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表于 2007-12-23 14: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警察办案小说”类型中的瑞典籍探长:马丁·贝克(Martin Beck)
  瑞典虽是个小国,但这块土地上也有他们的三宝:国宝级导演英格玛。柏格曼、职业网球三巨星(柏格、艾柏格、韦蓝德),以及英语系外与法国马格雷探长齐名的神探马丁。贝克(Martin Beck)。

  理智自省,愁眉苦脸的探长

  马丁。贝克其实是个小说中的杜撰人物。在虚拟的世界里,贝克的身分是斯德哥尔摩的刑事组长,初登场于一九六四年的圣诞节,办理的是美国少女观光客的失踪案件(见《罗丝安娜》一书),当时他四十二岁,个性属理智内省型,但总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没错,贝克永远摆出一张臭脸,那是因为他的胃、他的老婆、他的上司一直让他感到不爽:他老是消化不良、老婆成天唠叨挑剔个没完,还有上司总把警局视为国家机器,而非为人民谋福利。

  异类侦探英雄,随人生历练而改变

  推理史上一字排开的侦探英雄中,贝克算是个异类。在贝克探案系列的十本小说里,他像个会随时间流逝而发展的有机体,面对人事物、压力,他的应对态度会因人生历练而有所改变。原本他似乎只为工作而活,满脑子都是如何破案,唯一的兴趣是玩模型船,唯一的朋友是同僚Lennart Kollberg.虽然个性顽固倔强,但他的思绪极具逻辑性,办案时极为冷静,又兼具敏锐的感应力,能旁敲侧击地探知人们内心的反应。后来在一九七O年的《The Laughing Policeman》一书中,贝克于鬼门关外绕了一圈,捡回一命后开始有所转变,他在一位左翼教师兼女房东Rhea Nielsen身上找到心灵的寄托,并且努力健身:肌肉变得结实,改掉颓废警察专有的抖脚习惯,然后改穿拖鞋、牛仔裤、POLO运动衫等休闲服饰。

  藉角色内在矛盾,解剖国家机器的弊病贝克的改变不单表现在外表上,连内在也起了重大的转折。正直同事的愤恨离职、上级自私的嘴脸,让他看清这个政府机构所蕴藏的腐败徇私,从此之后,当贝克追踪的罪犯是因社会制度不公而铤而走险时,他总是会网开一面,让罪犯有重生的机会。到了一九七六年最后一部的《The Terrorists》,贝克已经质疑自己的警察生涯,并犹豫是否该继续扮演高压政权下的走狗。贝克探案的作者是玛姬。史华菊(Maj Sjowall)和皮。华卢(Per Wahloo)夫妇,这对夫妻都是虔诚的共产党员,他们以小说来对世人开诚布公:“我们把创作犯罪小说当作一种解剖刀,一刀一刀划开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假象与弊病。”他俩藉著贝克这个角色,让世人看到瑞典社会的黑暗面:毒品、谋杀、盗窃等各种犯罪事件,而且让贝克周遭同僚的作为(有的坚持不带枪、有的吵著要回乡下老家),来描写处身于国家机器中的悲哀。难怪这一套贝克探案系列,被称之史上最佳“警察办案小说”(police-procedural novel)之一。
本主题帖为【历史主题】,仅楼主发布内容可以浏览。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