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1:50:48 | 2018-8-3 08:20编辑
直接杀人凶手不知道是谁,但共犯一定有贾老板!
  第一,贾老板坐的位置在第一排最左,也就是说不可能有人转头对他说话,凶手应该是藏在二楼楼梯的梯子后面。所以贾老板转头说话目的也是为了示意凶手看准时机上楼,因为并不确定近藤会选哪个房间。整个过程应该是贾老板,王安和凶手计划好的。起初两个房间的窗户都闭上,哪一个开了,贾老板便示意凶手近藤在另一个房间,也就是左包间。待到表演相声时,凶手从左包间拿起实现准备好的工具杀死近藤。过一会王安故意装作敲不开门,叫土方吉过来而不是直接去正门推门,然后故意自己敲门暗示右包间的人出去,并且如果这是右包间窗户打开便是刺杀失败。因为有一处细节就是贾老板看到窗户没开,过了一会土方几打开窗户。就这样因为隔音效果,凶手在土方几眼皮底下溜走了。
至于王安为啥不直接杀了近藤大概 心已经无药可救。
  在补充一点就是也许王安不直接动手也许部分因为麻绳藏不了而且用匕首血迹太多然后王安事后不承认犯罪大概因为要拖延时间好让儿子妻子逃跑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2:10:49 | 2018-8-2 22:25编辑
杀死近藤俊一的凶手就是“我”的父亲,王安。
动机:“我”的父亲王安与近藤俊一的关系很好,
引用
我看到他常常被父亲说的话逗笑,有时更是他在说,父亲在听,两人像是有说不完的话。
他们之间也有过关于战争的争执,

王安与近藤俊一在交流的过程中会讨论到战争的事情,根据王安的日记:
引用
只有最后一次的争执不太一样,日记中未写明争执原因,只说在争执最后恼羞成怒的近藤掏出手枪抵住父亲的额头,两人僵持和沉默了数分钟后,近藤收起枪离开戏院。

在最后一次的争执中,近藤俊一和王安争论的话题并非“无伤大雅”了,
引用
我方才得知近藤在武汉会战开始时(1938年6月初)被调到第2军第29师团担任参谋长参与武汉会战,后来不知何时他秘密回了北平进行临时调度,结果7月7日那天被害身亡。得益于此,第2军的攻势被延缓。

近藤俊一调到北平是因为武汉会战,他的死导致了第2军的攻势被延缓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王安与近藤俊一的关系很好 ,在一次交谈中,近藤俊一告诉了王安武汉会战的事,王安虽然视近藤俊一为知音,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中国人,问题上升到国家大事的时候,他萌生了杀害近藤俊一的念头。
作案过程:
引用
那之后近藤依然有来戏院,可能因为军务繁忙,司令部距离戏院也远,他的到来很没有规律。

近藤来戏院并没有规律,所以王安想要杀死他只能时时刻刻准备着作案工具,
引用
在后脑偏上处有一非致命伤痕,是小型钝器击打造成,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案卷记载警察在父亲身上搜出了一把干净的匕首,证词里父亲说这是自己防身之用。

由此可知,后脑偏上的致命伤是匕首造成的。
既然王安有匕首,为什么不直接用匕首杀害近藤呢?若是用匕首杀害,他的身上会溅到血,包间不排除会有其他人进入,风险也会很大。
引用
贾老板一边问着“发生什么事”一边跑了过去,一到门口他就看见近藤仰面靠在摇椅上闭着双眼,脖子上还缠绕着一条麻绳,身边的我父亲瞪着双眼念念有词好像在重复近藤的名字。

贾老板一到门口就看见近藤仰面靠在摇椅上,而门与窗户时面对面的,也就是说,近藤死的时候是背对着窗户的,而近藤是在看完戏以后就休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没有必要特地转过身来,所以推测在近藤休息的时候有人进来了包间,并且在杀害近藤时调换了近藤的朝向,也就是王安。
引用
警察还问了父亲是否记得当天相声表演的内容,父亲说自己记不清。

