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1

[案例了解] 连环杀手小百科

简洁模式
1
|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9: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环杀手小百科 (十)

    四、女性连环杀手。
    之所以把女性连环杀手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虽然现在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但对于连环杀手来说,是男是女可区别大了,我们在这里重女轻男一把还是很有必要的。
    自前面提到过的连环杀手之母,皇帝尼禄的御用杀手洛库斯塔开始,女性连环杀手在犯罪史上一直拥有与众不同的地位。美国暴力行为研究学者迈克尔•D•凯勒赫与著名人权律师C•L•凯勒赫还合著出版过一本专门记录女性连环杀手的书《最罕见的谋杀--女性连环杀手》(台湾版本译为《嗜血的玫瑰--女性连续杀人犯实录》),我们下面拿来忽悠大家的资料大部分就都是出自这本书的。
    上帝创造了男人和女人,相对公平地,女性连环杀手在某种层次上来看比较男性来说也是不逞多让的,而且相对与男性而言,女性犯罪人往往计划更缜密,手段更隐蔽,犯罪周期更长,但是残忍程度却一点都不差。
    女性连环杀手从分类上来讲也能够分为黑寡妇型、死亡天使型、复仇动机型、财产动机型等等,但是我们觉得这种分类的意义不大;大家不如好好了解一下女性连环杀手的特点更为有用。女性连环杀手的特点、特别是相比较男性连环杀手而言,她们的特别之处在于:
1、犯罪动机中极少包含性动机。
    为啥?明明性动机是连环杀手第一大动机,到了女同志们面前咋就不通用了呢?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女性要想满足自己性欲的话,过程相对比较简单,渠道也相对比较多。有句老话叫:“女人偷情隔层纸,男人偷情隔座山。”某位女同志憋不住了,想出门找个男的那个啥啥一下,推门一开,我靠!满街全是两眼放光的狼群啊!想找个把人比划比划还真能“心想事成”……所以,就不需要非得担那么大风险去杀人了。而且,男性的性欲表现大多是主动性的、侵略性的,而女性基本上是被动性的、接受性的,这也是导致性动机不会成为女性杀人动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照这么说,女性连环杀手中就完全没有性动机存在了么?放心吧,林子这么大,什么鸟都会有的。
    以性为动机的女性连环杀手虽然也有,但确实“屈指可数”----是的,光上手就够了,脚都用不上。而且大多是属于男性性动机连环杀手的共同犯罪人,比如在英国连环奸杀了至少5名青少年的伊恩•布莱迪的女友兼同伙梅拉•辛德莉,还有著名的英国克伦威尔街25号“杀戮之屋”的女主人罗丝玛丽•韦斯特,她们本身对被害人并不存在什么性企图,她们的连环谋杀行为重要是出于协助同案男性的需要,她们基本上属于比较悲哀的那种女人,为了满足自己身边的男友/丈夫,她们把自己也变成了恶魔。
    在犯罪史的记录上,以性动机为直接动机的女性连环杀手至今为止可能也只有两人:玛蒂•恩里克塔和爱琳•卡罗尔•皮特曼(化名为爱琳•卡罗尔•乌尔诺斯)。
    玛蒂•恩里克塔,西班牙人,好象是个邪教的FANS,而且还是属于那种比较疯狂的FANS,在1912年以前自己举行的一系列宗教仪式中先后奸杀了6名男童(别问我们具体是怎么干的,虽然我们也不太想得通,但是资料上确实没有更详细的记载了),而且每次完事后觉得肚子饿了就直接把被害人下锅煮了吃。这贱人的行为确实没的可说,典型的性掠夺食人魔。
    爱琳•卡罗尔•皮特曼,195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在1989年至1990年间杀害了至少7名与其有性交易的男子。皮特曼是争议极大的一名女性连环杀手,除了大多数犯罪学家认定她是一名性掠夺者以外,还有一部分观点认为她是属于复仇动机型连环杀手,一部分观点认为她属于财产动机型连环杀手,甚至直到今天都偶尔会出现一些自称找到某些可以证实其罪不当死的证据的人来替她鸣不平,认为她之所以杀害那么多男人的原因其实是出于“自卫”……
    皮特曼到底属于哪种类型的连环杀手或许存在争议,但是无疑她是一个命运十分悲惨的女性。幼年时期便被母亲遗弃,遭受父亲与外祖父的性侵害,被强暴后导致怀孕,15岁开始流浪街头,行为不检、酗酒、酒后驾车、非法持有武器、攻击他人、卖淫、吸毒;经历了数次短暂的、失败的婚姻,自杀未遂,唯一信赖的亲人哥哥凯斯死于喉癌……到了1989年11月的时候,33岁的皮特曼已经没有任何值得珍惜的人或东西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遁入黑暗成为了她唯一的、也是必然的归宿。
    皮特曼在1992年经审判被判处多个死刑,虽然她一直在上诉坚称自己的“自卫行为”是无罪的,但我们更愿意相信的是,这一切罪责恐怕不应当仅由她一个人来承担。
 
