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589|回复: 114

[学堂教学] 用心创作【小峰先生谈原创推理感悟】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15-8-17 09: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本帖最后由 马小峰 于 2015-8-18 09:57 编辑
哒哒哒啦~~~!
小峰叔叔的原创推理课堂开课啦!好孩子们快排排坐好~~
那边那个!就是你,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偷吃零食、不许扯前面女同学的头发!

好的,自嗨时间结束...

呃~那个~本人前段时间总结了一下自己这几年来的创作和阅读时的感悟,总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一些非常简单易懂的关于创作方面的技巧,本着好东西要向朋友分享的精神,我在这里把我的一些感悟写成这篇文字,发表在学院。(其实就是好多天不现身了,来刷存在感的吧?
一来呢,当然是希望能给所有热爱原创推理的新人作家们给予帮助,哪怕一点点也好。
二来呢,也是希望各位大触写手们能够不吝赐教,多多给予我批评指导,感激不尽!

本人并非什么特别厉害的作家写手,也从来没有写出过很出名的杰作,承蒙院长小品哥厚爱获得了“推理小说作家”勋章,其实浪得虚名,在推理小说创作的路上,我明白自己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所以在这里,本人并没有想过要拉高自己的姿态,大言不惭的给大家讲解些什么。我只是借此处宝地分享出自己的创作心得体验,旨在同各位推理文化爱好者的交流探讨。
本人之前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我感觉要分享出自己所想的事情,就好像作一篇议论文一样,事实上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做过此类文章了,所以下面我所说的内容或许大家看到了会觉得是一些狗屁不通的胡言乱语。
还请大家多多见谅,不喜勿喷。

一楼的作用呢,就是给大家讲讲这些题外话,还有一些说在前头的话了,这篇感悟我打算分成三个部分给大家讲一讲吧,本人会尽量把这堂课给大家讲的更加详细、更加通俗易懂。各位请多多关照咯~
为了能使大家更加容易理解我这堂课,我打算用我以前作过的一篇文章《白乌鸦》来作为辅助教材。
文章地址在此: 《白乌鸦》
没有看过的同学请去关注一下吧~ (这么给自己的文章打广告真的好吗?喂!)

此次开课的课程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动笔之前
第一讲:我为什么想要创作推理小说
第二讲:创作之前,我们该准备什么

第二部分:构思之前
第三讲:浅谈人物塑造
第四讲:浅谈情节发展
第五讲:浅谈背景布局
第六讲:浅谈诡计设置

第三部分:完本之前
第七讲:大纲的重要性
第八讲:阅读的重要性
第九讲:文字的成熟离不开自身的成熟
本主题帖为【历史主题】,仅楼主发布内容可以浏览。
|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10: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动笔之前
第一讲:我为什么想要创作推理小说


我为什么想要创作推理小说?简短的一句话,其实给大家抛出了三个问题:
1、为什么是我?
2、为什么要创作?
3、为什么是推理小说?
“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为“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正因为“我”会独立思考,所以“我”才会感觉到真实的自己。
“我”这个命题太广泛,我们这堂课呢,主要讲“创作”和“推理小说”,如果有想弄明白“我”是什么的同学,请下课后移步隔壁哲♂学教室。
我们来讲讲为什么要创作。
我相信各位喜欢创作的人,都是真正的热爱着推理文化的人,但是对于推理文化的热爱之情,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些人喜欢大量阅读,有些人喜欢写书评,有些人喜欢看推理影视剧,有的人喜欢解谜,还有的人,就像我一样,喜欢自行创作。
然而创作一本完整的推理小说,是相当辛苦的, 它耗时,耗费精力脑力,想必所有创作过的人都深有体会,但是创作完了以后,那种兴奋的感觉也是最强烈的,这种痛并着快乐的过程就是我们热爱推理小说的证明。
本人创作推理小说的动力来源,不止是源自于对推理文化的热爱,也是因为总有非常多的同好给予我鼓励,同时我也希望能和阅读我作品的读者们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各位有兴趣也可以在这里聊聊你们自己为什么会创作的机缘。

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是推理小说?
推理小说是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让我们如此着迷?我认为,阅读推理小说并不单单只是一种脑力运动,还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上的冒险。我们通过将自己代入带书中主角的身上,来体会一把与罪犯的较量,这种在我们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但论发生几率又并不是那么大的事情,是非常具有刺激情绪的作用。
对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比如武侠、玄幻、商政之类,这些作品能给我们带来的刺激就要小得多。
同样的,我们在创作推理小说的时候,也是会有同样的感受。无论是构思出精妙的诡计、恐怖的命案、睿智的侦探、邪恶的罪犯,光是使这些东西通过我们的手笔跃然在纸上的时候,都是一场伟大的创造。
对于坚持创作的人,我向来都是抱以最崇高的敬意。

以上,就是我对于为什么想要创作推理小说的回答。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15: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第一部分:动笔之前
第二讲:创作之前,我们应该准备什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想要作出一篇好的推理小说,事先必然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我相信学院内活跃在原创区的各位其实把原创推理小说更加当作的是一门兴趣爱好来培养,大家都是为了自娱自乐,所以我们并不需要特别严格的去要求,但是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必须要准备好的。
那就是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小说?而什么又是推理小说?
推理小说,它总归还是一种小说。我们既然想要创作推理小说,首先就必须要理解什么是推理小说,而想要理解推理小说,我们还必须更广泛的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我们理解透了什么是推理小说的时候,再谈如何去创作它,自然已经是了然于胸。

关于小说的定义,在网络上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到许多内容,但既然是我向大家讲课,那么我就浅谈一下我是如何定义小说的。
小说的组成有三个重要的元素:人物、情节、背景。(普遍的说法是人物、情节、环境,其实我只是把环境和背景当成同样的东西)
人物的塑造要丰满,情节的发展要流畅合理,背景的刻画也需要有深度。这三者对于一篇合格的小说来说是缺一不可的,而且三者没有谁轻谁重,它们必须相辅相成,背景塑造人物性格,人物行为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又会导致背景环境的变换,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圆。
而小说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讲好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由我们作者自己去构思,但是讲故事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涉及到各种不同的写作手法。
所以结论就是,我们应该充分合理的运用到人物、情节、背景这三种要素,去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就是一篇小说了。