这一点可以说明王安当时并不在认真的看相声表演。
引用
在近藤小憩时土方在门外看守,
父亲博闻广识空有一身学问却一直无人赏识,在辽阳时仅是一个教书先生,到北平后又成了“戏子”一般的人,靠逗乐他人为生。
王安是原本是教书先生,后又是“戏子”,而近藤是一名军人,且近藤身上有枪,正面发生冲突对王安不利,王安只能暗处下手。只有在近藤小憩时悄悄将他杀死。
综上:王安和土方吉离开右包间后,王安从左包间通过小门进入右包间,用准备好的绳子勒死近藤,再用匕首在近藤头上重重的敲一下,以伪装成先敲晕再勒死的假象。
排除其他人作案:1、土方吉:
引用
土方觉得有疑于是马上推门,[indent]包间的门在打开时(无论手脚多轻)都会发出门轴转动的尖锐声音,在屋内的人一定可以听见。

土方在门口的时候门是一直关着的,如果是土方干的,一方面,他推开门的时候在左包间的王安肯定会听到开门声,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王安肯定会说出这件事,但是他并没有;另一方面,他是近藤的保镖,他有很多的机会杀死近藤,而且当时是武汉会战时期,此时杀害近藤对他而言有害无益。
2、贾老板:
引用
当时坐在贾老板旁边的也证明贾老板一直都在第一侧左侧观看表演。

首先,他没有作案时间;其次就是
引用
包间的窗户外也完全没有可以立足的地方,凶手只能从门进入。[/indent]土方吉作证他到戏院后没有见到其他人进过包间从窗户进入包间是不现实的;所以可以排除贾老板。3、戏院里表演的人:
那天戏院里一共有三出戏加一个相声表演
彼时台上正在演出《空城计》,「诸葛亮」刚唱道“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

近藤来的时候是第一出戏。是表演的人,在土方吉作证他到戏院后没有见到其他人进过包间

这个前提下,只能提前藏在包间里,但是包间里没有藏人之处,不排除王安隐瞒的可能,但是如果少了一个人,在表演时一定会被发现的,风险极大。
表演的人的作案可能也被排除。
4、“我”:作为一个在戏院里混了不短时间的人,“我”作案的可能也很大
引用
我结束当天的课业后来到戏院想叫父亲提早回家。可当我来到戏院时,门口站着两名穿着警服的警察,他们拦着不让我进去。

但是“我”是在完成课业后才来到的戏院,“我”说谎被戳穿的概率极大,因此被排除。
综上,只有王安一人有作案可能。

综上所述:王安与近藤交流过程中得知近藤是武汉会战的参谋,在与近藤争执无果后,王安萌生了杀意。因为近藤来戏院并不规律,因此王安只能时时刻刻准备好作案工具。终于在1938年7月7日,近藤又来到了戏院。因上一次的不愉快,近藤与王安交谈很少。相声表演开始后,近藤小憩,土方吉和王安离开了右包间,关上门。土方吉在门口守着,王安进入了左包间。时间差不多的时候,从小门进入右包间杀死近藤后返回。最后假装敲门没人开门与土方吉一起发现尸体。

