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270|回复: 11

[推理资料] 福尔摩斯与工藤新一之比较

简洁模式
1
发表于 2007-12-20 23:07:55
转载

各位好,新人报到,请多关照。用了几天时间浏览了一下贵地帖子。有几点想法与君探讨,断章取义人身攻击的朋友请高抬贵手。

本人接触老福当在15年前,新一也有6、7年了吧,平时把老福事迹当作思维训练,新一当作日语听力辅助(这也是本人关注最久的一部日文动漫,因其较少其他日文动漫中惯有的低俗搞笑和宣扬圣战及武士道精神)。却想不到福吧与柯吧有谁高谁强之一争。这里力图客观评价一下二人,不妥之处请指教。

二人都是创作出来的人物,但老福却是有其原形,而且存在于侦测手段较为落后的19世纪英国,因此,侦测的思维方法成为其主要强调的内容,老牌的福米可轻易的举列出数十条老福的名言。其内容不仅涵盖侦测、法律、犯罪,更涉及道德宗教等人文关怀。这与19世纪英国强盛的国力和深厚人文素养密不可分,每读SH,都有让人受灵魂洗礼之感。(可惜本人英文水平粗粗,早先看的是群众,英文也只看过简写版)

新一是动漫产物,没有原形,早先制作粗粗,市场反响良好之后才慢慢做大及至精良,到现在结合剧场版,特别版等等,越来越像mini版的007。但不可否认日本动漫在我国的另类强势地位,在座的各位有几位没有看过日本动漫的(想想中国动漫,泪)?其中渗透的种种日人思维习惯,潜移默化,对少年影响巨大,而这种影响到底有何结果,现在还很难说。(这一点恳望专家赐教)

虽然二人都是市场需要的产物,但是19世纪的英国读物市场远不能与现代日本相比。因此,道尔爵士在写作时受市场和读者的压力少的多,自由度和空间则相对增大,因而内容涉及的范围则更为广泛,甚至波及本国及国际间政治。对大名鼎鼎的苏格兰场甚至现任政府都多有嘲讽,《波希米亚丑闻》的原形也剑指当朝权贵。道尔在广泛的领域都借老福之口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见地不俗,很多思想确实比较超前。同时在创作上遵循了写实的风格,人物的登场,主人公的铺垫,背景的介绍,真实的环境描述,使得SH及龙套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演绎法的使用出神入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真实的侦测提供借鉴。

新一的动漫形象也较为丰满,充满欧化风格的人物,建筑,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巧妙的结合,显示了日本“脱亚入欧”的一贯灌输政策(实际上大多数的日本动漫都有这种思维的影子)。但新一不可克服的硬伤,使得他只能成为在技术上制作精良,但在思想和人文关怀上粗制滥造的日本动漫产品中的一个。究其原因,在于动漫的目的在于创造偶像,新一的出现展现了日本动漫的强势——集团创作,技术精良,背景音乐的使用,画面的精细,人物设计的传神,声优的卖力表演,三角关系的运用。这也是日本动漫之所以畅销的原因吧。但是,面对老福,新一仍然难成等重量级的对手,硬伤在于他的不合理和不真实。

{1}从“高校生探侦”这一身份,就可以知道青山在利用青少年对侦探工作的好奇心而主观设置的虚假职务,毫无真实性可言,真实的侦测工作根本不可能允许非行政司法人员的介入,就算是行政司法人员,也要严格审查,遵循回避原则。身为儿童的新一竟可随意进出命案现场,更是匪夷所思。服部平次的父亲(一位总是睁不开眼睛的老伯)在对待高中生侦探的儿子的严厉态度这一点上基本上还原了真实。

{2}新一的侦测方法。如果认真仔细看过新一侦测的过程,可以发现,其思维轨迹并没有一以贯之的方法指导。『真実いつも一つ』(真相总是只有一个)的说法也过于笼统,对于案发现场的侦测并没有超出一般人的智力范围,至于其它蠢猪警察和那个瞌睡虫毛利对于现场遗迹的忽视,不过是作者的人为设置,以衬托主角。(但青山本人又没有全盘否定本国警察的勇气,不得不在其它不相干章节,添加警察恋爱,工作的章节以保持平衡,反观道尔爵士则勇敢的多,对本国警察制度,乃至司法制度都报以怀疑甚至嘲讽的态度,这也是做为公民当然应有的权力)。新一全400余部,几乎没有关于新一本人侦测观的系统阐述,有的只是就事论事的案件分析,其侦测思维轨迹较为散乱,多数证据的发现均属偶然,基本上不符合一般侦测常识,整部动漫仿佛漫长零碎的动脑筋急转弯测验,偶尔以玩弄可怜的毛利为乐,嘲讽对象均无官方人物,即时出现,也使用煽情手段,使其犯罪显得情有可源,政治上的胆怯(或者说是冷漠,或者说是市场对政治的冷漠)使青山无法涉足更多

