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人们常说的“死后的症状”更准确地称为尸体现象或死后改变。这些是生命活动停止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作用下,尸体发生的一系列规律性形态学变化。它们是法医判断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尸体位置是否变动、有无移尸等关键问题的重要依据。
尸体现象按发生时间和发展特点,可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两大类:
一、 早期尸体现象 (通常在死后24小时内出现并发展)
1. 超生反应:指机体死亡后,某些组织、器官或细胞在短时间内仍保留微弱生命活动能力,对刺激产生反应的现象。
表现:
骨骼肌超生反应:机械刺激(如打击)可引起肌肉收缩隆起(如隆起试验);电刺激可引起肌肉收缩。 | 瞳孔超生反应:死后短时间内,滴入扩瞳药(如阿托品)可使瞳孔散大;滴入缩瞳药(如毛果芸香碱)可使瞳孔缩小(反应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 汗腺超生反应:注射肾上腺素后,汗腺仍可分泌汗液。 |
法医学意义:辅助判断死亡时间(死后不久),证明死后损伤是生前还是死后形成(如肌肉收缩反应)。
2. 肌肉松弛:指死亡发生后,肌肉张力消失,肢体变软的现象。是最早出现的尸体现象。
表现:瞳孔散大、眼微睁、口微开、下颌下垂、肢体关节易屈曲、括约肌松弛导致大小便失禁或精液排出、皮肤失去弹性、受压部位变形。
法医学意义:可能造成死后受压部位形成类似压痕的印痕;需与生前损伤、疾病状态区分。
3. 尸冷:指死后体内产热停止,而散热继续,尸体温度逐渐降至环境温度的现象。
一般规律:通常呈S型曲线下降。初期下降较快,后期变慢。受环境温度、湿度、通风、衣着、尸体胖瘦、年龄、死因(如高热疾病、冻死)等多种因素影响。
测量部位:直肠或肝脏温度相对准确。
法医学意义:推断死亡时间的重要指标之一(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4. 尸斑:指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液因重力作用坠积于尸体低下部位未受压的血管内,使该处皮肤呈现有色的斑痕。
分期:
①坠积期 (1-12小时):尸斑指压可褪色;翻动尸体,原尸斑可消失,新低下部位会形成新尸斑。
②扩散期 (12-24小时):组织液因重力下坠,透过血管壁渗入血管内,促进溶血并与血浆混合,向血管外组织扩散。指压稍褪色,翻动尸体原尸斑不易完全消失,新部位可形成浅淡尸斑。
③浸润期 (>24小时):被血红蛋白染色的液体浸润到组织间隙和细胞内。指压不褪色,翻动尸体原尸斑不消失,新部位不形成尸斑。
颜色:通常为暗紫红色。特殊死因可呈不同颜色:
一氧化碳中毒:樱桃红色 | 氰化物中毒:鲜红色 | 亚硝酸盐或氯酸钾中毒:灰褐色或暗褐色 | 冻死:鲜红色(氧合血红蛋白不易解离) |
法医学意义:①确认死亡 | ②推断死亡时间(根据分期) | ③推测死因(特殊颜色) | ④判断尸体位置是否变动(尸斑分布与尸体姿势是否相符?有无二次尸斑?) | ⑤反映压迫物形态(受压部位无尸斑,可反映腰带、绳索、衣物皱褶等形态)。 |
5. 尸僵:定义:指死后肌肉先行松弛,随后逐渐僵硬强直,关节固定的现象。是ATP耗竭、肌浆网钙泵失效、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不可逆结合的结果。
出现顺序:通常为下行顺序:下颌关节→颈部肌肉→上肢→下肢(“下行型”多见)。少数为上行型(如破伤风、士的宁中毒者)。
时间:
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 | 12-16小时达高峰 | 持续24-48小时后开始缓解 | 3-7天完全缓解 |
