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072|回复: 19

[推理资料] 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中国之旅

简洁模式
7
发表于 2010-7-16 17: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时期的阿加莎。


    首次披露的阿加莎(中)照片。


    阿加莎·克里斯蒂与第一任丈夫的合影。


    阿加莎·克里斯蒂与女儿。


    阿婆与她第二任丈夫马克斯·马洛温。


很多年逾四十的人,应该还依稀记得1979年间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引起万人轰动的场景,阿加莎·克里斯蒂创造的大侦探“波洛”的美名借此传遍了千家万户。作为举世公认的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正是以这种直面大众的方式,进入了中国。而此后的三十多年里,“阿婆”更是与福尔摩斯一起,给中国大众做了最好的推理普及。
20世纪80年代,“阿婆”表现尤为突出

    49岁的张广平,所读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第一本书是197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尼罗河上的惨案》,之后阅读了《罗杰疑案》、《东方快车谋杀案》等书,就彻底被“阿婆”的智慧折服了。“我算是较早迷上‘阿婆’的,她的小说更像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某种智力游戏,读来非常过瘾。”张广平对本报记者说。

    其实,追溯阿加莎·克里斯蒂进入中国的源头,张广平所读到的版本并不是最早的。推理小说出版人、新星出版社午夜文库项目统筹褚盟,虽然没有切身经历过那个时代,但从中学开始就酷爱阅读侦探小说的他,曾经对“阿婆”如何进入中国做过细致的“考证”。

    褚盟介绍,解放前,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某些作品片断,就曾被翻译到一些杂志上。解放之后,1979年11月出版的《译林》创刊号上,全文登载了《尼罗河上的惨案》,并结合电影配了几幅插图,算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的首次正式出版。当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人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很多学者甚至给中央写信,抨击这种“反映腐朽的资产阶级的东西”。

    但是,抨击并没有阻碍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中国的出版热潮。197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尼罗河上的惨案》,随后仅在1980至1981年间,就有二十多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在不同出版社出版。

    褚盟说,那时,中国还没有加入世界版权公约,所以就出现了“谁都可以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现象。据他不完全统计,在80年代,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版本达到了五六十种,仅褚盟自己收藏的就有三四十种,其中涉及了三十余家出版社,大多都是一级出版社,如云南人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等。

    “中国人从压抑、自闭的状态,走向开放,首先表现的就是对阅读的渴望,而在所有文化出版物中,‘阿婆’的繁荣景象尤其突出。”褚盟分析,这与侦探小说本身具有紧张刺激的特点有关。

    “光怪陆离”之下迷茫的20世纪90年代

    到了90年代,推理小说虽然仍然在出版,但与80年代的如饥似渴相比,90年代似乎显得有些迷茫。在这个时代,人们主要都在忙着用各种方式赚钱,书的封面也变得光怪陆离。

    一位读者告诉记者,推理小说在90年代的一些版本,画面非常低俗夸张,经常是“裸露的大腿”,或是“一具女尸”的样子。书的封面,无意成为注解一个时代的细节。

    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中国出版的“乱现象”得以中止。之后,外文社曾经分批出版了30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英文版,为阿迷提供了阅读原汁原味作品的机会。

    1998年,对国内阿迷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买下阿加莎·克里斯蒂版权的贵州人民出版社,于当年10月推出了80本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全集。

    褚盟告诉本报记者,从严格意义上而言,贵州版也并不是全集。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共创作小说80本,但贵州版的“全集”中,可能当时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缺了《三只瞎老鼠》、《四巨头》两部小说,另两本是自传和游记。值得一提的是,贵州版的封面,在那个年代算是“非常保守”的。

    如今贵州版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全集已经绝版,旧书的价格也升了起来。阿迷刘建,有收藏“阿婆”各个时期版本的爱好。他告诉记者,前连天他在网上查了一下,贵州版的一套已经要卖到2万,单本经典的也要卖到600元,真后悔自己当年没多买几本。

