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学院
心理学术语(ZT)
查看:
5367
|
回复:
12
[知识科普]
心理学术语(ZT)
简洁模式
5132
发表于 2009-8-22 12:57:25
1心理学的任务:
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指导实践应用。
2心理学的性质:
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科学。
3心理学的分支:
主要可以分为基础性心理学和应用性心理学。基础性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应用性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4心理学的派别:构造主义、机能主义、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
5心理学研究的客观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6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从研究时间的延续性上划分有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和纵横研究。从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划分有个案研究、成组研究和个案—成组研究。
7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调查法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搜集被试的各种有关材料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8注意的定义和特征: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
9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性,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在必要的时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与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起伏现象,注意发生周期强弱的现象,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注意的紧张性
11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
12注意发生的心理机制::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容量分配模型
13影响注意引起或保持的因素: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客观刺激的特点和人的主观态度。客观刺激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变动,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对比。人的主观态度包括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和知识经验。
影响有意注意维持的因素: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注意活动的组织,内外刺激的干扰,个体的意志力。
有意后注意发生的条件:对注意对象的直接兴趣和对注意对象的操作性水平。
14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包括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性质和任务,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注意紧张性的因素包括责任感、兴趣和爱好,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注意范围的大小。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对象的特点,对活动的态度和兴趣,主体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主体的意志力。
15感知觉:感知觉时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16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属于高于感觉的感知觉水平,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二者的区别,感觉是个别属性的反映很少依赖于过去经验,知觉是整体反映较依赖过去经验。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都是感知觉的初级阶段。
17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内部感觉包括平衡觉、机体觉和运动觉。
18知觉的种类:一般知觉包括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肤知觉五种。复杂知觉包括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观察是最高级的感知觉水平。错觉是一种特殊的感知觉。
19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数量上也成反比例关系。
20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适应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的补偿是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
21知觉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知觉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把对象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做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有接近、相似、闭合、好的连续,好的形态等组织原则。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许多对象中优先地把某些对象反映出来,影响因素有言语的指导作用,情绪的因素和定势。知觉的恒常性是知觉往往不受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影响因素主要是理解作用。知觉的理解性是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对事物进行解释和补充,影响因素有言语的指导作用,定势的影响,情绪状态等。
22运用感知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明确观察任务,提出观察步骤,理解观察对象,运用多种感官,谨防错觉的方法
21知觉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知觉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把对象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做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有接近、相似、闭合、好的连续,好的形态等组织原则。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许多对象中优先地把某些对象反映出来,影响因素有言语的指导作用,情绪的因素和定势。知觉的恒常性是知觉往往不受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影响因素主要是理解作用。知觉的理解性是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对事物进行解释和补充,影响因素有言语的指导作用,定势的影响,情绪状态等。
22运用感知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明确观察任务,提出观察步骤,理解观察对象,运用多种感官,谨防错觉的方法
23思维的定义:人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24思维的种类:
从思维的评介物维度划分,可以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从思维的探索问题答案方向的维度划分,可以分成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从思维的创造性维度上划分,可以分成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从思维的逻辑维度上划分,可以分成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从思维的目的维度划分,可以分为上升性思维,求解性思维和决策性思维
25想象的定义:想象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6想象的种类
根据目的性来划分,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根据是否依靠现成的描述来划分,可以分成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27思维的心智操作:分析和操作,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各心智的操作是相互联系的。
28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手段—目标分析策略,探索搜索策略,目标反推策略,简化计划策略
29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情绪状态,动机强度,定势作用,功能固着,迁移影响,原型启发
30问题解决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大量发散思维参与,有大量形象思维参与,多有直觉思维出现,多有灵感出现。
31记忆的定义: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在脑海中的反映
32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的不同分成动作记忆,形象记忆,语词记忆和情绪记忆。
根据记忆编码方式、储存时间的不同分成感觉记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
根据记忆的意识性的不同可以分成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33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环节。
识记使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划分,可以分成无意识识记和有意识识记。根据识记的理解性划分,可以分成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保持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这是个富于变化的过程。变化表现在保持数量的变化和保持内容的变化。
回忆是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最主要的提取形式再现和再认。
34人类的遗忘
遗忘是指不能或错误的会议。对于遗忘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推移而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识记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压抑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回忆起痛、可怕的经历所造成的。同化理论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35影响识记的因素:识记的目的性,识记材料的意义性,识记材料的数量,识记材料的位置,识记时的情绪状态。
