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47|回复: 28

[知识科普] 人格分裂(DissociativeDisorders)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22-12-21 07:55:50 河南|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人格分裂(Dissociative Disorders)

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解离症/间歇性人格分离(Dissociative Disorders) ”,别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Identity)的整体性。此类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而常见于戏剧,小说中。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心因性失忆症(Psychogenic Amnesia)和多重人格症。

多重人格症(Multiple-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此类患者行为的差异无法以常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为来解释,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每个人格有其个别的姓名,记忆,特质及行为方式.通常原来的人格并不知晓另一个人格的存在,而新出现的人格则对原来的人格有相当的了解.新人格的特质通常与原人格特质相当不同,如原人格是害羞,压抑的,新人格可能是开放,外向的。

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
多重人格症(Multiple-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此类患者行为的差异无法以常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为来解释,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每个人格有其个别的姓名,记忆,特质及行为方式.通常原来的人格并不知晓另一个人格的存在,而新出现的人格则对原来的人格有相当的了解.新人格的特质通常与原人格特质相当不同,如原人格是害羞,压抑的,新人格可能是开放,外向的。

它是一种心因性身人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的主体人格刚开始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业已发生过的事。

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在其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不时甚至处于剧烈的对立面。在主体人格是积极的、友好的、顺应社会的和有规可循的地方,后继人格可能是消极的、攻击的、逆社会的和杂乱无章的。J。G。沃特金斯和R。J。约翰逊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在童年期年处的家庭环境是蛮横的和忽视的,则儿童的需要就会常常遭受挫折,从而引发愤怒或不满。如果这一环境对儿童的愤怒或不满拒绝接受,或者说在儿童的愤怒或不满出现时立即予以处罚,则儿童就会被迫压抑真正的情感,仅仅展现社会认可的遵奉行为。又由于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有可能被保持下来,儿童时期所受的刺激导致儿童在儿童时期的性格将会被同时保留,而且这种性格有可能被新衍生出来的人格压制。于是,儿童处于矛盾或冲突之中:一方面为避免处罚而压抑真正的情感,另一方面被压抑的情感并未消失,而是想千方百计出来表现一番。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只有通过创造想象中的游戏伙伴,即把自我中的有些部分体验成客体  (“他”、“她”或“它”),借此与孤独或寂寞作斗争。尔后,凡那些无法为父母或其他成人接受的行为,或者经常受到处罚的冲动,便有可能被分离出来,压抑入想象中的游戏伙伴之中:我是好人,他是坏人。这里,“我”是主体人格,“他”是另一种人格或后继人格。此时,主体人格尚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客体(即想象中游戏的伙伴)。(作为伙伴,主客体之间有一定的几率产生相互间完全信任的关系,所以当客体要求暂时接管主体时,主体将会欣然接受。但当客体所作所为违反主体直接意识时,主客之间即可马上发生冲突,导致极端行为。)

但是,当挫折继续时,当愤怒或不满因为不断的拒绝或惩罚而变得日益增强时,所引起的愤怒或不满就会越来越多地被压抑入分离的人格部分。积累的愤怒在大脑中不断分离解剖催化使这种极端愤怒愈是加剧。为了释放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之间的“隔墙”就会加厚,使双方或多方之间不可渗透,互相独立。慢慢的,主体便不再意识到它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青春期,环境对个体的外部要求有可能变得更大。对个体来说,由这些外部要求引发的挫折和不满也有可能变得更多!于是,在“隔墙”的那一边,被压抑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所占“空间”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削弱了主体人格。由于那个被隐匿和分离的人格过份强烈的要求表现自己,它就会周期性地接管主体人格,成为后继人格。这种接管的原因同前。这种接管方式是以激烈的和交替的人格变化表现出来的,具有周期性的性质。当后继人格在一特定时间接管主体人格时,它的攻击和憎恨,以及其他主体人格无法接受的紊乱行为,会变得格外明显。极端的表现是:如果这种后继人格指向他人,便会导致杀人;如果指向主体人格,便会导致自残或自杀。当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表现出这种三性的行为。

此种患者会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我认同和性格状态,各对环境及自体有某种的知觉、关系、想法,各不相同,而存在患者不同时间的表现,而且可以一再完全地控制此患者的行为,而一些属于其他人格的重要个人资料就不会记起来,并非因为药物或一般医学状况的因素影响,在儿童患者,也并非是因幻想导致的.

