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回答在 2020-3-6 01:46 被选定为谜题答案

楼主| 发表于 2020-3-5 16:09:54
解答篇

在去书店买推理杂志的路上,我对同学林子麒讲了“中国叉子之谜”的案件和我的初步思考。他听得很认真,还提了一些问题。不过最后我提出自己的假设时,他不出意料地皱眉了。
“我觉得这个假设限制因素太多了,你又不是不知道奥卡姆剃刀。”林子麒说,“尤其是回避掉叉子原来四齿都有毒、只是被人擦拭掉这一点,根本就是偷懒好吗!”
“在解释效力一样时才能诉诸奥卡姆剃刀呀,”我辩解道,“而且在我这个假设下已经能推出一个逻辑自洽的真相了,这种情况下擦拭什么的才是画蛇添足呢!”
“那你就说说你都推理出什么了吧。”林子麒无奈道。
“我一猜你就想听!我推理的前提其实就是叉子的用途,最直接的想法当然就是用来叉东西吃。基于此,又可以分为在叉子上下毒与否。
“假设凶手在叉子上下毒,由于不考虑毒物痕迹可以被消除的情况,那么只能是仅在两个齿上下了毒。这样会立刻推出矛盾:死者用叉子叉东西吃不可能只使用两个齿,因此当死者口腔内留下毒物后,叉子的另外两个齿也会立刻被毒物‘污染’。假设不成立。
“那么如果是同时在叉子两个齿和筷子上下毒,但是死者仅仅使用了筷子,却没使用叉子呢?表面上看可以解释毒物的分布,但是如果没有使用叉子,为什么叉子会被从餐具盒里拿出来?由于餐具盒是关着的,所以不会是意外掉出来。而且凶手如果能想到在叉子和筷子上同时下毒,为什么遗漏了勺子?作为中国人,生活中显然是使用勺子比叉子更多一点吧。由于现场发现的滴管里还有毒液残留,也不能认为是凶手下毒到一半毒物用完了。因此这一假设不符合常理。”
林子麒默默点了点头。这时我们走到一处十字路口,正是红灯。我倚靠在路标牌上,继续说:
“接下来是最初没有下毒在叉子上、叉子的毒是间接接触的这一可能。其实在基于叉子的‘叉食物来吃’这一用途下,不管最初毒下在食物里、茶杯里还是筷子上,不管怎么间接接触,都避不开死者口腔和叉子的接触,从而回到上面推导过的矛盾。所以第一个结论是,叉子不可能被用来叉食物吃。
“太啰嗦了。”林子麒示意我绿灯亮了,边走边说,“其实只要通过口腔接触这一个点就可以推到这第一个结论吧!接下来你是不是要罗列一堆叉子的其他可能的用途了?”
“诶?还有一堆别的用途吗?我只想到了一个啊……”
“那个用途坐过火车的人都知道吧!”林子麒摆摆手,“可是你考虑得也不周全啊,我现在就能说出来好几个。比方说用锋利的叉子代替剪刀,刺破食物包装。”
“很有创意,但没什么意义呀。真的刺破包装的话,也不可能只有两个齿接触包装,再说下毒在包装上也很奇怪。”
“这只是随口一说。”略微停顿了一会儿,他又说,“就像我之前所说的,你否定叉子第一个用途的推理就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死者口腔会同时跟叉子的四个齿接触。但确实有一种可以只用两个齿甚至一个齿。”
“什么用途?”
“剔牙。”林子麒伸出两根手指晃了晃,“叉子的齿非常锋利,所以死者在吃东西导致口腔被毒物‘污染’之后,如果用叉子的一两个齿剔牙的话……”
“用叉子剔牙好不方便啊!”我反驳道,“而且你忘了吗,死者的餐具盒里有一根牙签,而且是固定在盒盖上的,根本不会遗失。所以肯定不会用叉子剔牙吧。”
从林子麒的表情来看,他确实是忘了。他耸耸肩说:“那就只有那个用途了。”
“是的是的,火车上最常见的食物之一就是泡面了吧,用叉子别住泡面盖子和泡面桶的话,就会造成两个齿在桶内两个齿在桶外的情况。这就是唯一合理的仅仅使用两个齿的用途。”
“不过我不理解,泡面桶里面不是有自带的塑料叉子吗?”林子麒皱眉道,“而且手边有一些小东西的话,直接拿来压住盖子不是更方便吗?”