引用
写到此处,窗台上落了一片叶子,而我的心里也终于有什么落下了。
“我”因为以为父亲被陷害而心里始终放不下,在调查过后发现父亲并没有被冤枉,他虽杀了人却是英雄,所以“我的心里也终于有什么落下了”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2:13:54 | 2018-8-3 13:56编辑
1.从原文中父亲对于近藤的看法和父亲日记中的描述可以看出,近藤对于侵华战争并不是很热衷,且自从父亲成为接待近藤的专职人员后,两人的关系已经好到了一定地步。
父亲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在1938年的6月5日,二人曾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执,近藤因为恼羞成怒而用枪抵住父亲的头,而父亲也在日记的最后写下失望二字。虽然日记中没有写明原因,但从时间线来看,这次争执的原因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六月初近藤被调任至第2军第29师团担任参谋长参与武汉会战。近藤恼羞成怒且并没有杀了父亲这一点可知近藤自知理亏。
且父亲可能自此起了谋害近藤的心思。
2.推测父亲身上的匕首本来是为杀害近藤而准备,但在准备动手的时候却因为二人的情分或是性格原因无法下手,但为了不让近藤回到武汉,转而用刀柄将他后脑打伤,近藤无论伤亡,父亲的目的都达到了,所以匕首才会干净。而且近藤死时面容安详,很大可能是在不设防的时候被袭击致昏迷,而后被人所杀,且近藤的尸体被发现的时候父亲的反应是震惊,像是没有料到近藤会死。也就是说,凶手有很大可能不是父亲。
且看父亲当时对警察的态度他是知道凶手是谁
的,并且有包庇他的心思。
不认罪只是不想让人起疑,也不想说谎。
3.1937年11月初近藤第一次来听戏,而戏班丑角罗进三在11月末来到戏班,父亲8月初被处刑,罗进三8月末离开戏班。且罗进三唱的是前两场,在近藤关上窗户后就没有他的戏份,也就是说罗进三有充足的犯案时间。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2:21:39
真相:
近藤死亡时间为18:00到18:25,期间土方吉一直守在包间门外,没有发现其他人出入,两个相连的包间就是一个密室。
王安杀人的可能:在死亡时间内死者和王安分别在右包厢和左包厢,两个包厢间有门相通,王安可以从小门进入左包厢杀人(开门声土方吉不会听到)。但近藤是被钝器敲晕后用绳子勒死,而事后从王安身上搜出刀,如果他是凶手不会准备多个杀人凶器,没有必要。且如果他是由于在日军侵略中国的问题上与近藤起争执而杀人,他一直不认罪的行为没有道理。故排除王安。
戏院其他人杀人的可能:既然凶手不是王安,那么凶手要如何出入2楼包厢杀人呢?16:30后王安、近藤、土方吉一起在左包厢听戏。凶手想在相声表演期间在密室中杀人,只能在相声表演前先藏在无人的右包厢。在 百花亭 结束后王安、土方吉离开左包厢到王安进入右包厢的空隙从小门到左包厢杀人(行动时机可能是凶手从右包厢窗户观察到左包厢关窗或在王安开门进右包间发出声响的同时离开右包厢)。而在相声表演后王安敲门询问、土吉方意识到不对在房门外叫喊时回到左包厢,在众人发现尸体慌乱之际从门和楼梯或从窗户顺柱子滑下1楼(后者可能性大,因发现尸体时贾老板和王安站在右包厢门外,凶手从门离开被发现的概率比较高)。
戏院当日上台表演相声和唱戏的人都没有时间(凶手在相声表演前到 赵氏孤儿 开场都留在包厢,只有只唱 空城计 的演员可能上2楼行凶,而没有演员符合条件),凶手需要十分敏捷的反应和身手才能迅速往返左右包间、快速敲晕死者,扫地工和秦汉年纪太大排除,余下只有2个小二可能作案。
骆余是1938年5月20日来到戏院。而近藤来戏院的时间不规律,在1938年7月7日他到戏院已是隔了一个月,那么骆余在这之前可能只见过近藤来戏院一次,不太可能掌握近藤、土方吉和王安的行动规律从而制定这一个凶杀计划(他也有可能从他人打听到这些信息,但题目没有给出相关暗示),故最有可能作案的凶手是阮春生。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2:25:32
凶手是杨嘯良
因为父亲之前和近藤有矛盾再加上"如果不是他把近藤俊一杀了,武汉会战说不好会是什么结果,他可真是个英雄。”知道不杀了近藤会战结果会不好,当杨嘯良从父亲包间开门时,父亲选择无视,又因为父亲与近藤交好所以才会"曾瞥见包间里的近藤为表演鼓掌,父亲在一边目光却是集中在近藤身上""身边的我父亲瞪着双眼念念有词好像在重复近藤的名字"而杨表演完前两场后正好有时间去父亲包间再去近藤包间杀了近藤,且杨正好唱道"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意味想平定天下,而父亲因近藤身份和他对日本人的重要性选择不说杨进入过
