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590|回复: 18

[知识科普] 数字推理理论及技巧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12-4-7 19:37:59
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基本的运算能力,体现了一个人抽象思维的发展水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之一。所以,几乎所有的智力问题研究专家都把它作为一个人潜在能力测试的标准之一。

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有多种表现形式,因而对其测量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主要从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两个角度来测查应试者的数量关系理解能力和反应速度。

数字推理 就是给你一个数列,但缺少一项,要求你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你认为最合适、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

数字推理题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一、数字特征型

数字特征型数列通常由偶数列、奇数列或质数列等组成,计算反而得不到结果,建议考生在做数字推理题时,先花上几秒时间判断其是否数字特征型数列,再考虑其它,否则陷入苦算中就不划算了。

例题1:

2,22,222,( )

A. 333
B. 444
C. 2222
D. 22222

答案为C。   

例题2:

7,11,19,15,( )

A. 12
B. 18
C. 21
D. 22

答案为C。已知的数字全是由奇数组成,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奇数,呵呵  


二、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1.相邻两数之差固定

例题3:

1,4,7,10,13,( )

A. 14
B. 15
C. 16
D. 17

答案为C。我们很容易从中发现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一个常数3,所以括号中的数字应为16。等差数列是数字推理测验中排列数字的常见规律之一。

2.相邻两数之差递变

后一项减前一项所得的新的数列是一个基本数列,这个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等比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有关。

例题4:

3,4,6,9,( ),18

A. 11
B. 12
C. 13
D. 14

答案为C。仔细观察,本题中的相邻两项之差构成一个等差数列1,2,3,4,5.……,因此很快可以推算出括号内的数字应为13,象这种相邻项之差虽不是一个常数,但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可以把它看作等差数列的变式。  

例题5:

2,3,7,16,( ),57

A. 30
B. 31
C. 32
D. 33

解析:

3-2=1
7-3=4
16-7=9
32-16=16
57-32=25

所以选C。相邻两数构成了平方数列。

3.三级等差数列

例题6:

1,10,31,70,133,( ) --[2005年国家公务员真题A类]

A. 136     
B. 186        
C. 226      
D. 256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三级等差数列。一级做差得到二级数列9,21,39,63,二级做差得到三级数列12,18,24,30,这显然是一个公差为6的等差数列,则三级最后一项应为30,二级最后一项应为93,所以一级最后一项应为133+93=226。


三、等比数列及其变式

1.等比数列之固定值

例题7:

3,9,27,81,()

A. 243
B. 342
C. 433
D. 135

答案为A。这是最基本的一种等比数列。其特点为相邻两项数字之间的商是一个常数。

例题8:

3,11,35,107,()

A. 303
B. 313
C. 323
D. 333

答案为C。这是另一种等比数列。其特点为相邻两项数字之间的商是常数,而且余数也是常数。3×3+2=11,11×3+2=35 35×3+2=107,107×3+2=323

2.等比数列之变式

例题9:

8,8,12,24,60,()

A. 90
B. 120
C. 180
D. 240

答案为C。虽然此题中相邻项的商并不是一个常数,但它们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1,1.5,2,2.5,3,因此答案应为60×3=180,象这种题可视作等比数列的变式。
四、N次方型及其变式

1.平方型之固定值

例题10:

1,4,9,( ),25,36

A. 10
B. 14
C. 20
D. 16

答案为D。这道试题考生一眼就可以看出第二项是2的平方,第三项是3的平方,依此类推,得出第四项为4的平方16。对于这种题,考生应熟练掌握一些数字的平方得数。如:

10的平方=100 11的平方=121 12的平方=144 13的平方=169

14的平方=196 15的平方=225 16的平方=256 17的平方=289

18的平方=324 19的平方=361

=========================================

15的平方=225 25的平方=625 35的平方=1225

45的平方=2025 55的平方=3025 65的平方=4225

75的平方=5625 85的平方=7225 95的平方=9025

2.平方型之变式

例题11:

66,83,102,123,()

A. 144
B. 145
C. 146
D. 147

答案为C。这是一道平方型数列的变式,其规律是8,9,10,11的平方后再加2,因此空格内应为12的平方加2,得146。这种在平方数列的基础上加减乘除一个常数或有规律的数列,可以被看作是平方型数列的变式,考生只要把握了平方规律,问题就可以化繁为简了。

