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万|回复: 19

[知识科普] 【氰化物概论】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22-1-5 11:58:18 | 2022-1-5 11:59编辑 | 发自安卓客户端
本文内容涉及危险行为及物品,仅作为推理小说创作时参考之用,请勿模仿。

氰化物是黄金工业的重要浸金溶剂,大部分黄金生产企业采用氰化法,而氰化物又是一种即有剧毒又容易降解的特殊化学产品。因此,了解氰化物和治理含氰废水的有关知识十分重要。笔者在十几年的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关于氰化物性质以及治理含氰废水方面的知识,从1991年开始写作《氰化物污染及其治理技术》一书,经过了9年的修改和补充,力争及时准确地反映国际上氰化物治理技术的发展,如果能为广大黄金工业的同事在专业工作中起到参考作用,对黄金工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积极作用,笔者将不胜荣幸。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帮助。其中有吉林省石油化工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弘高级工程师、长春黄金研究院徐克贤高级工程师、刘晓红工程师、吕春玲工程师等,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1 1 氰化物
氰化物是指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氰基[-C≡N]的物质,根据与氰基连接的元素或基团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可把氰化物分成两大类,即有机氰化物和无机氰化物前者称为腈,后者常简称为氰化物,无机氰化物应用广泛、品种较多,在本书中,按其组成、性质又把它分为两种,即简单氰化物和络合氰化物。
 

                                 易溶的:HCN、NaCN、KCN、NH4CN、Ca(CN)2
                    
                    简单氰化物   难溶的:Zn(CN)2、Cd(CN)2、CuCN、Hg(CH)2
                                 稳定性差的:Zn(CN)42-、Cd(CN)42-、Pb(CN)42-
        无机氰化物   
                    氰化物        稳定性强的:Cd(CN)42-、Ni(CN)42-、Ag(CN)2-
氰化物                                       Au(CN)2-、Fe(CN)64-、Co(CN)64-
                                            Fe(CN)63-
        有机氰化物:乙二腈、丙烯腈等
 
 
 
 
 
 
 
 
 
 
 
黄金行业所涉及到的各种氰化物均属无机氰化物,因此重点介绍常见的各种无机氰化物;除了上述氰化物外,黄金行业还涉及到氰的衍生物,如氰酸盐,硫酸盐,氯化氰等。由于其重要性以及与氰化物的极密切关系,在此也加以介绍。
                  氯化氰:CNCl
               