“你是说没有用塑料叉子吃面还是没有用塑料叉子夹泡面盖子?好吧两个我都可以解释,但确实只能是合理推测。”我承认道,“首先是吃面。这个杨经理一直用自带的餐具,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而且跟塑料叉子相比,还是用筷子吃面更方便舒适,所以他就使用了便携餐具。既然现场已经出现了餐具盒,那么无论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反正肯定是用了便携餐具,所以我们也不用过分纠结这个了。至于夹泡面盖子的问题,我们都用过塑料叉子,其实用它刺透泡面盖子还是比较费力的,而不锈钢叉子比较锋利,自然会省力很多。反正都把餐具盒拿出来了,取出叉子来夹泡面盖子也没什么问题。至于为什么之后没有用叉子吃而是换成了筷子,就是因为筷子吃面更方便了。本来用筷子就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更何况叉子尺寸较小而筷子尺寸比较正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时使用叉子和筷子的问题。
“至于用别的东西压泡面盖子这件事,我觉得杨经理当时是办不到的。他手里应该只有这么几样东西:水杯、餐具盒、手机。水杯整体太重,又没有盖子;餐具盒大小符合,但是是圆柱体,在动荡的车厢里会滚落;手机也可以凑合,但他当时一直在跟那个销售经理聊微信。根据案发现场的照片,他的床铺非常整洁,没什么杂物,衣裤也是叠好的,所以手边没有其他的小东西可以用。而专门为了这个去上面的行李架里拿东西也太麻烦了。另外,我推测他的餐具盒是直接放在外套里的。但即便放在行李中,在去拿餐具盒的时候也不会想到特意拿一个压泡面桶的东西。”
我讲得口干舌燥,在路边的食杂店买了一瓶矿泉水,然后继续上路。
“所以现在我们得到了第二个重要结论:杨经理一定吃了泡面,而且毒被下在了泡面里!
“等等等等。”林子麒拉住我的胳膊,“为什么一定要下在泡面里?毒下在茶杯里,然后用茶杯里的水泡面不也可以吗?”
“子麒你今天状态不佳啊。死者是在发车之后一分钟,也就是九点二十六接的热水,到十点左右水早就凉了吧!更重要的是,茶杯的容量是220毫升,接水的时候不可能接满,就算200毫升,”我举起手中刚刚买的矿泉水,“我这瓶普通的矿泉水容量就有600毫升,200毫升只有它的三分之一,而且杨经理接了热水之后还可能喝掉一部分,根本不够泡面。毒物性质难挥发,所以叉子齿上有毒一定是因为叉子齿浸入了面汤之中。而叉子尺寸较小,齿的长度也比较短,所以要想能浸入面汤,加的水肯定很多,导致水位线快到面桶边沿了才对。所以退一万步讲,即便是比较小的杯面,茶杯里这点水也是不够的。总之无论如何,茶杯里的水不够泡面,因此杨经理必须去接热水。反正都得跑一趟,所以把茶杯里的水加入面桶中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果然还是你这个死宅对泡面这么有研究啊。”林子麒撇撇嘴,“说起来,你上周还买了一个初音的泡面压吧!”
“那不重要!总之这把叉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当它插到面桶上时,就像是一把锁把面桶锁住了。既然叉子上有毒,就说明当时面桶里已经有毒了!现场带毒的物品只有四个,叉子、水杯、筷子、泡面桶和里面的面算作一个整体。叉子上的毒来自于泡面桶,泡面桶里的毒不能来自于水杯,这两点已经清楚了。而在泡面泡好之前,也很难想象筷子会与泡面有任何接触,因此泡面桶上的毒也不能来自于筷子。那么,泡面桶里面的毒来自于哪里呢?这个逻辑闭环在泡面桶这里出现了缺口,因此只能是——泡面桶是直接被凶手下毒的!”
