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30783

[原创短篇] 同学剧会

简洁模式
| 楼主| 发表于 2019-2-15 14: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说:只有台前,并无幕后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耐心看完。我能猜到你们的心情,或许也默默拿出了菜刀……所以首先要跟大家道歉,这么个人化的东西显然是不适合分享的,但是请相信我已经为了保证效果尽可能做了处理。
下面站在上帝视角解释一下小说中发生了什么。故事中,艺术和林子麒其实就在初中同学聚会的现场演出这幕叫做《同学剧会》的话剧。这幕戏中,其实只有两个人物:由艺术饰演的艺术、由林子麒饰演的林子麒。两人演出的位置在舞台之下,坐在一张饭桌旁边——大家可以脑补一下,比方说,春晚也有一些节目为了增强互动,演员会在观众席逗留或者从观众席跑上场。就是这样的。
那么《同学剧会》的剧情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艺术给林子麒看一个叫《讲桌之谜》的剧本。因此除了和艺术对话的部分,林子麒同学全程低着头煞有介事地看剧本……希望他的颈椎安好。可是,观众是看不见林子麒手中剧本内容的,只能看见他一个多小时低头猛翻,多无聊啊!好在《同学剧会》的编剧提出了一个好主意,把剧本内容演出来不就好了,而且舞台也是现成的……
大家看过舞台剧就一定见过这种处理:比方说主角在‘想什么’,我们当然无法钻进他的脑袋,因此他就要以个人独白的形式演出来;再比如主角的回忆,最好的处理办法也不是让他站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而是拉一次幕,出现个“十年前”的牌子,然后演一遍。这些抽象的东西,都应该用这种方式具象地投射到舞台表现上。因此,对于抽象的“剧本”,我们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
好的,那么《讲桌之谜》的剧情又是什么呢?是一个叫做艺术的导演兼编剧兼音效兼……带着一群演员排练话剧。换句话说,《讲桌之谜》的剧情就是演戏,因此演员的自我意识是全程觉醒的,他们都知道自己在演戏。然而《同学剧会》中的林子麒的自我意识是最后一刻,也就是等艺术解谜之后才觉醒的。这个落差是这个故事成立的关键。
听起来似乎挺绕的是吧。另一个存在叙述性诡计的地方是叙事主体。在跟林子麒对话的部分,是以“艺术”的第一人称写的,也即“艺术”演戏过程中的自我感受;而《讲桌之谜》则以作中作的形式,完全引用了一个剧本。“艺术”作为一个“戏中演戏”的角色必然会进行切换,所有切换的过程都通过视角切换模糊了过去。
有人说了,在观众眼前,这个切换是无论如何瞒不过去的。我承认。可这是一篇叙述性诡计小说,欺骗读者是唯一的目的。虽然这确实是一幕戏,而且戏中还有一幕戏,可是却只能用来当小说看。大家可能也发现了,“艺术”在解谜过程中说的话也完全是对“读者”说的。在戏剧里打破了第四面墙,跑到小说里又打破一遍,真能折腾哈。
其实,我初中时写好的剧本就是《讲桌之谜》,最初的理念是在舞台上展现一个排练话剧的过程,也算是“戏中戏”了哈,然后又不忘本行地加入了推理元素,就是这个样子了。原本的设定是,导演“艺术”的最后一重解答也即真相并没有设计好,但是骗大家有一个精妙绝伦的真相。演员们按照他的剧本演完了所有伪解答时,“艺术”无计可施,急中生智,说出“凶手就是我!”这就是结局。但是在写成小说的时候,我就改成了这样,也不知是好是坏,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下面要说说更深层次的问题了。我很喜欢的一位漫画家分享写故事的经验时,有一条就是“杜绝小众梗和内部梗”。比方说,某一天我们班化学老师上课时假发突然掉了,你把它作为已知前提写了个故事,拿给我们班任何一个人看,对方都心领神会,但我发到学院,人们肯定吐槽我隐藏线索;这确实很有道理,但有没有活动的余地呢?我跟于老师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们把这种小众、内部、局限的东西统称为“个人化内容”。我提出,很多“个人化内容”也蕴含着最宝贵的灵感,不能浪费,应该分享给更多人。具体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个是面向指定人群,比如我那篇关于化学老师假发的故事,只拿给我们班的同学看;另一个是面向任意人群,但要保证把个人化内容进行普适性处理,比如我在开头把化学老师是秃顶的事情写出来。
我觉得这两个方法都有可行之处,随即尝试用第二个方法修改《讲桌之谜》。实际操作起来还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很多地方不知如何说起。比如说虽然教室的门本身带有耶鲁锁,可是班长一定要用挂锁锁门,这件事情出现在任何一篇推理小说中都透着古怪,可是我们学校的任何人都习以为常。尽管不知道什么道理,但所有班主任都是这样要求的。还有音响、桌椅、圆规、试管夹之类的设定,本来是完全不需要解释的。我知道“个人化内容”素材的魅力就在于出其不意,解释越多越破坏这种感觉,但我为了保证大家读懂,确实也尽力了……总之,这次试验性写作对我来说意义很大,希望大家能有所指点。但无论如何,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不让任何一丝灵感从笔尖溜走。我相信每一个故事都是神明送入我的脑海的,我有义务把它讲出来,而且要把它讲好。
最后,感谢我不具真名的同学们对我的大力支持。这四个诡计都有人独立破解,并提出过改进意见。林子麒同学也提出一种伪解答,因为需要三根线绳、七幅图片来解释,过于复杂,没有采用,特此致歉。改编过的《讲桌之谜》也即将开始排练,希望明年同学聚会上真的能够上演。再次感谢各位读完了拙作。