1
|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9: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环杀手小百科 (十一)

2、相对“温和”的犯罪手段。
    女性由于自身生理上相对于男性的弱势地位导致其不能象男性一样使用大刀阔斧的手段来实施犯罪,所以她们就“扬长避短”,根据自身情况,搞一点类似什么下毒啊、射杀啊之流的事出来,经统计,将近80%的女性连环杀手都是以下毒为实施犯罪的手段,剩下的20%多里面以射杀为手段的又占了大头----恩,不错,各位完全可以自行想象出来大部分女性连环杀手的形象不是挎着一篮苹果敲开白雪公主屋门的老巫婆就是电影版《生化危机》的女主人公。
3、旷日持久,杀人如麻。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的炒作,女性连环杀手由于犯罪计划性强、心思缜密、手段隐蔽,所以能够长时间不被怀疑或发现,她们平均的犯罪时间都长达5至6年。时候够长,人不少杀也就很正常了,前文提到过的那四个奥地利的“死亡天使”结伙作案杀了300来人其实也就是个一般水准,前苏联的女性连环杀手阿历克塞•波波娃一人就杀了不下300人,16世纪前后匈牙利著名的杀人女伯爵伊丽莎白•巴瑟瑞杀人也绝不下300,17世纪前后意大利的女性连环杀手托法妮亚则以至少600人的记录拔得“头筹”;当然,要是巴瑟瑞女士书房里发现的那本“花名册”记录属实的话,那么这位魔鬼女伯爵650人的谋杀记录还是有希望挑战一下托法妮亚的。
    除了上面几个“记录保持者”以外,希腊籍的玛瑞亚姆•索雷基欧蒂斯(177人),墨西哥的玛丽亚•德•冈萨雷斯(91+),最著名的美国“黑寡妇”贝尔•保罗斯达特•甘妮斯(49+)等等也都算得上是这一危险行业的“个中好手”。
 
1
|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9: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环杀手小百科 (十二)

五、解读连环杀手的关键词。
1、冷却期。
    这里的“冷却期”大家完全可以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在连环杀手的定义中也就是指两起谋杀间间隔的那段时间。连环杀手这段喘息的时间长短不一,短的有一两天甚至是几个小时的,长的有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但我们要着重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短的一般不应短过6个小时,否则就有屠杀型谋杀犯或者疯狂谋杀犯的嫌疑了;长的不应超过3个月,否则其连环谋杀行为就应当分段定义了。那么他们在冷却期会做些什么呢?通常连环杀手通过一次谋杀体验使自己兴奋的情绪达到了一个峰值后,就如同性行为发生后的“不应期”一样,他们也需要一段时间来休息、平静、回味这段亢奋的经历;同时,许多连环杀手还会利用这段时间去评价自己的前一次或前几次犯罪,“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下一次实施犯罪进行某种程度的策划。“冷却期”从理论上来讲,是划分连环杀手的重要标志之一,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它为刑侦人员争取到了破案缉凶的时间,追捕连环杀手的司法人员必须把握好冷却期这一“黄金时段”,在下一次谋杀发生前将这些疯子缉捕归案,即便做不到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对一个连环杀手冷却期的估算来预计其下一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大概时间,再通过对犯罪地点进行地理分析的比对进行地域布控,最大限度地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1
|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9: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环杀手小百科 (十三)

