽然人不是他杀的,但他无意中用生命掩饰了真正刺杀近藤的义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当得上英雄的称号。

         至于到底谁是凶手,由于题中并没有给出更加明确的线索指向凶手,而且解题要求并没有要求明确指出凶手,所以这里不再多说。不过值得一提 的是,我们之前说过,近藤来戏院并没有固定规律,但是土方吉却有规律。每次他会经常趁着近藤休息时,下楼光顾烧饼摊。而凶手也一定注意到了这点,所以凶手应该是戏院内的演员,或者贾老板本人。因为大门正对着舞台,而贾老板又有时常回头观望的习惯,所以只有他们最有可能注意到土方吉这个习惯。以此推测,他们是有嫌疑的。而且比较大。

         另外,根据贾老板与叙述人的对话来判断,大概可以得到两点信息:第一,在案发当天的相声表演时间段,他极有可能看到了王安不在左侧包厢。  第二,他极有可能看到了真正的凶手。

         以上,就是我的推理过程,望指教。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3:52:59 | 2018-8-2 23:56编辑
作案时间
1938年7月7日下午4点30分来到戏院,空城计+百花亭,演出一个多小时后(应在六点左右),近藤关窗关门休息,下午6点25分时发现尸体

尸检结论
死亡时间:当日下午六时至六时三十分
死因:机械性窒息
凶器:长约三尺直径五分的普通麻绳,在脖子上缠绕了两圈相交于颈后
在后脑偏上处有一非致命伤痕,是小型钝器击打造成,除此之外没有近期造成的其他外伤。
根据伤情程度判断当时近藤被打晕完全失去意识,随后在没有反抗的情况下被勒死,法医推测整个勒杀过程需要花费三分钟。近藤死前是在摇椅上坐着,故无法从伤口方向推断凶手的大致身高。

证词
土方吉:舞台表演时自己与近藤、王安是同处一室,之后近藤休息他一直都在门外,没有看到其他人进入过二楼的任何一个包间。
尸体被发现前王安从左边的包间出来找他,在比划了一番后他理解了王安的意思是敲门(包间之间的小门)没有人应答,土方觉得有疑于是马上推门,就看到了在摇椅上的尸体。
以往近藤与王安在观看表演时有很多话,不知为何案发那天却很少。可惜他的汉语水平仅够最基本的交流,不知道我父亲与近藤最后都说了些什么。
父亲:自己在近藤休息时一直都在左边的包间内观看相声表演,期间没有人进来过,也没注意隔壁包间有什么动静。
相声结束后舞台上在做下一场表演的准备,以往这时候父亲都会敲包间的小门,在近藤准许后回到右包间。但案发那日父亲敲了好几下都没有人回应,他不敢贸然开门怕打搅了近藤。
到了下一场的演员们都已上台,他再次敲门却依然没人应答,又从窗户看到右边包间的窗户还是关着,所以只好出门找土方让其代为开门。
之后便如土方所说,二人发现尸体。
对于土方所说二人案发日交流很少的事,父亲没有解释。
警察还问了父亲是否记得当天相声表演的内容,父亲说自己记不清。
其他证词:包括贾老板、观众、戏院的工人和十来名演员都说自己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人或事,当时坐在贾老板旁边的观众也证明贾老板一直都在第一排左侧观看表演,警察对他们进行了检查也没发现疑点。
证据
警察在父亲身上搜出了一把干净的匕首,证词里父亲说这是自己防身之用。
随案卷保存的还有几张照片,照片上的近藤俊一面容安详,口微张,左手朝下放在右手掌上,双手放在腹部偏下位置。如果不是脖子上的勒痕,他看起来就像是睡着了一样。
摇椅旁的小桌子上放着两碟糕点和水壶,水壶样式与军用水壶相同。
父亲曾跟我说过近藤担心戏院所提供的茶水食物会被人下毒,一直都是自备。
警察对这两样物品进行过检查,只是普通的茶水和糕点。

