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0-2-20 00:22:30 | 2020-2-20 00:24编辑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豆瓣亦发过同评)
总起——这本书,好在古风、伏线、心理刻画,坏在古风、伏线、心理刻画。看似矛盾,其实一体。

本篇有推理内核泄底及部分情节泄底,未读者读至此处若不愿影响阅读体验,最好不看本评。

谈谈这本书的好与坏,当然,先谈坏,再说好:

1.写古风不是坏事,但是本书写得不算真。不谈与明清古白话小说比较,便是与金庸相比,亦少了些许古香,可能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描写尚比本书细节许多。细细读来有不舒服的地方在,如参观房家大宅的时候,作者是如此描写的:

说起这宅子,果然不俗,亭台楼阁,处处洋溢着古韵。可惜走得慌忙,来不及欣赏,七拐八拐终于来到花园僻静处

作者在赶路途中以“走得慌忙”之类的名由一笔带过了关于房宅的场面描写,直接把场景切到了开始谈话的内庭,固然这种写法十分讨巧,一来避免了对于唐朝传统建筑园林知识的不足(若是硬写反倒易被人挑刺),二来可以节省笔墨去强调与推理有关的内容,突出重点,然而遗憾之处也随之出现。

从情节结构上看,这样的写法会给读者带来一种突兀感,就好像大部分文学作品中,人物、建筑出场强调一个蓄势,水浒中每一位好汉都有个定场诗式的介绍,一来突出人物形象,二来读者会分明感觉到“这是个重要人物”;麻耶雄嵩在写《有翼之暗》时,对苍鸦城内部的陈设装饰也有读来趣味盎然的刻画。而本书讲到唐朝名相房玄龄后人的宅邸这样重要的关节少了这一步,未免有尝菜少盐之感;从文学性上来看,多一点所谓的炫学不是坏处,而且描写得越精微越是能带给人一种真实感,这一点在读苗棣先生《赤龙》时深有体会。我个人比较提倡推理文学不要仅限于推理,应当把所有衡量小说好坏的因素都考虑在内。

除了这一典型细节,还有其他地方读来感觉不妥。譬如人物的地位之差带来的语言、行为、思想差别似乎没有体现得太明显,当然,这也是大部分古风小说的通病,现在社会基本平等,要想完全重塑那种阶级感不太可能;再譬如很多地方有刻意营造古意之嫌,像描写离春的神色时形容词似乎有些重复,且略有点处处心机的不喜,直到尾声之前的离春形象一直没在心里立起来。再比方说,红羽说:“ 夫人随意闲逛着,不知不觉走到了满楼红袖的地界。”一句读来总是别扭,晚唐韦庄有“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一句,但那也不是比喻青楼女子啊,总感觉有些古怪,也可能是我矫情。

因为自己也创作过类似古风作品,知道写出满意的历史味有多不容易,故而可以明白作者的不足。当然,可能作者也是有意为之,好把读者的思考重心全盘压在推理部分上。我无权评价。

2.写伏线流当然是好事,我一直认定能伏线量是衡量推理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准。不会伏线的作家可能干巴巴扯一堆调查访问的内容,但是会伏线者必然将其中精要隐藏在看似日常的谈话中。读本书时,时常有种在读阿婆作品的错觉,大抵是因为都出自女性之手,且隐约能感觉到伏线。如以上满楼红袖一句,读时很明显察觉到了异常,这种细微的异常可以说是找伏线的方法之一,但是窃以为真正高明的伏线绝不会让人有异常之感。

那么为什么说本篇的伏线有其坏处呢?在我看来,在推理核心的组成中,伏线算是“宾”的角色,也可称为背景,就好像素描像为了凸显其亮部而打上的一层暗边,一部优秀的推理作品应该有不输伏线的内核,大山诚一郎的作品大多做到了这方面的平衡。虽说如此,但也有伏线震撼性极强的作品,读完后只记得伏线的,如泡坂妻夫《十一张牌》,达到这种水平的伏线流其实也可以适当放弃其他要素。

本篇则确实有点喧宾夺主的意味,个人认为除了伏线的最大亮点也就是身份的替换这一条,诡计不新,在体悟到作者刻意不让兰儿与封乘云见面这一点时就有点疑惑,但是当时也没有深入去想。但是这个诡计在全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它交代得更多是动机而非锁定凶手的条件,它既没有导向某个逻辑推论,也没有指向更深一步的诡计。诚然,诡计很精巧,但是只能算锦上添花,尽管它属于“主”,但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依然不能掩盖推理整体平淡的事实。

本篇的伏线量可以说相当惊人,然而质量亦有高低。许多伏线是在语意、称谓上做文章,如“娘子”这一伏线尽管阅读时毫无疑问感,但就算揭开了伏线依然没有什么触动,更多谈的是心理的东西,说不定娘子就是他们之间的爱称呢?譬如晋代王戎的妻子称他为卿,本身不合礼数,但夫妻两人却享受这样的不拘小节。这样的伏线,颇有点软的感觉,比起《独眼少女》的伏线质量差了许多。而且伏线手法有点单一,不具备震撼性。

若说没有强悍的诡计,那么逻辑呢?若如麻耶雄嵩《向西急行》一样有庞大的逻辑链支撑,解答依然稳固而出色。但可能作者把精力都花在了埋伏线上,抽出伏线后的逻辑链其实不甚深入。伏线往往指向一个单结论,也没有很多伏线组合于一处揭开一个重要条件这样的。