推理小说,或者说侦探小说,顾名思义,就是作者刻画出一个侦探形象,或者是其他什么形象,利用一次案件,来完成一个包含了推理成分的故事。
但是在我个人的看法中,侦探推理小说必须是一种严肃的文学,也就是说,它在角色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和背景的刻画上,必须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俗的讲,就是要符合当下社会主流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读者阅读推理小说的过程,更像是一种竞技的过程,作者在情节中设置了谜题,相应的,也就必须要给出线索,读者阅读这本小说,凭着自己找出的线索,然后根据逻辑进行分析,从而推理出凶手和作案手法等诸多信息,想必这也是很多人热爱推理文化的一大关键因素。
因此,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除了要给出恰当的线索以外,书中人物的行为逻辑,情节的发展规律都必须要符合当下社会主流的三观,即使出现了什么特殊的情况,也必须要给出足够的说明。只有这样,我才认为是一本足够优秀的推理小说。

好的,第二讲到此结束,请大家期待下一堂课:第三讲:浅谈人物塑造。
请各位同学上课之前预习/温习教材 《白乌鸦》
哈哈哈...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1 |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09: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马小峰 于 2015-8-18 09:55 编辑
第二部分:构思之前
第三讲:浅谈人物塑造


同学们,我们接着上一堂课的内容来讲。
之前有说到,小说的创作离不开人物、情节、背景三要素,这堂课我们聊聊如何塑造一个完美的角色形象。
生动的人物形象,就好像一本小说的灵魂,小说里面的角色塑造得如何,基本上决定了整本小说是“活的”还是“死的”。
这一准则同样也适用于推理小说。
推理小说的常规角色形象,大概总结有以下几位:
1、侦探形象(主角、破解谜题的人、正面形象)
2、助手形象(第一配角、给予主角提供解谜思路的人、正面形象)
3、警察形象(配角、案件发现人、给予主角提供查案条件的人、官方形象)
4、凶手形象(配角、设置谜题的人、反面形象)
5、被害人形象(...此形象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与凶手产生合理的矛盾冲突)
6、其他涉案相关人员(此类角色形象很笼统,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混淆读者视听的存在,形象可正面可反面)

以上几种角色形象是在传统推理小说中非常常见的组合,但是这种组合并不是死的,他们之间可以很灵活的互换甚至融合,比如很多推理小说中,侦探本身就是警察,也有的小说中,助手是警察,甚至有的警察是凶手、侦探是凶手的。(最后一种情况多出现于叙诡)

现在很多新人作家喜欢把自己书中的侦探塑造成一个“完美”或者是“近乎完美”的形象,其实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可取的。(说什么呐?你自己不也是这样吗?)
侦探拥有美貌的外表、聪明的头脑、渊博的知识、超人的行动力和推理能力,各种各样的技能都会,最常见的缺点几乎也都是不会处理男女之间的感情。
可是放眼我们身边,这样的人物根本就不存在好吗?
那么有人要说了:推理小说说到底其实也就是一种艺术创作,书中的主角形象我们把他艺术化、夸张化、完美化,无非就是我们自己对这个角色有特别的钟爱,这样有什么不好的?
确实,我们对于自己创作的故事中的主角有着特殊的感情,以至于我们不忍心给他安排任何缺点,这其实无可厚非,但是很多新人作家也正因为这一点,太不注意合理的形象,以至于创作出来的角色严重的脸谱化,从而失去了个人特色,导致读者读完他的故事以后,书中人物却一个都没印象。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当然就需要使得自己笔下的角色拥有足够鲜明的个人特色,但是个人特色并不等于就是特别多的优点。人物的刻画,除了语言、动作、外表、神态以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性格特征。
性格特征,可以说是体现一个人特点的最大的因素。我们知道,描写一个人的语言,动作,外貌,都是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描写的,也就是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简单的文字叙述来展现给读者观看的。
然而性格特征它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它无法用文字直观的表达,但却是表现人语言、动作、外表、神态的最重要的东西。
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是需要通过这个人所处的背景环境所催生出来。
所以,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应该是这样:
背景环境促成人内在的性格特征,人内在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外在的语言、动作、外表、神态等等。

在理解了这一层因果关系之后,我们创作人物的时候就要时刻注意,人物的言行要统一,其实就是要对应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还有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要统一。
在此特别说明一下,人物的对话又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物的言行不能很好的处理,那么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情节的的发展,要么太快,要么太慢。
引用一个反面教材,就是《白乌鸦》第一章和后面几章,我自己都能明显的感觉到情节发展的节奏感很乱,这就是因为对话没有处理好的原因。
处在什么样的环境,说什么样的话,是什么性格,就说什么话。
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希望大家能牢记。

这堂课还没完,我们来接着聊聊一个许多新手作家非常容易忽视,但是对于推理小说来说至关重要的角色:凶手/罪犯。
虽然说推理小说里面主角是侦探,第一配角是助手,但是凶手形象可以说是撑起整部推理小说半边天的存在。
没有凶手,就没有罪案,推理小说的看点就失去了一大半,当然并不是说不存在那种没有凶手与犯罪事件的推理小说,只是相比较下,推理小说如果缺少了这些因素,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
很多新人作家在设置凶手形象的时候,因为担心自己若是太过于把这个角色描写的详细,会让读者早早的就猜出此人是凶手,从而失去对此书读下去的欲望,于是就把凶手形象的描写一再的弱化,其实这样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
前面说到,阅读推理小说,更像是一场竞技的过程,作者在主角形象上浓墨重彩,而在与之对立的大反派形象上弱化其结构,这也并不合适。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作者本身并没有能够体会到“行凶杀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它绝对不像是文字简单的描写出来那么容易办到,就算是真正的凶手,他在杀人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没有人能够体会凶手杀人时的心情,然而凶手究竟是经历了多么激烈的心理斗争,究竟是有多么复杂诡异的动机,才会不得已去夺取他人的生命。在行凶之后,凶手作为一个人,又该以如何的心情面对眼前的尸体。
我希望作者在创造这个人物以及这个故事的时候,能够严肃的考虑这个问题。而且我认为,只有把凶手的角色形象刻画的足够深刻,读者自然会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这篇文章。