2、谋杀签名。
    也被称做连环杀手的“谋杀标记”,是指连环杀手为满足其犯罪动机而采取的比较独特的犯罪手法。在这里,我们要着重区别于“为实现犯罪目的而采取的犯罪手法”来看待上述概念。举例来讲:一名连环杀手在实施谋杀时都会蒙面----这是为了有利于他实现犯罪(或再犯罪)目的而采取的措施,就不属于“谋杀签名”;而一名连环杀手在实施谋杀的时候都要给被害人涂个大花脸----这就是为了满足其犯罪动机而采取的犯罪手段了,属于典型的“谋杀签名”。再说个简化版的:拿刀杀人很正常,次次都拿刀砍头就不正常了----这不难理解吧。谋杀签名可以让刑侦人员在众多谋杀案件中归纳出哪几起案件是由同一犯罪人所实施的,通过对谋杀签名的分析还有可能洞悉连环杀手的一些心理特征,从而协助案件的侦破。
3、舒适区域。
    大家可以先自问一下:“如果我要实施连环犯罪,我会在什么地方作案呢?”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挑自己熟悉的环境:家、工作单位、常去的公园或娱乐场所等等。这不是兔子吃不吃窝边草的问题,而且一种人类心理的本能,确切地说,是一种行为本能。试想,你为了杀人……当然,是为了杀人而且不被抓到然后再继续杀下去,你至少要找一个令自己“安心”的地带来下手,最不济,失手或者被发现的话也能知道该从哪个方向逃跑,不至于象郭德刚说的那样:“下午5点钟抢了银行之后开车就上了东二环……”“舒适区域”不光是针对领域型或固定场所型的连环杀手而言的,一名游荡型的连环杀手在某一特定区域实施犯罪2起以上的时候同样会存在某个范围的“舒适区域”,也就是说,一个舒适安心的心理支撑点对所有的犯罪人来讲都是必须的。舒适区域的划分(具体的划分比较复杂,我们在其他文章里面有详尽的叙述)是刑侦人员对犯罪区域进行布控或者“蹲点”的重要参照。
4、被害人。
    我们在这里提到的“被害人”其实更多地是指“被害人的共同特征”以及“被害人的风险参数”。前者可以用以划分同一连环杀手的侵害目标类型,并以此为基础实施一些主动性的缉捕方案,比如说让警员乔装成具备被害人共同特征的路人甲引诱犯罪人出现等等;后者则是英国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保罗•布里顿一直大力提倡的研究观点,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相貌、穿着、言谈举止、出入场所、家庭背景、经济能力等综合指标决定了他/她成为被侵害目标的可能性,如果大家在了解到自己的风险参数后对自己的外观要件进行一些刻意的改变,就会降低自己成为被害人的可能性,这种旨在预防犯罪的论点也是我们一直大力推崇的。不是很了解自己的风险参数?不要紧,不是说大家为保一世平安就都得去研究犯罪学,多听听长辈的话:财不露白,少行夜路,衣着得体……父母用生命体验来的粗浅道理其实绝不比那些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小。

 
1
|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9: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环杀手小百科 (十四)

六、在连环杀手犯罪史上留下名字的人。
1、推动整个世界连环杀手犯罪学进步的不知名罪犯。
    1888年,一个游荡在伦敦白教堂一带三等街区的连环杀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连环杀手犯罪史。
    他没有名字,大家都习惯叫他“杰克”;是的,不是《24》里面的杰克鲍尔,不是《迷失》里面的杰克施法德,也不是《怪医秦博士》里面的BLACK JACK……我们的“杰克”有一个众所周知、“如雷贯耳”的绰号----“开膛手杰克”。
    关于“杰克”具体的犯罪经历的文章和资料,大家去网上随便“百度”一下就能出个十万多篇,我们也专门编写过比较详尽的档案和不那么严谨的剖绘报告,在这里就不凑字糊弄大家了。关于这个不知名的犯罪人到底是谁,虽然无数专家学者票友粉丝都快吵出一桌满汉全席来了,但我们觉得无论他是谁,恐怕都早已去马克思同志那里报道接受再教育了;是大卫•科恩?是阿隆•考斯明斯基?还是维克多王子……套用《武林外传》里面李大嘴那把御赐菜刀的含义来讲其实就是:“WHATEVER”。
    我们在这里要谈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他为什么一直未能归案;第二,他对整个连环杀手犯罪学进步所起到的作用。
   “开膛手杰克”,一个领域型的刺客型人格开膛手,之所以一直成功逃避了法律的控制(抓都没抓到,就别提什么“制裁”了),如前文所述,他有两个令无数“后辈同行”羡慕不已的资本:幸运,以及早生了百年。
    张爱玲同学说过:“出名趁早。”但这在连环杀手界可不通用,无论从年代上或年龄上来讲,“大器晚成”者也是多如牛毛,“杰克”到是把两样差不多都占了:作案时代早,作案时的年龄也不大。
    始于1888年8月7日(官方认为是8月31日),11月9日之后就神秘消失,作案时间一共也就3个月,杀害6人(官方认定为5人),看似手段相当迅猛,乃至于直到今天还会有那么些无知的白痴(抱歉,这里实在是憋不住要骂上两句)对这么个疯子崇拜得不得了,觉得丫牛X啊,厉害啊,杀那么多人还能不被发现啊,敢写信挑战警方啊,敢在现场留言戏弄当局啊……真不知道这帮人怎么想的,在俺们看来,他们和杰克的道德水准恐怕也差不太多,也就是死的不是他们的家人……