此类患者的原因是儿童时期的不正当教育!不正当教育致使儿童停留在某一特定的阶段,像个阴谋家一样等待时机,释放自己的阴谋。好奇,贪婪,贪玩,幼稚为儿童在儿童时期的主格。主格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时期同时接受或排斥正当与不正当的诱导与诱惑,从而产生分离,分离的人格将会暂时潜伏在主格的压制之下。使分格患抑郁症。次格有可能分离性的表现在主格的生活之中,而主格有可能暂时或长期无法意识此类表现,从而招致更多的来自外界的压制。恶性循环。

分离的人格会依据环境与外部刺激长期接管或暂时性的接管主格,使主格完全丧失对自己的控制能力,使分离的人格完全独立,为所欲为。

长期生活在矛盾之中会使主格与各个人格之间的矛盾激化发展,从而使所有人格毁灭,也就是死亡或是紊乱(实际意义的疯子)。


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多重人格的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持,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后继的人格通常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为客体(“他”、“她”或“它”),而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我”),当分离尚未全面时,主体人格还有可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他”、“她”或“它”。可是,当分离全面进行时,主体人格便会忘却自己的身份,并由后继人格取而代之。正如心理学家P。费登所说,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经验类似知觉,从中产生的‘思想’被体验为好像它是一种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知觉’”。当主体人格或是客体人格共存时,有几率使双方或是多方的意见不和,而导致极端行为。

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在其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不时甚至处于剧烈的对立面。在主体人格是积极的、友好的、顺应社会的和有规可循的地方,后继人格可能是消极的、攻击的、逆社会的和杂乱无章的。J。G。沃特金斯和R。J。约翰逊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在童年期年处的家庭环境是蛮横的和忽视的,则儿童的需要就会常常遭受挫折,从而引发愤怒或不满。如果这一环境对儿童的愤怒或不满拒绝接受,或者说在儿童的愤怒或不满出现时立即予以处罚,则儿童就会被迫压抑真正的情感,仅仅展现社会认可的遵奉行为。又由于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有可能被保持下来,儿童时期所受的刺激导致儿童在儿童时期的性格将会被同时保留,而且这种性格有可能被新衍生出来的人格压制。于是,儿童处于矛盾或冲突之中:一方面为避免处罚而压抑真正的情感,另一方面被压抑的情感并未消失,而是想千方百计出来表现一番。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只有通过创造想象中的游戏伙伴,即把自我中的有些部分体验成客体(“他”、“她”或“它”),借此与孤独或寂寞作斗争。尔后,凡那些无法为父母或其他成人接受的行为,或者经常受到处罚的冲动,便有可能被分离出来,压抑入想象中的游戏伙伴之中:我是好人,他是坏人。这里,“我”是主体人格,“他”是另一种人格或后继人格。此时,主体人格尚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客体(即想象中游戏的伙伴)。(作为伙伴,主客体之间有一定的几率产生相互间完全信任的关系,所以当客体要求暂时接管主体时,主体将会欣然接受。但当客体所作所为违反主体直接意识时,主客之间即可马上发生冲突,导致极端行为。)

但是,当挫折继续时,当愤怒或不满因为不断的拒绝或惩罚而变得日益增强时,所引起的愤怒或不满就会越来越多地被压抑入分离的人格部分。积累的愤怒在大脑中不断分离解剖催化使这种极端愤怒愈是加剧。为了释放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之间的“隔墙”就会加厚,使双方或多方之间不可渗透,互相独立。慢慢的,主体便不再意识到它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青春期,环境对个体的外部要求有可能变得更大。对个体来说,由这些外部要求引发的挫折和不满也有可能变得更多!于是,在“隔墙”的那一边,被压抑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所占“空间”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削弱了主体人格。由于那个被隐匿和分离的人格过份强烈的要求表现自己,它就会周期性地接管主体人格,成为后继人格。这种接管的原因同前。这种接管方式是以激烈的和交替的人格变化表现出来的,具有周期性的性质。当后继人格在一特定时间接管主体人格时,它的攻击和憎恨,以及其他主体人格无法接受的紊乱行为,会变得格外明显。极端的表现是:如果这种后继人格指向他人,便会导致杀人;如果指向主体人格,便会导致自残或自杀。当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表现出这种三性的行为。

治疗方法
1.催眠分析要比经典的精神分析更具疗效。

2.当治疗者与多重人格患形成一种良好的移情关系,避免对患者当中任何一个人格抱以反感或恶意时,治疗最具动力。

3.鼓励各分离的人格之间的内部交流,因为这种内部交流有助于“拆除”置于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之间的隔墙。

4.分离人格的产生有些是因为未能满足正常的需要,对此应考虑需要的功能,不能轻率处置。

5.治疗者的责任是帮助患者将后继的人格返回到它们最初的目标上来,以便转移后继人格与主体人格的对立立场。
| 发表于 2022-12-21 07:57:45 江西|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22-12-21 08:00:39 江苏|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22-12-21 08:02:24 江苏|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22-12-21 10:25:20 山西|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 发表于 2022-12-21 11:15:35 陕西|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头像被屏蔽
| 发表于 2022-12-21 16:38:41 山东|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1 19:56:51 河南|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欢迎回复
| 发表于 2022-12-23 23:10:17 安徽|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 发表于 2022-12-24 09:27:15 广东|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返回版块
123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