好的,同学们,关于人物塑造这堂课就到此结束啦~
请大家期待下一堂课:第四讲:浅谈情节发展
(课程内容有点长,预计今晚开课)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11: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构思之前
第四讲:浅谈情节发展


不好意思各位同学,昨天晚上并没有如期授课,今天我会尽力补上,同时我也会多加注意,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尽量不要做出无法实现的计划。

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设置推理小说中的情节布局。
在以前,我创作推理小说的时候,有一个坏习惯,就是我并不注重情节发展的节奏,以及层次感,只是在脑中大概的描绘出整个故事框架,然后随心所欲的让剧情中的人物自己去发挥,基本上完全是靠人物自己去带动剧情,可殊不知,小说是我们自己写的,情节是我们自己构思出来的,剧情的进展,也应该由我们自己掌控。
作者必须要有能力把握住自己作品中的一切。

几天前(其实就是两天前,我说几天前其实就是为了押韵,顺便体现一下我的沧桑感),我阅读到了一段话,让我触动颇深。
引用
所谓空间层次,就是说,故事的起因、进展、烘托、爆发、回味这五个层面,各自都是需要自己的必要空间。当一个层面没有必要的回旋余地,它的效果就会大大受阻。


这段话里面,我看出了三个信息点,分别是:层次、布局、节奏。
这三个点其实也是互相之间有关联,并且密不可分的。
我来分别解释一下我理解的这三点,首先说层次,层次是什么?在上面这段话里面,层次就是“起因、进展、烘托、爆发、回味”这五个东西。
请大家将这五个词默念三遍,是不是觉得有些耳熟?没错哟,这跟小说三要素之一的情节的基本模式有些类似。
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这里,我们在发展和高潮的中间加进一个烘托,把高潮换成爆发,把最后的结局换成回味。是不是就更容易让人理解了?
其次说布局,我所理解的布局,既是在当下的剧情里面,通过明确的线索,或者是暗示的线索,表明你现在所安排的情节正处于哪一个层次。
布局这个词,本来源自于围棋术语,意思是下棋的人通过尽可能少的几步棋,来完成自己心中设想的某个局面。
在小说,尤其是推理小说中,因为要体现侦探和凶手斗智斗勇的情节,那么合理的布局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于布局,现在暂时先简单的说这么些,我最后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节奏。
节奏既是指上述5个层次里,互相之间所需要的“必要空间”的安排。上面那段话里也提到了,“这五个层面,各自都是需要自己的必要空间。当一个层面没有必要的回旋余地,它的效果就会大大受阻。”
打个比方给大家解释一下,比如说,我现在正在写到剧情的进展这一层次上,那么在进展这个阶段,我需要做的就是慢慢的将与剧情相关的人物介绍出场,并且糅合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是需要一定的空间的,也是需要留下一点回旋余地,这个回旋的余地是交给下一层次的前奏做铺垫。
这样的说法其实难免还是让人觉得有些空洞,不好理解,那么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决定引用我之前所做的拙作《白乌鸦》,来做一个详细(或者狗屁不通)的解说。

(以下内容涉及到剧透,尚未阅读过《白乌鸦》的人,其实我写的不怎么样,剧不剧透都无所谓啦~

看过《白乌鸦》的人都知道,整篇小说的情节,主要是围绕两个人展开,一位是小说里面的“我”林乐(以下部分统称林乐),一位是林乐偶然相遇的大学时期的暗恋对象张雪玉,同时,她也是本作里面的案件的凶手。
剧情的起因,当然就是两个人的相遇,这一段是很简短的,但是注意以下几个部分:
引用
“我今天来这里领遗物……那个……”她轻轻提起手中的纸袋让我看了看,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我丈夫的……”。
引用
张雪玉小姐,她是我大学时代的同学……也是我当时的暗恋对象。
引用
可是她却一脸为难的样子,慢慢伸出左手。我仔细观察才发现,她的右臂一直无力的垂着,似乎不能动弹。似乎是被人看到了不便示人的东西,她垂下了双眼。为了不触及她的伤处,我把伸出的右手换成了左手。

第一、三句话交代了张雪玉目前的状况,第二句话交代了林乐与张雪玉的关系。其实从这三句话交代的起因,就可以隐隐约约看出整篇剧情的布局,
林乐曾经的暗恋对象,如今成了未亡人而守寡,然后两人多年未见后的偶然相遇,好吧我承认是有点狗血,但是这个起因是不是把某种莫名其妙且不明觉厉的微妙气氛调动起来了呢?你们看到这里是不是有接着读下去的欲望呢?

由于我这本小说里面的进展这个层次总是描写得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我打算连同烘托和爆发部分一起讲解。
全文其实一共有三个高潮部分,也就是所谓的爆发层次。
第一次,是林乐在张雪玉的家里面看见了“鬼”的“幻觉”这个片段称之为小高潮比较合适,第二个是张雪玉将自己身上的伤疤展现给林乐看的时候,这里和后面的部分可以说是男女主角的感情爆发点。然后就是故事的结局,张雪玉的自杀,还有出现在林乐梦中的自白,全戏的最高潮。
第一段,进展和烘托分别是林乐对于张雪玉的担心思念,和在张雪玉家中的不自在的感觉,(其实是LSD制幻物的药物作用)这一段高潮本来设计是要达到一种非常恐怖的效果,但是因为烘托部分的节奏太快,没有做足铺垫,导致悬疑以及恐怖的气氛不够强烈。换做现在,我会事先安排一些更离奇、无法解释的现象发生在林乐的身上,以体现其悬疑和恐怕的感觉作为这一次高潮的烘托。当然,除了这些以外,作者本人的文字功力也要相当的深厚,足够描写出那种气氛才行。