“嗯……”林子麒沉思道,“但是……泡面桶未必是唯一的下毒之处,凶手也可能同时在其他地方下毒。”
“确实,以上推理不能直接排除凶手下毒在多处的情况,但是本案有其特殊之处,”我回答,“在不考虑善后的情况下,一个凶手的下毒行为有两方面因素决定:‘下毒成功率’和‘下毒难易度’。
“我们先从‘下毒成功率’这个概念来考察,也就是在哪里下毒能使得杨经理中毒的可能性更大。杨经理患有乙肝,所以他的餐具和茶杯都很特殊:其他人不会使用,不用担心误杀;而杨经理本人迟早会使用。而且毒物保质期长,不存在变质失效的情况。因此如果单独下在茶杯或餐具里,除了它们意外毁坏或遗失这种小概率事件之外,下毒的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当然,下毒在泡面里成功率也几乎是百分之百。我想说的是,假设在餐具里下毒的成功率是百分之九十九,那么再往茶杯里下毒的话,成功率不会突破到百分之二百,而可能只会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这样看来,在超过一个地方下毒对成功率的边际收益贡献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对凶手来说承受的心理压力、被发现的风险等成本可能相差不大。因此,仅从成功率上考量,本案中理性的凶手是不会在超过一个地方下毒的。而我们现在发现,泡面桶必然被下毒了,那么在只有一个凶手的前提下,我认为泡面桶就是凶手唯一直接投毒的地方。”
“为什么只有一个凶手?孙赵二人的证词有出入,因此合谋的可能性确实不大。可是万一两个人分别独立地决定要杀杨经理呢?一个人下毒在泡面,一个人下毒在茶杯。”
“两个人都碰巧选择了同一种毒物吗?”我摇摇头,“这种可能性太小了。而且现场发现的胶头滴管只有一支。”
林子麒没有反驳,于是我继续说下去。
“之后再从‘下毒难易度’上考虑。在我心目中,下毒由易到难的顺序是茶杯—餐具—泡面,因为茶杯没有盖子,而且绝大多数时间就明晃晃地放在桌子上;餐具即便不是杨经理随身携带,打开盖子投毒也比较麻烦;泡面是临时出现的,无法预测也没有过多信息可借鉴,而且应该是始终处于杨经理的监视之下的。当然,这只是大体上来说,因为不同的人下毒机会可能是不均等的。”
书店遥遥在望,我加快了语速。
“对孙会计来说,下毒在茶杯里是非常容易的,因为他在上铺,可以居高临下地把毒液用胶头滴管滴到敞口的茶杯之中。他旁边的另一张上铺是空的,不用担心被发现,而杨经理一直全神贯注地聊微信的话也不会提防他。总之,孙会计的最佳选择是下毒在茶杯里。而赵秘书也有与茶杯独处的机会,如果杨经理去接热水泡面,赵秘书就可以趁机在茶杯中投毒。如果赵秘书是凶手,孙会计就应该确实如他所言睡熟了,因此赵也不担心被发现。
“而下毒在餐具盒里呢,因为我们不知道餐具盒平时被放在哪里、当时又在哪里,所以不好判断难易程度有多大。但是由于这两个人都比较了解杨经理的习惯,而且案发之前还一同吃过饭,所以他们对于餐具盒的了解应该是差不多的,所以在餐具盒里下毒对两个人的难易程度应该也是一样的。
“接下来终于说到了泡面。我倾向于泡面是杨经理在车上买的,因为他们出差一直携带泡面的可能性不大,上车之前又刚吃过了饭,杨本人应该也是临时饿了。就在案发之前列车员推车经过也是一个线索,泡面毕竟是火车上的经典食物。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列车员将泡面交到杨经理手上之前,泡面都应该是安全的。接过泡面之后,杨经理会做什么事情呢?
