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发表于 2010-9-8 18: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名偵探小品 于 2010-9-8 18:34 编辑

这是真人真事哦。
我个人觉得推理的确是在生活的各方各面,只是没怎么接触过推理小说的人或者接触不多的人会觉得推理好像只能用在杀人案之类的事情上。

推理小说的分类中有一种是日常推理,一般不涉及凶杀案,但是却别有一种滋味。
现在那些人肉搜索其实也是利用了推理,只是我不怎么赞成人肉搜索这种事,隐私被破坏的很严重。

套用一下新潮的陈词滥调,“这可能是史上最受关注的一个鞋架”。
   
    不久前,一个网友在某购物网站上买了它,然后“晒单”,就是把购买过程发上网,并贴出鞋架照片。仅仅凭着这些极有限的信息,网民们搞起了集体“人肉搜索”,最终竟然精确定位了买主——一名女记者。不仅找到并公布了她的姓名、职业、工作单位,“好事者”还煞有介事地推理出买家的性格爱好,甚至连她与谁同租住房都作了判断……
   
    众多“民间福尔摩斯”展露了一回身手,但让我们不禁对自己的“网络隐私”生出疑虑。
   
集体推理还是窥探?
   
    8月18日,鞋架的买家发帖,与大家分享购物体验:“真的很不错哦,第一天晚上下单,第二天下午就打电话说送货。更满意的是送货员,第一次送货我没在北京,3天后中午到家打了电话,下午就送到了,赞一个!”
   
    买家说,收货后,她自己装好了鞋架,并将从收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拍了照,一共上传10张。
   
    这条“晒单”帖在随后几天,引发了网友们的一连串推理“接龙”——
   
    有人说,从照片上看,摆放鞋架的房间是老式水磨石地面,买家应该是租的房,在北京四环外。
   
    因为鞋架上球鞋较多,有人判断:买家是个体育迷。
   
    由于鞋架很快就组装好了,有人猜测:买家身手麻利,甚至可能是体院毕业的。
   
    根据鞋子的大小,有人判断:买家身高1米75;另有跟帖说,有些鞋子尺码大,屋里应该住着男性。
   
    观察力强的,根据鞋架上的3双拖鞋判断,屋里住着2女1男,因此很可能是刚毕业的学生合租住处。更厉害的是,有网友说,买家收货时不在北京,应经常出差,可能是记者。
   
    最终,有人找到了这个买家的实名微博,里面“赫然”也贴着那个鞋架的照片,于是一切都清楚了:买家的确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不久,目前供职于一家电视台的体育频道,在北京租房住。
   
    至发稿时,售出鞋架的那家购物网站里,买家已把她所有的帖子和评论都删除了。显然,对这种“集体推理”引发的“集体窥探”,她用删帖表达了不满。但她无法删除其他网上论坛的转帖,百度一下“鞋架人肉”,能找到近20页文字。
   
蛛丝马迹到处都是?
   
    如果今天你还相信“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那只能说你不够了解互联网,并高估了虚拟世界的隐私屏障。
   
    “民间福尔摩斯”们最终“断案”成功,靠的是这名女记者  独  特  的  网  名ID:ice*******2。无论在购物网站、博客还是论坛,她都用这个ID注册。将这串字母+数字作为关键词搜索,一切都迎刃而解。
   
    为凸显个性,拥有一个独特的ID是许多网友的共同选择。殊不知,越独特、重复越少的网名,越容易被搜索定位。但网名还只是“破案”的线索,它要串起“项链”,“珍珠”来自你的网络活动。
   
    当你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网上就会留下许多脚印——帖子、博客、书评、影评……如不梳理,你的这些只是一堆散乱的“身份拼板”;而将拼板拼成图来“复原”你,其实无需太多技巧,有时只要一些闲心。
   
    你留在网上的种种“脚印”里,最能与真实生活挂钩的是网购经历。为了解一位不曾谋面的采访对象,记者设法找到了他的网购用户名,发现了他的购物历史清单。和他第一次见面,当我告诉他“你家里养狗、孩子1岁、喜欢摄影、爱吃××零食”时,他惊讶的表情证明了我的“发现”准确度足够高。
   
    在“鞋架案例”里,买家女记者被发现先前还买过一个容量巨大的移动硬盘。网友们于是猜测,男生尤其是IT男才会买这样的东西,买家男友大概是干这行的。
   
    网上还有许多更隐蔽的“泄密渠道”。比如,网友们还判断出鞋架买家用的手机是诺基亚N97。因为上传互联网的图片,许多都附带着拍摄设备的信息,能查出手机型号。
   
我们怎么保护自己?
   
    一些人对“鞋架案例”发出感叹:“恐怖的人肉搜索!”要避免这种事在自己身上发生,普通人并非无能为力。你应该在各种网络活动中避免使用同一个网名,避免透露手机号码等极为个性化、又很容易被搜索的信息;你也可以为自己的博客空间设置密码或访问权限。
   
    在光顾购物网站时,尤其要注意自我防护。去年,台湾作家李敖的女儿网购衣服,向卖家提供了身材尺码;后来双方闹得不开心,她的三围数据被卖家公布。卖家报复性地公布买家个人信息的事件已屡见不鲜。因此如果不是必须,买家应尽量掩饰真实身份。
   
    要保护隐私,网站的角色十分关键。网站掌握的网民信息远比“好事者”全面,收集信息,是为了有针对性地投送广告、展开营销。一般来说,为此目的搜集的个人信息都是匿名的,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网友们不妨多个心眼,至少稍微花几分钟关注一下网站的隐私保护制度。
   
    话说回来,要在网上彻底杜绝个人信息曝光,既不可能,也无必要。“隐私洁癖”会摧毁网络互动,让互联网变成死水一潭。拿网购来说,如果没有网友主动“晒单”,后来者就得不到有用的消费参考。同时,目前最热的互联网应用——微博,魅力也在于实名,匿名博主是很难吸引关注的。
   
    仅仅因为买了个鞋架,这名女记者已成微博红人,拥有了近1.7万粉丝。她的那条贴着鞋架照片的微博,评论有800条。网友们循着“人肉贴”纷纷前去报到,留下善意的话语。对她,这也算是一个补偿吧。

[发帖际遇]:  柯南来学院参观,让名偵探小品做导游,赚到小费英镑4镑.
本主题帖为【历史主题】,仅楼主发布内容可以浏览。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