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学院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连载)
查看:
4429
|
回复:
1
[知识科普]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连载)
简洁模式
146
发表于 2008-10-4 12:19:09
远古文明
河姆渡,中国远古文明的摇篮
这里出土了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中国最早的水井遗迹,尤其发现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是对中国栽培稻外来说的正本清源……
河姆渡,中国长江以南的浙江省东部一个只有29户人口的普通村庄。1973年6月的一天,当地村民劳作中的意外发现,让村庄的命运由此改变,河姆渡随即被世人知晓。
发现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村北有条叫姚江的河。1973年夏,村民们在建排涝站时,1米深的淤泥里一些像被加工过的石头影响了施工进度。施工负责人马上挑选了一些送到考古人员的手上。
浙江省文物管理机构立即组成挖掘小组前往河姆渡村。他们在施工的地方打了几个探方,发现了一些木头,上面有人为加工过的痕迹,专家判断这是一口水井,井深1.4米。在商周时期的金文中,“井”字中有一点,很像四排木头相交搭成井架,中间为汲水之处,这与现场挖掘出的木头摆放的形状极为相似。考古人员推测,这里很可能是古人类居住的村落。
考古人员很快就有了新的发现:在距地面2米深的地方,考古人员挖掘出11座墓葬和3个灰坑,还有大量的陶片、石器。
考古专家认为,挖掘现场最底层的陶器应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早期制作陶器的方法比较原始,他们先将陶泥搓成条,一圈圈地在一个泥饼上盘成容器的形状,然后再反复敲打成型,晾干后经过简单烧制,就成了陶器。这种制作方法被称为泥条盘筑法。今天云南省新平县土锅寨的花腰傣族,还继续着这种烧制陶器的技艺。
考古人员继续向下挖掘,在这个文化层仍有一些陶器出土,但大多是灰黑色夹砂和夹碳陶器,专家判断应该是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加工出来的。这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在这里生活的重要证据。
在人类考古发掘中,此前最古老的稻谷遗存在印度被发现,距今4300年,所以一直有中国的稻谷栽培技术来自于印度之说。而在河姆渡遗址中,六千年前的稻谷竟赫然在目。
六千年前的稻谷
当考古人员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在黑褐色的土层中闪出一些金黄色小颗粒,但很快就变成泥土的颜色。考古人员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东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这些稻谷在与空气接触之前,还保持着原来黄灿灿的颜色。难道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吗?
工作人员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结果是:野生稻谷颗粒瘦而长,人工栽培稻谷要比野生稻谷的颗粒宽将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颗粒更接近人工栽培稻。
不断有稻谷被发掘出来,如此大量的囤积,为考古人员提供了重要证据,六千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古人类当时已熟练掌握水稻种植技术。那么他们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员在泥土中发现了许多骨制的东西揭开了谜底,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骨耜的出土为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证据。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制成骨耜,在松软的湿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骨制农具。
大量骨耜的出土,向今天的人们呈现出这样一个事实:六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
从“有巢氏”的传说到“干栏式建筑”的发现令专家不可思议: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大都用精美的榫卯结构搭建而成。河姆渡人比青铜时代早了两千多年,根本不可能有金属工具,那么这些木头的榫卯是如何加工的呢?
从巢居到地面建筑
接下来的发现让人费解。
考古人员除了挖掘出大量的石器、骨器、木器和陶器外,还发现了一些木板和木桩。很快更多的木板、木桩出现了,当地人传说,这里以前是海湾。有人认为这些木板和木桩是当年的木船。地质探测的结果也证明,远古时代,这里果真是海湾。
这些木板是当年的木船吗?但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些木板旁边为什么会有大量囤积的稻谷呢?而周围的墓葬又该怎么样解释呢?
带着这些谜团,考古人员继续向下挖掘,令人吃惊的是,又发掘出更多的木桩和木板,在这些木桩和木板的两端,居然出现了榫卯的痕迹。至此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发现的不是木船。
以往的考古发掘证据表明,人类发展到了青铜时代,出现了金属工具,才会出现榫卯。而河姆渡人生活的那个年代比青铜时代早了两千多年,根本不可能有金属工具,这些木头的榫卯是如何加工出来的?
考古人员从发掘出来的大量石器工具中找到了答案。河姆渡人将石头加工成锋利的工具,再用这些石制工具去加工木材。今天这些石制工具依然非常锋利。考古人员将这些木板、木桩及木构件进行复原,展现出了地上架空的“干栏式建筑”。他们从中国“有巢氏”的传说推断,干栏式建筑是原始人从树上的巢居向地面居住过渡的一种建筑形式。
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用芦苇编织的席子,这些苇编与今天当地苇编的图案及编制方法几乎完全一样!考古人员推断,这些苇编在当时很可能是铺在屋顶上用来遮风挡雨的,也可以作为席子铺在房屋地面上,还能作为房屋之间的隔断。
中华文明另一源头
对河姆渡出土文物的碳十四测定表明,河姆渡遗址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最上面的一层已有4700年;第二层有5800年;第三层和第四层分别距今6210年到6950年。这表示这里埋藏着人类近两千年的一段历史!