分析
近藤之死应该是先被小型钝器击打至完全失去意识,随后在没有反抗的情况下被勒死,整个勒杀过程需要花费三分钟。死时面容安详,姿态放松。
这样的死法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死者完全不知身边有人,正在闭目养神或睡着了,突然被打晕后勒死,一是死者自己不愿直接被勒死,所以由另一人帮忙打晕自己后再勒死。

现场根据贾老板的描述,在近藤小憩时土方在门外看守,其他人无论进入哪个包间他必然会看到。两个包间中间有一扇小门,包间的门在打开时会发出门轴转动的尖锐声音,在屋内的人一定可以听见。包间的窗户外也完全没有可以立足的地方,凶手只能从门进入,包间里没有能藏人的地方。开左边房门时左包间内的人能听到而右包间内的人听不到,反之亦然。开两个包间之间的小门时,两个包间内的人都能听到,包间外的人听不到。
由于土方一直在门外看守,且十几年来一直很忠心,在门外站立时也会比较容易被人看到,因此可以排除土方杀人的嫌疑。
如果不是土方杀人的话,除父亲外的其他人也不会有杀人嫌疑。
因此也就排除了从左右两个包间门进入包间的可能,只剩下两个包间中间的门一条通道。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父亲的嫌疑都很大,但因为父亲至死都没有认罪,根据父亲平日为人和表现以及日记,可以认为父亲的证词可信度较高。
近藤俊一是日军华北方面军第6师团参谋长,喜欢京剧,尤其偏爱看《西厢记》《桃花扇》这类讲述情爱故事的剧目,由此可见其对战争不感兴趣,偏爱风花雪月。
近藤为人谦和,家教很好,仰慕中国文化。家世显赫,是有名的士官家族,被迫参军。
1938年6月初,被调到第2军第29师团担任参谋长参与武汉会战,后秘密回北平进行临时调度,结果7月7日被害身亡。得益于此,第2军的攻势被延缓。
综上,近藤应该具有某种反战情绪,但对祖国和家庭效忠,因此对战争的态度应该是能躲就躲,尽量不上前线。
近藤欣赏王安,并曾邀请王安去日本,也有远离战争之意。
根据王安日记,6月5日近藤曾与王安在戏院发生激烈争执,这说明6月5日之后,近藤去了武汉接受任命,再之后返回北平,希望通过某种动作,改变任命。此次任命为平级调动,并未升迁。受他被杀事件的影响,第2军攻势延缓,也说明回北平并非上级意图,而是他自己的行为。与王安争吵,并到用枪指额头的程度,可猜测与战事和任命有关。


结论
我认为是近藤不愿意参与侵华战争,回北平运作未果,因此有了自杀的想法,但日本士官阶
层出身的人,自杀是重罪,会祸及家人,因此想到了与王安合作自杀。
6月5日,近藤已知自己将前往前线作战,便与王安交流战争意见,王安希望近藤不要参与战争,但近藤表示参战是他的天职等等,两人因此发生激烈争执,王安对近藤表示失望。近藤前往武汉接受任命。但王安的意见对近藤有较大影响,因此若干天后,近藤返回北平运作职务变更,未果后想自杀,前往戏院与王安商议。
之所以两人交流甚当,应当是近藤说了自己的想法后,王安心中不安所致。
由于之前两人曾有争执,王安心中对近藤失望,因此再见近藤时,担心他已接受任命,随时会开始屠杀中国同胞,因此在身边藏了匕首,想见机行事。
相声开始后,土方吉在门外站岗,王安回到左包间后,马上通过中间小门回到右包间,二人交流后,由王安用小型钝器(有可能是军用水壶)将近藤击打至昏迷,再用麻绳(很可能是近藤自带的)将其勒死。
之后王安从中间小门回到左包间看戏,6点25分时出门叫土方吉开门,发现尸体。虽然王安不能洗脱嫌疑最终难免一死,但他成功的使近藤摆脱了自杀的嫌疑。