36影响保持的因素:识记的程度,过度学习可以使识记的材料保持得更好。记忆任务的长久性,记忆材料的性质,识记后的休息,识记的复习
37影响回忆的因素:信息加工水平,联想的线索,回忆的场合,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回忆时的情绪状态
38注意教学安排的合理化:合理安排课程,保证课间休息,调节教学进度
31记忆的定义: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在脑海中的反映32记忆的种类根据记忆的内容的不……
: ………
39能力的定义: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40能力的种类:
从特殊性来分,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从创造性来分,可以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认知对像来分,可以分为认识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41智力理论:
我国传统智力观,把智力分为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记忆力等,其中以思维力为核心。
西方智力理论主要有: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瑟斯顿的群因素说, 南的等级层次论,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PASS模型。
42能力的个别差异:类型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水平差异,时间差异
43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生活环境、养育环境、教育环境等,主观因素。
44能力发展的趋势:智力整体发展趋势,智力内部发展趋势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发展趋势、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创造力的发展趋势。
45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一定的智力是创造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两者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但智商超过120后智力因素不再影响创造力。
46智力与知识的关系:智力是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二者来源不同知识是后天获得的,智力包含较多的先天因素。二者的发展不同,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丰富,智力在一定范围内上升,到一定年龄停止发展然后衰退。知识和智力是相互依赖的,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智力,获得知识又是以智力为前提。
47能力的鉴定: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智力测验
48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正确处理培养能力与学习知识的关系,培养元认知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
49情感的定义: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体验
50情感的种类:情绪,情感,青草。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短暂、激动的态度体验,可以分为生物性、社会性、简单情绪、复杂情绪。情感是内隐含蓄、稳定持久的态度体验。情操更加含蓄稳定,是人类独有的态度体验,可以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51心境:心境是比较微弱持久的情绪状态,有弥散性的特点,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
52激情:激情是短暂、猛烈的情绪状态,有冲动的特点,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
53应激:应激是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有高度紧张性的特点,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
54情绪的特征:生理方面有呼吸,心跳,血压等。外显方面有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具有先天性,后天习得性,可控性的特点。情绪具有两极性,人的情绪在性质、强度、紧张度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两极状态。
55情感的功能:
动力功能指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
调节功能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认识情操活动具有组织和外界的效能。
信号功能指一个人的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作用。
保健功能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增进或损害的功能。
感染功能指一个人的情感对他人情感施与影响的功能。
迁移功能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功能
56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客体与需要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客体与预期关系,认知评价
57气质是天赋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58气质对性格、能力的影响:气质对于性格的影响主要是性格特征的表现方式以及某种性格特征培养。气质影响某些能力的发展。气质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气质无好坏之分。
59青少年气质的特点:青少年气质类型分布有着随年龄发展的趋势。青少年的气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改善。
60气质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了解学生,注意学生的气质表现。考察学生,防止气质偏见。教育学生,注意学生气质特点。性格培养,考虑气质差异。引导学生克服自己的气质弱
61性格:性格就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性格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有好坏之分。
62性格的结构:性格的态度、意志、情感、理智等特征。
63气质:气质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64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外向性和内向性
65气质的分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66气质的生理基础:体型说,血型说,激素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67性格的类型:
从心理机能来分,可以分为理智型,情感型,意志型。
从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从社会生活上分,可分为理论型,经济型,权力型,社会型,审美型,家教型
68性格对于人的影响:性格影响人的健康,人的交往以及人的才能发挥和事业成就
69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生物因素包括高级神经活动,性别,外貌以及发育。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同伴群体,重大生活事件,校风班风,大众传媒和社会风气以及主观因素。
70性格形成的心理机制:行为,习惯法,模仿,强化
71性格的动态特征:整体性,多面性,可塑性
72学生性格的鉴定:行为观察法包括项目审核法和等级评定法,自然实验法,自陈测验,投射测验
73学生性格的培养:进行说服教育,运用榜样作用,提供练习机会,实施有效奖惩,注意个别指导,发挥集体作用
本主题帖为【历史主题】,仅楼主发布内容可以浏览。
4136
发表于 2009-8-22 14:07:04
太复杂了
LZ是修心理的吗
5097
发表于 2009-8-22 14:21:13
LZ今天发了好多帖的样子
5156
发表于 2009-8-22 17:44:37
看得我有点晕
不过我在试着消化......
4090
发表于 2009-8-22 18:01:47
很努力的看 记忆。。
好多啊。。一时记不完 慢慢来。。
诶。。昏。。。。。。。。
。。天。那么多。。
5115
发表于 2009-8-25 10:43:06
想修心理学。。。
但是看了之后~
~~~痛苦
5132
楼主
|
发表于 2009-8-25 18:41:04
慢慢看
[:42:]
5226
发表于 2009-8-25 20:29:54
晕倒{:tlxy28:}
4995
发表于 2009-8-26 19:01:50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划分成五个相互递进的层次,用以说明人类的动机,故而又称为需求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
马斯洛认为,需求反映了人的本性;人的动机取决于其需求,只有未满足的需求才引起行为动机;需求是由低到高分层次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在这样的前提下,马斯洛假设人类需求的强度按由低到高相互递进的顺序分成五个层次,层次越低的需求,其强度越大;层次越高的需求,其强度越弱。
1、生理需求:这是通常所说的吃、喝、拉、撒、睡、性等与人类生存最密切关联的需要,这类需要是人类作为动物的本能,动机是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后代的繁衍。
2、安全需求:是人们对影响自己的环境确定性的需求,它包括条件反射和对现状及预期的反应,动机是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确保人身和财产免于伤害(如人身安全、保险、保健)。
3、社会需求:也称归属与爱的需求。人是社会的、富于情感的动物,每个人都希望归属于某个群体或社团,作为其中一员进行交流并得到体恤和爱护,否则就感到空虚和孤独。归属感、社交活动、友谊、爱情都属于此列。
4、尊重需求:这类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得到社会尊重和承认,因此产生了对威信、认可、地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满足自尊心,因此产生了提高自身的能力、自信心的需求。尊重的缺乏会导致失落感和自卑感。
5、自我实现需求:它位于人的需求层次的顶峰,是指人的潜力、才能、天赋能够得到持续实现。人在对自身潜质和外部环境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价值体系,产生了理想和使命感,是不断地向人的综合与统一发展的过程,它驱动人们充分发挥潜质,取得成就,实现理想。
5261
发表于 2009-8-27 12:00:43
啊
马斯洛是谁啊
返回版块
1
2
/ 2 页
尚未登录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表回复
新人登场
贝克街相馆
动漫世界
灌水闲聊
分享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