 
1
|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9: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环杀手小百科 (十五)

     “杰克”早生百年,而且出没于一个肮脏、污浊、混乱的白教堂地区,寻找的目标都是高风险被害人,这本身就为案件的侦破带来了诸多客观上的障碍;加之当时不要说是苏格兰场,就是后期接管案件的大都会警署(相当于国家公安部),刑侦技术都落后得一塌糊涂。我们查看了当时的一位被害人“验尸报告”:一张破烂的黄色纸片上用黑色(时隔经年已经快淡得消失了)墨水“画”(如果那也算“画”)着一个躺在地上的女人,然后用箭头标识的方式歪歪扭扭地写着哪部分都有什么形状的伤口等相关情况----这还算好的,你要是想看最后一名被害人玛丽的验尸报告你就会得知,那份20页左右的验尸报告通过一系列的遗失、毁损,现在只剩下两篇了,您别嫌少,两页还不连着,只有第16和第18页,你想看个全尸都没机会。我们再去看看伦敦国家公安部对“杰克”作案地区的手绘地图吧:技术所限画得不好看无所谓,毕竟各位警察大爷不是梵高提香毕加索,但是拜托您到是按着比例尺来啊!拿后期相同地区的地图一作比对(注:这里的“比对”是指已经参考了后期因为城市规划造成的各街区位置变化),完全走样!最基础的侦查措施尚如此简陋,同志们就别奢望什么指纹库或是DNA识别系统了,大家这下明白了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真是至理名言,古今通用啊!
    除去钻了上面那些空子以外,我们不得不承认,“杰克”确实是个比较幸运的家伙,他几乎没有被目击到,或者说,几乎没有任何目击者真正留意过他。诚然,这与他选择的侵害对象是有直接关系的,那些被害的妓女都是些无人关心的、身处社会最底层的人,而任何在午夜与这些站街流莺搭讪的人也不会引起周围居民的特别关注。
    如果通过记载资料中的线索去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杰克”确实应当是个在生活中也存在一些异于常人行为的人,警方在寻访排查的过程中很可能与这名犯罪人有过不只一次面对面的接触,但是拜那个时代落后的刑侦水平所赐,他一次次地避开了本应落下的制裁之剑。
   “开膛手杰克”无疑是19世纪末整个英国最热点的话题人物,随之诞生的“开膛手学”也就是今天连环杀手犯罪学的前身,通过这一系列惨绝人寰、影响深远的案件,越来越多的犯罪学家与刑侦专家认识到刑侦科技水平的重要性。不错,“开膛手杰克”可以说是一个连环杀手行为模式的标准范本,但他的无数“后继者”恐怕对他更多地是咬牙切齿地诅咒而不是五体投地地膜拜,因为由于他推动了连环杀手犯罪学的发展与刑侦科技的进步,导致成百上千后来的“杰克”们接二连三地落入法网----这也是“开膛手杰克”在犯罪史上能拥有无上重要地位的原因,讽刺的是,他的重要地位,正是记录着无数连环杀手末日的道标。


 
1
|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9: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环杀手小百科 (十六)