大……大概吧_(:_」∠)_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2:35:27 | 2018-8-2 22:41编辑
杀人凶手是土方吉,推理过程如下。
先列出和案件有关的可能是凶手的人,我们可以分为三种可能。1.凶手是主角父亲(下简称父亲)。2.凶手是土方吉。3.凶手是其他人。
先从第三种可能说起,如果其他人要杀害近藤,必须要经过土方吉的视线,而且无论从哪里开门必然会引起近藤的注意,再加上杀人需要一定的时间,警察调查时没有发现疑点。根据这些足以判断凶手不可能是其他人。那凶手就必然是父亲和土方吉中的其中一人。先说父亲,我们设想一下,如果父亲是凶手,可分为两种情况:①父亲刺杀近藤。②近藤在知道父亲将要杀掉自己的情况下被父亲杀死。先说情况①父亲如果刺杀近藤,在不考虑自己全身而退的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匕首出其不意的直接刺杀,父亲能在近藤和土方吉两人身边而带着匕首不被发现,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可是父亲并没有用这种刺杀方法,而是选择用钝器击打昏迷后勒死,说明并不想引起注意,希望能够保全自身,可是父亲却在案发现场被发现时待在右包厢门口,从常理来讲,任何一个人都会认为铁定是父亲杀的人,如果想保全自身,虽然逃脱几率很小,但最好的办法就是趁土方吉不备跑出去或从二楼跳下去直接逃离戏班子。再加上,如果有预谋的刺杀近藤,父亲就算不会告诉我,至少会提前告诉母亲,就算告诉母亲可能会被阻止,但不告诉的话可能会牵连到主角和母亲的生命安全,由此推理出如父亲是临时产生了杀害近藤的想法,可是主角和母亲明显是事发后逃离,综合上述推理过程,如果父亲是凶手的情况①可以被否定。接下来说情况②,假设父亲是在近藤知道父亲要杀掉自己的情况下杀死他,只有一种可能,近藤要求父亲杀了自己,这样杀人的过程就都说得通,而且也满足了父亲杀害是临时起的念头,可是这个情况有太多说不通的地方,第一,如果是近藤要求父亲杀了自己,动机何在?只能是自己身为中华文化的爱好者,却不得不在中国作为侵略者,可是这个理由显然是不可能成立的,近藤身为军人多年应该早就有了觉悟,而且就算不愿意在中国侵略,再怎么看也犯不上走寻死这条路。第二,杀害后,如果父亲想保命,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跑,如果已经视死如归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在杀害近藤之后,趁着混乱的情况再杀掉土方吉,可是父亲并没有这么做。综合上述推理,如果父亲是凶手的情况②可以否定。由此判断,父亲为凶手的可能性被排除,凶手是土方吉。
我们再来看一下。凶手是土方吉也同样可分为两种情况:⑴土方吉刺杀近藤。⑵土方吉在近藤知道自己要杀害他的情况下实施杀害。不管哪种情况,土方吉杀害近藤的动机都只能是一个————日本军方的命令。由这点就可以判断,状况⑴是不成立的,土方吉完全没有必要专门在戏管子里杀害他。经排除法推理,整个案件的还原应该是这样的。近藤是一个喜爱京剧的人,经常去看戏,因为自己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爱好,和父亲有许多共同语言,但毕竟作为侵略者和被侵略者,有着不容退步的东西,那就是战争。平时父亲与近藤争论,都没有争论的太激烈,而且近藤本身是不想作为一个侵略者的,两人本来也不想把争论扩大化,最后一次父亲和近藤的激烈争执是1938年6月5日,是近藤调走的前几天,近藤以为自己不会再回来了,临走的那天应该是和父亲说了一些军事上的事情,引起的两人的激烈争论,可近藤最后没有忍心杀掉父亲。调任以后,近藤因为自己的私心,提了些对日本侵略者不利的建议,或做了些对日本侵略者不利的事情,再加上之前他和父亲说了些什么,虽然不是军事机密,也不涉及会战,但肯定是军队禁止的。土方吉既是近藤的手下,同时也是一心效忠日本的人,他跟随近藤几十年,既是为他做事,同时也是军方对近藤这个特殊背景的人做了监视。于是日本军方下令把近藤调回北平,由土方吉暗杀。土方吉跟随近藤多年,把这件事告诉了他,近藤知道后也安然接受了,最后去自己经常去的戏班子看了戏,父亲因为上次近藤用枪指着自己的头,心生恐惧于是随身备了把刀以备意外时刻。近藤知道自己将死,死之前和父亲说了些感受人生之类的话,父亲大概是隐约猜到了什么,心情又恐惧又复杂,眼神一直在近藤身上,回去左包间的时候,台上的相声他也无心观看。在父亲回左包间期间,土方吉用随身携带的手枪或屋子里的其他钝物打晕的近藤,又用麻绳勒死,因为近藤知道这些,安然赴死,所以死状安详,杀害完成后回到走廊,等待父亲发现事故,最后把罪名转移到父亲头上。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2:47:58 | 2018-8-3 19:50编辑
凶手:
     主犯:小二 骆馀
     从犯:王安
动机:武汉会战暗杀指挥官。