另外,还要排除土方吉的嫌疑,否则变数太大也太多了。
土方吉跟随近藤十几年,忠心度很高,做为日本人,他杀害或者协助杀害自己长官的可能性不大,一来是他没有理由帮助中国人,二来是他做为日本军人,杀自己人和自杀同样会祸及家人。
从后来土方吉的表现来看,他的嫌疑也不大。但其实并没有人真的可以为土方吉凭证说他一直在门口站岗,中间没有离开过。
有土方吉在门外,那么近藤之死就排除了除王安外的所有在场人员的嫌疑。

1、        由于近藤是自杀,王安只是协助,所以王安不认可杀人罪名
2、        由于王安对近藤有知遇之情,又认可近藤的选择,所以愿意为此受罪赴死,也不说出近藤自杀真相,以保其名节
3、        王安自己也深知民族大义,所以愿意协助近藤自杀
4、        由于勒死近藤时正在演出相声,因此王安无法叙述相声内容。

猜测部分:
有一种可能是,6月5日时,近藤告知王安职务变动和武汉会战的事,并与王安发生争吵,在争吵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了关于自杀、被杀、家人安置等内容,但未达成一致。
所以7月7日再见时,王安做了杀死近藤的准备,但如果是王安杀近藤,必然祸及自己家人及戏院,所以王安会犹豫。
见面时,近藤找机会表达了自杀并要求王安协助的意思,如果王安不认罪,那就需要审理较长时间,王安的家人也就有机会逃脱。
王安身上的刀很有可能是见到近藤后,临时在戏院里找到的,并不是提前准备好的。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3:56:29 | 2018-8-3 00:00编辑
根据推测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日本攻占北平后作为核心军官的近藤因为醉心汉文化闲暇时间会到戏院听戏,而一直想要刺杀近藤的抗日组织终于找到了机会,于是派遣杀手潜入戏班等待机会,然而近藤一直一来很是小心,自带茶水点心,出去保镖尾随,且不定期来戏院。在摸清近藤习惯后,杀手瞅准了7月7日这个最后可能刺杀近藤的机会下手!
      而此时王安因近藤对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的看法彻底认清了近藤的真面目而起了杀心(本应趁机用匕首刺杀),但是由于王安本文人并非冷血杀手,同时怕拖累家人,内心正在激烈斗争。
百花亭唱毕,王安怀揣着内心的纠结和不安退到左包房,但却发现左包房中还有另一个人,这个人王安认识,也是戏班的一员,王安正觉奇怪,此人却沏好茶水请王安详谈(这里有两种情况茶里有蒙汗药或者乘机打晕王安)。。。待到小品结束,凶手敲门佯装王安进入右包房,因窗户关闭房内光线不好,近藤并未第一时间识破,凶手用水壶打晕摇椅上的近藤,用普通麻绳从后面勒死近藤。
本来凶手可以回到左包房等保镖发现近藤尸体后趁乱离开,而这时王安醒了,王安立马觉得不妙,于是敲门确认,但却无人应答,也推不开小门。王安更加着急了,于是到走廊请保镖代为开门,一进右包房,眼前的一幕震惊了王安,“他杀了近藤......",保镖向楼下大喊,引起了一定的混乱,而此时左包房的凶手已经趁乱混入人群(或许帮助报警的就是凶手)
事后所有人被带到警局,而王安也冷静了下来想到“我不能说我见到他,不然会连累了戏班,戏班对我有恩,也不能认罪,不然老婆孩子一定跟着我完蛋”
凶手是:罗进三
推理过程:从戏班人员分析,进入戏班有三类,第一成立之初原班底人员1935年1月就已加入和成立首年内扩员发展人员1935年内加入,第二1936后到近藤出现戏院之前时间段加入。第三1937年11月以后加入。此三类人从时间上最有有可能是尾随近藤潜入的杀手指向罗进三。
从离开戏院时间分析,戏院被迫关停期间离开的一类,恢复营业后坚持硬撑一个月最终解散一类,唯一罗进三时间特殊,在王安处决后离开(提前离开案件未定案可能被排查露出破绽,而已定案凶手当然选择尽快离开)嫌疑再次加大。
而从作案时间上分析,赵氏孤儿演员无作案时间,不参演的罗,姜,朱三人具备作案时间,结合前两项分析,罗进三嫌疑最大。
第一次答题,写的多了点,请见谅!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