  氰化物衍生物    氰酸及其盐:HCNO,NaCNO,KCNO
               
                  硫氰酸及其盐:HSCN,NaSCN,KSCN,NH4SCN
1.1 氰化物及其衍生物概述
    氰化物,顾名思义,就是氰[(CN)2]的化合物。氰具有与卤族元素相似的一些化学性质,故也被称做类卤素。尽管在工业上并不是采用氰做为最基本的反应原料制备氰化物、氰酸盐和硫氰酸盐,为使读者对氰化物及其衍生物的形成有一定的理论认识,我们可从这一个角度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介绍。
    氯的还原态是氯离子[Cl-],氰的还原态是氰离子[CN-]。
    Cl2+2e→2Cl-
    (CN)2+2e→2CN-
    氯的氧化态之一就是次氯酸根离子[ClO-],而氰的氧化态是氰酸根离子[CNO-],也可写做[OCN-]。
    Cl2+2OH--2e→2ClO-+2H+
    (CN)2+2OH--2e→2CNO-+2H+
    如果把氰与硫加热,使之反应,则生成硫化氰[(CNS)2]。
                           熔融
    (CN)2+2S──→(CNS)2
硫化氰的还原态就是硫氰酸根离子SCN-或写成CNS-。
(CNS)2+2e→2SCN-
    另外,卤素也能氧化氰及简单氰化物,生成卤化氰,以氯为例:
    (CN)2+Cl2→2CNCl
    CN-+Cl2→CNCl+Cl-
    氰通过化学反应转变为氰离子、氰酸根离子、硫氰酸根离子,这些阴离子与碱金属、碱土金属、重金属阳离子反应,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氰化物、氰酸盐、硫氰酸盐。
1.1.1 简单氰化物的形成
简单氰化物的包括氢氰酸、碱金属、碱土金属和铵的氰化物。例如氰化钾、氰化钠、氰化钙、氰化铵均属简单氰化物。
氢化氰可以看成是氰与氢反应的产物,这和氯与氢的反应类似。
Cl2+H2=2HCl
(CN)2+H2=2HCl
氯化氢溶于水就是盐酸,也称氢氯酸;氰化氢溶于水就是氰氢酸。氢氰酸与相应的碱反应就生成氰化钾、氰化钠、氰化铵、氰化钙。
HCN+KOH=KCN+H2O
HCN+NaOH=NaCN+H20
HCN+NH4OH=NH4CN+H2O
HCN+Ca(OH)2=Ca(CN)2+2H2O
这些氰化物只所以被称做简单氰化物,除了分子结构简单外,主要是在水溶液中存在形式简单.在水溶液中,它们完全解离并且仅以HCN、CN-两种形式存在。HCN与CN-的比例取决于水溶液的pH值。
1.1.2 重金属、贵金属氰化物及氰络合物的形成
氰离子与过渡元素的离子反应,或在有氧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与过渡元素反应,生成重金属氰化物,除汞的氰化物外, 其它重金属氰化物均不溶于水。其它重金属氰络物均不溶于水。以氰化亚铜的生成为例:
Cu++CN-=CuCN↓
当氰离子的量足够时,则形成重金属氰合络物,简称氰络物。
CuCN+CN-=Cu(CN)2-
    或Cu(CN)2-+CN-=Cu(CN)32-
    或Cu(CN)32-+CN-=Cu(CN)43-
在黄金氰化厂,用氰化物水溶液浸渍含金银矿石,在氧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金和银的氰络物,使贵金属转入浸出液中。
Au+0.5O2+2CN-+H2O=Au(CN)2-+2OH-
    Ag+0.5O2+2CN-+H2O=Ag(CN)2-+2OH-
    重金属氰化物在水中的解离程度非常小(除汞外),但也有很大差别,其解离程度由重金属的种类决定。其解离量或者说在水中的平衡浓度可由该物质的溶度积及氢氰酸的电离常数来计算, 其解离过程如下:
    Me(CN)n+nH+→nHCN+Men+
    其中:Me代表重金属离子,n为重金属的化合价价数。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重金属(除汞外) 氰化物难溶于水或不溶于水均是与可溶性化合物相比而言的。以氰化锌为例,在水中离解出的CNˉ浓度远大于0.5mg/L。
重金属氰络物或者说重金属与氰化物形成的络离子与碱金属离子、碱土金属离子以及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氰络物复盐。
3Fe(CN)64-+4Fe3+=Fe4[Fe(CN)6]3
    Fe(CN)64-+3K+=K3Fe(CN)6
Au(CN)2-+Na+=NaAu(CN)2
    Cu(CN)32-+2Na+=Na2Cu(CN)3
碱金属的氰络物复盐溶于水,重金属的氰络物复盐不溶于水,但溶于碱溶液。金、银、铜、锌、铅、汞的氰化物以及其复盐广泛地应用于冶金、电镀、化工、电子等行业,故这些氰络物常见于含氰废水中。
常见的重、贵金属氰络及其复盐的性质见表1-1。
1.1.3 氰化物衍生物的形成
    在氰、氯化氰、氰酸盐、硫氰酸盐中,氰基团的化合物均不是-1价,而是0价和+1价。说明氰离子已失去了电子,故也可把它们叫做氰化物的氧化物。其中氰酸盐, 硫氰酸盐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领域。
    常见的氰酸盐是氰酸钾、氰酸钠、氰酸铵,常见的硫氰酸盐是硫氰酸钾,硫氰酸钠,硫氰酸铵。
    在金的浸出过程中,氰化物与硫铁矿作用产生了硫氰酸盐。
1.2         简单氰化物
    前面已经介绍,氢氰酸(氰化氢)及其碱金属、碱土金属、铵的盐类均属简单氰化物,它们在水溶液中仅以HCN,CN-两种形式存在。当水溶液的pH值大于是12时,氰化物基本上以CN-形式存在;当水溶液pH值小于8时,基本上以HCN形式存在;当水溶液pH值在8~12时,HCN与CNˉ按一定比例存在,其比值由PH值决定,可通过HCN的电离平衡常数计算出来,25℃时HCN的电离平衡常数Ka=6.2×10-10,电离式如下:
    HCN→CN-+H+
    氰化物在水溶液中存在形式与溶液pH值关系见表1-2。由表1-2可知,简单氰化物的通性就是CN-和HCN的性质。
表1-1 常见重、贵金属氰络及其复盐的性质
中心离子        金属氰化物                金属氰络物及其稳定常数                                                        金属络合物
复盐
K+或Na+盐
        分子式        溶度积        络合物离子式        Log
β1        Log
β2        Log
β3        Log
β4        Log
β5        Log
β6       
Au+        AuCN                 Au(CN)2-                 38.3                                            KAu(CN)2
Au3+        -                 Au(CN)4-                                   56                          KAu(CN)4
Ag+        AgCN        1.4×10-16        Ag(CN)2-                 21.1                                            Kag(CN)2
Cu+        CuCN        3.2×10-20        Cu(CN)43-                 2.4        28.6        30.3                          KCu(CN)2
Pb2+        Pb(CN)2                 Pb(CN)43-                                   10.3                          K2Pb(CN)4
Ni2+        Ni(CN)2        3×10-23        Ni(CN)42-                                   30.3                          K2Ni(CN)4
Zn2+        Zn(CN)2        2.6×10-13        Zn(CN)42-                 11.0        16.0        19.6                          K2Zn(CN)4
Fe2+        Fe(CN)2                 Fe(CN)64-                                                     36.9        K4Fe(CN)6
Fe3+                          Fe(CN)63-                                                     43.9        K3Fe(CN)6
Co2+                          Co(CN)64+                                                     19.1        K4Co(CN)6
Co3+                          Co(CN)63+                                                     17.7        K3Co(CN)6
Hg2+                          Hg(CN)42-        18        34.7        38.5        41.5                          K2Hg(CN)4
表1-2 简单氰化物在水溶液中存在pH值关系
pH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HCN]
[HCN]+[CN-]        0.0016        0.016        0.16        1.6        14        62        94        99        100        100
[HCN]/[CN-]        1.6×10-5        1.6×10-45        1.6×10-3        1.6×10-2        0.16        1.6        16.1        161        1613        16130
1.2.1             氰离子的性质
一 氰离子与酸的反应
1)     稀酸 稀硫酸、稀盐酸、醋酸和碳酸在冷时均能分解所有简单氰化物,产生氢氰酸。
CN-+H+=HCN
由于氢氰酸易挥发,加酸后就有氰化氢气体从溶液中逸出。
2)     浓硫酸 在加热时,浓硫酸可分解所有氰化物,生成一氧化碳和铵盐。
2CN-+3H2SO4+2H2O=3SO42-+2NH4++2CO↑
二 氰离子与氧化剂的反应
1)卤素 卤素中氯、溴、碘均能与氰化物反应。以氯为例, 反应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CN-+Cl2+2OH-→CNO-+2Cl-+H2O
   第二阶段:2CN-+3Cl2+6OH-→2CO2+N2+6Cl-+2H2O+2H+
2)  过氧化物 过氧化氢氧化氰化物生成氰酸盐,在加热时水解出氨和碳酸盐;加热时有氨气放出。
CN-+H2O2=CNO-+H2O
CNO-+2H2O=HCO3-+NH3
3)  臭氧 臭氧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可氧化氰化物,其产物是无毒的碳酸盐和氮气,当臭氧不足时,生成碳酸盐和氨或生成脲素。反应也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CN-+O3=CNO-
第二阶段:CNO-+3O3+H2O=2HCO3-+N2+3O2
臭氧不足时:CNO-+NH3+H+=(NH2)2CO
4)亚硫酸盐 在一定的pH值条件下,当有催化剂时,能在溶液中释放出SO32-或SO2的药剂,如亚硫酸钠等与氧协同作用,能把氰化物氧化成氰酸盐。