第二次男女主角的感情爆发,这一段其实我处理的也不是很好,因为这一段高潮来的太突兀,只有林乐的那段梦境勉强隐喻了张雪玉和她的亡夫其实并没有什么很深的感情。而张雪玉突然决定献身给林乐,这件事是发生在他们两人基本上没有什么感情基础的前提之下的,所以就会显得有些不符合常理。
虽然在之前,我有努力营造某种氛围,去体现张雪玉对于林乐的情愫,在张雪玉和林乐两人相处时有一些细节的描写,如:
引用
“那时候,我真想把自己做的手机链送给你当作饯别礼物。”
张雪玉的话出乎我的意料,那时候的女生似乎有这种将小饰品作为礼物送给意中人的风潮。
引用
“嗯,我等着你。”
我隐约感觉这是一句微妙的话,却也不敢妄猜含义,于是右手握着门把,一时僵在那里。我左手提着刚刚借来的伞,她伸出左手,盖在我的左手上。有种把手插进冰雪中的感觉。她的左手异常冰凉——却又带着即将消逝的温柔,无名指上的婚戒,给我一种异样的触感。
“张雪玉……”我有些吓到了。
她不顾我的惊慌失措,把头轻轻地靠在了我的肩膀上。

但是光靠这些看起来还是有些单薄,不足以支撑更加强烈的感情,但是目前我又没发现什么更好的处理办法...
因为我本身就是不太会处理感情的那种人,要是有谁能给出好的意见就好了。

最后一段高潮戏份,我本人自我感觉还算一般般吧,情节的发展是这样的:
本来张雪玉利用亡夫的死亡保险金打算重新去过上自己的新生活,她自己不惜变成杀人犯也要逃离丈夫的迫害,本以为只要她丈夫一死,事情就能这样结束,但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她遇见了多年以前的意中人,林乐,通过了短暂的接触,她心中那份对于爱情的早已化成了炭灰般的渴望,又重新燃烧了起来。
可是她知道自己始终已经不是纯白无暇的了,正如文章中引用的那段“白乌鸦”的故事,她已经将自己染黑,她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对林乐释放自己的感情。
其实在这里,如果我要是能再用心一点,把这个发展和烘托得节奏放慢一些,就会安排上比较虐心的一段情节,比如:为了体现张雪玉矛盾纠结的心态,故意对林乐忽冷忽热,时不时闹失踪,时不时又突然投怀送抱,然后最后因为杜律洁一直怀疑她是杀人凶手而与她面对面单独交谈了一次,谈话的内容其实我是故意不详细写出来,这里我认为要是交给读者自行去开脑洞,会不会更好。
反正,张雪玉与杜律洁交谈过后,就已经下定决心要离开林乐,并割舍这段感情。但是此时的她已经是没有那么容易就能割舍得断的了,在极度无奈与悲伤的感情之下,她只有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以上部分包含了最后一段高潮的起因、发展和烘托。可以说,除了节奏稍微快了些,其他方面我还是觉得可以接受的。(少臭屁了,自恋狂~!
当然,情节的发展少不了一个结尾,我在上面用回味来替代,其实我也非常喜欢用主角爆发式大感情来回味整个事件,就好比我在文章结尾处所写的:
引用
“她本该是那样洁白、纯净的人,但是为何最后却落得如此的下场?”我低着头,努力抑制着眼眶里的泪水。
“我想,这个答案已经不重要了。”杜律洁走到窗前,缓缓地说道。“不管她曾经是怎么样的人,但是她选择了把自己染黑以实现自己的目的。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改变自己的初心,这或许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性吧。”他叹了口气,目光柔和地望着窗外。乌云早已散开,一道阳光从蓝色的天上照了下来。
而我却早已泪水决堤,泪流满面。

结尾,对于情节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好的结尾,能让读者引起强烈的共鸣,同时也会让人回味无穷。

所谓情节,并不是单纯的故事发展经过,情节是包含了人类的情感变化,还有逻辑因果关系在内的剧情发展。所以情节,是由剧中人物推动发展的,但是情节的发展,也要以人为本,要考虑到合理的节奏和布局,不能跳出你构思的整个故事框架,作为作者,你一定要把握住情节的发展。


好的同学们,这堂课关于情节的发展,我们就讲到这里,请大家期待下一节课:第五讲浅谈背景布局。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11: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构思之前
第五讲:浅谈背景布局


同学们,小峰叔叔我又回来讲课啦~~
不好意思让各位久等了,讲课进度有点慢,希望各位不要着急,课我会慢慢讲完的。

那么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推理小说的背景布局以及环境描写。
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背景环境也是承载着整部文章的重要功能,它的主要功能有两点:
第一,是积极调动读者的阅读气氛,让读者更好的融入进故事里面。
第二,是作为剧中人物的情绪催化,改变人物的心理状态,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在阅读过一些优秀的作品还有自主尝试创作过以后,我得出了以下经验:
人物描写考验作者对人性的了解;
情节描写考验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
背景描写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这是很好理解的,前面已经提到过,要想要创作出形象丰满的角色,首先作者自己要对于人性有足够的剖析;情节的发展要遵循既定的逻辑规律,所以作者要拥有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什么背景描写这里需要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了呢?因为作者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编排以及把控能力,是无法让读者感受到你所创作的故事中,当下想要传达的某种情绪。
比如说,推理小说中必要的悬疑的气氛,还有有时候也需要的一点点恐怖或者温情的氛围,这都是需要作者去花费笔墨去描写的,或者通过故事人物的内心活动,但是更直观的是通过环境的描写。
相信爱看电影的人都能感觉到,类似于恐怖片和战争片,这种能直观的通过环境向观众表达那种恐怖或者紧张的气氛,总是能第一时间引起观众内心情绪的强烈反馈。
推理小说是一种极其需要营造悬疑氛围的文字作品,所以这样的环境描写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环境的描写不单只是为了调动读者气氛,很大程度上也有为接下来的剧情起到了铺垫甚至是烘托的作用。

引用
莫非是我的心理作用吗?她的言谈举止明明没什么变化,我却总有一种与她很疏远的错觉。面对刚刚丧夫的初恋对象,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沉默的气氛弥漫在两人之间。雨点打在柏油路面上的声音愈发清晰。天空开始下起了雨,外面更加昏暗,我们好像被装进了水族箱里。她目光远远的,眺望着外边。不,也许她看到的,不是车窗外的风景,而是更远的东西吧……比如,她看到了再也触不到的亡夫的身影。