“显然,拆开外面的包装,揭开盖子,拿出调料包和塑料叉子,或许会倒入调料包,然后就会端着泡面桶去接热水。回来之后,他把钢叉夹在泡面桶上,而这时泡面桶已经被下毒了!因此,下毒就发生在从列车员手中接过泡面到插上钢叉这段时间之间。可是这段时间内,泡面桶几乎一直在杨经理手中,要在泡面中下毒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许有一点点机会,例如调料包恰好在桌上、恰好被撕开了而且杨回来之后恰好又加了调料——那么这时候在调料包中下毒或许能造成泡面桶里有毒的效果。但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因为当杨经理离开后,无论孙会计还是赵秘书都有一个更好的投毒选择——茶杯。”
我在最后一个十字路口前站住,喝了一口水润润嗓子。
“综上所述,一个理性的凶手会选择仅仅在一个地方下毒,而当在不同地方下毒成功率相差无几的时候,一个理性的凶手会选择在最容易的地方下毒。现在的局面是,泡面桶里被凶手直接下了毒。这就意味着,对于这个凶手来说最容易下毒的地方是泡面桶。可是我们之前论证过,对孙赵二人来说,最容易下毒的地方都是茶杯,泡面桶反而是最困难的地方。那么第三个重要结论就是,孙赵二人都不是凶手!
林子麒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惊讶的表情:“那个列车员!可是——”
“不要急。既然孙赵都不是凶手,那么他们的证词都可以采信了。二人证词的矛盾之处是,孙会计声称自己听见了手推车经过的声音和人说话的声音,赵秘书声称自己听见了手推车经过的声音和孙秘书的鼾声,所以按照赵秘书的证词,孙会计当时是睡着的,听不见手推车的声音。既然二人的证词都是真的,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了。”
“手推车经过了两次。”林子麒叹了口气。
“是的,孙会计除了手推车的声音之外还听见了说话声,我推测这是第一次,因为购买泡面的杨经理必然和列车员有交流,而这一次赵秘书是没有醒的。赵秘书听见的是第二次声音,当时听见孙会计在打鼾,这也没有问题,因为孙表示自己听到车声后又睡着了,由于过于疲劳,第二次车声没能吵醒他。可是,这趟车上供应食品的手推车从车头到车尾只走一次,不可能两次经过他们的包厢。那么只有一个解释:两个人听见的两次车声之间,手推车一直停在他们的包厢。这段时间列车员干什么去了呢?考虑到杨经理刚刚买了泡面,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列车员去帮杨经理接了热水来泡面。
我们已经站在书店门前,我决定把话一起讲完。
“这样,就满足了之前推理出的凶手特征‘对他来说最容易下毒的地方是泡面桶’。列车员在热水机处注水的时候,很轻松地把毒液滴了进去。由于整趟车车窗是封闭的,他就把胶头滴管随手丢在了垃圾桶里,反正单凭这个也怀疑不到他头上。对了,他还有一个天然优势,列车员可以非常自然地戴着手套而不引起怀疑,从而不留下指纹。逆向验证的话逻辑也是可以自洽的:最初下毒在泡面桶里,叉子因为夹泡面盖子被‘污染’,筷子因为用来吃面被‘污染’,茶杯因为死者在临死之前某个时刻喝水被‘污染’……而最初下毒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没法解释叉子两个齿有毒这一怪异现象。所以这才叫中国叉子之谜。”
我推开门走进书店,林子麒在后面拉住我。
“等一下!可是列车员怎么会知道他坐哪趟车啊?怎么做到提前计划的?动机又是什么?”
“这个嘛,”我走到一排书架前,林子麒追上我,“可能是在他们公司内部有眼线吧,另外可能杨经理他们经常坐这趟车,列车员一直随身带着毒药准备着。杨来买泡面肯定是意外事件,按列车员本来的计划,估计是趁他们都睡着了溜进包厢,在茶杯里下毒之类的吧。至于动机我就更不知道了啊!可是按照已知的线索,列车员是凶手就是唯一符合逻辑的结论。
“你这不还是没有证据!这不还是后期奎因问题!”