CN-+SO2+H2O=CNO-+H2SO4
5)多硫化物 氰化物与多硫化物反应,生成硫氰酸盐。
    CN-+Sx2-=SCN-+Sx-12-
6)氧气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氰化物在不与空气接触的条件下加热熔融时并不分解,但在空气中加热时,则它们依靠亲合力而吸收空气中的氧,并发生反应生成氰酸盐。
    2KCN+O2=2KCNO
氰化物的水溶液与水中的溶解氧反应,也能生氰酸盐,进而水解成NH4+和CO32-。
2CN-+O2=2CNO-
CNO-+2H2O=CO32-+NH4+
这一反应在纯氰化物水溶液中并不明显,在天然水体中反应速度较快,可能是水中微生物在起作用。
7)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不能氧化氰化物,故氰化物溶液不能使高锰酸盐腿色,利用这一性质,当分析氰化物时,用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水样中干扰测定的亚硫酸盐等还原性物质如亚硫酸盐。
8)氧化铅 氧化铅能把水溶液中的氰化物氧化为氰酸盐。
三 氰离子与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反应
1)硝酸银
    硝酸银与氰化物溶液反应生成白色凝乳状氰化银沉淀。
Ag++CN-=AgCN↓
氰化银不溶于稀硝酸,但加热时溶于浓硝酸,易溶于氨水、硫代硫酸钠及碱金属氰化物溶液中,这是因为形成络合物之故。在这些络合物溶液中,如果加入酸显酸性反应时,络合物立即分解,且从氨络合物和氰络物中重新析出氰化银,但Ag(S2O3)34-分解时生成Ag2S。
氰化银与浓盐酸在加热时生成AgCl,并放出HCN,这与卤化银不同。灼烧氰化银时,产生(CN)2,金属银和棕色的氰尚再加热,最后得到纯粹的金属银。
          灼烧
2AgCN→2Ag+(CN)2↑
金、银均能溶于氰化物溶液中,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2)铜盐
硫酸铜、氧化亚铜、氧化铜、氢氧化铜及碱式碳酸铜均能于氰化物溶液反应,当氰化物足够时,生成氰络物。
3)     锌盐
硫酸锌等锌盐均能与氰化物溶液反应,视氰化物是否足量生成氰络物或氰化锌。
Zn2++4CN-=Zn(CN)42-
ZnS+4CN-=Zn(CN)42-+S2-
Zn2++2CN-=Zn(CN)2
4)     氢氧化亚铁
氢氧化亚铁或二价铁盐与氰化物水溶液反应生成亚铁氰化物。
Fe(OH)2+2CN-=Fe(CN)2+2OH-
Fe(OH)2+6CN-=Fe(CN)64-+2OH-
Fe2++6CN-=Fe(CN)64-
如氰化物不足或加入三价铁盐均能生成普鲁氏兰沉淀物。
Fe3++3Fe(CN)64-=Fe4[Fe(CN)6]3↓
由于亚铁盐水溶液能被空气中氧氧化成三价铁盐,故氰化物不足时也会生成普鲁氏兰。
Fe2++O2+2H+=2Fe3++H2O
5)     氢氧化铁及铁盐
铁盐与碱金属氰化物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Fe3++3CN-+3H2O=Fe(OH)3+3HCN
此沉淀与过量的碱金属氰化物形成铁氰络合物。
Fe(OH)3+6CN-=Fe(CN)63-+3OH-
6)汞与汞盐
汞与汞盐汞盐与氰化物反应生成氰化汞[Hg(CN)2],它是唯一能溶于水的重金属氰化物。
Hg2++2CN-=Hg(CN)2
氰化物过量时, 氰化汞又生成了氰络物。
Hg(CN)2+2CN-=Hg(CN)42-
氧化汞与氰化物的反应如下:
HgO+4CN-+H2O=Hg(CN)42-+2OH-
汞在氰化物溶液中也能缓慢溶解,这是空气中氧的作用所致。
    2Hg+8CN-+2H2O+O2→2Hg(CN)42-+4OH-
7)氯化金(Ⅲ)离子
    金(Ⅲ)离子与氰化物反应生成无色的络合物:
        AuCl3+4CN-→Au(CN)4-+3Cl-
8)醋酸铅
醋酸铅溶液遇氰化物即生成白色氰化铅沉淀。
Pb(AC)2+2CN-=Pb(CN)2↓+2(AC)-
9)镉盐
镉盐与浓的氰化物溶液生成白色氰化镉沉淀,该化合物溶解度较大。
Cd2++2CN-=Cd(CN)2↓
10)镍盐
镍盐与氰化物溶液反应生成氰化镍,过量的氰化物将溶解氰化镍形成镍氰络合物。
Ni2++2CN-=Ni(CN)2↓
Ni(CN)2+2CN-=Ni(CN)42-
冷的稀酸不溶解氰化镍, 有加热时才能使之分解成硫酸镍和氰化氢。
Ni(CN)2+H2SO4 = NiSO4+2HCN↑
                                   加热
冷的浓硫酸也不能分解氰化镍,加热时生成CO2和氨。
四 氰离子与指示剂的反应
1)醋酸联苯胺和铜盐的混合液
    醋酸联苯胺和铜盐的混合液与氰化物溶液相遇后, 产生新生态氧,新生态氧将联苯胺氧化至蓝色醌式化合物。 硫氰酸盐也会与上述试剂发生同样的反应,故在试样中有硫氰酸盐存在时,应先通过酸化蒸馏把硫氰酸盐与氰化物分离,然后再测氰化物的存在。
2)蓝色碘化淀粉溶液
    蓝色碘化淀粉溶液遇微量的碱金属氰化物溶液和少量的硫酸即行退色。
五 氰化物的水解
    氰化物的水溶液在放置时,逐渐分解生成甲酸盐及氨。这一反应十分重要,一些工厂就是利用这一反应处理含氰化物废水的。
      CN-+2H2O→HCOO-+NH3
1.2.2 氰化氢与氢氰酸
氰化氢在工业上又叫氰酸气,英文名称Hydrogen cyanide。分子式HCN,分子量27.03。氰化氢的水溶液氢氰酸。英文名称Hydrocyanic acid或Prussic acid。正如氯化氢的水溶液称盐酸、化学式仍是HCl一样,氰化氢的分子式也写做HCN。而且人们常常把氰化氢特别是液体氰化氢与氢氰酸混为一谈。
一氰化氢
   氰化氢为无色、有特殊苦杏仁臭味的剧毒气体或液体,熔点为-14.8℃,沸点26.5℃,18℃比重0.691,氰化氢能与乙醇、乙醚、甘油、氨、苯、氯仿及水互溶。
氰化氢为可燃易爆物,燃点537℃,燃烧时发出红蓝色火焰,在空气中爆炸极限下限6%,上限41%。
纯净的无水氰化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混有杂质和水时就不稳定。在静止下特别是受到光照时能分解成低毒的氨、甲酸、草酸及褐色的水不溶物,保存液态氰化氢时必须加入磷酸稳定剂以防止氰化氢强烈聚合。气态氰化氢一般不产生聚合,但有水份凝聚时,会有聚合反应发生,空气(氧气)并不能促进聚合反应。
    3HCN=(HCN)3
在大气中,夏季约10分钟,冬季约1小时,氰化物就会在紫外光作用下氧化成氰酸,进而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
             紫外光
HCN+0.5O2=HCNO
氰化氢为剧毒化学品,其毒性比硫化氢[H2S]低。是全身性毒剂之一。氰化氢易挥发,能均匀、迅速地弥散到空气中,对人体危害极大,在空气中,氰化氢浓度超过100ppm时,暴露1小时就有生命危险,超过20ppm时,暴露数小时就产生中毒症状。
空气中有氰化氢存在时,用联苯胺-醋酸铜试纸测定呈蓝色反应,用甲基橙-氯化汞(Ⅱ)试纸测定,由橙色变粉红色,用苦味酸-碳酸钠试纸测定由黄色变化为茶色。
氰化氢的生产方法较多,在工业上多以甲烷、氨和空气为原料,用铂或铝、铑网催化剂在800℃~1000℃条件下反应生产。
2CH4+3O2+2NH3=2HCN+6H2O
也可利用制造丙烯腈的副产品生产氰化氢。
氰化氢是生产氰化物的原料,也是很多使用氰化物工厂的副产品,此外,煤气、煤焦炉气体、高炉气体及高炉水洗液中也含有少量的氰化氢,它们是在干馏条件下碳和氨反应的产物。
二氢氰酸
氢氰酸是极弱的酸,比碳酸还弱。常用的氢氰酸一般含氰化氢在10%以上。18℃时电离常数Ka=1.3×10-9,25℃时,Ka=6.2×10-10,电离式如下:
HCN≒H++CN-
这表明氢氰酸与盐酸等强酸不同,它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由于氰化氢的沸点与室温接近,所以氢氰酸是一种易挥发的酸,这也是氰化物在水体中自净的主要途径之一。
氰氢酸不稳定,即使存放在冰箱中,也会分解。
HCN+H2O=HCOONH4=NH3+HCOOH
如果加入少量矿酸,可保持一段时间,但仍有甲酸和氨生成。
冷的浓盐酸可使氢氰酸转变为甲酰胺,但加热时则分解成CO和NH3。
由于氰氢酸不稳定,在环境监测取样时,必须用固体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调节水样pH值大于12,才能保存24小时。
氢氰酸也具有氰离子的一些性质,这是因为在水溶液中存在解离出CN-的化学平衡,当生成物的稳定性更强时,氢氰酸的解离就会不断进行下去,直到平衡。
氢氰酸与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银等作用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性质稳定而含氰根的金属络合物。防毒面具内的活性炭就是用金属氧化物处理过的。氢氰酸与其中的金属氧化物反应而将氰离子吸附在活性炭表面上起到防护作用的。
8HCN+6CuO=4CuCN+2Cu(CN)2+O2
当然氢氰酸与硫酸铜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8HCN+6CuSO4+2H2O=4CuCN+2Cu(CN)2+6H2SO4+O2
氢氰酸与NO2发生反应,被氧化成氰。
2HCN+NO2=(CN)2+NO+H2O
当然,能氧化CN-的氧化剂也可以氧化氢氰酸。
氢氰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即氰化物,其水溶液沸腾时,部分氰化物水解而生成甲酸铵,在碱性条件下,氢氰酸与醛、酮化合生成氰醇。与丙酮作用生成丙酮氰醇,这是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主要原料。在氰化亚铜存在下,氢氰酸与乙炔反应生成丙烯腈。
1.2.3 氰熔体
氰熔体为灰黑色片状、粉状或块状物,分子量150.56,英文名称Cyanidefusant,分子式Ca(CN)2·NaCl。氰熔体系多种固体熔融后得到的混合物,主要含氰化钙、氯化钠和氧化钙,其中氰化物易溶于水,纯净的氰化钙是白色结晶。由于在350℃以上就开始分解,它的熔点是用外推法研究出来的,在640℃左右。氰熔体中含氰化物以氰化钠计约40%,比重1.8~1.9。
用水浸取氰熔体,可制得氰化钙溶液,与酸作用产生氰化氢,在空气中,氰熔体吸收CO2和水蒸汽,水解产生氰化氢,导致产品质量大幅度的下降。
氰熔体为剧毒化学品,其制造方法如下:
首先,以电石和氮气在电炉中反应生成氰氨化钙(石灰氮)。
CaC2+N2=CaCN2+C
然后用氰氨化钙与碳、食盐在电炉中熔融反应制取氰熔体。
CaCN2+C+NaCl=Ca(CN)2·NaCl
氰熔体用于制造各种氰化物。还用于钢铁表面的热处理,具有渗碳、渗氮的双重作用。可用作果树的杀虫剂和用于仓库的消毒。
1.2.4氰化钠
氰化钠俗称山奈或山奈钠,无水物为白色立方晶系结晶,比重1.596。其二水物[NaCN·2H2O]为白色叶状结晶。含有一个或两个结晶水的氰化钠结晶体在34.7℃以上时失去结晶水,成为无水物。
氰化钠溶于水、氨、乙醇和甲醇中,水溶液呈碱性,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晶,工业品为白色颗粒状或粉状,分子式NaCN,英文名称Cyanide或Cyanogran。熔点563.7℃,沸点1496℃。比
温度t/℃  -4.0   10.0   20.4   29.5    35.0
溶解度(%)  28.90  32.50  37.02  41.56  45.00
氰化钠的制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甲烷合成法
利用甲烷、氨和空气进行催化反应制取氰化氢,然后用氢氧化钠吸收、浓缩、结晶、干燥、成型、色装得到成品。盛产天然气的国家大多以这种技术生产氰化钠。我国长春市第五化工厂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2)       轻油裂解法
利用轻质柴油与氨混合,在电弧炉中进行裂解反应,以石油焦做载体,以氮气进行密闭防氧化。生成氰化氢后,用氢氧化钠吸收制造氰化钠。其反应如下:
C6H14+6NH3=6HCN+13H2↑
HCN+NaOH=NaCN+H2O