像这样一段材料,剧中林乐还有张雪玉都坐在车里面,明明靠的很近,但是感觉却非常遥远,外面下着雨,只是车这个交通工具装载着他们两人,“水族箱”这个词的运用描绘出了他们有种与世隔绝,但是又非常尴尬的局面。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张雪玉居住的那栋公寓,环境非常的恶劣,文中不止一次的提到“昏暗”“潮湿”“霉味”等字眼,张雪玉的家中,则是“空空如也”“没有生活气息”“像是搬家后的屋子”,整个公寓给人的感觉又是“昏暗的灯光”“被某种东西笼罩”“令人窒息的感觉”。
这一系列的环境描写,给人的画面就好像是黑灰白三种颜色的单调组合,完全没有色彩,突出了张雪玉的状况非常的悲惨。
当然,我知道我本人的文笔其实很烂很烂的,在这里引用我自己的文章,自己其实非常的惭愧。因为文章实在是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地方,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我也正需要借此机会来正视自己的缺点。

好的,闲话不多说,上面重点所讲的是环境描写的重要性之一。我们接下来说说背景描写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催动剧中人物的心理状态的变化,从而推动剧情。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跟他所处的背景环境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这就跟作者利用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的气氛一样,剧中人物生活的背景以及所处的环境是会默默的形成他的独特三观。
我们来拿一个命案打比方,比如A谋杀了B,那么A必然有他的“杀人动机”,我们暂且先不管这个“杀人动机”是什么,但是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杀人动机”如果不是放在A身上,如果是放在C身上,那么他也会像A一样,去杀掉B吗?
答案很显然,是不一定的。
因为A和C并不是同一个人,他们成长的环境不同,他们的教育背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同。
B对于A和C同时做了某种事情,导致A和C对于B都有相同的杀人动机,A杀了B,而C没有,那么我们只能说明A是一个缺少法律意识以及自我行为管制能力的人,但是我们能认为C就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全的法律以及法治意识的人吗?
也不一定。说不定C只是没有胆量进行杀人行为而已。
所以,人是千千万万各有各的不同,原因就是因为每个人所生长的背景不同,同样的,在特定的某种环境下,人才会有特定的某种思维和行为。我们创作推理小说,很多情况下就是发生在特定环境下的故事,所以作者们一定要理清楚背景环境与人物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之间的逻辑和因果关系。

好的,同学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见~
(好像内容好少的样子...没办法,小峰他自己也就只理解了这些,将就着看吧。)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楼主| 发表于 2015-8-24 11: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构思之前
第六讲:浅谈诡计设置


又到了新的一周,同学们有没有想我啊?小峰叔叔的又要继续上课啦~
就如这节课堂的题目所示,我们今天来讲一讲很多推理小说原创新手作家们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如何设置一个合理的诡计。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的人想必一定是非常注重华丽诡计的推理爱好者吧? 这样的人大多与出现在刚接触推理不久和年龄相对较小的朋友身上,我没说错吧?
在推理文化的洪流之中,有很多因素是非常值得让人着迷的,确实,华丽而且异想天开的诡计也是非常之吸引人的东西,相信每一个尝试过创作的推理爱好者都有一个想要创作经典诡计的梦想。我也不例外啊哈哈哈

但是要创作出一个好的诡计又谈何容易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回到我们最开始讲过的一个道理,不管我们多么的想要写出一个好的诡计,但是如果我们自己本身对于什么是诡计并不了解的话,那么一切也都是有心无力的。
所以,一切要从了解“它”开始:
我在这里放出一个表格:
一 古典本格诡计: 二 新本格诡计:
无头尸拼接 远隔杀人
心理密室 无足迹杀人
不在场证明 模仿杀人
附会形物理谋杀 尸体装饰
历史悬案新解 尸体交换
生理残疾利用 尸体消失
思维盲点 交换杀人
开放性密室 便乘杀人
一人饰两角 物理性诡计(机械、镜)
身份替换 生理性诡计(色盲、惯用手)
幽默闹剧 动物诡计
心理诱导 人物诡计(性别、多重身份)
叙述性诡计 双生儿
暴风雪山庄 侦探/凶手互换
不可能真凶 暗号
日记、遗作
作中作
垂死留言


这个表格也是我曾经认识过的某位推理小说的狂热爱好者所制成,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热爱创作的人,由于我和他的相识是在很久以前而且很具有戏剧性,所以现在在此不便过多透露其人的身份,但是关于他对于诡计设置的某些见解,我倒是可以和大家讲讲。
上面这个表格,就是他为了完成他的一套理论,而制作出来的“诡计库”,他拥有一套自己的创作理念,在我和他接触过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曾被他的这个理念所震撼。
他创作的时候有两个信条:
一:能把旧的写成新的,才是大师。
二:最强的推理小说,就是最强的误导。