“所以说安乐椅侦探就是好,不需要事前的证据,只需要事后的验证。另外,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后期奎因问题。”我从书架上拿起一份报纸塞给他,“看第二版头条,今天早上列车员被捕了。”

(完)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20-3-5 16:10:13 发帖际遇
感谢所有答题者的捧场!本题改编自五年前的一篇同名旧作。那篇文原属李律师系列(如果还有人记得的话2333),以现在的眼光看一无是处,唯其中的逻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思虑再三,还是将其归为新系列故事线中,但写成小说显得单薄,于是改编成这篇谜题,以襄西(瓜)楼(神)杯盛举。其实本题可以视为我长篇推理谜题的处女作,在原有逻辑框架上尝试了一些新的理念,尚有很多不成熟。作为谜题界的一名小学生,到与不到之处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同时请大家不吝斧正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20-3-5 17:45:27 | 来自小霸王手机
这一题应当是冠军。
大概是二十五题中最符合逻辑流气质的题目,整体逻辑相当严密,一个结论的推导往往经过大量步骤的推理分析。逻辑链本身不算太长,凶手也不算太意料之外,然而每一环几乎是穷举式的推演充满了奎因味。
很多东西可能凭直觉就能猜到,而艺术君用一种更为系统且严谨的方式将直觉论证为现实。其中穿插的小伏线也有锦上添花的效果,部分推理点的严谨程度超过麻耶雄嵩。
很喜欢列车员停下来帮死者泡面这个推论的推理过程,算得上简洁有力。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20-3-6 21:36:56 | 2020-3-6 21:38编辑 | 发自安卓客户端
之前考虑过两次声音都是真实的可能,以为是是列车员来回叫卖了两次,有个时间差所以醒来的上铺又睡过去打鼾,没想到居然是去接水死者太心大了
不愧是艺术菌,佩服~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20-4-3 23:56:48 | 发自安卓客户端
想问作者几个问题?
1.叉子两个头沾到毒物,进入嘴里之后为什么就会扩散到其他两个头上?难道嘴里的空气也会扩散毒物吗?还是说嘴里是浸满口水的?更何况,一般人咀嚼食物都不会碰到叉子吧
2.为什么在筷子上下毒说不通呢?既然你提到了叉子被拿出来,那我就来反驳一下解谜篇里的观点。死者认为叉子和筷子吃饭的时候都用得到≠死前一定用到了。假如凶手同时在叉子和筷子上下了毒,死者吃这顿饭认为这两样都要用所以拿了出来,最后却因为一些预知不到的情况没用上叉子,这为什么不行?
3.凶手不在最方便的地方下毒是为了嫁祸,如何排除?既然提出了后期奎因问题,不解决的话就会给读者留下反驳空间。
4.凶手未在多处地方下毒的地方没有硬核逻辑支撑。仅仅因为效益低而不干的逻辑过于片面。人的心理属于不可推范畴,无论怎么样都不能用逻辑完完全全复盘,总会存在个例
5.想问一问作者生活中有没有体验过这样的情况。叉一样食物叉歪了,导致叉子两个齿露出食物外面,两个齿留在食物里面。然后你再拿食物去蘸固体酱料,那么到最后沾上酱料的肯定是两个露在外面的齿和食物表面。所以 假如固体酱料有毒,那么会沾上毒物的也只有两个齿,这种情况如何排除?
逻辑流讲求的是面面俱到,我提到的后几种情况虽然比较极端,但只要从逻辑上排除不掉,那就不能说是唯一解。望作者能给出解答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20-4-4 11:51:21 | 来自小霸王手机
很精彩的逻辑流,我还看过一篇《音乐教室之谜》,和你这篇水平相当,推荐欣赏。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36:29 | 2020-11-21 10:38编辑
很棒的一道题,逻辑流排线值得学习
返回版块
12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