过程:
1.1938年5月我军秘密得到近藤最近几个月回到北平的消息,派出杀手进入戏院等候时机。
2.案发前几日,小二与王安确定近藤行踪、暗杀计划。
3.案发当日下午四时,小二提前上楼躲在左侧包间。
4.相声场开始,近藤闭幕休息、土方离开包间,王安稍作停留确定近藤闭目、土方走远,打开包间小门让小二进入右包间,自己进到左包间。
5.下午六时至六时二十分之间,小二用军用水壶击晕近藤、用麻绳勒死,回到左包间。
6.下午六时二十分至六时二十五分,王安离开左包间来到走廊告知土方,小二躲在左包间中。
7.下午六时二十五分至贾老板报警,土方、贾老板进入右包间查看情况,王安走廊望风,小二乘机从左包间出来,离开二楼。

推理过程:
缩小范围
主要角色中证词最可信的无疑是——我,开个玩笑,第二可信的无疑是——土方!!!!!
从身份来看作伪证的可能性极低,虽然也有可能说些小慌掩盖失职,但相较于其他人而言,他的证词是最可信的。
我接下来的推理便基于土方的证词。

根据文中描述案发当日下午四十三十分至六时二十五分没人进过右包间,走廊、窗外没办法藏人,不存在密道。上楼只能通过楼梯。
由此推断凡是在此时间段内在楼下出现的人嫌疑均可排除(老板、文武场、台上演员均可排除,从前台穿过观众、走上二楼不可能完全没人发现)
所以,凶手只有可能在四时三十分之前就已经呆在楼上包间,剩下的嫌疑人中能够名正言顺的上二楼而且离开一段时间也不会有人起疑心的只剩两个小二。

这里说一下王安为什么不能单独犯案,自己杀的没有理由不承认,尤其是确保了妻儿平安的情况下。读书人的固执,不是自己干的就是不是。
其次是“我”的暗示:“如果父亲杀了近藤俊一,他就是一个英雄。而如果父亲不是凶手,他就是一个向日本鬼子溜须拍马,受到周遭唾弃的汉奸。”
“写到此处,窗台上落了一片叶子,而我的心里也终于有什么落下了。”
结合这两句,答案很明显,王安既没有杀人也不是汉奸,他只是帮凶。