他习惯于将推理小说中出现的诡计,称之为“催眠术”。
他认为“催眠术”,里面包括了“心理操控”和“错误引导”两大模块。下面,我先来说说“心理操控”:
心理操控总共有两种写作方法,“常识错判”和“无意暗示”。而这两种方法的运用呢,都需要很深厚的“文笔功力”,大家要小心了哦!
常识错判,即对读者的推理前提进行误导,就是要操控人们的定势思维,以与常识不同的角度布局,破局。从而达到惊人的效果,例如熊猫的经典之作《二律背反的诅咒》:死者被砍去头部,而且被凶手伪装成案发现场的主人。可是,就在大家都以为凶手是为了混淆视听时,验尸报告却表明:死者正是屋主。而想当然地,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家都一定会认为凶手是一个疯子。
可但是,如果就这样下判断的话,谜案就永远解不开了。其实在这里,作者只是用了一个“常识错判”而已,但因为读者们受了他们那些根深蒂固的定势思维的影响,思路被阻断了。但只要转一下脑袋,或者说换一个推理前提——凶手不知道死者就是屋子的主人,所以才会多此一举。那么,思路马上会清晰起来,嫌疑人也可以马上圈定。这就是“常识错判”。
无意暗示,是一种不含“叙述性诡计”的“叙述性诡计”。意思就是说,用这种手法所叙述的一切都是正常的,现实的。里面没有一丝“偷换”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故意明示,无意暗示。”即在叙述当中不断地去“暴露”自己布局的“破绽”。当然,这些“破绽”是故意明示出来,用来误导读者的陷阱。但是,必须要做到不着痕迹,造出一种假象:这些“破绽”是作者铺排线索时,因为功力不够而无意暴露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无意暗示”,是一种很强的写作手法,需要的文笔功力相当高。
接下来,我继续为大家解释第二个模块——错误引导。
错误引导也有两种手法,一个叫做“诡计重叠”,一个叫做“成因异解”。这两个手法和作者们的作品有着直接的关系,一篇推理小说作品是否成功,主要就看着两个手法运用得怎么样了。而想要发挥它们的威力呢,需要的是人脑中最强大的,独一无二的“想象力”。
诡计重叠,顾名思义,就是文章中不再只仅仅存在一个诡计,而是需要两个,三个或者更多。当然,这个手法不可能仅仅只是让人多写几个诡计而已。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在“重叠”这个概念上,究竟什么是重叠呢?
一般的推理小说就算是有多重诡计,都是一个归一个,破完这个再去解那个的。它们通常都是平行的,无分主次。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推理小说创作越来越容易遇到瓶颈的原因,就是因为诡计这样一个一个分开用,而且内容又很难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小说就会越来越沉闷,创作就会越来越容易遇到瓶颈。
而他创作时的理念和这些就不一样了,它的每一个“诡计群”里都有一个“核心诡计”作为作品中最后的“BOSS”,而其他的诡计则是辅助它的工具。试想一下,现在已有的“诡计库”如此的庞大,单是把这些诡计三三两两地相互组合,变化就不止成百上千种了。这样创作还会那么容易就遇到瓶颈吗?
好了,说了这么多。您是否已经开始理解“诡计重叠”的强大了呢?如果还没的话,不用急!下面,还有“催眠术”里最后一种最厉害的手法——成因异解。它将会进一步解释“诡计重叠”具体操作的措施,更大限度地发挥作者们的“想象力”!
成因异解,是让诡计的成因产生异解。也就是隐藏“次诡计”的真正成因以维护“主诡计”不被破解,这个手法使用的最巧妙的当然是神作《嫌疑人》了,而激发我这次灵感的《分身魔法》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咋一看,砍头是为了完成密室。但实际上,真相却是——制造密室的目的是要砍下死者的头。原来,密室只是一个幌子,一个用来作为错引的工具。而隐藏在其后的“BOSS”,其实是尸体交换的把戏。如果侦探真的以这个密室为破案的切入点的话,恐怕将一生也解不开真相。

以上这一段内容,基本上算是他关于创作理念的原话,我认为是非常适合给一些新手作家作为参考的资料,所以我只是稍微修改了一下,便引用在这里。
那么到这里大家要问了,小峰你自己究竟有没有一套设置诡计的技巧呢?
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是什么人?难道我会没有一点看家本领,就出来到处卖弄吗?
放心,关于诡计的设置,我也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的,要是大家对于上面我那位朋友的理念觉得并不理解或者是不适合自己的话,不妨来接着看看下面的内容。
我对于诡计的看法与我那位朋友的有所不同,不难看出,他也是一位非常注重诡计的华丽性,意外性等非常外在,非常能吸引人的东西,他关注的是诡计的“果”。
而我,却更注重谜题是如何形成的,该怎么去形成,有什么办法去设置一个合理的谜,所以我关注的是谜题的“因”。
我和他两人的观点,正好可以成为推理小说中,谜题和诡计的“因果”关系。

那么,废话不多说,接下来就开始讲重点。
引用
对于一个真正的推理家而言,如果有人指给他一个事实的其中一个方面,他不仅能推断出这个事实的各个方面,而且能够推断出由此将会产生的一切后果。正如居维叶经过仔细思考就能根据一块骨头准确地描绘出一头完整的动物一样。一个观察家,既已透彻了解一系列事件中的一个环节,就应能准确地说出前前后后的所有其他的环节。

这是一段福尔摩斯的名言,关于这句话的意思,相信大家都看得很明白,我在这里举出这句话的用意,也就是为了和我之前所说过很多遍的一个道理相呼应,那就是:事物的发展要遵循其客观规律。
那么,这句话又跟我接下来要将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呢?
在那之前,我们不妨设想一个场景:
(原文1)小明的钱包放在课桌里,只有小红因为生病了而没有去上体育课,上完体育课回到教室以后小明发现课桌里的钱包不见了。
看到这里大家能想到什么呢?小明的钱是小红偷的。
没错,虽然原文里面没有明确的讲小红偷了钱,但是根据原文里提出的线索,只有小红没有去上体育课,小红没有不在场证明,那么他自然就是最有作案嫌疑的那个人。
那么,把这个结论放进原文里,故事就变成了这样:
(推理1)小明的钱包放在课桌里,只有小红因为生病了而没有去上体育课,小红把小明课桌里的钱包拿走了。上完体育课回到教室以后小明发现课桌里的钱包不见了。
虽然并没有证据,但是这就是推理所得出来的结果。
如果我们把原文做一下改动:
(原文2)小明的钱包放在课桌里,上体育课之前,小明自己把钱包带在了身上,只有小红因为生病了而没有去上体育课,上完体育课回到教室以后小明发现课桌里的钱包不见了。
那么我们现在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小明想要陷害小红。
没错!原文加过一条线索以后,我们之前的推理就完全不一样了,推理变成了这样:
(推理2)小明的钱包放在课桌里,上体育课之前,小明自己把钱包带在了身上,只有小红因为生病了而没有去上体育课,上完体育课回到教室以后小明为了陷害小红,声称自己发现课桌里的钱包不见了。