3)       氨钠法
以木炭、金属钠、液氨为原料,在反应锅中直接合成氰化钠。其反应式如下:
2Na+2NH3=2NaNH2+H2↑
2NaNH2+C=NaCN2+2H2↑
NaCN2+C=2NaCN
木炭经过干燥后700℃时加入氰化钠反应器中,在搅拌条件下定量加入金属钠并通入氨进行反应,操作温度控制在400℃~500℃,反应完成后,将熔融的氰化钠抽入过滤器进行除杂,将上层制表化钠熔融液取出放入成型装置,经冷却、固化、粉碎、包装得到成品。
4)       氰熔体法
将氰熔体硫酸反应生成氰化氢,再用氢氧化钠吸收生成氰化钠。
5)       丙烯腈生产厂副产氰化钠
将丙烯腈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氰化氢气体用氢氧化钠吸收,再经蒸发等工序制造出氰化钠。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即用此方法生产液体氰化钠。
1.3 重金属氰化物
一些重金属的可溶盐、硫化物在溶液中能与氰化物反应生成重金属氰化物沉淀(仅汞氰化物例外)。尽管重金属离子性质不同,但其氰化物具有许多共性,由于这些重要性质,重金属氰化物被广泛使用。
1.3.1重金属氰化物的通性
一灼烧重金属氰化物
二价重金属的氰化物在无空气的情况下,灼热时均被分解为氮及重金属的碳化物,后者往往继续分解,成为金属和碳。
3Fe(CN)2→Fe3C+2(CN)2↑+N2↑
Fe3C→3Fe+C
    三价重金属的氰化物以游离状态存在者很少见,例如三价铁离子并不能与氰化物生成Fe(CN)3。铁氰酸盐是通过亚铁氰酸盐的氧化得到的。
贵金属的氰化物在灼烧时,均被分解为金属和双氰。
2AgCN→2Ag+(CN)2↑
二重金属氰化物与氰化物的反应
重金属氰化物能迅速溶解于碱金属的氰化物溶液中,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这是重金属氰化物的特殊性质。所形成的络合物可以认为是下列酸的盐类:
HRⅠ(CN)2、H2RⅡ(CN)4、HRⅢ(CN)6及H4RⅣ(CN)6
上式中RⅠ、RⅡ、RⅢ、RⅣ分别表示1价、2价、3价和4价重金属,其中前两种不太稳定,都可被分解为氢氰酸和氰化物。一但呈游离状态时,立即分离出重金属氰化物。
HRⅠ(CN)2→HCN+RⅠCN
HRⅡ(CN)4→2HCN+RⅡ(CN)2
由这些酸得到的氰化物,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在冷时处理,即有HCN放出。这类化合物如KAu(CN)2、Ag(CN)2、K2Zn(CN)4。这些盐类的水溶液中几乎不含有金属阳离子,故认为一定是以氰络物形式存在,常温下,它们不被苛性碱、碱金属碳酸盐或氨沉淀,基于这个事实,认为这些金属的氧化物均溶于碱金属的氰化物,而形成下列络离子:
Ag2O+4CN-+H2O→2Ag(CN)2-+2OH-
ZnO+4CN-+H2O→Zn(CN)42-+2OH-
    硫化氢分解银和镉的氰络物并不困难,对锌的氰络物则微能分解,对镍的氰络物则无能为力。
基于H3RⅢ(CN)6和H4RⅡ(CN)6形成的酸与上述酸相反,在游离状态下十分稳定,通常可由它们的盐类用冷的稀矿酸酸化后获得。反应时并不损失氢氰酸,但当加热时,则氢氰酸即被释放出来。
三重金属氰化物与氧化剂的反应
重金属氰化物虽然被称为水不溶物,但在水中存在着解离平衡。
Zn(CN)2→Zn2++2CN-
                    +
                    2H+
                      ↑↓
                   2HCN
    如果生成的CN-或HCN被氧化,则平衡被打破,以沉淀物形式存在于溶液中的Zn(CN)2将继续解离以达到新的平衡。如果氧化剂足够,则最终氰化锌全部被破坏。
    重金属的氰络物的氧化过程也大致如此,但铁氰酸盐、钴氰酸盐不被氧化,亚铁氰酸盐仅被氧化成铁氰酸盐。
以铜氰络合物的氧化为例,最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Cu(CN)32-+7ClO-+H2O=6CNO-+2Cu(OH)2+7Cl-
四重金属氰化物与碱溶液的反应
    不溶性重金属氰络物与氢氧化钠或饱和的Na2CO3溶液煮沸时CN-解离转入溶液。
    Ni(CN)2+2NaOH→2NaCN+Ni(OH)2
一价、二价重金属的氰化物与稀矿酸反应能放出氰化氢,但程度有很大不同,氰化锌在常温下及pH〈3时,就可完全分解。而氰化钴即使在沸的稀酸中也不分解。而氰化钴即使在沸的稀酸中也不分解。
1.3.2 氰化亚铜
氰化亚铜为白色或奶油色粉未,或无色到暗绿色斜方结晶或暗红色斜方结晶,英文名称Cuprous Cyanide或Cupricin,分子式CuCN,分子量89.56,在氨气保护下熔点474℃,比重2.9。
氰化亚铜易溶于氨水物氰化物的碱性溶液中,也能溶于盐酸和铵盐溶液中,几乎不溶于水、醇和冷的稀酸中。
CuCN+3NH4OH+H2O=Cu(NH3)2++NH4CN+OH-
CuCN+4Cl-+H+=CuCl43-+HCN
CuCN+CN-=Cu(CN)2-
氰化亚铜在沸的稀盐酸中分解成氯化亚铜和氰化氢。
CuCN+HCl=CuCl+HCN↑
氰化亚铜遇硝酸时分解:
2CuCN+HNO3+5H+=2HCN↑+2Cu2++NO↑+2H2O
氰化亚铜为剧毒品,一般用硫酸铜、氰化钠和亚硫酸钠或二氧化硫反应制得。
6CuSO4+6Na2SO3+2H20=2(CuSO3·Cu2SO3)+6Na2SO4+2H2SO4
2CuSO3·Cu2SO3+6NaCN+H2O=6CuCN↓+3Na2SO4+H2SO4
1.3.3 氰化锌
氰化锌为白色粉未状或块状或者无光泽立方系柱状结晶。英文名称Zinc Cyanide,分子式Zn(CN)2,分子量117.49,800℃时分解,比重4.852。
氰化锌溶于碱溶液、氨水中,溶于氰化钾、氰化钠溶液中形成复盐。
Zn(CN)2+2H+=2HCN↑+Zn2+
氰化锌微溶于水、氢氰酸、乙醇和醚。不溶于有机酸。在稀无机酸中分解放出HCN。
氰化氢为剧毒化学品,可采用氰化钠和氧化锌或硫酸锌识别。生成的沉淀物用热水洗涤、离心分离,在80℃左右干燥得到产品。氰化锌用于电镀、有机合成、医药和农药的制造,也用于化学分析等行业。
1.3.4 氰化银
氰化银为白色或淡灰色粉未,分子式AgCN,分子量133.90,比重3.95。英文名称Silver Cyanide,无气味,有毒,光线中变灰,在干燥的空气中稳定,约320℃时分解。
氰化银溶于氰化物、硫代硫酸盐溶液中,溶于沸的浓硝酸中,难溶于氨水,不溶于水、乙醇或稀酸。遇稀盐酸生成氢氰酸和氯化银。遇光变为褐色物。
氰化银为无机剧毒品。用硝酸银与氰化物反应制得:
AgNO3+CN-=AgCN↓+NO3-
氰化银可做为分析试剂,制药原料、电镀药剂。
1.3.5 氰化亚金
氰化亚金,英文名称Gold(Ⅰ) Cyanide,分子式AuCN,分子量222.98,比重7.12,为六方晶系柠檬黄色细小结晶,在干燥的空气中稳定,但受热分解而游离出金,潮湿状态时遇光不稳定,难溶于水及稀酸,但溶于碱金属氰化物、氢氧化钾等溶液或氨水,也溶于硫代硫酸钠或硫化铵的溶液中。
可采用下面方法制取氰化亚金。
KAu(CN)2+HCl=AuCN↓+HCN+KCl
    氰化亚金广泛用于化学分析及电镀、电子等工业。
1.3.6 氰化铜
    氰化亚铜也称氰化高铜,绿色粉未状。英文名称Cupric Cyanide或Copper Cyanide。氰化铜能溶于酸和碱,不溶于水,分子式Cu(CN)2,分子量115.58,剧毒,用于电镀和中间体生产。
1.4 亚铁氰酸及其盐类
亚铁氰化物〔Fe(CN)2〕作为重金属氰化物之一,具有重金属氰化物的通性,但其氰络物在酸性条件下并不分解,而是形成亚铁氰酸,再与碱反应生成亚铁氰酸盐、亚铁氰酸及其盐类也称为亚铁氰化物,它们具有自身的许多特殊性质。常见的盐有亚铁氰化钠,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铁及亚铁氰化铜,亚铁氰酸盐也可分成两类,即可溶盐及不溶盐。亚铁氰酸根离子与重金属离子生成的盐均为不溶盐,但均溶于碱溶液中。
1.4.1  亚铁氰酸根离子的通性
    在反应介质中,能解离出铁氰酸根离子的亚铁氰化物均具有下列性质:
一稀酸
冷的稀酸(盐酸和硫酸)并不分解亚铁氰化物,沸的稀酸能分解亚铁氰化物,生成游离的HCN和硫酸亚铁。
Fe(CN)64-+6H+=6HCN+Fe2+
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与未分解的亚铁氰酸根离子作用形成白色沉淀物。
Fe(CN)64-+Fe2++K+=K2Fe(CN)6
沉淀物将徐徐氧化成亚铁氰化铁,俗称普鲁氏蓝或铁蓝。这种物质无毒,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但溶于碱溶液中,主要用作涂料、烘烤搪瓷、印刷、油墨着色剂和洗涤添加剂。
2)浓硫酸
浓硫酸在加热时能分解所有亚铁氰化物,并放出CO,后者燃烧时呈蓝色火焰。
    K4Fe(CN)6+6H2SO4+6H2O=FeSO4+2K2SO4+3(NH4)2SO4+6CO↑
如果浓硫酸徐徐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则生成亚铁氰酸。
3)盐酸
    盐酸与浓的亚铁氰化钾溶液作用生成H4Fe(CN)6,可用醚把它抽取而分离出来,得到一种白色固体。
二亚铁氰化物溶液与重金属盐类的反应
1)  镉盐
     镉盐与亚铁氰化物溶液作用时生成状如乳酪的白色胶性亚铁氰化镉沉淀,此沉淀不溶于稀盐酸。
    Fe(CN)64-+2Cd2+=Cd2Fe(CN)6
2)铅盐
铅盐与亚铁氰化物溶液生成白色铁氰化铅沉淀,此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Fe(CN)64-+Pb2+=Pb2Fe(CN)6
3)汞盐
氯化汞与亚铁氰化物在酸性溶液中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物。
Fe(CN)64-+2HgCl=Hg2Fe(CN)6
4)银盐
硝酸银与亚铁氰化物作用时,生成白色胶性亚铁氰化银。
Fe(CN)64-+4Ag+=Ag4Fe(CN)6
此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和氨水中,浓硝酸能把它氧化为橙色的铁氰酸银。
硫氰酸盐能溶解亚铁氰化银。
Ag4Fe(CN)6+4SCN-=4AgSCN↓+Fe(CN)64-
5)钴盐
过量的钴盐与亚铁氰化物溶液生成淡灰绿色亚铁氰化钴,此沉淀不溶于稀盐酸和稀醋酸。
Fe(CN)64-+2Co2+=Co2Fe(CN)6
此沉淀不溶于稀盐酸和稀醋酸。
6)       铜盐
硫酸铜与亚铁氰化物生成红褐色Cu2Fe(CN)6沉淀,此沉淀不溶于稀醋酸,但可被苛性碱溶液所分解。
    Fe(CN)64-+Cu2+=Cu2Fe(CN)6
7)锌盐
锌盐与亚铁氰化物反应生成白色胶状亚铁氰化锌,此沉淀不溶于稀酸(盐酸、硫酸),溶于碱性溶液中。
Fe(CN)64-+2Zn2+=Zn2Fe(CN)6
    此沉淀不溶解于稀盐酸和稀硫酸,溶于碱性溶液中。
8)铁盐
亚铁氰化钾与氯化铁在冷时或加温时作用有两种结果产生。在冷时,有可溶性盐生成:
K4Fe(CN)6+FeCl3=KFe[Fe(CN)6]+3KCl
在加热时,则有不溶性盐普鲁氏兰生成。
3K4Fe(CN)6+4FeCl3=Fe4[Fe(CN)6]3↓+12KCl
普鲁氏兰不溶于水和稀酸,但能溶于碱溶液中。
    Fe4[Fe(CN)6]3+12NaOH=4Fe(OH)3+3Na4Fe(CN)6
9)亚铁盐
    亚铁盐在没有空气存在的情况下与可溶性亚铁氰酸盐作用时,根据加量大小可生成白色亚铁氰化钾亚铁K2Fe[Fe(CN)6]或亚铁氰化亚铁Fe2[Fe(CN)6]沉淀。
Fe(CN) 64-+Fe2++2K+=K2Fe〔Fe(CN) 6〕
Fe(CN) 64-+2Fe2+=Fe2Fe(CN) 6
    这些沉淀常受空气中的氧的氧化作用而形成普鲁氏蓝。
6Fe2Fe(CN) 6+6H2O+3O2=2Fe4〔Fe(CN) 6〕3+4Fe(OH)3
由于Fe2+易被氧化为Fe3+,因此亚铁盐加入到亚铁氰酸盐溶液中就会产生普鲁氏蓝。
三.亚铁氰酸根离子与氧化剂的反应
    在一般条件下,亚铁氰酸盐的水溶液与氧化剂作用时,仅Fe2+被氧化为Fe3+。而CN-并不发生氧化。
Fe(CN) 64--e=Fe(CN)63-
表1-3 一些亚铁氰酸盐的溶度积(Ksp)
 