     2、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终点,不同的归宿。
    1965年,美国中部的一个小城市,市政设立重点中学。
    在某一天,两个来自美国不同地方的孩子同时进入了这所学校,准备开始进行为期5年的学习生活,他们中的一个是一头金发,谦虚害羞的里昂,另一个则是身高1米88的大块头,狡诈圆滑的艾德。
    里昂是个平易近人的普通孩子,为人随和,总是一脸的微笑,和身边的朋友一起上课,参加课外活动,偷偷学抽烟,偶尔讲点黄段子。19岁时认识了一个自己喜爱的女孩,两年后他与这个小自己一岁的女孩携手步入教堂。成年后的里昂成为了一名电脑工程师,开始信奉基督教,生活简朴,温顺谦逊,邻居经常会看到他与儿子一起出门遛狗,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好父亲,好邻居,好男人。但里昂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不久之后,他的名字将会响彻美利坚合众国。
    艾德打小就有个习惯:编故事。这个习惯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逐渐变成了另外一个名称:撒谎。艾德从来就不是个让父母省心的孩子:打架,未成年酗酒,使用伪造证件,和未婚妈妈之家的女孩厮混……自然也是当地警署的常客。说到艾德的学习成绩嘛,不及格补考重修是家常便饭,及格的那几门功课都是D,还因为逃课导致一门演讲课干脆就没有成绩;上学期间在游泳池做过救生员,18岁的时候又去酒吧做保安,勾搭个妞子睡觉还被她老公破门而入撞个正着,总之就是没消停过;连艾德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不抱什么幻想,他们最大的奢望恐怕也就是盼着艾德别成为一个坏人。艾德的母亲在出嫁改姓前的姓是“福尔摩斯”,恐怕谁也没想到这会成为坏小子艾德的未来某种标志性的预兆。
    我们到这里可以先明确地告诉大家:里昂与艾德,他们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使他们成为了完全迥异的两个人,或者确切地说,是两种人。



 
1
|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9: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环杀手小百科 (十七)

     里昂是母亲的乖乖仔,他对母亲实在是过于依赖了,以至于他成年后衍生出一种自己都感到羞耻的乱伦情节,也难怪,他娘从他小时候起就一直在家浓妆艳抹,衣着暴露,而且脾气很大,控制欲极强。对母亲从依赖到依恋的转变也直接影响到了里昂的婚姻生活,前后三次婚姻,走马灯似地换女友,里昂的家庭生活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里昂爱自己的母亲,这是一种搀杂了性欲的爱,他又怕自己的母亲,事事都要在母亲那里寻求帮助,当自己的母亲与自己的女友或妻子发生冲突的时候,他就会非常尴尬地被加在中间,试图去平息矛盾并取悦于双方。如果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下去,里昂会象无数成天受夹板气的中年郁闷男人一样度过自己的余生,但是里昂不是一般人啊,他不走寻常路啊。于是乎,他找了一个宣泄的途径----杀女人。
    1982年起,1984年止,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那两年中,里昂同志仿佛是“开膛手杰克”附体,是的,他不是一个人!他不是一个人!里昂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流莺清除者,3年间,他频繁出没于西雅图的三等街区,先后谋杀/奸杀了至少49名从事或曾经从事色情服务业的年轻女性。由于其行踪诡秘,尽管警方多次成立专案组并请来无数专家辅助侦破工作,里昂依旧逍遥法外20年之久。
    1966年的时候,艾德接受了母亲的忠告从军入伍,在接受训练期间成为了一名神枪手。不久,身高马大的艾德作为“特长生”被军方的运动特勤部门选中----他终于步入了正途,艾德开始主动去参加一些帮助残疾人的社区义工活动,在那些活动中,他与一群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正是面对着这些孩子,艾德终于重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我要象保护他们一样去保护所有那些需要帮助的人!1970年秋,一位名叫弗兰克•海恩斯的联邦调查局探员在健身房里慧眼相中了这个头脑灵活的大块头;事实上,在约翰•艾德加•胡佛统制FBI的铁血时期,艾德这样的“人材”还真是很符合局长大人的审美标准呢,于是他在当年11月顺利地进入了联邦调查局,并在接受常规训练后被分配到底特律去抓逃避兵役的“败类”----虽然艾德也在困惑:逃避“越战”的人也算是败类么?为保卫国家战斗是一回事,而去支持国家侵略则是另外一个概念了。我们只知道,在不怎么严格地贯彻自己工作指导精神的同时,艾德依旧保留了其固有的正统道德观念与社会价值体系,还有,他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1972年5月,倍受争议的胡佛局长终于去上帝那里报道了,抛开功过不谈,这个铁腕人物生前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甚至影响到了整个美国国家的司法体系,他的死同样会改变许多人的未来。
    艾德就是其中一个。
    话说虽然胡佛尸骨未寒,但他生前所一直轻视的犯罪心理学部门却如久旱逢甘露一般迅速发展起来。我们当年的坏小子艾德在历经磨难后已经成为了一名训练有素的FBI探员,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在1977年6月卷着铺盖来到了匡蒂科阴冷潮湿的地下室,正式加入了“行为科学调查研究部”(当时的名称是“行为科学小组”)。在这里,艾德将展开自己追缉连环杀手的精彩人生。
    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1
|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9: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环杀手小百科 (十八)

