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0-4-28 14:09:21
转载自 国家卫健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

精神分裂症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及认知功能等方面,个体之间症状差异很大,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阶段或病期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症状。

临床分型
(1)偏执型 这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以幻觉、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
(2)青春型 在青少年时期发病,以显著的思维、情感及行为障碍为主要表现,典型的表现是思维散漫、思维破裂,情感、行为反应幼稚,可能伴有片段的幻觉、妄想;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本能活动亢进,如食欲、性欲增强等。该型患者首发年龄低,起病急,社会功能受损明显,一般预后不佳。
(3)紧张型 以紧张综合征为主要表现,患者可以表现为紧张性木僵、蜡样屈曲、刻板言行,以及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冲动行为。一般该型患者起病较急,部分患者缓解迅速。
(4)单纯型 该型主要在青春期发病,主要表现为阴性症状,如孤僻退缩、情感平淡或淡漠等。该型治疗效果欠佳,患者社会功能衰退明显,预后差。
(5)未分化型 该型具有上述某种类型的部分特点,或是具有上述各型的一些特点,但是难以归入上述任何一型。
(6)残留型 该型是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之后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性格的改变或社会功能的衰退。

多重人格(人格分裂)


多重人格障碍是心理疾病的一种,表现为一个人身上显示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角色”的人格特点。这些不同的“角色”各自有着自己的行为习惯、思考方式、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对自己的认知,轮番主导一个人的行为,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几个灵魂”。多重人格障碍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归类于第一轴的解离症的一种。在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中称为“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属癔症;在ICD-10中称为“多重人格障碍”,属分离(转换)性障碍,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中称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属解离型障碍。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定义为该病症的国际统一正式名称。

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中,女性占90%。多重人格的产生与童年创伤有密切相关,尤其是性侵害,这或许是女孩比男孩更容易遭到性侵犯的缘故。当受到难以应付的冲击时,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达到“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感觉,这对长期受到严重伤害的人(如近亲相奸)来说,或许是必要的。

多重人格的各个亚人格都是各自独立、彼此分开的,一种人格出现,其他人格就自动退场,任何时候,都有一个主要人格占优势,人的行为也就由占优势的人格“值班”、控制,不会出现“好几个人格争夺控制权的混乱状态”。究竟由哪种人格来支配,完全遵循“哪种人格最适应当时的环境和需要,就启动和出现哪种人格”的原则。这实际上就是适者生存法则的心理学翻版。如果我们用“变色龙”或者“变形虫”来理解多重人格,也许会更形象、更直观。比如,用比较自信的人格,去应付具有竞争性的环境;用脆弱、神经衰弱的人格去赢得同情、获取依赖;用画家和艺术家的人格和身份,去应付上层社会等。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多重人格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过频繁地变换人格,来适应环境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心理努力。

多重人格诊断标准:
1.符合癔症诊断标准;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统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2.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周围意识狭窄或对外界刺激异乎寻常的注意狭窄和选择性注意,并与患者改变了的身份相联系;
3.上述症状必须是非己所欲,发生在宗教或文化背景认可情境中的类似状态之外或系其延伸;
4.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分裂症症状。

人格解体障碍


人格解体是一种最常出现的精神症状,最常发生于遭受意外,攻击,严重躯体疾病和外伤之时。它也可以是其他精神疾病和癫痫的伴发症状。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人格解体并未被广泛研究过,对于它的发病率和病因也知之甚少。

病人对自己,包括他们的身体,生活有着扭曲的知觉,由此造成他们的不适感觉。病人感到自己像机器人,或者像生活在梦中。通常这些症状时间短暂,并同时伴发焦虑,惊恐,恐怖症状。但是有时症状可以变为慢性,持续或发作许多年。病人对自己的症状难以描述,并对自己是否会精神失常感到恐惧。病人有不真实感,觉得周围的世界不真实,如做梦一般。

本病对有些病人影响较小,但对有些病人影响巨大,甚至造成功能残疾。虽然部分病人能适应人格解体的感觉,甚至抵挡不利影响,但是另一部分病人则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感到焦虑,担心自己是否会发疯,或者对于身体的异常感觉以及对周围世界的陌生感所蕴涵的意义反复思索。

人格解体障碍多发病于青春期或成人。儿童也可能发作;但因患儿不会主动叙述,因而难以发现。临床中很少患者会以人格解体作为主诉去看病,但患者可以焦虑,惊恐或抑郁去看医生。患者的主要症状是感到精神过程或身体的分离与疏远。患者感到像一架自动机,或仿佛生活在梦中或电影里。患者有一种感觉:自己是自己的精神过程、自己身体或部分身体的外部观察者。可出现各种感觉缺失、缺乏情感反应、以及感到自己的行为包括言语缺乏控制。患者的现实检验能力完整,即知道这只是一种感觉,自己不是一架真的自动机。

由于患者常用“似乎是”来形容他的形形色色的体验,而且感到奇怪,难于描述,因而常常容易被误诊,也即被归入某一精神病类型。例如,“我已死”“我不存在”或“我和身体不在那里”等体验,容易误诊为精神性抑郁症的妄想;情感丧失、或感觉到一切行动都是自动的、或像被人操纵的木偶,容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等等。
发表于 2020-4-28 19:19:52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学到了,学到了!!
发表于 2020-4-28 19:25:58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0-5-8 20:33:34
收藏收藏
发表于 2020-5-9 12:41:50 | 发自安卓客户端
进我收藏夹里吃灰吧
发表于 2020-5-9 14:51:47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学到了,三连三连
发表于 2020-5-10 21:57:22 | 发自安卓客户端
看的晕晕乎乎(=_=)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