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万|回复: 13

[知识科普] 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18-11-18 21:58:26 | 发自安卓客户端
【注意】:文章编写通过百度、知乎、搜狗问问查阅资料,真实准确。

“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由法国著名的刑事侦查学家、司法鉴定学家和警察技术实验室的先驱埃德蒙.洛卡德(Edmond Locard)于20世纪初撰写的《刑事侦查的方法》一书中提出。洛卡德认为,犯罪行为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物质交换的过程,犯罪行为人作为一个物质实体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总是跟各种各样的其他物质实体发生接触;因此,犯罪案件中物质交换是广泛存在的,是犯罪行为的共生体,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简单来说,就是但凡两个物体发生接触,必将产生物质转移现象,会带走一些东西也会留下一些东西。


“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看似简单的背后,其实蕴含着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惯性、吸附、蒸发等大量的原理和现象,还包括化学上的发光、发热、变色等等的反应模式(比如爆炸现场),并始终坚持着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观点,上述基础学科的支撑保证了“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的普遍适用性和科学性,这也是该原理被后世的犯罪侦查部门奉为圭臬的原因所在。

在刑事侦查工作中,就指纹而言有加层指纹和减层指纹的区分(可以简单的把加层指纹理解为从手上遗留了其他物质而生成的指纹,把减层指纹理解为其他物质被手指粘附带走而生成的指纹)。在一个杀人现场里,衣柜的把手上遗留有血手印,这个加层指纹证明了有个手上沾附血迹的人触碰过这个把手;而在另一个原本人员流动并不频繁的盗窃现场,到处都是厚厚的积灰,唯独在抽屉的拉手上有一个新鲜的减层指纹,这个减层指纹就能够证明近期有人触碰过这个抽屉,进而结合现场整体情况分析案件性质。

以上的例子都是较为显见的物质交换的产物,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洛卡德所处的年代无法发现的微量物证也可以被发现和识别开来,比如立体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应用,使得肉眼难于观察到的毛发纤维、爆炸残留物粉尘、玻璃雨(玻璃遇到撞击碎裂后,玻璃纤维会朝着力的方向散布出去,并可能遗留在棍棒、弹头等破坏物的表面)等微量物证得以被发现,而同位素检验技术的应用又可以使看起来色泽都一样的两份鞋底土壤能够被鉴别出来以证明该人到过的区域。至于如何分析物质交换后所形成的的各种现场信息,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予展开。

尽管“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从认知的角度来说,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并非所有的物质交换产物都能被发现和收集到,所以日本的刑事侦查界素有“现场百回”之说(针对侦查态度),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侦查工作的现代化(针对侦查技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图片或附件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学院

发表于 2018-11-18 22:08:16 | 发自安卓客户端
谢谢楼主科普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8-11-18 22:40:19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原来专业名词这么叫。
谢谢科普。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8-11-19 10:39:14 | 发自安卓客户端
为什么我书上写的是洛卡尔物质交换定律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8-11-20 18:15:55 | 发自安卓客户端
第一次知道,长见识了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