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学院
躁狂抑郁症(短小的介绍
查看:
1041
|
回复:
1
[知识科普]
躁狂抑郁症(短小的介绍
简洁模式
84365
发表于 2020-3-5 12:34:35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一类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复杂,抑郁与躁狂交替不规则发作
复发率高
应长期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控制病情
疾病定义
躁狂抑郁症又称躁郁症,医学上现称双相障碍,是指一类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精神障碍。
躁狂发作时,患者情绪高涨、精力充沛、言语及活动增多,抑郁发作时则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言语及活动减少。两种发作状态常反复、交替、不规则出现。
此外,躁狂抑郁症患者还可能合并有焦虑及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病程复杂多变。患者两次发作之间称为间歇期,间歇期或长或短,在间歇期症状可消失,患者的社会功能会恢复相对正常。
流行病学
由于不同区域与国家经济社会状况不同,诊断分类标准与流行病学调查手段不同,我国躁狂抑郁症发病率与国际差异较大。
2009年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通过4省区调查得到的双相障碍月患病率约为0.2%,男女患病率均等。
台湾与香gang的患病率较接近,但明显高于内地。
研究显示在不同国家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之间躁狂抑郁症发病率、患病率与临床表现非常相似,这表明该病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密切。
2019年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的1年患病率为0.5%,终身患病率为0.6%。
疾病类型
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常见的躁狂抑郁症(双相障碍)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双相障碍Ⅰ型
抑郁发作与躁狂发作均比较严重。
双相障碍Ⅱ型
主要表现为交替出现的轻躁狂发作和严重抑郁发作,躁狂症状较轻。
环性心境障碍
心境持续不稳定,短暂轻躁狂和短暂抑郁症状交替发作,但程度均较轻,未达到轻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诊断标准。
其他类型
其他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的典型症状可导致患者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均有显著临床损害,但症状严重度不足以符合上述任何疾病的完整标准。
此外,还有未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
病因
躁狂抑郁症的病因较为复杂,目前尚未明确,主要认为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疾病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中枢神经信息传递过程,导致躁狂和抑郁等情感症状。
基本病因
遗传因素
躁狂抑郁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与家族聚集性,因此遗传因素是躁狂抑郁症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躁狂抑郁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与患病者血缘关系越近,发病危险越高。并且随着家族中发病年龄逐代提前,疾病严重程度逐代增加。
在家系研究中发现,躁狂抑郁症的遗传度高达85%。以双相障碍I型为例,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其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患病风险比健康人群高8~18倍。
约一半的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其父母中至少一方患有抑郁障碍或躁狂抑郁症。
父母中一方患有双相障碍Ⅰ型,其子女患躁狂抑郁症的几率约为25%。
父母双方均患有双相障碍Ⅰ型,其子女患躁狂抑郁症的几率可达50%~75%。
生物学因素
随着神经影像学研究的进展,躁狂抑郁症的影像学证据逐渐被发现。
目前发现大脑结构的异常可导致躁狂抑郁症的症状,主要包括前额叶、边缘系统和中部脑区,表现为灰质的容积减少及白质结构变化。往往发病年龄越早,这种表现更明显。
此外,神经递质功能障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改变、神经免疫功能紊乱也对躁狂抑郁症发病有重要影响。
心理社会因素
推测部分心理社会因素与躁狂抑郁症发生有关,但目前尚未证实其在躁狂抑郁症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
诱发因素
应激事件、睡眠少、经济情况变化、与亲人吵架、季节变化等可能会诱发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
季节
部分双相情感障碍发作,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即初冬(10~11月)为抑郁发作,夏季(5~7月)出现躁狂发作。女性较男性更可能具有季节性发作的特征。
婚姻及家庭因素
在离婚或者独居患者中,双相情感障碍更常见。
代谢综合征及物质滥用
双相情感障碍在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中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约42.3%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病物质滥用。
115981
发表于 2020-3-18 16:49:11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这个一看,感觉自己可能就有,哈哈哈哈,开玩笑
返回版块
尚未登录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表回复
分享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