看到这里,想必聪明的同学已经理解我在说什么了,什么?你还不懂? 你有没有在认真听讲啊?
好吧好吧,那我就再详细的说明一下吧。
事物的发展,都是按照客观的逻辑规律的。如果你已知了线索A、B,那么一个拥有正常脑子的人也肯定会得出结论C。
如果结论不是C,那么只能说明还有更多的线索D、E或者是F等等等等的被隐藏起来了。
事物的发展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一件事情都会有他的因果,就是起因和结果,这件事情的起因是上一件事情的结果,这件事情的结果是下一件事情的起因,下一件事情的结果又是下下件事情的起因。
一个诡异的谜题,或者是案件就像是一条一环扣一环的锁链,我们看见的,有可能只是这条锁链的其中一环或几环,然而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这几个环摆在正确的位置,剩下的还不为所知的环我们就需要靠推理来得出。就相当于我们已经知道了某件事的起因和结果,那么我们推理出这件事的全貌,其实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最难的事情是如何把这些环摆到正确的位置上。
作为推理小说中的侦探,他们的行为准则都必须是按照这样的规则来的。同样,我们在创造一个案件的时候,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法。
作者的构思可以从一个完整的案件开始,我们把这起案件的所有细节全部在脑中构思完毕,包括任何线索,我们可以记在纸上,然后按照他的先后发生顺序标注123456789...然后我们随机抽掉其中一个或几个线索,再把这些线索的顺序打乱,那么,不管是多么简单的案件,呈现在眼前的,都将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谜题。
人们其实很容易被固有的概念误导的动物,也就是一些“先入为主”的概念。我举接下来一个例子 ,大家就能明白了:
有这么一张照片,照片中是一位穿着婚纱的年轻女性,她一个人坐在地铁座位上,双手掩面身体弯曲。
绝大多数第一眼看见这幅照片的人们心中可能都会想到:男方逃婚,新娘悲痛欲绝。
这其实就是因为有两个先入为主的概念误导了人们的思想,人们普遍认为穿着婚纱,就一定是结婚,双手掩面身体弯曲,就一定是在哭泣。而根据这两点,又推断出了,一定是男方逃婚了。
但其实事情的真相是这样:
照片中这位女子和他的丈夫中奖获得了一场球赛的免费门票,但是要求两人要穿着婚礼服才能去看球赛,正好夫妻二人都是球迷,于是二人穿着婚礼服去看球赛了,看完球赛以后,夫妻二人在酒吧喝得伶仃大醉,晚上二人坐地铁回家的时候,妻子喝醉得难受,被拍下了这张照片,其实她丈夫就在旁边,只是没有照进照片里面。
如何?事情的真相往往出人意料,但是这也就是线索不足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固有的概念影响自己的思考,从而得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论。
我们在创作推理小说的时候,若是能善于把握人的这一特性,再加上我刚才所讲的利用隐藏关键线索和打乱线索顺序的手法,相信,要创作出一篇匪夷所思的疑案,也不是那么困难了对不对?

好了,谢谢大家的支持,敬请关注下一讲:大纲的重要性。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楼主| 发表于 2015-8-25 11: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完本之前
第七讲:大纲的重要性


这学期终于也讲到第三部分了,小峰叔叔我好激动啊~
只是我向来不是一个会起名字,而且起名相当草率的人,这一部分的名字“完本之前”,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各位同学你们也不要太纠结了,无视它就好。
原本在我的计划里面,第三部分的内容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了,基本上就是随意的聊聊关于创作以外的一些需要注意的东西。(好像全篇都是这样的哦 )所以我打算用尽快的速度把第三部分的内容讲完,同时,我也要着手准备一下新作的创作事宜了,最近看到原创版里面一派欣欣向荣,我也觉得要赶上这段好时候啊,啊哈哈哈哈哈~

好的,闲话少扯,进入正题。
所谓大纲,即是作者们需要在创作一篇作品之前,准备的一份纲领性文档。其内容大体包括以下几点:
【剧情简介】【背景介绍】【人物设定】【时间线索】【章节梗概】【其他素材】
有的时候作者自己需要根据作品类型的不同而做出具体的改变。
大纲的内容要尽可能的详细,因为这关乎到作者创作的时候思路是否足够流畅。
有许多没有作大纲便开始写作的人,他们只是在脑子中简单的构思了一些要写的情节,就开始动笔,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这样草率的动笔导致的结果往往会是写到一半故事就偏离了自己一开始构思的情节,因为一开始创作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严谨,那么其实故事本身是有许多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漏洞的,这些漏洞在写作的过程中慢慢凸显出来,然而自己在写的时候为了弥补这些漏洞,只好开始在已有的情节上做出更改,最后只能改得面目全非。相信这样写出来的故事也没几个人会喜欢看。
所以为了保证自己文章的质量,各位原创爱好者们一定要注意,严谨详细的订下大纲,详细的剖析每一个角色的人物性格、每一个场景需要体现的氛围、每一处情节安排的是否合理,同时,一份漂亮的大纲也可以帮助自己在创作受阻的时候,顺利的理清思路。

说起创作受阻的情况,也就是写到一半突然写不下去了。
撇开作者自己懒癌突然发作 ,最有可能的原因有两种。
第一,写作过程中忘了自己之前所交代的某些线索,或者是忘了一开始构思好的某些设定。总之就是因为忘了某些事情而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去回顾,这种情况多出现于创作中长篇的时候。
第二,创作过程中突然发现自己的设定有非常大的漏洞,大到就算改变情节也无法弥补,这样子的情况就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写下去了。


这两种情况对于新人作家来说都是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可是如果大家都能熟练掌握拟好大纲这样的技能,这样的问题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好了,这节课的内容不长,就简单给大家讲一下大纲的重要性,相信很多人其实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这节课只是面向刚刚入门的新人作家而已。下一节课的内容也会差不多。
那么,同学们,我们下节课再见啦~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楼主| 发表于 2015-8-26 10: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完本之前
第八讲:阅读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阅读应该是比创作更重要的事情。真正有心的作家,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其实应该比写作的时间更多。

虽然在学院这个大论坛里,各位热爱原创的朋友们,你们虽然有可能并不是以成为大作家这个目的来进行创作,当然我也并不是,但是既然你们写了洋洋洒洒几千几万个字的小说出来,当然没人会希望这是一篇大家都觉得是很差的作品吧?
既然有这么个爱好并且已经行动了,那么大家应该都是希望自己可以尽可能的做的更好,至少我是希望自己写得小说越来越好,尽管并不打算以此为生,这就是人类会不断进步的理由啊。