难溶物分子式        Ksp        难溶物分子式        Ksp
Zn2Fe(CN)6        2.1×10-16        Fe4[Fe(CN)6]3        3.0×10-41
Cd2Fe(CN) 6        4.2×10-18        Ni2Fe(CN) 6        1.3×10-15
Pb2Fe(C)6        9.6×10-19        Co2Fe(CN) 6        1.8×10-15
Cu2Fe(CN)6        1.3×10-16        Ag4Fe(CN) 6        8.5×10-45
(Hg2)4Fe(CN) 6        1.1×10-12                  
1)过氧化氢
    亚铁氰化钾可被高浓度过氧化氢氧化为铁氰化钾,并有氢氧化钾形成。
    2K4Fe(CN) 6+H2O2=2K3Fe(CN) 6+2KOH
在酸性溶液中反应如下:
2K4Fe(CN) 6+H2O2+2HCl=2K3Fe(CN) 6+2KCl+2H2O
2)高锰酸钾
    亚铁氰酸钾溶液与高锰酸钾反应,生成铁氰酸钾,这个反应通常在蒸汽浴上加崐热1小时即可发生。
    6K4Fe(CN) 6+3KMnO4+4H2O=6K3Fe(CN) 6+2MnO2+6KOH
    如果盐酸溶液中,上述反应很快完成。
5K4Fe(CN) 6+4MnO4+8HCl=5K3Fe(CN) 6+6KCl+MnCl2+4H2O
3)氯气
    如果过量的氯气导入亚铁氰酸钾溶液中,即有氰化氢及氯化氰生成。2K4〔Fe(CN) 6〕+2H2O+13Cl2=2HCN+10CNCl+8KCl+2FeCl3+2HClO
一般情况下仅发生下列反应:
2K4Fe(CN) 6+Cl2=2K3Fe(CN) 6+2KCl
4)氧气
    亚铁氰酸钾与氧反应,受光的影响:
    4K4Fe(CN) 6+O2+2H2O=4K3Fe(CN) 6+4KOH
四 亚铁氰酸根离子与水的反应
    光对亚铁氰酸钾溶液作用时,即有若干氰化物释放出来,这可由Raman光谱显示出来,当水中含亚铁氰化物56mg/L,则释放出氰化物含量达0.4mg/L。
    K4Fe(CN)6+H2O=K3Fe(CN)6·H2O+KCN
五 亚铁氰酸根离子的自然分解
    据研究,在天然水体中,在较高温度和有光照的条件下,亚铁氰酸盐可分解成氢氰酸,先是亚铁氰酸盐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铁氰酸盐,以后慢慢地转化为氢氧化铁和可溶性氰化物与氢氰酸的混合物,在空气中CO2的作用下以及水中微生物的作用下,简单氰化物发生生物降解:
    4Fe(CN)64-+O2+2H2O=4Fe(CN) 63-+4OH-
    4Fe(CN) 63-+12H2O=4Fe(OH)3+12HCN+12CN-
    CN-+CO2+H2O=HCN+HCO32-
HCN(Liquid)=HCN(Gas)(经光照分解)
    2CN-+O2=2CNO-
    由于这些反应不断进行,亚铁氰酸盐溶液中游离氰化物含量不断下降,称自然分解。
六 灼烧亚铁氰酸盐
    亚铁氰酸盐在灼烧时生成碳化铁,氰化物、氰及氮。
    3K4Fe(CN) 6=12KCN+Fe3C+C+2(CN) 2+N2↑
    当亚铁氰酸盐与碳酸钾一起熔化时,则与上述反应不同。
    K4Fe(CN) 6+K2CO3=5KCN+KCNO+CO2+Fe
1.4.2 亚铁氰酸钠
    亚铁氰酸钠也叫亚铁氰化钠,俗名黄血盐钠,是淡黄色半透明单斜晶系柱状结晶或棱形、针形结晶。分子式Na4Fe(CN)6·H2O,分子量484.1,英文名称Sodium ferro Cyanide。在空气中易风化,在50℃~66℃温度下,晶体会很快失去结晶水,在80℃以上时形成坚硬的块状无水盐。亚铁氰酸钠晶体的比重为1.458。
    亚铁氰酸钠溶于水和丙酮,不溶于醇,在水中的溶解度见表1-4。
表1-4 亚铁氰酸钠在不同温度水中的溶解度
  水温 / ℃       24.9  34.9  49.8   67.4   79.6   84.7   89.6   94.7    99.7
  溶解度/g/100g水 17.1  20.58  26.20  31.43  36.85  38.15  38.08  38.25  37.53
    亚铁氰酸盐本身无毒,在冷的稀盐酸、稀硫酸中并不分解,但在热的稀酸中会分解出剧毒的氰化氢,遇高价铁盐生成普鲁氏蓝。
    亚铁氰酸钠的制造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炼焦气副产物回收法
    将含氰化氢的废水先用蒸汽解吸、放出的氰化氢在填充有铁刨花的塔中用纯碱液循环吸收、经沉淀除杂得亚铁氰化钠产品。其反应式如下:
    6HCN+Fe+2Na2CO3=Na4Fe(CN) 6+H2↑+2CO2↑+2H2O
    二.含氰化钠废物回收法
    将含氰化钠渣经浸取,过滤得氰化钠溶液,与氯化钙、硫酸亚铁反应生成亚铁氰酸钠,再经浓缩、结晶、分离产品,其反应如下:
    6NaCN+FeSO4+CaCl2=Na4Fe(CN) 6+CaSO4+2NaCl
    三.氰溶体法
    将氰熔体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亚铁氰酸钙和亚铁氰酸钠,再经纯碱作用使钙盐转化为钠盐,其反应如下:
    4Ca(CN)2+4NaCN+2FeSO4=Ca2Fe(CN) 6+Na2Fe(CN) 6+CaSO4↓
    Ca2Fe(CN) 6+2Na2CO3+Na4Fe(CN) 6+2CaCO3↓
亚铁氰酸钠用于制造铁蓝、油漆、涂料和油墨、印染工业、医药工业。亦用于钢铁的渗碳、金属表面防腐及生产赤血盐。
1.4.3 亚铁氰酸钾
    亚铁氰酸钾又称亚铁氰化钾,俗称黄血盐。为浅黄色或柠檬黄色单斜结晶或粉未,有时有立方晶系的变态。分子量422.48,分子式K4Fe(CN)6·3H2O,英文名称Potassium Ferro Cyanide或Yellow Prussiate of Potash。
    亚铁氰酸钾比重1.853,70℃失去结晶水,100℃干燥则生成白色粉状无水物。
    亚铁氰酸钾溶于水和丙酮,不溶于醇、醚、醋酸甲酯和液氨中,在水中溶解度见表1-5。
    表1-5 亚铁氰酸钾在不同温度水中的溶解度
    水温/ ℃      0    10    20   30    50   70    80   99.6
    溶解度/ %   12.5  17.4   22.0  26.0  32.6  38.2  40.1  42.63
亚铁氰酸钾与卤素、过氧化氢反应生成铁氰酸钾,其水溶液在空气中遇光则分解出氰化物并生成氢氧化铁,与稀盐酸共热产生HCN,遇硝酸先形成铁氰酸钾,继而形成K2Fe(CN)5(NO)。
亚铁氰酸钾的制法与亚铁氰酸钠类似,不再介绍。
1.4.4 亚铁氰酸铜
    亚铁氰酸铜又称亚铁氰化铜,红棕色粉未。英文名称Cupric Ferrocyanide。分子式Cu2Fe(CN)6·7H2O,分子量465.15。
    亚铁氰酸铜能溶于硝酸,氢氧化铵及氰化钾溶液,不溶于水和酸。有毒,热至120℃以上分解。
    可采用可溶性亚铁氰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与硫酸铜反应制备亚铁氰酸铜。
    2Cu2++Fe(CN) 64-=Cu2Fe(CN)6
1.4.5 亚铁氰酸铁
    亚铁氰酸铁也叫亚铁氰化铁,俗称普鲁氏蓝。为暗蓝色的块状物或粉未。分子式Fe4[Fe(CN)6]3,英文名称Prussian Blue或Ferric Ferrocyanide,分子量859.25。
    亚铁氰酸铁溶于草酸呈蓝色,见阳光迅速沉淀。遇硫酸为白色糊状物,用水稀释呈蓝色。溶于碱溶液,不溶于水和乙醇,但其在水中的悬浮物,能被氯转化为绿色,用水洗涤则仍呈蓝色。
    可采用亚铁氰酸盐与铁盐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制造亚铁氰化铁。其主要用途是做染料。也称华蓝。
1.5 铁氰化物(铁氰酸盐)
  铁氰化物包括铁氰酸及其盐类,铁氰酸盐是铁氰酸H3Fe(CN)6的盐类,其中常见有铁氰酸钾、铁氰酸钠,俗称赤血盐。铁氰酸盐均较稳定,常由相应的亚铁氰酸盐氧化而得。三价铁盐并不能与氰化物直接反应生成铁氰酸盐。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铁氰酸盐均溶于水。但其余的铁氰酸盐则不溶于水,甚至不溶于稀酸。
    铁氰酸盐的性质很大一部分是铁氰酸根离子的性质。除此之外,由与其形成复盐的离子决定。
1.5.1 铁氰酸根离子的性质
    一.铁氰酸根离子与酸的反应
1)稀酸
    稀盐酸或稀硫酸在冷溶液中并不分解铁氰酸盐,但在热溶液中则能分解,并崐有氢氰酸放出。
    Fe(CN)63-+6H+=Fe3++6HCN↑
2) 浓硫酸
    当溶液加热时,浓硫酸能分解铁氰酸盐。
     2K3Fe(CN)6+12H2SO4+12H2O=Fe2(SO4)3+3K2SO4+6(NH4)2SO4+12CO↑
3)浓盐酸
    浓盐酸与冷的铁氰酸钾的饱和溶液作用时,有棕色铁氰酸形成。
    K3Fe(CN)6+3HCl=H3F(CN)6+3KCl
二 铁氰酸根离子与重金属盐的反应
1)硝酸银
    硝酸银在铁氰酸盐溶液中,生成难溶的橙色铁氰化银沉淀,溶度积Ksp=10-22。
    Fe(CN) 63-+3Ag+=Ag3Fe(CN)6↓
    此沉淀不溶于硝酸,但溶于稀氨水。
    Ag3Fe(CN) 6+6NH3=3〔Ag(NH3) 2〕++Fe(CN)63-
    这个铁氰酸根能被氨还原而破坏。
    6Fe(CN) 6+8NH3=6Fe(CN) 64-+N2+6NH4+
    硫氰酸盐能溶解Ag3Fe(CN)6。
    Ag3Fe(CN) 6+3SCN-=3AgSCN↓+Fe(CN) 63-
2)铜盐
    铜盐与铁氰酸盐溶液生成绿色铁氰酸铜沉淀。
    2Fe(CN) 63-+3Cu2+=Cu3〔Fe(CN) 6〕2↓
    此沉淀不溶于盐酸。
3)镉盐
    镉盐在铁氰酸盐溶液中,将反应生成橙色铁氰酸镉沉淀。
    2Fe(CN) 63-+3Cd2+=Cd3[Fe(CN) 6〕2↓
    此沉淀不溶于稀酸,但溶于浓硝酸。
4)钴盐
    钴盐在铁氰酸物溶液中,生成红色铁氰酸钴沉淀。
    2Fe(CN) 63-+3Co2+=Co3〔Fe(CN) 6〕2↓
    此沉淀不溶于盐酸,但溶于氨水。
5)亚铁盐
    亚铁盐在铁氰酸盐溶液中生成深蓝色邓布尔蓝(Double Blue)。
    2Fe(CN) 63-+Fe2+=Fe3〔Fe(CN) 6〕2
    已查明,邓布尔蓝与普鲁氏蓝的结构都是Fe4Ⅱ[FeⅡ(CN)6]3。此沉淀不溶于酸,但可被碱所分解。
    Fe3[Fe(CN)6〕2+8OH-=2Fe(CN) 64-+2Fe(OH)3+Fe(OH)2
6)铁盐
    铁盐与铁氰酸盐作用并不生成沉淀物,但由于形成铁氰酸铁而呈综色反应。
    Fe3++Fe(CN) 63-=FeFe(CN)6
三 铁氰酸根离子与还原剂的反应
1)硫化物
    硫化物在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可将铁氰酸盐还原为亚铁氰酸盐。
2Fe(CN)63-+S2-=2Fe(CN)6+S
这个反应说明,在同一溶液中,不可能同时有硫化物和铁氰酸盐存在的原因。
2)碘化物
    碘化物在各种情况下都还原铁氰酸盐,自身被氧化为单质碘。
    2Fe(CN)63-+2I-=2Fe(CN)64-+I2
    许多其它化合物如亚硫酸钠,过氧化氢,氢氧化铅,氢氧化亚铁和二价锰盐,在碱性溶液中,都能还原铁氰酸盐为亚铁氰酸盐。
    2Fe(CN)63-+SO32-+2OH-=2Fe(CN)64-+SO42-+H2O
    2Fe(CN)63-+H2O2+2OH-=2Fe(CN)64-+2H2O+O2
    2Fe(CN)63-+HPbO2+OH-→2Fe(CN)64-+PbO2+H2O
    Fe(CN)63-+Fe(OH)2+OH-=Fe(CN)64-+Fe(OH)3
    2Fe(CN)63-+Mn2++4OH-=2Fe(CN)64-+MnO2+2H2O
四 铁氰酸根离子与碱溶液的反应
    不溶性铁氰酸盐与氢氧化钠或浓碳酸钠溶液煮沸时,Fe(CN)63-转入溶液中,即发生溶解反应。
    Fe3〔Fe(CN)6〕2+6NaOH=3Fe(OH)2+2Na3Fe(CN)6
    可溶性铁氰酸盐在氢氧化钾溶液中水解。
    13K3Fe(CN)6+6H2O+9KOH=Fe(OH)3+6NH3+12K4Fe(OH)6+6CO2
    在天然水体中,铁氰酸盐慢慢地转化为氢氧化铁和可溶性氰化物与氢氰酸的混合物,后两者在水体中又挥发、水解和氧化,故水体中的铁氰酸盐将慢慢消失。
    Fe(CN)63-=3H2O=Fe(OH)3+3HCN+3CN-
    HCN(Liquid)=HCN(Gas)
    CN-+2H2O=HCO-+NH3
    2CN-+O2=2CNO-
1.5.2 铁氰酸钠
    铁氰酸钠又叫铁氰化钠,英文名Sodium Ferricyanide,俗称赤血盐钠。为深红色结晶。分子式Na3Fe(CN)6·H2O,分子量298.96,溶于水,不溶于醇,遇铁盐呈棕色反应,遇亚铁离子呈滕代蓝色(Turnbulls blue)。
    用氯气与亚铁氰酸钠反应即可生产铁氰酸钠,也可用亚铁氰酸钠在镍或石墨为电极的电解槽中电解制取。
    2Na4Fe(CN)6+Cl2=2Na3Fe(CN)6+2NaCl
    铁氰酸钠有毒,主要用于制造颜料,亦用于染色以及印刷等行业。
1.5.3 铁氰化钾(铁氰酸钾)
    铁氰化钾也称铁氰酸钾,俗称赤血盐钾或赤血盐。为深红色或金红色单斜晶系柱状结晶,,英文名称Patassium Ferricyanide或Red Prussiate of Potash。分子式329.3。铁氰酸钾相对密度1.85,溶于水和丙酮,微溶于醇、醋酸、甲酸及氨水,在水中溶解度见表1-6。
    表1-6 铁氰酸钾在不同温度水中的溶解度
    温度/ ℃    0.1    15.7     22.1   39.9     58    81     99
    溶解度/ %  30.34   43.58    47.22  59.27   69.78  80.82  90.83
    在常温下铁氰酸钾十分稳定,经灼烧可完全分解,产生剧毒的氰化钾和氰。水溶液受光线照射作用分解成亚铁氰化钾,遇亚铁盐生成滕氏蓝沉淀。
    生产方法与铁氰酸钠类似。
    铁氰酸钾有毒。用于印染行业、钢的热处理、制药工业、彩色胶片冲洗行业、印刷制版、电镀、制革、造纸和肥料等工业。还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领域中。
1.5.4 铁氰酸
    铁氰酸是褐绿色固体,溶解于水,它是三价铁的氰络物。
    H3Fe(CN)6=Fe(CN)3·3HCN
