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8-6-10 19:59:10 | 2018-6-11 02:17编辑 | 发自安卓客户端
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本篇小说
引用
【上海卷】谈被需要的心态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当你活着只是出于他人的需要”

                                   
~

少安在我的印象中,对于足球是狂热的。我不懂足球,也不懂为何他偏偏喜爱守门员这个位置。但我又是明白的,他一上球场,便意味着对方施尽浑身解数也难以夺得一分。他就这么不费吹灰之力地挡下每一颗张牙舞爪的球,正如他轻而易举地捕获了我的心。


我们的开始?当年被舍友硬拉着看了一场校内的足球比赛,一眼便注意到本该是最不起眼的守门员。然后?可笑,被低俗的电视剧都用烂的情节就发生了。他挡下的一颗球不偏不倚地砸在了我的身上,接着我便看到了他略带歉意的笑。该死的,明明背着光,为何他的笑容还是那么清晰、那么好看?


再然后?我们就要结束了。


少安那双一到球场便神采飞扬的眼睛,现在只能无神地望着病房的天花板。少安那神乎其技的身手,如今却被病床、仪器和无数的管子禁锢封印。困在这个充斥了白衣天使的地狱。


少安,真的很讽刺不是么?原本传奇般的守门员,如今却无力阻挡从病房门口进进出出的访客、医生,以及路过之人好奇怜悯的目光。


好友们悲哀地看着你,一如看着一出垂死的悲剧,口中却还心不由衷地说要相信奇迹。医生语气冰冷地讨论着你,指指点点,下次切那里,下次用这药。少安,你不就是砧板上的一块肉么?


但你死不了,因为你是被需要的人,因为大家都希望你活着,都需要你活着。嘴上说是为了你好,这是多么可笑残酷的借口,明明你一死就可以获得解脱,但他们却为了维护自己的情感需求和什么“生活就要积极”的态度,强求你苟延残喘、受尽屈辱地在生死线上挣扎徘徊,只是因为他们对于你活着的需要。你活着才有价值,会成为坚强励志的榜样,会被用于激励别的受苦的人,多么伟大的使命啊。


对呀,医生怎么可以放弃病人呢?他们会多么内疚不安呀! 你的父母怎么能签字让你安息呢? 他们多么舍不得你离去呀!朋友怎么会支持你不再痛苦呢?你走了他们就痛苦了呀!哈哈哈哈哈。。。。。。少安,你怎么就不能死呢?


仪器令人绝望地“滴滴答答”,令我听得有些心烦。少安,你也一定很厌倦了吧?我忍受不了他们对你的折磨了,束缚你那自由的灵魂是多么的残酷残忍!少安,你回去球场吧,再去当一次守门员,好不好。我宁可不需要你。


少安竟仿佛读懂了我的心思,点了点头。我不会弄错的,我真的亲眼看到了。

我幸福地缓缓走到仪器前,双手庄重用力地抓住了一根管子。


“如果有来生,我一定会再去看你的球赛。”

“如果有来生,我一定会再被你的球砸中。”

“如果有来生,我一定会再次爱上你。”


我一字一句地说道,这郑重的仪式感,少安,一如我们向往的婚礼。


扯下管子的那一刻,我看见他空洞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久违的神采。于是我便知道了。少安又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球场。


我头也不回地走出了警铃大作的病房。身后应该是传来了赶来的护士的尖叫,但我唯一能听到的是少安重返球场时众人的欢呼呐喊。


我就这么走着。路过手术室时,手术室的门突然开了。一名护士抱着一个婴儿走了出来,对迎上来的一脸焦炽的年轻人道贺:“恭喜先生,是个健康的男孩!”


这位父亲激动得泪流满面,口中喃喃道:“我的儿子,我的好儿子!爸爸早就把你的名字想好了。。。少安!你就叫少安!我的少安。。。。。。”


字字如子弹狠狠地射进我的心脏。难以置信地、僵硬地转过头去,泪却早已夺眶而出。我仿佛又看到了少安的笑。该死的,明明隔着泪,却还是那么清晰、那么好看。


于是我也只能像这名父亲一样,语无伦次地低喃:“如果有来生。。。如果有来生。。。”

全文完。1376字。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20:02:53 | 2018-6-10 20:03编辑 | 发自安卓客户端
这届高考文真的太红,不好下手。就先匆匆写了这篇短文,希望探讨叩问一下一个道德伦理的问题: 安乐死是否人性、强求一个饱受折磨无望治愈的人靠着机器活着又是否道德?

当我们看到有的人坚持亲人好友在病床机器下活着,究竟是为了自己的需要,为了社会对于积极的生活态度的需要,还是真的为了病人本身好?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8-6-10 20:07:47 | 发自安卓客户端
想发脾气
我还想抢首杀呢
居然题目还一样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8-6-10 20:08:34 | 来自小霸王手机 发帖际遇
当我还在写文和时间的问题上纠结的时候,已经有大佬写完了……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7
发表于 2018-6-10 20:50:04
这和推理的关系是……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8-6-10 21:07:33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哎惹,坐看上榜
发表于 2018-6-10 21:09:28 | 发自安卓客户端
星君真是快手,而且描写非常精致细腻,佩服!不过这应该是一篇犯罪小说,和推理关系确实不大……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我的想法是首先界定清楚疾病的“无法治愈”,如果是“暂时性”无法治愈,至少也应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时间界限;其次是遵从病人自己的意愿,并且明确究竟病人真的视死亡为解脱,还是因病痛而暂时产生的自暴自弃(或可以有效治愈的心理疾病)。厘清这两点(并不容易)之后,对那些“处于无法治愈的极度痛苦的疾病中”并且“在正常的认知状态下希望借死亡来解脱”的病人,我认为安乐死是他们的权利和自由。
从他人角度看,我认为医生尽一切手段延续病人的寿命是在履行其职责和义务,恰恰因为他们没有(或相对很少)家属、亲朋身上流淌的“感情”羁绊,我们很难从“自私的爱”或类似角度去审视他们的行为(未免不近人情)。反而,他们对生命的负责任态度无可非议。更何况,绝大多数时候家属的意见对医生的行为起很大的决定作用。
至于亲人们的“感情需要”究竟有没有绑架苟延残喘的病人的权利与自由,我觉得讨论起来会很复杂。毕竟感情很难界定,而生命又太过沉重。我只好逃避一次。不过延续上面的话题,对于那些很可能存在自己意念和意愿(如愿意解脱)但是无法表达出来的病人,比如植物人,我们又怎么保障他们的权利呢?或许我们不会有答案。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8-6-10 23:55:34 | 发自安卓客户端
来捧个场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8-6-10 23:56:12 | 发自安卓客户端
挺感人的,但是女生干嘛要那么做啊?就算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也不该放弃的吧。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8-6-11 09:30:24
这是最近看到最好的一篇!
返回版块
12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