简单的说,提高阅读量和阅读鉴赏水平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以前我在《岁月·推理》这本杂志的某一期上看到过一位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
创作是要和阅读齐头并进的,如果阅读得多而写作得少,那么就会养成眼高手低的毛病,如果阅读得少而写作得多的话,又会陷入一个对自己的作品盲目自信的圈子里。
原文不记得了,但是大意如此。
更多的阅读优秀的推理小说,其实对于我们这些热爱创作的人来说,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推理水平。
二、模仿学习名作家的创作套路和习惯,化为己用。
三、巩固创作推理小说时应该掌握的一些“专业知识”。例如:我在“浅谈诡计设置”里面提到的诡计库,有些诡计即使知道了名字,但是也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就要通过阅读来加强理解。
关于阅读的好处还有很多,喜欢阅读的大家也可以来补充。
重点是创作要和阅读齐头并进,我个人的经验是,阅读的作品与创作的作品比例保持在5:1到10:1之间都是挺好的,这里的创作并不是指一定要写出特别好的作品,有时候你写一写关于阅读后的感受或者是书评也是可以的。
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根据我在第二部分所讲到的四个主题:情节、人物、背景、诡计。每读完一本推理小说,便把这本书中的这四个因素用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时间一长,相信这对于创作水平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这只是我的理论,我自己其实并没有这样做,但是我打算开始这样做。)
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和口味爱好不同,这种区别也会反映到他创作的作品上,欧美系的推理小说我会对阿婆的书和福尔摩斯看的津津有味,但是其他例如S.S.范达因,雷蒙德.钱德勒,甚至是埃勒里.奎因的书我看着都有些晦涩,日系的作品里面那些早期的古典本格推理其实也并不是非常对我的胃口。虽然我平时写得作品会带着些许社会派意味,但是社会派导师松本清张的经典名作《砂器》《点与线》我也没能坚持读完。
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擅长的领域,在创作推理小说这个行为上也是,但是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在阅读上就不应该分那么多流派,应该尽量避免使自己的阅读量变得太过片面,这里指的不单单是推理小说,而是好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应该抽出时间去读一读。这一点我自己也要加油。

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在这个世界上,好的文学作品多的数不胜数。通过阅读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水平,不管是不是喜欢创作,多读书总是好的。
| 楼主| 发表于 2015-8-26 16: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完本之前
第九讲:文字的成熟离不开自身的成熟


最近有一个现象让我不知道是该感觉到高兴还是揪心。
即是类似我们学院这种网络论坛里面的各位“作家”们越发的低龄化。
这本来是一件挺值得让人高兴的事情,这说明推理文化在我们国内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尤其是初、高中生们,但是在这个现象的背后又有一些不得不让人进行反思的地方,那就是这种年龄段的学生们真的适合写这样的小说吗?

经过我的观察,其实在我们学院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朋友都是高中生甚至是初中生身份,鉴于目前国内高中生的巨大学习压力,我猜测有可能初中生这个群体更加活跃。那么年龄跨度几乎是在13岁-15岁的这群推理爱好者们,他们应该反映出来的知识层面、精神面貌以及正处于这一段时期(青春期早期)的内心活动应该是什么样的?我相信经历过那段年纪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体会。
13-15岁,根据我自己的体会,应该正是处于一个对于任何知识都充满强烈好奇心,对于任何新鲜事物都感兴趣并且想要尝试,在大量的学习以及接触之中逐渐完善自身三观的过程。并且在这一时期,幼年儿童时期的那种无忧无虑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对自身,对身边的人,对这个世界的重新审视而带来的一系列莫名其妙的苦恼和反思,感觉充满了没什么卵用的压力,并且常常得不到答案。

这就是中二啊~!

在这一时期,为了安抚四处躁动的心,少年们总得找一些什么东西来释放,推理小说是相当好的东西。(其实我在那一段时期就观看了大量的重口味电影,比如电锯惊魂啊之类的... 不得不说,释放压力的效果真的好。)在紧张刺激的阅读过程中,一步步抽丝剥茧解开真相,想必让许多男孩女孩们沉迷在那个感觉之中。
然而这一段时期的少年们又拥有者极强的模仿欲与表达欲。所以在阅读过后,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我也要写一个牛逼的侦探出来!我承认我一开始的创作初衷也是因为如此。

事情发展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
13-15岁,真的是适合写小说的年纪吗?很显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这个年纪的少年们拿起笔的理由就只有写作业和考试,唯一能和创作沾点边的也只有写作文而已了。当然,作为业余爱好,并不是禁止你们写小说,也不是说这个年纪就一定写不好小说,不可否认确实有少部分的少年天赋异禀、才华横溢,写得一手好文章,但那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少年们面临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阅读量并不是很丰富,很有一部分只是看过了柯南的漫画而已。(说到柯南,其实我并不是很推荐初中生的少年们看这部漫画,这部漫画不同于很多正规的推理小说,其中宣扬的三观其实是扭曲的,看多了不好。)
第二,还处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掌握成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据我观察,有一部分甚至是连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都没有掌握。)
第三,交际圈仅限于家人和同学,对于人性乃至这个世界的认识不够深刻,无法描写出合格丰满的角色。
大体上就是以上三种了。所以根据这些,我认为初中生的少年们平时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习的情况下,要是对于推理文化非常感兴趣,可以多读读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柯南.道尔的书。为什么推荐他们两个人,因为我认为他们两人的侦探小说其实相比大部分名作家们的作品更加容易理解,没有那么晦涩。但是这也不过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去看就行了。虽然初中的学生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经济能力,但是观察目前大部分中国家庭,在阅读方面,支持正版图书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不推荐阅读电子书,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伤眼。
在这一时期,若是实在想写一些东西,可以尝试一些同人的文章,我的意思是从模仿开始,并不要急着原创,因为靠你自己原创估计也原创不出来什么完美的角色,然而作者们对待自己的原创角色都是有感情的,所以我希望有创作欲望的少年们,一定要慎重对待自己的原创角色。(详见第三讲:浅谈人物塑造)
到了高中,因为繁重的学业,估计连阅读的时间都会被挤得很少了吧。而且三年之后就面临高考,这是人生的一大关卡,千万不能马虎敷衍,所以希望各位推理爱好者们在这一时期能收一收自己的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来。就算是为了以后的人生,一定不要辜负了自己。

到了大学,就可以想做什么做什么啦~当然啦,自己选的专业不能丢,只是课余的时间更加丰富,选择更加的多,若是到了那时候,你还是对推理文化和原创推理抱着极大的热情的话,那么你就来好好的听听我所讲的全部课程吧~! 一定会让你有所感悟的!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返回版块
12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