    铁氰酸是三元酸,在水溶液中易解离为H+和Fe(CN)63-离子。
1.6 氰酸及其盐类
    氰酸盐是含有-OCN基团、从氰酸〔HCNO〕衍生的化合物,与硫氰酸盐类似,氰酸盐也有异构体,称作异氰酸盐(-ONC),氰酸也有两种分子结构,即正氰酸〔HO-C≡N〕和异氰酸〔H-H=C=O〕,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氰酸盐中,阴离子也写成两种形式:[N≡C-O]-和[O=C=N]-。这些盐全是水溶性的。
    碱金属的氰酸盐在干燥状态下是稳定的,但能吸收空气中的水份而徐徐变为碱金属的重碳酸盐和氨。重金属的氰酸盐有较多的共同性,如银、亚汞、铅和铜的氰酸盐不溶于水,但所有氰酸盐均溶于硝酸。氰酸铵容易重排成尿素。
    NH4OCN=NH2CONH2
    氰酸盐的性质包括可溶性氰酸盐的性质即氰酸根离子的性质和不溶性氰酸盐的性质。
1.6.1 氰酸根离子的性质
一 氰酸根离子与酸的反应
1)稀硫酸
    稀硫酸可立刻使氰酸盐析出游离氰酸(HOCN),后者分解。
    KOCN+H2SO4=HOCN+KHSO4
    H2SO4+HOCN+H2O=CO2+NH4HSO4
加入硫酸时,即有很多CO2放出,在这种CO2里常含有少量氢氰酸,后者可根据其刺激性很强的臭味来识别。这这种溶液中,因含有硫酸铵,故与苛见习生性钠加热即有氨放出。
2)浓硫酸
浓硫酸与氰酸根离子亦有类似反应,但较为剧烈。
二 氰酸根离子与重金属可溶盐的反应
1)              硝酸银
硝酸银与氰酸盐反应生成白色凝乳状氰酸银沉淀。
    KOCN+AgNO3=KNO3+AgOCN
    此沉淀溶解于氨水和稀硝酸中,与氰化银不同。
2)醋酸钴
    醋酸钴遇浓的氰酸钾溶液,即被染成天蓝色的钴氰酸钾,乙醇可使生成的颜色固定而且加深。
    Co(C2H3O2)2+4KOCN→K2Co(OCN)4+2KC2H3O2
    这个化合物溶解于水而使溶液呈蓝色,如果受到大量水稀释时,则颜色消失,同时被离解为原有的组份,但当加入较多的氰酸钾时,则蓝色又复出现,加乙醇亦可达到同样效果。
    几乎所有的商品氰化钾中都含有若干氰酸盐,通常在测定商品氰化物中有无氰酸盐时,首先应将氰化物驱走,否则因生成氰络物不能出现上述试验现象,除氰化物的方法是在含10%的氰化物中,通入CO21~1.5小时,此时氰化氢被驱走,而重碳酸钾形成,氰酸钾并不受到显著的影响。
    KCN+CO2+H2O=HCN↑+KHCO3
    取上述处理过的溶液1ml,加入无水乙醇25ml(使KHCO3沉出),过滤。滤液加几滴醋酸,再加几滴醋酸钴的乙醇溶液,如果在原有的氰化物中含有0.5%的氰酸钾,则蓝色反应十分显著,但碱金属的硫氰酸盐亦有相同的反应发生。
3)硫酸铜—吡啶
    中性氰酸盐加至事先加有几滴吡啶的铜盐溶液后(1%CuSO4溶液),即有紫蓝色Cu(C5H5N)2(OCN)2沉淀形成。后者溶解于氯仿中,生成翠蓝色溶液。硫氰酸盐干扰这个反应,过量的铜溶液亦宜避免。
    在上述的蓝色络合物中,倘有中等过量的醋酸存在,则很稳定,因此这个反应可以用来在碱性溶液中测定氰酸盐,通常将检验品的溶液先加至铜—吡啶—氯仿混合液中,然后徐徐加入醋酸,每加一滴予以剧烈振摇。当溶液中和后,氯仿层即呈蓝色。
三.氰酸盐与稀酸的反应
    氰酸盐水溶液在碱性条件下较稳定,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CO2和NH3,当溶液中含有铜离子时,这一反应速度加快。
    OCN-+H++H2O=CO2+NH3
                        pH<7
    这一反应在天然水体中也能进行,而且速度较快。
1.6.2 氰酸钠
    氰酸钠为白色、无嗅的针状结晶或粉末,分子式NaOCN或NaCNO,分子量为65.01。英文名称Sodium Cyanide,比重1.93,熔点550℃(分解)。在干燥状态下极其稳定。对热也稳定,加热到500℃以上才开始分解,当镍和铁催化剂存在时,在真空中于700℃分解为同样产物。
    4NaOCN=2NaCN+Na2CO3+CO+N2
    在16℃时,100ml水中可溶解10.68克氰酸钠,但其溶液不稳定,迅速水解。
    4NaOCN+6H2O=2Na2CO3+(NH4)2CO3+(NH2)2CO
    氰酸钠是氰酸〔HOCN〕中的氢原子被钠取代后的产物。氰酸的结构是在氰化氢〔HCN〕中引入了一个氧原子,因此氰酸钠对人畜的毒性很小。
    氰酸钠的制法主要有三种:
一 将尿素和碳酸钠连续混合加热来制造氰酸钠。
    2(NH4)2CO+Na2CO3=2NaOCN+2NH3+CO2+H2O
二 氰化钠氧化法
    NaCN+2NaOH+Cl2=NaOCN+2NaCl+H2O
    也可以利用电解法(不使用氯气)氧化氰化钠生产氰酸钠。
3)以氧化镍为催化剂的氰化钠氧化法。
    2NaCN+O2=2NaOCN
    在试验室中,可用氧化铅氧化氰化物制备氰酸钠。
    PbO(s)+NaCN(aq)=Pb(s)+NaOCN(aq)
    氰酸钠可用于林地除草剂,除了有速效的优点外,还会经水解生成尿素、碳铵等,因而有肥料的作用,还可以胺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也用于金属热处理、有机合成、药物生产等方面。
1.6.3 氰酸钾
    氰酸钾为白色正方晶系结晶。分子式KOCN,分子量81.12,英文名称Potassium Cyanate,比重为2.05,加热到700~900℃时分解。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甲苯,干噪时稳定,有湿气时或在水溶液中均可水解。
    氰酸钾的制法与氰酸钠相似,如采用碳酸钾和尿素熔融反应制得。
    K2CO3+2NH2CONH2=2KOCN+CO2↑+2NH3+H2O
    氰酸钾用于有机合成,钢的热处理,制药和除草剂的生产。
1.6.4 氰酸
    氰酸是具有不愉快臭味的无色液体,分子式HOCN,分子量43.03。英文名称Cyanic Acid。氰酸的熔点-86℃,沸点23.5℃,挥发性极强,0℃时蒸汽压271mmHg,比重1.140,在液态时易聚合,0℃时一小时就聚合成固体,在室温下更易聚合。
    氰酸是相当强的酸,Ka=1.2×10-4,其稀溶液在0℃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稳定的,但在常温迅速水解为氨和二氧化碳。
HOCN+H2O=NH3+CO2
氰酸由于不稳定,一般采用加热三聚氰酸[Cyanuric Acid]的办法来制取。
1.7 硫氰酸及其盐类
    硫氰酸盐是含有-SCN基团的有机或无机物。由硫氰酸〔HSCN〕衍生而来。硫氰酸及其盐类也称为硫氰化物。硫氰酸类似于氰酸,以H-S-C≡N和H-N=C=S两种结构存在,后一种形式称为异硫氰酸,并且产生异硫氰酸盐。这种盐明显地显示出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无机硫氰酸盐具有类似于氰化物和卤化物的化学性质,大部分金属的硫氰酸盐(除铅、汞、银和铜盐以外)是水溶性的,并且能与过量的硫氰酸盐形成络合物,例如〔Pt(SCN)4〕2-和〔Pt(SCN)5〕2-。因此硫氰酸盐的性质就包括可溶性硫氰酸盐的性质和不溶性硫氰酸盐的性质。
1.7.1 硫氰酸盐的性质
一 硫氰酸盐与酸的反应
1)稀酸
    非氧化性稀酸与硫氰酸盐并无反应发生。
2)浓硫酸(14N)
    浓硫酸与硫氰酸盐作用时,在冷时则有黄色反应发生,加热时,则反应剧烈,放出氧硫化碳〔COS〕。点燃时,发出蓝色火焰。
    KSCN+2H2SO4+H2O=KHSO4+NH4HSO4+COS↑
    如果硫酸的浓度再高,则将有COS、HCOOH、CO2、SO2等气体发生,同时有硫沉积出来。
二 硫氰酸盐与重金属盐类的反应
1)硝酸银
    硝酸银在硫氰化物溶液中,生成白色凝乳状硫氰酸银沉淀,在分析化学方面,以Fe3+生成血红色化合物以指示终点。
    Ag++SCN-=AgSCN↓
    此沉淀不溶于稀硝酸,易溶于氢氧化铵(氨水),这种溶解是由于与氨形成了银氨络离子所致。与浓硝酸在水浴上加热时,所有硫氰化银完全分解,而卤化银无此反应。
6AgSCN+4H2O+16HNO3=3Ag2SO4+3(NH4)2SO4+6CO2↑+16NO↑
硫氰酸银与浓硫酸煮沸,则有黑色硫化银沉淀生成。
    2AgSCN+2H2SO4+3H2O=2NH4HSO4+COS↑+CO2↑+Ag2S
2)铁盐
    铁盐加至硫氰酸盐溶液中,生成血红色化合物。
    Fe3++3SCN-=Fe(SCN)3
    其实产生的是Fe(SCN)2+,即Fe(SCN)3在离解时生成Fe(SCN)2+阳离子显色。
Fe(SCN)3=Fe(SCN)2++2SCN-
反应的灵敏度随铁盐的加入量增加而增加。
    磷酸盐、砷酸盐、硼酸盐、碘酸盐、硫酸盐、醋酸盐、草酸盐、酒石酸盐、柠檬酸盐以及其相应的游离酸均会防碍这个反应。
    亚硝酸盐的存在也会因在酸性中生成硫氰酸亚硝酰(N0-SCN)而产生红色,但加热后红色消失。
3)钴盐
    钴盐与浓的硫氰酸盐反应生成深蓝色Co(SCN)42-离子,但无沉淀形成。
    Co2++4SCN-=Co(SCN)42-
    这个络离子的稳定常数并不太大,通常在这里需要高浓度的试剂来促使反应向右进行,以保证使其形成有色络离子,加入醇是为了增加络离子的稳定度,亦即增加溶液的颜色。
4)铜盐
    铜盐加至硫氰化物溶液中,生成黑色的硫氰化铜沉淀。
Cu2++2SCN-=Cu(SCN)2↓
这个化合物在一般情况下并不稳定,而有如氰化铜和碘化铜的分解反应发生。
    Cu(SCN)2=CuSCN+1/2(SCN)2
    当铜盐加入时,如果有亚硫酸或其它还原剂存在于溶液中时,则立即有白色的硫氰化亚铜生成(也称硫氰酸亚铜)。
    2Cu2++SO32-+2SCN-+H2O=2CuSCN+2H++SO42-
    硫氰酸亚铜不溶于稀盐酸和稀硫酸。以前人们认为硫氰酸亚铜以其二聚物形式存在,分子式Cu2(SCN)2。如果在Cu2(SCN)2黑色沉淀中通入H2S,则有近似白色的沉淀发生。
    Cu(SCN)2+1/2H2S=CuSCN+1/2S+HSCN
5)汞盐
    硝酸汞遇硫氰酸盐生成白色硫氰酸汞沉淀。
    Hg2++2SCN-=Hg(SCN)2↓
    此沉淀极难溶于水,但易溶于过量的硫氰酸钾溶液中。
    Hg(SCN)2+SCN-=Hg(SCN)3-
    干燥的Hg(SCN)2被加热时,则将发生极大的膨胀,氯化汞遇硫氰酸盐,须经长久放置,才能沉淀形成。
    Hg2++2SCN-=Hg(SCN)2↓
6)亚汞盐
    硝酸亚汞遇硫氰酸盐生成灰色至黑色沉淀,当硝酸亚汞溶液逐滴加入尚浓的硫氰酸盐溶液中,则有灰色金属汞的沉淀首先呈现,而溶液则含有硫酸钾汞。
    Hg22++3SCN-=Hg(SCN)3-+Hg↓
    如果硝酸亚汞继续加至不再有汞被沉淀时,即将溶液过滤,滤液则含有硫氰酸钾汞,尚再加更多的硝酸亚汞,则有纯粹的白色硫氰酸亚汞沉淀形成。
2Hg(SCN)3-+3Hg22+=2Hg2++3Hg2(SCN)2
但假如以极稀的硫氰酸钾溶液加至极稀的硝酸亚汞溶液中,则可直接得到白色硫化亚汞沉淀。
    Hg22++2SCN-=Hg2(SCN)2↓
7)铜离子和联苯胺
    联苯胺和铜离子加至硫氰酸盐溶液中,由于联苯胺的氧化,生成深蓝色醌式化合物,这个反应的过程可以从氰化物的相似反应推论。
Cu2++2SCN-=Cu(SCN)2
    2Cu(SCN)2+H2O=2CuSCN+2HSCN+[O]
这个初生态的氧于是氧化联苯胺至醌式化合物。
三 硫氰酸盐与氧化剂的反应
1)硝酸
    稀硝酸与硫氰酸盐在加热时发生分解,并有红色反应发生。  同时有NO、HCN放出。
    SCN-+2HNO3=HSO4-+2NO↑+HCN↑
    浓硝酸能分解硫氰酸盐而形成NO、CO2及硫酸。
    3SCN-+10H++13NO3-=16NO↑+3CO2↑+3SO42-+5H2O
2)高锰酸钾
    在酸性溶液中,用硫氰酸滴定高锰酸钾时,有下列反应发生:
    5HSCN+6KMnO4=4H2SO4=3K2SO4+6MnSO4+5HCN+4H2O
3)过氧化氢
    硫氰酸盐可被过氧化氢氧化成氰氢酸及硫酸。
    SCN-+3H2O2+H+=HCN+H2SO4+2H2O
4)二氧化锰
    硫氰酸盐溶液中加入MnO2,生成硫化氰。
    MnO2+SCN-+4H+=(SCN)2+Mn2++2H2O
    由于硫化氰可被水迅速分解,所以最好在惰性溶剂中以Br2与AgSCN作用制得。
    硫化氰迅速和不可逆地进行聚合,生成砖红色聚硫化氰,硫化氰在四氯化碳或乙酸溶液中都很稳定,它以NCSSCN形式存在。
四 硫氰酸盐与锌的反应
    在硫氰酸盐的酸性溶液中,锌能把它还原成氰化氢和硫化氢。
    Zn+SCN-+3H+=Zn2++H2S↑+HCN↑
1.7.2 不溶性重金属硫氰酸盐的性质。
    不溶性重金属硫氰酸盐有银、铜、汞、铅的硫氰酸盐,它们具有以下性质。
1)在加热的浓硫酸中分解,由于重金属的不同,其反应不同。
    2AgSCN+2H2SO4+3H2O=NH4HSO4+COS+CO2+Ag2S
2)银、铜的硫氰酸盐溶于氨水中,生成氨络合物离子。
    AgSCN+2NH3=Ag(NH3)2++SCN-
CuSCN+4NH3=Cu(NH3) 42++SCN-
3)在加热的稀硝酸中分解,放出CO2、NO。
    6AgSCN+4H2O+16HNO3=3Ag2SO4+3(NH4)2SO4+6CO2↑+16NO↑
4)与碱溶液的反应
    CuSCN+OH-=CuOH↓+SCN-
5)溶解于硫氰酸盐溶液中,生成硫氰酸络离子。
AgSCN+3SCN-=Ag(SCN)43-
6)在含稀矿酸的过氧化氢的溶液中,加入不溶性硫氰酸盐,在沸腾时,仅发生下列反应。
    2CuSCN+7H2O2=8HCl+2CuCl42-+2SO42-+HCN↑+6H2O+8H+
    利用此反应,可分析CuSCN产品中的铜含量。
    一些常见的重金属硫氰酸盐及其络合物的性质见表1-7。
1.7.3 硫氰酸钠
    硫氰酸钠也称硫氰化钠,为白色斜方板状晶系结晶或粉未。分子式NaSCN或NaCNS,分子量81.07。英文名称Sodium Sulfocyanide或Sodium Rhodanate。硫氰酸钠有潮解性,熔点为287℃,易溶于水、乙醇、丙酮等溶剂中。18.8℃时在100g乙醇中能溶解18.37g,水中溶解度见表1-8。
           表1-7 常见的重金属硫氰酸盐的性质
重金属硫氰化物                重金属硫氰酸络合物                                                        重金属硫氰酸盐
分子式        Ksp        离子式        络合物稳定常数                                                分子式
Na+或K+
                        Logβ1        Logβ2        Logβ3        Logβ4        Logβ5        Logβ6       
