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7:47:30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7.12】读完了卡尔的《菲尔博士率众前来》。九篇小说中前八篇是不可能犯罪小说,最后一篇《暗箱》是一篇难得一见的历史推理小说。《暗箱》的故事扣人心弦,还包含致敬,不过要对欧美政治历史有一定了解才会看得更有趣。其余作品中囊括不可能射杀、不可能消失、广义(无足迹的沙地)密室和数个传统密室,大多属中上水平。卡尔谋篇布局的才能由于篇幅短小多少受了点限制,但很多故事气氛的渲染与人物的刻画都很出色。其中《哥布林森林中的木屋》是公认的密室短篇神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图片或附件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学院

| 发表于 2018-7-12 18:18:46 | 来自小霸王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君博览群书,我等佩服;艺术君分享自己的读书小心得,我等可以从中学习。艺术君这个假期过得想必很充实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18-7-12 19:47:35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一本书吧,很有名,叫做《雪人》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18-7-12 21:14:12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
|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21:47:57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7.12】开始读青崎有吾的《敲响密室之门》。这样一来,我就要集齐三个“日本奎因”了啊哈哈哈哈
(青崎有吾、有栖川有栖、法月纶太郎)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楼主| 发表于 2018-7-13 22:22:32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7.13】继续读《敲响密室之门》。第一篇也就是标题作的密室诡计,我以前想到过一个类似的,不过远不如青崎的精巧。
第二篇《头发变短的尸体》,和绫辻行人的《尸体长发之谜》相映成趣……这里应该读作“chang”,印象中还读过一篇国产悬疑小说叫《长出头发的女尸》,因缺斯挺
这几天练科二天天被教练吼,心情不大好,书看得也少了(_)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3:07:14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7.14】买的笔墨纸陆续到货,这个月的手又得剁了……想看我试笔墨请移步练字帖,言归正传,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推理小说中的文化差异。
首先不仅推理小说,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都存在这种现象。由于文化、地域的差异,我们对作家笔下的某些事物难免一头雾水。多数情况下它们是故事中的道具、背景之类细枝末节,并不会影响到整体阅读感受。不过对于侦探推理小说,尤其是以公平性著称的奎因流来说,这些细枝末节往往也非常关键。举例来说,虹吸瓶在很多欧美侦探小说中都有出现,但对于国人(尤其未成年人)来说,多数家庭不会自制咖啡和葡萄酒,因此接触虹吸瓶的机会也不多。所以卡尔的某部作品中利用虹吸瓶(甚至还要分辨其不同种类)制造的诡计就容易让我们不明就里。奎因的《中国橘子之谜》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文化差异的鸿沟,读者难以get到最关键线索的妙处。而最尴尬的是,对这种差异没法提前给出注释,否则就会泄底。
私以为,保证奎因流的公平,首先就要用最通俗的方式把小说中的线索尽可能讲得清楚明白。这一点上青崎有吾做得很好,很多关键点都会仔细说明,形象又不刻意。虽然标题作在结尾处还是遇到了文化差异现象,也已经瑕不掩瑜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图片或附件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学院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18-7-14 14:06:17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坐等爆照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22:09:59 | 2018-7-15 22:12编辑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7.15】读到《敲响密室之门》的倒数第二个短篇——《十元硬币太少了》。故事中的药子偶然在大街上听到一个男人在打电话,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十元硬币太少了,还得要五个”,我们的侦探于是就这一句话展开了神乎其技的逻辑推理……
与本作如出一辙的是一篇外国推理小说《 步行九英里 》 ,也是一句古怪的话引发侦探的神脑洞……我觉得,这简直可以开创一个流派,暂且叫“一句话推理”好了——侦探手中仅有相当稀少且诡异的线索,由此进行纯粹的推理游戏……记得每次老福登场时对各种细节的一语道破令我们意犹未尽么?这种模式简直就是那些推理的加长剧场版啊!秒被青崎圈粉!
| 楼主| 发表于 2018-7-16 23:07:22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7.16】今天看禇盟老师的《谋杀的魅影》,看到介绍苏格拉夫顿的部分。这位女作家创作出了著名的“字母系列”,从A开始以26个字母为主题,每部作品围绕一个以该字母为首的单词展开。当年(成书于2011)禇盟老师写道:“我们只需要静候‘Z’的问世……”然而今天,苏格拉夫顿已经去世,仅留下“Z”没有创作完成。伟业未竟,可叹。再看书中,大师名字后的括号里还没有卒年。看着那一条空旷的横线,突然很伤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图片或附件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学院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返回版块
1234567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