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表于 2007-12-23 14:03:08
以平凡为白色、全力为罪恶黑色漂白的圣职侦探:布朗神父(Father Brown)
  脾气温和、举止沈静、体型不高、圆脸相貌而有点迟钝的圣职人员,这些字眼拼凑起来所形容的,即是推理史上最伟大的神探之一:布朗神父(Father Bro- wn)。他经手的案子多半是犯罪史上最诡异的奇案,如凶手根本看不见(《The Invisible Man》)、死者的头壳居然被一只小小铁锤敲个粉碎(《The Hammer of God》)、还有名人犯下最可怖的连续杀人案(《The Sign of the Broken Sword》)。

  知彼知己,永远超前一步

  虽然说布朗神父是个平凡不具特色的角色,但这并不代表布朗神父系列小说就缺乏扣人心弦的情节。毕竟,他的催生者G. K.却斯特顿可是个鼎鼎大名的艺术家,在每个故事的开场,却斯特顿都以绝妙文笔为它著上最显目的光彩。布朗神父首次登场的故事是《The Blue Cross》,当时他是一位经常出错的英国爱塞克斯市的助理神父,身上总是带著一把永远卷收的雨伞,以及厚厚一叠的褐纸包裹。出人意料的,这位神父居然藉著他的职业,如此靠近上帝脚下的世界与无穷罪恶。《The Blue Cross》这部作品,阐述揭示了布朗神父探案的一贯主题:在思考逻辑上,小神父永远超越江洋大盗一步,因为神父深知偷窃者的习惯和心态。

  没有过去未来,只活在当下

  布朗神父的本名是保罗,他的装扮总是黑衣圣袍与头帽,头发是红黄的参杂混色,眼睛灰灰地如北海般辽阔深邃。在六十多则短篇故事中,布朗神父很少对罪犯紧追不舍,也不会抱持非将他们逮捕归案决不罢休的冷血态度;他办案的动机,无非是希望给他们机会忏悔、改过自新。绝大部份的小说神探,都会拥有一篇如自传般的经历发展演变史,但布朗神父和他们不一样,他抗拒在故事中暴露自己生活里的隐私点滴。因此,书中从不叙述他的家居生活,不揭露他的过去,也不赐予他鞠躬下台的最后一案。他似乎只活在当下,活跃在为他设计的每个故事舞台上。却斯特顿曾自承,布朗神父的故事逻辑如理想梦境中的逻辑一般,它们不存在于开场前,结局之后也不再延伸;故事中的每个角色,不论是善或恶,都只为故事而活,故事一结束,他们便不复存在。

  识破伪装把戏,以白色凸显五光十色

  布朗神父探案极少侧重于推论演绎的操练,读者不会一直被强迫硬塞各类繁复的线索和证据。取而代之的是,读者看到的是大师精心绘制的细工画,而在这精雕细琢的画上,我们可发现大师的巧艺人形从东方大臣游走至私人秘书,五彩图案由自裁案徘徊到谋杀案。因此,布朗神父探案可称之为多场伪装游戏的变换。

  故事的收场多半是揭开身分的谜底,而非把一大堆晦暗不明的线索做个总结。至于主角布朗神父,他从来不会是个光芒万丈的英雄人物,若说他是扮演神探角色,还不如说他的行为反应像神探来得更为贴切。

  晚期作品的布朗神父变得较为爱说教、个性也不如以往谦逊;但他的雨伞依旧很少打开,褐纸包裹仍然怀抱在握。却斯特顿曾解释:布朗神父为何喜欢随身携带褐纸?为何喜爱用白色粉笔在褐纸上涂鸦?因为白色也是一种颜色。而一位个人色彩不太明显的侦探,他的功能就是用来凸显推理故事其五光十色、多采多姿的类型特质。布朗神父的角色定位即是如此。
本主题帖为【历史主题】,仅楼主发布内容可以浏览。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