接下来就是二选一了,两个小二,年龄都有可能,根据来戏院的时间推断出是骆馀,我军得到近藤的消息也就四五月分,来的时间刚好,杀完人没理由留在这了,当然越快离开越好。

另外我有一处不太理解,土方汉语那么差,为何经常光顾卖烧饼的小摊?买的烧饼去哪了?给近藤吃了,小贩下毒,门外盯梢通知小二和王安吗?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2:55:09
近藤自杀的。近藤尸体后脑偏上处有一非致命伤,但近藤本人却十分安详“像是睡着了一样”,如果是别人恶意撞击至少神情会有一些惊讶(或惊吓?震惊?词穷了)这是人的本能而且近藤还是军人反应应该更快,但是没有,所以近藤不可能是被人击晕后勒杀的。王安的匕首不可以实施击晕,只击晕的话手要放在刀刃处,要实施近藤十有八九会发现。贾老板不在二楼,其他人证明了。演员也不好实施,况且风险也大,他们也要生存。土方吉也不会做这种事,搞不好掉脑袋的。So应该是近藤用军用水壶给自己留下伤痕,再勒死自己。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3:07:13 | 2018-8-3 11:12编辑
首先第一点,“父亲”王安究竟是不是凶手?如果是,那么案情可能真的像人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但倘若不是呢?作为侦探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可能性,因此来分析王安不是凶手的情况。
       如果王安不是凶手,那么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案发现场可以说是一个密室,凶手究竟是如何进入右包间杀害近藤的呢?土方跟随近藤十几年,给出的证词无疑是正确的,凶手杀完人后不可能在他的面前离开现场,所以只能有两种解释。1、凶手杀害近藤时并不在密室中。2、凶手利用某种手法离开了密室。
       先来看第一种解释。这种手法通常来说就是凶手制造了某种机关陷阱杀害近藤。可是近藤的死因是勒死,包间内又无藏匿之处,怎么可能大庭广众之下设计出杀人陷阱呢?况且包间内并非只有近藤一人,王安也在包间内,近藤也是突然来造访戏院的,凶手并无时间设下陷阱,所以机关杀人手法近乎不可行。
       那么第二种呢?想从死亡时间上动手脚可行吗?可惜不行,一般的障眼法在现代的法医学面前很快就会被拆穿。那么变换身份呢?可惜依旧是不行,无论是王安对贾仁,还是近藤对土方,都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人了。就算是戏子,也没多大可能骗过这两人的眼睛。那么还有别的方法吗?乍一看之下在土方面前离开二楼似乎是不可能的行为,戏院里人多眼杂,从窗户离开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土方真的一直都守在二楼的楼梯口吗?事实上的确有一个空档他离开了楼梯口,那就是他被王安吸引进入右包间发现近藤尸体的时候,那时候只要凶手藏匿于左包间内,从左包间开门离开即可溜之大吉。
       让我们重新梳理一下,首先,凶手从一开始就藏匿在左包间,此时土方王安近藤三人上楼并在右包间内观赏戏曲。待土方和王安二人离开右包间时,凶手从左包间通过中门进入右包间,包间外的两人自然是听不到包间门开的声音的。然后王安进入左包间,凶手在右包间内等待,伺机杀死近藤。然后在凶手勒死近藤后,王安敲门,在没有回应后凶手判断王安从左包间内离去,旋即开门进入左包间,此时包间外二人依旧听不到声音,然后二人进入右包间,凶手趁机逃之夭夭。
       所以这就是最终的答案了?事实上,事实上这个推理有一个极大的漏洞,就是既然开门会有声音,身为被害人的近藤又怎会注意不到?就算凶手抢在死者反抗前击昏近藤,死者又怎会面容安详?解答可能是,王安可能并不是真正无辜的。事实上,有能力击昏近藤而又不引起他警惕心的,也只有王安了。事实上,王安的确有动机这么做。他与近藤最后一次见面两人起了争执,近藤拔出手枪威吓了王安,王安也在日记里写下失望二字。当日王安并未与近藤过多交谈,贾仁也目击到父亲目光集中在近藤身上,再加上王安随身携带了声称用来防身的匕首,这几点都侧面体现了王安可能的意图。然而最后,王安依旧是没有下手。也许是出于怜悯,也许这只是不在场证明的一部分,也许......王安是凶手的共犯。毕竟,已经携带了刀具,为啥要用麻绳来勒死人呢?总之,王安击昏了近藤,然后另外一个凶手利用上述手法谋杀了近藤。王安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毕竟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能证明这一点。至于那个可能的凶手,理论上来讲任何一个观众都可以犯案,但倘若是熟识包间结构的内部人员的话,就只有可能是另外一个班主秦汉了,毕竟从演出列表上来看相声演员和戏子不可能犯案,贾仁和小二倘若不在又过于显眼,因此嫌疑最大的也只能是秦汉了。推理完毕
匿名
发表于 2018-8-2 23:11:22 | 2018-8-3 19:10编辑
凶手是小生-姜曼玉
注意点:
引用
只是不带妆,毕竟太费时间。
上台要化妆,非常费时间
作案时间:
下午4:30
引用
彼时台上正在演出《空城计》,「诸葛亮」刚唱道“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