     随着现代刑侦技术的发展,DNA识别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排除/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2001年11月30日,在里昂下班回家的途中,警察拦下了他,并向他宣读“米兰达法令”:“你有权保持沉默,从现在起,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法庭记录在案的陈述……”里昂显得很平静,也许他自信警方没有充足的证据能够证明他和那近50起谋杀有关,也许他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而事实上是,警方通过被害人身上残留的DNA与里昂的DNA比对后已经铁证在握,终于抓到你了!
    犯罪嫌疑人里昂,全名盖瑞•莱昂•里奇威归案。他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称号----“绿河杀手”。
    艾德自进入匡蒂科开始,其后半生一直致力于连环杀人犯罪研究,并完善了FBI的犯罪剖绘理论系统,使得犯罪剖绘技术成为了一把悬在无数犯罪份子头顶的正义之剑。除去他参与抓部的数百名重案嫌疑人外,他也曾经一度参与“绿河杀手”案的调查工作,我们甚至可以无责任地推断,如果艾德不是在1983年12月2日因病毒性脑炎发作(当时一度生命垂危)而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的话,有可能里昂很快就会见到这位大他4岁的校友了,当然,地点恐怕是在牢房的谈话室里。
    “艾德”是这位罪恶克星的母亲对他自小就使用的昵称,他的大号是约翰•爱德华•道格拉斯,著名的连环杀人犯罪研究学者,美国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调查研究部历史上最(注意!不是“之一”。)出色的犯罪剖绘专家。
    “绿河杀手”数经审判后,通过某种“司法交易”被免去死罪,获判终身监禁,不得假释,至今在押。30多年前那个乖巧的男孩本可以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与自身的偏执最终使他陷入了疯狂,无论是死刑还是无期徒刑,都不可能弥补近50名被害人的家属们心灵上那深可见骨的创伤。
    1995年6月,艾德光荣退休,在退休宴会上,患难与共的同事们对他20多年来为国家司法工作所做出的贡献致以了无比崇高的敬意;我们相信,会有很多被害人以及被害人的家属也会对他感激不已;而更多的则是那些因为他的努力而免于遭受不法侵害的人们,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艾德的存在,但他们无疑却是从他身上获益最多的人群。艾德穷其后半生的时间,履行了自己对生命的承诺。
    里昂与艾德,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终点,不同的归宿……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犯罪史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1
|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9: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环杀手小百科 (十九)

      3、是羔羊的沉默?还是沉默的羔羊?
    看过以托马斯•哈里森原著为剧本的电影《The Silence of the Lambs》(国内翻译为《沉默的羔羊》)的朋友们都知道里面有个连环杀手“野牛比尔”,有对人物原型再深入了解一些的可能还会知道“野牛比尔”取材自多名现实中的连环杀手(关于这个我们也专门写过一点小评析),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剥皮连环杀手艾德•盖因。
    盖因于1906年8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一个“母系社会”的家庭中:一个强权跋扈的母亲、一个软弱无能的父亲、一个有反抗意识但却无法摆脱控制的哥哥……这几乎是我们所了解到的许多连环杀手家庭结构的一个范本。母亲对盖因的影响力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他甚至有可能为了维护母亲的权威而杀害了自己的哥哥亨利(该案存疑),母亲对他的限制使他几乎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结界”中,该说什么、吃什么、做什么,甚至是该想些什么……听妈妈的就好了。
    这名连环杀手的罪行其实用很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表述清楚:1944年5月16日涉嫌谋杀自己的哥哥亨利(未被定罪);1947年至1951年间至少盗墓9次,盗取的尸体均为50-60岁的中老年妇女;1954年12月8日谋杀普兰菲尔德酒吧老板(娘)玛丽•赫甘并带走尸体;1957年11月16日谋杀普兰菲尔德五金店的老板(也是娘),59岁的伯妮斯•沃顿并带走尸体。最后,他对上述所有尸体的处理方式是:砍头、支解、剥皮,用支解的器官、骨骼制作各种生活用品,食用脏器,把人头做成狩猎装饰品,用人皮为自己缝制了一件“女人的外套”。以上仅为经警方取证核实的情况,其真正的罪行应远不止于此。




 
返回版块
123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