影响因素:环境温度高发展快;肌肉发达者明显;痉挛性疾病、能量消耗大者出现早。
法医学意义:①确认死亡 | ②推断死亡时间(根据发生、发展、缓解程度)。 | ③判断死亡时姿势和状态(尸僵固定了死亡瞬间的姿势)。 | ④判断尸体是否被移动(尸僵形成后强行破坏,不易再形成)。 | ⑤特殊表现:心肌和平滑肌也会僵硬(心肌僵硬导致“石头心”,影响心脏血液排空状态判断)。 |
6. 局部干燥:指尸体表面水分蒸发,尤其在湿润黏膜和皮肤薄嫩部位形成皮革样化(羊皮纸样化)。部位通常有眼结膜、口唇、阴囊/大阴唇、婴儿颈前皮肤、皮肤擦伤处。具体表现为黄褐色或深褐色,质地变硬。
7. 自溶:指死后组织细胞受自身释放的酶(如溶酶体酶)作用而溶解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器官变软、浑浊、结构模糊(胰腺、肾上腺、胃最先最明显)。影响与死亡原因、环境温度有关。
二、 晚期尸体现象 (通常在死后24小时或更长时间出现)
1. 破坏型尸体现象:
①腐败:通常指死后机体蛋白质在细菌(主要来自肠道)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有机物、无机物和腐败气体的过程。
表现:
尸臭:腐败气体(硫化氢、氨、甲烷等)产生。 | 尸绿:腐败气体中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硫化血红蛋白,透过皮肤呈现污绿色(通常始于右下腹)。 | 腐败静脉网:皮下静脉因充满腐败血液而呈暗红色或污绿色树枝状条纹。 | 腐败气泡和水泡:组织内腐败气体形成气泡,使表皮隆起形成水泡,内含血性液体。 | 巨人观:全身软组织充满腐败气体,致尸体膨胀变形(头面部肿大、眼球突出、口唇外翻、舌头伸出、胸腹隆起、阴囊/阴茎膨大、皮肤污绿或发黑、表皮易脱落)。 | 死后呕吐/口鼻血性液体流出:腹腔内腐败气体压迫胃肠内容物反流;肺内腐败血液被气体挤压流出。 | 肛门、子宫、阴道脱垂:腹腔内高压所致。 | 毛发、指甲脱落:后期现象。 | 白骨化:软组织完全腐败消失,仅剩骨骼(时间受环境影响差异巨大)。 |
法医学意义:①确认死亡 | ②推断死亡时间(根据腐败发展程度) | ③影响死因判断**(破坏生前损伤和病变) | ④影响个体识别(需借助骨骼、牙齿、DNA等) | ⑤腐败气泡/水泡易误认为烫伤/烧伤 | ⑥霉尸:潮湿环境尸体表面滋生霉菌(白色或灰绿色斑点、菌丝)。 | ⑦白骨化:软组织完全腐败消失,仅剩骨骼、毛发、指甲等。时间长短取决于环境(土中数年,暴露空气中较快,水中较慢)。 |
2. 保存型尸体现象:
①干尸:指尸体在干燥、通风良好的高温环境或埋于疏松干燥土壤中,水分迅速蒸发,腐败停止,尸体干燥缩小、变硬的现象。
表现:皮肤皮革样化,呈黑褐色,质硬,内脏干瘪缩小,重量减轻。
②尸蜡:指尸体长期浸在富含钙镁离子的水中或埋在湿土中,腐败进展缓慢,脂肪组织皂化(碱土金属离子与脂肪酸结合)和氢化,形成灰白色或黄白色蜡样物质的现象。表现为首先见于脂肪丰富部位(面部、臀部、女性乳房),触之滑腻,可压陷,有臭气。可保存部分生前损伤。
③泥炭鞣尸:指尸体埋于酸性泥炭沼泽中,鞣酸等物质渗入皮肤,抑制腐败菌,使皮肤鞣化,骨骼脱钙变软的现象。表现为皮肤暗褐色致密,内脏缩小,骨骼脱钙变软如软骨,可随意弯曲。
3. 动物昆虫破坏:定义:尸体被蝇类、蚂蚁、蟑螂、鼠类、犬类、鸟类、水中生物等啃食破坏。
表现:
蝇类:产卵孵化成蛆虫啃食软组织,形成特征性孔洞(蝇蛆蛀蚀)。 | 蚂蚁:啃食表皮,形成表皮剥脱,易误认为擦伤。 | 鼠类:啃食突出部位(耳廓、鼻尖、口唇、手指、脚趾)。 | 水中生物:鱼虾蟹等啃食软组织。 |
法医学意义:
干扰尸体检查:破坏损伤、病变形态,影响死因判断。 | 推断死亡时间:根据昆虫生活史(如蝇蛆长度、发育阶段)推算。 | 推断死亡地点和环境:根据昆虫种类分布。 | 判断死后移尸:尸体上的昆虫种类与环境是否符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