    推理小说在中国的三起三落

    从2006年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出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和贵州社相仿,他们组织重新翻译了大部分作品,同时也采用并修订了部分贵州社的老版本。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相关人员介绍,他们的出版计划已经排到了2011年,预计出版总数将超过90本,其中包括“阿婆”部分从未在国内面世的作品。今年为了纪念“阿婆”诞辰120周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秘密笔记》也将于今年9月出版。

    从一个推理小说爱好者的角度,褚盟曾经对照过贵州版、人文版的版本,他坦言,说不上孰好孰劣,部分品种的翻译值得推荐,但很多品种的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文字缺少了一种柔性,缺少了“阿婆在絮絮叨叨之中的某种味道”。

    推理小说在中国遵循了一个“三起三落”的轨迹: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一次热潮,随后就是特殊年代的冷却;80年代开始的第二轮热潮,接着是90年代的迷茫;2000年之后,推理小说第三次得到国人的推崇。

    褚盟分析,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虚构类文化作品的消费需求就越大,推理小说这种虚构类的类型小说,更符合这个时代的胃口。如今,“80后”成为市场的主导者,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再加上网络的推动,推理小说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又繁荣起来。

    除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福尔摩斯等早期的“启蒙者”之外,岛田庄司、东野圭吾等推理作家,也以某种“加速度”进入人们的视野,形成了如今新老推理小说作家并驾齐驱的局面。
阿加莎作品书目(部分)

    推理小说共80部

    长篇33部:
1920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1923年《高尔夫球场命案》,
1926年《罗杰疑案》、《迷雾》,
1927年《四魔头》,
1928年《蓝色列车之谜》,
1932年《悬崖山庄奇案》,
1933年《人性记录》,
1934年《东方快车谋杀案》,
1935年《三幕悲剧》,
1935年《云中命案》,
1936年《ABC谋杀案》,
1936年《古墓之谜》,
1936年《底牌》,
1937年《沉默的证人》,
1937年《尼罗河上的惨案》,
1938年《死亡约会》,
1938年《波洛圣诞探案记》,
1940年《柏馆》,
1940年《牙医谋杀案》,
1941年《阳光下的罪恶》,
1943年《啤酒谋杀案》,
1946年《空谷幽魂》,
1948年《遗产风波》,
1952年《清洁女工之死》,
1953年《葬礼之后》,
1955年《外国学生宿舍谋杀案》,
1956年《死人的殿堂》,
1959年《鸽群中的猫》,
1963年《怪钟疑案》,
1966年《公寓女郎》,
1969年《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1972年《旧罪的阴影》,
1975年《帷幕》,
1924年《首相绑架案》,
1937年《幽巷谋杀案》,
1947年《赫尔克里的丰功伟绩》,
1960年《雪地上的女尸》,
1974年《蒙面女人》,
1930年《寓所谜案》,
1942年《藏书室女尸之谜》,
1943年《魔手》,
1950年《谋杀启事》,
1952年《借镜杀人》,
1953年《黑麦奇案》,
1957年《命案目睹记》,
1962年《破镜谋杀案》,
1964年《加勒比海之谜》,
1965年《伯特伦旅馆之谜》,
1971年《复仇女神》,
1976年《沉睡的谋杀案》,
1932年《死亡草》,
1979年《马普尔小姐探案》,
1922年《暗藏杀机》,
1929年《犯罪团伙》,
1941年《密码》,
1968年《煦阳岭的疑云》,
1973年《命运之门》,
1925年《名苑猎凶》,
1929年《七面钟之谜》,
1944年《零时》,
1924年《褐衣男子》,
1930年《神秘的奎恩先生》,
1931年《斯塔福特疑案》,
1934年《悬崖上的谋杀》,
1939年《杀人不难》,
1939年《无人生还》,
1945年《死亡终局》,
1945年《死的怀念》,
1949年《怪屋》,
1950年《捕鼠器》,
1951年《他们来到巴格达》,
1954年《地狱之旅》,
1958年《奉命谋杀》,
1967年《长夜》,
1970年《天涯过客》,
1933年《死亡之犬》,
1934年《金色的机遇》,
1934年《惊险的浪漫》,
1991年《神秘的第三者》
文章来源: 深圳晚报
本主题帖为【历史主题】,仅楼主发布内容可以浏览。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