                  Au(SCN)2-        15.27        16.98                                            KAu(SCN)2
                  Au(SCN)4-                                   42                          KAu(SCN)2
AgSCN        1.0×10-12        Ag(SCN)43-        4.75        8.23        9.45        9.67                          Kag(SCN)2
CuSCN        4.8×10-15        Cu(SCN)65-                 12.21        9.90        10.09        9.59        9.27        K5Cu(SCN)6
Hg(SCN)2        不稳定        Hg(SCN)42-        17.26        19.97        21.69                                   K2Hg(SCN)6
Pb(SCN)2        2.0×10-5        Pb(SCN)2        1.09        2.52                                             
Cu(SCN)2        不稳定        Cu(SCN)2        2.30        3.65                                             
                  Fe(SCN)3        3.1        5.3        6.2                                    
表1-8 硫氰酸钠在不同温度水中的溶解度
    温度/ ℃    10.7    25.0    46.1   65.8     81.8     101.4
    溶解度/ %   52.98   58.78   64.03  65.46    66.89    69.29
    硫氰酸盐有毒,其制造方法主要有三种。
1)合成法
    将氰化钠与硫磺反应生成硫氰酸钠。
       NaCN+S=NaSCN
2)砷碱副产法
    采用砷碱法脱除炉气硫化氢时,过剩的碱液与煤气中的硫化氢、氰化氢反应生成硫氰酸钠和氰化钠,当砷碱液通过再生塔时,转化为硫代硫酸钠和硫氰酸钠,将含有硫氰酸钠和硫代硫酸钠的母液,经蒸发,分离,并用硫酸破坏,除硫及硫酸钠,再用碱液和氢氧化钡中和除铁及硫酸根,以得到净化的产品。
                        O2、H2O
      NaCN+Na2S=NaSCN
3)化纤厂含氰废水回收法
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废水中的硫氰酸根离子,然后用NaOH溶液洗脱、浓缩、结晶得到成品。
硫氰酸钠用作聚丙烯腈纤维抽丝溶剂、化学分析试剂、彩色电影胶片冲洗剂、某些植物脱叶剂经及机场道路防莠剂等。
1.7.4 硫氰酸钾
硫氰酸钾或称硫氰化钾,白色斜方晶系柱状晶体,分子式KSCN,也可写成KCNS。英文名称Potassium Thiocyanate或Potassium Rhodanide。
硫氰酸钾有毒,刺激皮肤。有潮解性,相对密度1.886。熔点173.2℃,在500℃时分解,易溶于水,溶于丙酮、乙醇和液氨,溶于水呈吸热反应,水溶液为中性。水中溶解度见表1-9。
表1-9 硫氰酸钾在不同温度水中的溶解度
    温度/ ℃      0      20      25      66.7     99
    溶解度/ %    63.90  68.45    70.50    80.34    87.04
    硫氰酸钾的制法与硫氰酸钠的合成法类似。
    KCN+S=KSCN
也可以用NH4SCN和钾盐进行复分解反应制得。
1.7.5 硫氰酸铵
硫氰酸铵也称硫氰化铵,为白色单斜晶系片状或柱状结晶,有光泽,分子式NH4SCN或NH4CNS,分子量76.12。英文名称Ammonium Thiocyanate或Ammonium Rhodanide。
硫氰酸铵有潮解性,相对密度1.305,熔点149.6℃,加热到140℃,易变为硫脲。200~300℃时分解为氨、二氧化碳和硫化氢。易溶于水及乙醇,溶于丙酮和氨水,不溶于三氯甲烷,在水中溶解时吸收大量的热,浓的水溶液遇光逐渐变成红色。水中溶解度见表1-10。
表1-10 硫氰酸铵在不同温度水中的溶解度
    温度/ ℃     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 %    54.5  62.7  66.5  70.4  74.1  77.7  80.8  81.7
    硫氰酸铵的制造方法有两种:
1)二硫化碳法:
    将CS2与氨水进行加压合成反应,生成硫氰酸铵及副产硫氢化铵,再经脱硫蒸发使硫氢化铵分解成硫化氢除去,所得溶液经除杂分离得产品。
    CS2+3NH3=NH4CNS+NH4HS
    NH4HS=NH3+H2S↑
2)硫磺合成法
    与硫氰化钠制法相似,制取硫氰酸钠后,再与氯化铵复分解反应生成硫氰酸铵。
    NaCN+S=NaSCN
    NaSCN+NH4Cl=NH4SCN+NaCl
    硫氰酸铵是制造双氧水(过氧化氢)的辅助原料、有机合成的聚合催化剂、制造硫脲等化工产品的原料、分析试剂等。
1.7.6 硫氰酸银
硫氰酸银为白公或浅粉色粉未,分子式AgSCN,分子量165.95,英文名称Silver Thiocyanate,露置于空气中颜色变深。溶于浓硫酸和氨水,不溶于水及稀酸,遇浓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液即分解,用水稀释时,析出硫酸银,热至120℃时即分解,有毒。
1.7.7 硫氰酸铅
硫氰酸铅又称硫氰化铅,为白色或浅黄色粉未,分子式Pb(SCN)2,分子量323.26,英文名称Lead Thiocyanate或Plumbum Thiocyanate。
硫氰酸铅无味有毒。比重3.83,熔点190℃(分解),溶于氢氧化钠及氢氧化钾、硫氰酸盐溶液及硝酸。
硫氰酸铅用于测定油脂的硫氰值。
1.7.8 硫氰酸汞
    硫氰酸汞也称硫氰化汞或硫氰酸高汞。白色粉未,英文名称Mercury Thiocyanate或Mercury Sulfocyanide。分子式Hg(SCN)2,分子量316.75。
    硫氰酸汞有毒,加热到165℃时,体积膨胀并分解成汞和氮气。硫氰酸汞溶于稀盐酸或氰化钾溶液,微溶于醇和醚。在沸水中分解。
    硫氰酸汞用于摄影。
1.7.9 硫氰酸亚铜
硫氰酸亚铜又叫硫氰化亚铜,外观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分子式CuSCN,分子量121.62。英文名称Cuprous Thiocyanate或Copper Sulfocyanate。比重2.846,熔点1084℃。它几乎不溶于水,(在18℃时100ml水中仅溶解约0.5mg);难溶于稀盐酸及乙醇、丙酮中,能溶于氨水及乙醚;易溶于浓的碱金属硫氰酸盐溶液中。可形成络合物。溶于浓硫酸随即分解。它在空气中加热到140℃以上时可发火燃烧。干燥的硫氰酸亚铜在冷时能吸收氨成为2CuCNS·5NH3加成物,当加热后又放出氧。
    硫氰酸亚铜的制法较多。一般工业上采用硫酸铜与硫氰酸盐及硫酸盐或硫代硫酸钠反应制取。
   CuSO4+1/2Na2SO3+NaOH+NaCNS=CuCNS+1/2Na2SO4
   CuSO4+Na2S2O3+NaSCN=CuCNS+Na2SO4+1/2Na2S4
也可以利用废水中的硫氰酸盐通过加入硫酸铜的亚硫酸盐进行反应制备硫氰酸亚铜。
硫氰酸亚铜有毒,可用于果树防护、船底防污涂料的添加剂。也可做镀铜药剂。润滑油脂添加剂、有机合成催化剂、聚合调节剂、非银盐感光材料、记录纸发色剂等。还可做为塑料阻燃剂与消烟剂。
1.7.10 硫氰酸
硫氰酸是有辛辣气味的无色液体或固体,分子式HSCN或HCNS。分子量59.09。英文名称Rhodanic Acid或Thiocyanide Acid或Hydrogen Thiocyanide。
硫氰酸固体为白色有光泽的物质,在常压、接近室温下保存时,渐渐变为暗红色,在真空中仔细加热就变为黄色,在3℃时迅速放热并发泡分解,成为半流动的块状,与水可以任意比例合,但不稳定,呈强酸性,5%以下的水溶液稍稳定,但其盐类却稳定。
1.8 氰与氯化氰
1.8.1 氰
氰因其以(CN)2形式存在,也称双氰,分子式(CN)2或C2N2,也叫乙二腈,一般写成(CN)2,实际化学结构N≡C-C≡N。分子量为52.04。英文名称Cyanogen或Dicyanoge,由于其性质类似卤素,也叫Oxalonitrile。
氰在常温下是无色气体,极毒,有苦杏仁味。熔点为-27.9℃,沸点为-21.17℃,沸点下比重0。9537,0℃时1个体积水可溶解4个体积的氰气。
一 氰与水的反应
    氰在水中缓慢水解,开始生成草酰胺,进一步转化为草酸。
    (CN)2+2H2O+H2N─C─C─NH2 = H─C─C─H+2NH2OH
                     ‖  ‖         ‖  ‖
                      O  O           O  O
二 氰的岐化反应
    氰与卤素有类似的性质,能发生岐化反应。
     X2+2OH-=X-+XO-+HX2O
(CN)2+2OH-=CN-+CNO-+H2O
三 氰的聚合
当加热到400℃时,氰聚合成白色固体(CN)x。
四 氰的还原反应
与卤素和氢的反应相类似,氰在高温下与氢反应生成氰化氢。
(CN)2+H2=2HCN
五 氰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氰酸甲酰胺或二硫代草酸胺。
(CN)2+H2S=NC-C-NH2或H2NC-CNH2
                ‖     ‖‖
                S      S  S
六 氰与氧化剂反应
氰与氯等强氧化剂反应生成CO2和N2,与氰化物类似,氰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所知的化学反应中最热的火焰,温度高达5050K。
(CN)2+O2=2CO2+N2
七 氰的制法
氰的制法较多,以氰化氢为原料,利用空气通过银催化剂,氯气通过活性炭或二氧化硅、二氧化氮通过氧化钙-玻璃进行氧化均可制氰,以NO2为例:
2HCN+NO2=(CN)2+NO+H2O
用可溶性铜盐在水溶液中氧化氰化物也可获得氰。
Cu2++2CN-=CuCN+1/2(CN)2
通过下面的反应可获得干燥的氰。
Hg(CN)2+HgCl2=Hg2Cl2+(CN)2
    氰主要用于化学中间体和薰蒸剂。
1.8.2 氯化氰
氯化氰为无色具有刺激性的剧毒气体或液体,分子式CNCl或ClCN,分子量61.47,英文名称Cyanogen Chloride或Chlorocyan,密度1.186,熔点-6.5℃,沸点12.5℃,蒸汽压1000mmHg,蒸汽比重2.0,易溶于水、醇和乙醚。但在乙醇中易分解,遇水缓慢水解生成氰酸和盐还可能,聚合较难,而一般产品较易聚合,生成三聚氯氰[Cyanuric Chloride]。
一 氯化氰的聚合反应
    3CNCl=(CNCl)3
二 氯化氰的水解
    氯化氰遇水缓慢水解生成氰酸和盐酸,并进一步水解为铵和二氧化碳。
    CNCl+H2O=HCNO+HCl
    HCNO+H2O=NH3+CO2
三 氯化氰与氧化剂的反应
    2CNCl+3Cl2+4OH-=2CO2+N2+6Cl-+4H+
四 氯化氰与碱溶液的反应
   CNCl+NaOH=HCNO+NaCl
   HCNO+2H2O=NH4++HCO3-
五 氯化氰的制取
    在氰化物溶液中通入氯气,即可产生氯化氰气体。
    NaCN+Cl2       CNCl+NaCl
             -5℃-10℃
    产生的气体经干燥,冷凝得到成品。
    氯化氰与硫化钠反应,生成硫氰化钠。
    CNCl+Na2S=NaSCN+NaCl
1.9 有机腈简介
    腈可以看作是氰化氢分子〔HCN〕中氢原子被烃基〔R-〕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它的通式为RCN。腈的种类也很多。常见的腈有乙腈、丙腈、丙烯腈、乙二腈等,工业上常用的是脂肪族腈。
1.9.1 有机氰的通性
    低级腈为无色液体,高级腈为固体,乙腈能与水混溶,随着腈的分子量的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迅速降低,丁腈以上难溶于水。纯粹的腈没有毒性,但通常腈中都含有少量异腈,而异腈是有很大毒性的物质。由于腈分子偶极距大,故其极性大,分子间的吸引力大,结果沸点比分子量相近的烃、醚、醛、酮和胺都高,正因为极性大,乙腈等低分子腈易溶于水,并能溶解许多盐类,因此乙腈是很好的溶剂。几种重要的腈的物理常数见表1-11。
表1-11 重要腈的物理常数
   化合物名称  结构式        沸点(℃)        比重d204  水中溶解度(g/100)
   乙腈        CH3CN         81.6               0.782      ∞
   丙腈        CH3CH2CN      97.1               0.7720     尚溶
   丙烯腈      CH2=CHCN      77.3               0.8060     7.4(25℃)
   已二腈      NC(CH2)4CN    295.181(20mmHg)   0.962       6
   癸二腈      NC(CH2)8CN    199~200(15mmHg)   --        不溶
腈分子中含有碳氮三键,可以发生各种加成反应,可以发生水解、醇解和加氢等反应,如在酸或碱的催化下,腈水解生成羧酸,在酸催化下,产生游离羧酸和铵盐,在碱催化下,生成氨和羧酸盐。
RC≡N+H2   [R-C-NH]   R-C=NH3       R-C=O+NH3
                       |            ||             |
                 OH         O         OH
    腈水解也是制造羧酸的重要方法。
R-X+KCN=RCN
RCN+H2O+OH-=RCOOH+NH3
腈的醇溶液和浓硫酸或盐酸一起加热,则醇解生成酯。
    RCN+R'OH+H2O=RCOOR'+NH3
    异氰又称胩,通式RNC,是腈的异构体。在腈分子中,碳原子和烃基相连,而异腈分子中,氰基中的氮原子和烃相连,异腈基中的碳原子象是二价的,但现在研究证明,异腈具有下列结构:
 