空城计正好过半,正值高潮,整戏大概1小时。所以预计结束时下午5:00
下午5:00《百花亭》
下午6:00 相声场
下午6:25 《赵氏孤儿》
引用
死亡时间在当日下午六时至六时三十分(考虑发现尸体的时间可以再减少五分钟)

死亡时间是:下午5:55---6:25 属于相声场时间,《百花亭》演员离场,姜曼玉有作案时间。
首先锁定嫌疑人:
引用
只说在争执最后恼羞成怒的近藤掏出手枪抵住父亲的额头,两人僵持和沉默了数分钟后,近藤收起枪离开戏院。那天是6月5日,距离近藤被害还有一个月。父亲在日记最后写了两个字,失望。
引用
案卷记载警察在父亲身上搜出了一把干净的匕首,证词里父亲说这是自己防身之用

根据剧情,王安和佐藤在6月5日见面后发生了争执,佐藤持手枪威胁王安,王安对佐藤失望,随时随身携带匕首防身。但匕首干净,排除王安。
首先结合死亡时间,相声场的演员排除。《赵氏孤儿》演员上台前需要化妆,时间来不及,排除。
1938年7月7日出事后,调查戏院的一月内,辞职的人有:
花旦-梅小云 1938.7.20;老生-周广瑜 1938.7.18;小生-姜曼玉 31 1938.1.15;净-段云楼 1938.7.19;小二-骆驼 16  1938.5.20杀人者目的已经达到,会急着离开,一定会趁此机会随大家离开,后来重新开业后辞职的都可以排除,凶手就在这几人之中。
引用
那之后近藤依然有来戏院,可能因为军务繁忙,司令部距离戏院也远,他的到来很没有规律。只是毕竟次数多了,大家也就习惯了,再没像前几次那样引起震动。近藤的保镖也从两人逐渐降到一人,是跟随他十几年的下属土方吉,之后两人更是穿着便服与平常百姓无异,但他一直都在二楼的包间看戏。
引用
对待戏院的一些演员们也极为客气,总以先生相称。

以上两段可以看出佐藤与之前戏剧演员很和睦,自己也慢慢放下了戒心,保镖降到一人,便装。这之后戏院来的人都有嫌疑。
佐藤是1937年11月15日左右来的戏院。名单中于这之后来戏院的人有:
小生-姜曼玉 31 1938.1.15;鬼-罗进三 44 1937.11.29;小二-骆驼 16  1938.5.20
其中骆驼进入戏院的原因是因我的离开被拉来补位,排除。
结合上面的推理,凶手是因为佐藤的到来才来的戏院,杀完人后趁机辞职离开。排除其他人,嫌疑最大的就是小生-姜曼玉。
引用
我方才得知近藤在武汉会战开始时(1938年6月初)被调到第2军第29师团担任参谋长参与武汉会战,后来不知何时他秘密回了北平进行临时调度,结果7月7日那天被害身亡。得益于此,第2军的攻势被延缓。

从1月进入戏院,可能他一直想找一个机会,既能杀了佐藤,又不牵连戏院的人,所以迟迟没有动手,但是武汉会战的迫在眉睫,佐藤又是关键人物,最终还是选择了在佐藤的又一次到来时下手了。
作案手法:
以下是值得注意的:
包间内外的门打开都会被特定地方的人发现。
看戏院布置图容易发现,观众看戏时会全部朝前看,不会留意后面,更不会注意后方的二楼。只有贾老板在第二场戏的时候会偶尔往后看,文中写到出事后贾老板才发现右包间的窗户还没有打开,说明整场相声场贾老板并没有观察佐藤。
最有条件的是王安,而且他的证词前后矛盾,在左包间看相声,但是却记不清相声的内容。
佐藤死时脖子上没有吉川线,茶店和水壶检查没有问题,说明的确是在昏迷情况下被勒死的。怀疑王安有所隐瞒。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