艺术于2019年2月15日
1 | 楼主| 发表于 2019-2-15 14:03:58 | 2019-2-16 09:58编辑 | 显示全部楼层
代为后记
在写这篇文之前,艺术跟我讨论了“个人化内容”的事情。但我们的观点是有分歧的。至少在今天,我还不认为他提出的任何一条道路会成功。第一条路发展下去,有点“私人定制”文艺作品的意思。美术作品,比如画家为您画一幅画,这早就不新鲜了;但目前,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需求完全不足以拉动大规模的“私人化”创作,此路不通。第二条路我们争论了很久,艺术觉得“个人化内容”和推理小说中常见的“新设定”很像。但是,新设定是在作品中建立一条新的准则,影响的是作品本身;要让人接受“个人化内容”则需要为不同的人构建一个可以无障碍欣赏作品的环境,影响的是这个人,何其困难!
艺术争辩说很多小众的东西都能取得成功。比如有的动漫只有几千粉丝,可是同人文依然有人看,我说看的人也就是那几千人,这仍然是小众内部消化。他又说很多非常私密的东西,比如名人的信函、日记、对话……都有那么多人看。我说,这些东西可不是“个人化内容”,虽然它的形式或初衷是私人化的,但是其中蕴含的深层价值,比如优美的文笔、真挚的情感、人生哲理、历史研究意义,甚至这些人的知名度,这些都是能获得广泛而普遍认可的,怎么能是小众呢?艺术反驳说,推理小说中的谜团、诡计和逻辑也是如此。我说对不起,至少从当今国内推理文化发展水平来看,还达不到。无论是知名度、认可度还是文学性,推理小说都有缺陷,因此很难拿这些来对冲掉“个人化”带来的短板。所以,你的化学老师假发的推理故事再精彩,也远远比不上《傅雷家书》的任何一章。
说说故事本身。好像已经有很多人对艺术拔刀了,我要祭出的却不是菜刀,而是奥卡姆剃刀。为了走他的第二条路,也就是把“个人化内容”尽可能阐释清楚,形成一个可被接受的普通预设,艺术真的煞费苦心。虽然这环节勉强过关,但是造成了很多冗余,剧本更是索然无味。但是最严重的问题出在戏中戏的设定和强行叙诡方面。艺术接连打破文艺作品和现实之间的“第四面墙”,造成了叙事线的混乱。混乱的焦点就是林子麒,这个角色的存在极为尴尬,因为他是每次破壁都必须留下来的一隅。这也导致本文只能作为小说,而且里面的剧本极端奇怪。
文学的道路上永远需要尝试。尽管这次尝试很难说是成功,艺术的做法仍然是积极的。我一直认为,中国推理一定要走上文学性与故事性并重的道路才能有大的发展。尽管这篇文章里面丝毫没有体现出来,但艺术对于这样的境界至少是“心向往之”的。祝他不忘初心。

于德凯,一九年二月十五日于南京
头像被屏蔽
1 | 发表于 2019-2-15 14:07:25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了!!!!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1 | 发表于 2019-2-15 14:22:28 | 2019-2-15 14:51编辑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能说我这么快就看完了吗。
……占个楼先。

看到一半,看见艺术君饰xxx各种身份,还以为是一个吐槽的小笑点,还想打字笑一笑,结果还是没发出来,继续看,没想到是这么一回事……

我理解的本篇的叙诡,也不知道对不对。
比较表面。
文章从开头的第一行起便是剧本,但是作者隐瞒了这是剧中剧的设定,让人以为这是一篇包含了剧本的小说而已。
实际上要解开的并不止剧本中的谜团,而线索也不仅存在于剧本中。

我没能力点评写的好还是不好……只能说一下个人的主观喜好吧
设定或者说形式有趣,叙诡的震撼感其实并非很强,因为带有戒心看的我从一开始就想遍了各种可能所以说作品厉害带来的警惕心真的会降低看完该作后的得到的震撼感