3.立方型之固定值 对于这种题,考生应熟练掌握一些数字的立方得数。如:

1的立方=1 2的立方=8 3的立方=27 4的立方=64 5的立方=125 6的立方=216   

例题12:

1,8,27,()

A. 36
B. 64
C. 72
D. 81

答案为B。解题方法如平方型。

4.立方型之变式

例题13:

0,6,24,60,120,()

A. 186
B. 210
C. 220
D. 226

答案为B。这是一道比较有难度的题目。如果你能想到它是立方型的变式,就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这道题的规律是第一项为1的立方减1,第二项为2的立方减2,第三项为3的立方减3,依此类推,空格处应为6的立方减6,即210。

5.四次方型及其变式 (较少见,例题略) 对于这种题,考生应熟练掌握一些数字的四次方得数。如:

1的四次方=1 2的四次方=16 3的四次方=81 4的四次方=256 5的四次方=625

如果0、15、80、255这四个数放在一起,那我们要找的哪个数是不是就呼之欲出了?


五、两项之和或差等于第三项

例题14:

34,35,69,104,( )

A. 138
B. 139
C. 173
D. 179

答案为C。观察数字的前三项,发现第一项与第二项相加等于第三项,34+35=69,在把这假设在下一数字中检验,35+69=104,得到验证,因此类推,得出答案为173。前几项的和等于后一项是数字排列的一重要规律。


六、两项为一组,其差或商固定

例题15:

9,15,22,28,33,39,55,( )

A. 60
B. 61
C. 62
D. 63

答案为B。通过观察,我们发现,15-9=6,28-22=6,39-33=6。除此之外,没有其它规律符合。


七、隔次数列

又称为双重数列,奇数项为一组,偶数项为一组

例题16:

257,178,259,173,261,168,263,()

A. 275
B. 178
C. 164
D. 163

答案为D。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奇数项数值均为大数,而偶数项都是小数。可以判断,这是两列数列交替排列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排列方式。在这类题目中,规律不能在邻项中寻找,而必须在隔项中寻找,我们可以看到,奇数项是一个等差数列,偶数项也是一个等差数列,因此不难发现空格处即偶数项的第四项,应为163。也有一些题目中的两个数列是按不同的规律排列的,考生如果能判断出这是多组数列交替排列在一起的数列,就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例题17:

19,-15,34,-49,()

A. -82
B. 82
C. -83
D. 83

答案为D。通过观察,我们发现,19+|-15|=34,|-15|+34=49,所以34+|-49|=83,再考虑相邻两数正负间隔,所以答案应为D。
本主题帖为【历史主题】,仅楼主发布内容可以浏览。
发表于 2012-4-7 20:16:58
这个用处很大 因为大多数题我都答不上来……
发表于 2012-4-8 12:32:04
必须马克,感谢LZ

[发帖际遇]:  采花在贝克街上开了一家推理书店,赚取英镑4镑.
发表于 2012-4-24 13:15:59
谢谢楼主!因为我数字推理非常的差。。。
发表于 2012-8-1 11:48:01
小学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做这样的题,可是我从没答上来过,后来,那个老师就崩溃了,我们就解放了。
呃······现在看这些······有点心理阴影

[发帖际遇]:  宁馨儿突然穿越到福尔摩斯面前,差点吓死老福,罚款英镑3镑
发表于 2012-11-30 00:05:57
感谢分享,
要破解这类题目,观察力似乎也很重要。
平时就要多练习阿

[发帖际遇]:  柯南来学院参观,让洛宇做导游,赚到小费英镑4镑.
发表于 2012-11-30 13:04:51
作为一个(我也不知道该说啥),表示从来就不喜欢这种东西..
发表于 2012-12-2 19:58:09
这个啊····我记得学数学时有过类似的题,是找规律的题,这个比我们学的那复杂·····
发表于 2013-4-5 14:46:31
数列。。。 刚教这玩意
发表于 2013-4-8 22:21:30
楼主收集的太全面了,我除了高中的等差,等比后就都没记了
返回版块
12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