 
R N   C
 
     ×  ×× ·            
R  N×·C  或  
     ·  ×· ·
 
    在构成异氰基的三对共用电子中,有一对电子是由氮原子单独提供的,形成了一个配价键。异腈是具有恶臭和剧毒的无色液体,化学性质与腈有显著不同。异腈对碱相当稳定,但容易被稀酸水解,生成伯胺和甲酸。
    2RNC+2H2O+2H+=2RNH2+HCOOH
    这个反应也证明了异腈基中的氮原子是直接和烃基中的碳原子相连的。异腈加热时异构化成相应的腈。
      250~300℃  
   RNC         RCN
    由于正腈中常含有异腈,所以除少数外,大部分腈有毒。
    各类腈类主要用于有机合成,制造化学纤维、橡胶、有机玻璃,也可作溶剂。
1.9.2 乙腈
    乙腈又叫氰基甲烷、甲基氰,为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乙醚的气味,分子式C2H8N,结构式CH8CN,英文名称Acetonitrile或Ethanenitrile或Cyanomethane、Methyl Cyanide。分子量41.05。
    乙腈的熔点-45.72℃,沸点81.6℃,相对密度0.7857,一级易燃品,燃点524℃,闪点8℃,爆炸范围4.4~16%(体积),能与水、乙醇、乙醚、丙酮、苯、四氯化碳、甲醇、三氯甲烷及许多饱和烃类混溶。20℃时蒸气压73mmHg,38℃时蒸气比重1.1。
    乙腈受热易分解,生成氰化物,在水溶液中,易水解生成氨和羧酸,其醇溶液在酸或碱催化下可生成酯,与羟胺作用可生成胺肟。
    可用下边方法制取乙腈。
CH3CONH2=CHCN+H2O
             P2O5
    乙腈用于有机合成、色谱分析药剂、有机溶剂。也有人研究用其做浸金药剂。
 
发表于 2022-1-5 19:58:33 | 发自安卓客户端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2-1-5 20:18:37 | 发自安卓客户端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2-1-5 20:41:07 | 发自安卓客户端
这个好强
发表于 2022-1-5 22:47:30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感谢楼主,弱弱的问句:真的有人看完了吗?太长了吧(特别是看不懂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22-1-6 13:06:58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太全面啦!
发表于 2022-1-6 20:55:30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召唤化学课代表
发表于 2022-1-7 00:55:20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2-1-17 13:46:34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虽然看不懂)
发表于 2022-1-17 15:05:53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这也太硬核了
返回版块
12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