于德凯老师的话有点深奥,看不懂,艺术君如果在意对整部作品的评价,比如形式上的优缺点啊啥的我这个菜鸡还是算了。

诡计的话,我是真正的凶手,我把讲桌推出去后锁上门,然后制造了各种线索,但是因为我是导演,所以剧中的人物压根看不见我,也没有往我身上想,而林子麒则因为在剧本中没有看见我的角色,也不会往我身上想……。
坑爹程度依然令人发指啊……这个叙诡怎么想怎么崩坏
所以我决定跳过。
还是看伪解答的诡计比较友善……
第一重伪解个人最喜欢,个人感觉其实可以算心理诡计了……这个想法就上佳了。
但推翻这个伪解的线索似乎前文并没有提到,大概有失公允。

后面的都是物理手段了……对磁铁的手法表示质疑……因为我家也有这种扭锁,它不是一个完全平滑的,可以用一个能推动的均匀的力扭上的……我描述的会不会很糟?
总之就是需要一个小小的爆发的力,而磁铁似乎没法做到。
我待会再来……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19-2-15 14:38:11 | 2019-2-15 17:01编辑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有意思了待会做评论,让我再去看会视频……
咳咳,不知道怎么说……
其实我在看正文的时候偷偷先翻第二页去看了后记 发现这是篇叙诡小说之后才看的正文……因此评论是片面的。
叙诡这方面我个人认为艺术大佬做得很好:就比如楼上卢本鬼说的,表格最后一行“推理的艺术 饰 编剧导演旁白@#%¥……¥#”那里,如果我没有提前知道这是叙诡小说,真的看不出来是个线索。可是如果你得不到这个线索,就不能得到真解答。有些你们同学间玩梗的部分我也看出来了(你们几个平时玩的真欢乐)。
小说中的伪解答也都是脑洞大开的。不过第一个手法里,那个绊住玻璃不往下掉的东西,我认为取出来挺难的……如果没细线(然而有的话就会被发现)要取出来的话,窗框上面也得凿空,这样就可以用手贴住玻璃将玻璃往上移动从而取出那个东西。
第三个手法,我认为圆规要想从那里滑进课桌内部……难说。照常理来讲它会被 与桌堂接触的绳子 卡在桌子下面。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19-2-15 14:59:01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意思,继续加油!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1 | 发表于 2019-2-15 15:35:46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我这种非文学专业人士,抱着一点点好奇心看完了之后,还是觉得,这是破天荒的一次阅读经历。我这种渣渣,还是来到学院后才知道叙述性诡计是什么,读的相关作品也为数不多,但真心说这篇作品还是打动了我。
初中时代还在经历的我,对于推理和写作,还有同学师生情谊,想必都会有更深的理解感悟吧。

特此来感谢艺术!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19-2-15 17:34:01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Emmmm,讲真写的真不错!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1 | 发表于 2019-2-15 18: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价的比较晚了,见谅。
首先对艺术君的创作态度点赞。
先谈推理:
多重解答还挺有趣,日常之谜+密室是个不错的点子,我特喜欢这种风格,不过除了一个叙诡以外全是物理密室有些枯燥了(我觉得有1个物理密室作为伪解答就行了,太多读者也会审美疲劳吧,其他的用心理密室的形式展现可能更好)。其实我觉得即使伪解答没有被那几个致命证据推翻,其物理诡计也依然存在问题。
举一个例子,那个教鞭+导线的,转教鞭的话会很困难吧,毕竟玻璃窗缺口就那么大,再有韧性也很难做到转一周(一周耶……),而且教室内部的锁未免太松(从文本来看小心翼翼应该用力很小,这样真的能使锁钮转动吗),插头能准准的卡住这一点貌似也没讲(不过我觉得这一点如果提出来未免影响埋线效果,暂时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
好在不是真解答……
几个伪解答的震撼程度其实……怎么说呢,没有一个解答让人感觉能撑起全文(艺术君不得不写叙诡的缘故就是这个吗……)
真解答略微有点紊乱的感觉,叙诡讲得不算清楚,(好在于解说部分又讲了一遍,不过如果能一口气放在正文捋顺或许更好)。音效那个点猜到了哈哈哈哈哈。把小小的恶作剧的制造者称为凶手我觉得不太合适啦。
动机貌似薄弱了一点……为了制造不可能犯罪而制造,果然是初中时代的少年才有的动机(让我想起了某馆系列)
-------------------------以上貌似没怎么夸艺术(我的错……),其实这篇写得还是非常非常非常不错的。
个人化内容的尝试我就不多说了,其实这东西……就跟中国人读日本的推理小说发现里面出现五十音图的运用是差不多的,但是艺术解释得还挺到位,看到解答的时候又配了很多图就很容易懂了。
推演篇幅很多,很过瘾。
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辛苦艺术了。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已注销]
该学员已被删除
1 | 发表于 2019-2-15 19:52:29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好棒啊向大佬学习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返回版块
123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