3.对人物的心理刻画颇为重要,这一点不假,在阿婆的大部分作品中我都享受着品味人物内心的愉悦感。本篇基本靠对话和心理刻画推进情节,读来却不怎么枯燥,实在难得。在解答中,关于红羽误判玉蝶当夜秉烛对着妆匣看是因珍珠的失去而感伤,此点的反转让人小小惊喜一把,而且这一点也成为后续锁定凶手的必备要素。然而心理方面的误导实在有点多,以至于这锁定凶手的必备条件在我读来有些不稳。心证与逻辑掺杂,若是读者注意到这一伏线,也未必能想到她在半夜里才打算卸妆。

再譬如对于真凶的心理描写环节,其实感觉不到杀意。而本书的核心环节锁定凶手其实是与动机有密不可分关系的(不像一些作品完全靠逻辑和诡计锁定,能满足以上条件/完成这一诡计者仅此一人,这样的话随便扯动机都无所谓了),读解答时有些费解。

关于为什么女尸在井边而不在井中,在推理时更多也并非实证,而是运用物证。凶手当时有多恐惧鬼读者是完全无法猜测的,也无法确认他是否当夜会不会克服了恐惧,再回去一趟继续把尸体抛下水。

本书中类似例子较多,不是不认可结论,而是有点玄。有点自圆其说的感觉。这样的写法不是个人不喜,连城三纪彦似乎也有用过类似的心理误导,但是他往往有一个强悍的动机支撑,且多为短篇,不要求太多连锁的逻辑推导,故而读来又是另一种喜悦。

接下来谈谈本书的好。

1.古风推理,是我个人非常爱读的推理类型,哪怕推理味不是那么重。古风推理比起推理,更强调的是故事本身的趣味,就如我阅读童话改编类推理时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写出好故事。本篇的故事本身是吸引人的,无论是侦探的人设还是装神弄鬼来揭晓解答这样一个设置,更可贵的是本篇的动机实则是在古代背景下才具有极高合理性的。(赘婿在现代虽有,但是地位差别也没多大,当中有心理变态者乃本性恶也)

2.伏线流,本书作者伏线功底相当深厚,最喜欢的反倒是“将”字的伏线,一来这个伏线极其隐蔽极其自然,二来增添了点古代文人玩文字游戏的趣意。在写作时要塞入大量的伏线,决定了作家在构思每一章节时都要有严谨至极的规划。相比之下,很多卖诡计的作品不管伏线的,事实上全篇除了2万字的内核其他都可以灌水。伏线流作家由于一时半会儿没有想出惊人诡计的头脑,只能靠巧思来弥补。这可以说是公平的。

3.心理描写。回到动机,一般来说解释凶手动机这个环节我个人感觉是最能体现心理描写的自然与否,连城三纪彦大部分动机或行为目的揭露之后都会有理所当然之感,当中最惊艳莫过于《菖蒲之舟》。本书的动机在解释之初是有点不服的,但后续的解说逐渐将这种不适补全,到现在也基本能接受,可以说是作者文字的力量。作者很善于使用心理描写,这也为她的伏线增添了手段。

综上,若要评价,本书在国推中依然算是上乘之作。豆瓣8分我觉得不低不高,个人会给4.5分,撇去对国推的支持不谈,对本书的评价大抵比《独眼少女》低半档。

谈完了评价,从学写伏线流小说来看,本书应该算是一部不错的范本。

伏线技巧上个人认为大抵有三个档次

最低的一档即鱼龙混杂型,在无用线索中穿插有用线索,譬如许多日常之谜都爱玩的:在报纸上看见三四个新闻,然后荡开一笔去写推理好似这些新闻只是调剂,最后揭晓其实当下在推理的日常之谜与当中某桩新闻有关。

中等类型大概是在常识盲区处伏线,简而言之,A这件事非常正常,在大部分场合下都会觉得合理至极,但是在案件中的特定B场景里却很有毛病。其实也就是将设定搬到了生活中。

譬如一个人身上有相机,这是再自然不过,然而你若无意中言及他其实刚采风回来,则让人疑惑胶卷在何处。

最上等一种,也是最具震撼性的一种,即分散性伏线。一个结论的导出很多时候需要三到四个线索,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作家将其安插在文章的各个角落,若是单独列一章出来,这些文字都急在一页,则读者阅读时很容易联系,但若是分散到十几万字中,每个线索均相隔两三万字,则地雷被发现的风险大大降低,到结尾时狂气回收,则气势如虹,令人惊叹、

本书中第三种伏线较少,大部分还是第一和第二种,如”满楼红袖“一例便可归入第二类伏线,但本身贵妇闯入烟柳之地就很容易使人怀疑,这个伏线窃以为不好。

很少写长评,如文字有不当之处,多多指教。谢阅。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1人评分
英镑 +5
7
| 发表于 2020-2-20 01: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天一色对人物的刻画和心理描写真的是一绝。国内很多推理作家就是在人物塑造上很“烂”,很多跟提线木偶一样纯为了诡计服务
| 发表于 2020-3-24 11:36:57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先去看了书,还是先看楼神的书评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21-10-27 09:01:43 | 来自小霸王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创作手法而言,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古典小说中也早已有极为成功的创作。而且是世界领先的,那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采用的是先搭骨架,再添血肉的创作手法,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倒叙式的创作,类似的进击的巨人也是类似的创作。
但是这种手法也有相当大的创作难度,对于作者的全局控制能力要求极高,稍微一个不留神就会留下漏洞,即使是红楼梦增删十载也没有完成。
最后还是有多处诗词,小章节没改完。
就乱神馆记来说,觉得成功的的地方在于创作了一个形象立体且丰满的离春,就历史风貌而言,作者感觉多少有些偷懒了。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