{3}其它诸如先进设备的使用,匪夷所思的人物智商(毛利父女,目暮等人),反常识的物理现象等等,恕不一一赘述。日本的青年人专门创造了一个词汇『アニメ物理』用以形容动漫、电影中反常识的力学现象。但是侦测,就是以现实中的确能够出现的合乎一般常识的现象做出准确判断,灵异科幻不在此列。
市场连载读物的缺点在于需根据读者的需要对人物进行改造,这一点道尔爵士并非没有缺点,在失去了创作兴趣而将老福弄死之后(还好尸体没找到),面对读者的辱骂甚至恐吓,不得不后续了一些作品,而这些作品(多数收集在《归来记》(记得当年看《空屋案》的时候,得知老福没死,竟然在大街上狂笑。。)和《最后致意》),无论是内含的创作灵感还是推理手段,都较《回忆录》《血字研究》等早期作品大为逊色,这一点连译者都明显感觉到了(参群众译者前言)。想想看,当年给道尔爵士写恐吓信的人肯定算是铁杆的福米了吧,以死亡威胁作者本人,在情感上或可原谅,法律上是货真价实的违法,不过这类人纯属特异,不能掩盖福米整体。

{4}『杀意(さつい)、动机(どうき)』汉语称为动机。道尔的作品中杀人动机的确立真实性更加明显,实际上诸多案件均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动机的确立更加符合人之常情,是现实中的确可能发生的案件。而新一中的动机则多数荒诞,可以看出均属作者本人的主观臆断,并无事实依据,而这样的案件在新一中占大多数,(诸如学生发现教授盗用其论文成果,或一言不合而产生动机的)。这类犯罪,多数属心理疾患长期作祟所致,并非常人思维,已几近变态了。没办法,日本生活压力大,变态特别多啊。

{5}很多福米对于老福的人情味深表赞同,在嫌疑人确实情有可原的情况下,老福有时会选择沉默或不作为。客观讲,这并不符合法治精神,但是英国实行海洋法系,遵循不告不理,倒是为老福的后门提供了方便,也可以看作是对古板的英国法律的有效补充吧。日本法律属于海洋和大陆法系的综合,有点像中国,即使没有被告家属告诉,检察院也会自动介入,“犯罪就是犯罪”,不论有何动机,顶多只是在量刑时酌量减刑,但并不代表无罪。本来,新一并非官方人员,也有放人的自由,诸多剧集里新一已经觉察到嫌疑人犯罪确属情有可源,但仍然将之绳之以法(也有例外,《好运的医生》一集里,算是提前制止了犯罪),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是为了普及法律知识吧,呵呵。因此变身7岁儿童非官方身份的新一不知不觉中成为官方的代言人,这也是日本的特色吧,日本很多典型职业尤其是国家机器,在宣传时通常采用卡通形象以增强亲和力。而老福的自由度就大了,他不代表官方,却成为英国或英国人在全世界最为典型的代表,这种力量,达到了穿越年龄和时间的程度,经受了时间的检验,而新一的影响仅限东亚地区,而东亚地区也只局限于年龄较低群体,甚至新一也不能说是日本或日本人在世界上的代表,两者的分量不言自明了。

{6}新一常说的一句台词,『真犯人(しんはんにん)は。。。』“真正的犯人是。。。”实际上并不科学,他指的是嫌疑人(日语应为『容疑者(ようぎしゃ)』),谁是犯人是由法庭判定,并非行政机构(警察),更何况新一一个儿童,由此可知,新一关注的重点是侦测(姑且这么称呼吧),而不是法律,或者说连侦测也不过十青山所利用的流行元素之一而已。
   
写了这么多,只有一个想法,用自己不太成熟的文字拓宽某些同学的知识面,侦探文学浩如烟海,SH确属个中翘楚,新一只是时髦偶像,连侦测的入门读物也还不是,如果你确对侦测及法治思想感兴趣的话,SH不可不读。如果你只对追逐偶像感兴趣,而不打算做自主思维的话,我无话可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拜托后一种柯米不要在福吧无聊灌水,各扫门前雪吧。

另外,不管是道尔,还是青山,塑造的形象基本上都遵循“绅士”的标准,作为其米,至少有些绅士的风度,起码不要无聊,不要耍赖,不要说脏话,有道理好商量嘛,你真的要说么,那就说呗,我数1、2...哎呀,谁用金箍棒敲我?!不要乱丢东西嘛...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哎呀...又敲?....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本主题帖为【历史主题】,仅楼主发布内容可以浏览。
14
发表于 2007-12-21 21:28:12
最近为什么总出现这种帖子..
令我很受伤..:TT
SH和新一我都喜欢的说..:wuwu
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21:38:28
(018) 现在的人都这样。。。唉~
7
发表于 2007-12-22 20:15:26
新一有新一的好。小福有小福的好。怎么能比呢?没有可比性的
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20:33:16
确实。。不过既然新一是以福尔摩斯为自己的目标。也间接说明。新一没有福里海。[56]
发表于 2011-9-23 18:39:41
发表于 2011-9-23 19:01:33
回复  4楼  名偵探小品

我加了 大家请答应入群

[发帖际遇]:  laughing举报了一个在学院乱贴小广告的,获得学分18分.
发表于 2012-2-17 19:15:45
老福是哪儿死人他在那儿,新一是他在哪儿哪死人
发表于 2012-2-17 19:15:54
老福是哪儿死人他在那儿,新一是他在哪儿哪死人
发表于 2012-2-17 19:16:05
老福是哪儿死人他在那儿,新一是他在哪儿哪死人
返回版块
12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