在河姆渡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件神秘的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它是经过加工的象牙,部分已残缺,外形像一只展翅的蝴蝶。
不可思议的是这个蝶形器上用极细的线条雕刻出的复杂图案。图案的正中是一组大小不等的五个同心圆,周围刻着像火焰一样的图形。有两只长着勾喙的鸟在圆两边振翅欲飞。
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太阳崇拜的图形,少数学者认为是对生殖崇拜的象征。虽然很难判断这个图案的含意,但无论如何这是出现在荒蛮时期的一件精美艺术品。在那时,河姆渡人是如何生存,并创造了繁荣的原始文化的呢?从他们留下的140多件骨制品、大量的石制品和陶器中,专家们试图解读我们远祖的生存状态。
专家们解读出河姆渡文化:他们砍伐树木,构建起干栏式房屋,靠种植水稻、采集、捕鱼和狩猎为生,他们开发出芦苇和麻制品。河姆渡人在为自己选中的天堂里繁衍生息……
解读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分布范围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50000平方米。这里地势低平,地表平均海拔高仅 1米左右。河姆渡遗址所在的平原是“工”字形地质结构,具有良好的促淤功能。遗址的西部紧临江边有一座海拔仅9米左右、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小石山,当时的河姆渡人就依山聚居在小山坡的东面和北面。地势由西向东略呈缓坡状。特殊的“工”字形地貌使这里最先成为陆地,当周边还是一片浅海时,河姆渡已是一块 “风水宝地”了。每当洪水过后,这里都是最早露出陆地,并迅速变成绿洲。河姆渡先民正是借助“工”字形高地的优势,在这里栖息、繁衍,并创造了长江流域璀璨的河姆渡文化。
这里以前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有许多野果可供河姆渡先民采集。河姆渡人将他们劳作生活的片断记录在了陶器上,似乎想用这样的方法告诉我们,他们除了掌握水稻种植技术外,已经开始驯养家畜。在河姆渡发掘出的61种动物骨骸,分属于34个种属。它证明六七千年前,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是动植物的天堂。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里发现了骨针和陶制纺轮。一些带有明显凹槽的石头,证明了河姆渡先民正是用磨制的方法,制造出精巧小型的骨制工具。随着麻编织物残片的出土,考古人员发现,河姆渡人还掌握了原始的纺织技术。
在对河姆渡遗址方位的测量中,考古人员吃惊地发现,河姆渡遗址几乎在北纬30度线上。北纬30度线是一个神秘的地带,世界上许多自然之谜和人类文明之谜都贯穿在北纬30度线上。
神秘的北纬30度
古人类学家对出土的几十具河姆渡人的骸骨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这些骸骨身高大约在163厘米到169厘米,面部有宽大的颧骨,眶角圆钝,鼻骨低平,铲型门齿,是典型蒙古人种的特征。
所有的发掘证据表明,河姆渡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氏族聚落生活遗址。人们已知河姆渡人的生活轨迹是两千年,河姆渡文化的突然神秘消失引起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种种猜测。
1998年的一次洪灾,给研究者带来灵感。他们对河姆渡周边地理环境作了长达3年的调查,发现几乎在姚江所有的拐弯处,都有大洪水冲刷的痕迹。
研究人员发现,河姆渡遗址地层的堆积表明河姆渡文化时期至少发生过两次特大洪水。分别发生在距今六千年和五千年前后。第二次洪水不仅淹没了河姆渡人的家园,还使“工”字形高地被冲出一个大缺口,姚江完成了由北流改道东流的剧变。
于是,海水沿河道上溯,河姆渡开始遭受洪水的威胁,祖先赖以为生的水稻连遭淹没,甚至颗粒无收。于是先人开始大规模迁徙,离开了生息两千年之久的土地……
由此,祖先的文明,被后来的岁月悄然深藏,直到1973年的一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图片或附件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加入学院
本主题帖为【历史主题】,仅楼主发布内容可以浏览。
146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4 12:30:13
消逝的良渚古国
施昕更在家乡余杭县良渚镇,首次发现了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石器和玉器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浙江省余杭县长命乡的一个农民在农田翻地时,意外地挖出了一些古玉器。过文物部门鉴定,这个农民挖出来的古玉,是属于距今5000年前的玉器。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浙江省余杭县长命乡的一个农民在农田翻地时,意外地挖出了一些古玉器
考古人员沿着这个线索寻找,最后找到了一个叫反山的地方。说它是山,不过是比其他地方高出4、5米的一个大土堆,这个土堆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人工堆筑的熟土堆。是什么人在什么年代为什么而堆的?在这个土堆附近,为什么会出现古玉?考古人员立即想到了“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个考古学名词。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位叫施昕更的学者在家乡余杭县良渚镇,首次发现了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石器和玉器。1949年后,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太湖周边的许多地方,又陆续发现了相类似的遗存,以夏鼐为代表的中国考古专家将这些史前文化遗址正式定名为“良渚文化”。
现已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多达500多处,散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36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安溪镇位于良渚镇西北方向5公里处,从农民挖出的古玉看,材质和器形都与“良渚文化”的文物类似。难道反山土堆下面埋藏着“良渚文化”的遗存?
1986年, 5月8日,浙江考古研究所组成的挖掘小组进入反山工地,他们在将近2000平方米的地方,开掘了6个10米见方的探坑。
就在发掘进行到第22天的时候,人们在一个南北走向的墓坑中有了发现。
暴雨迫使他们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第三天下午,终于雨过天晴了,发掘队的全体人员都聚集在这个墓坑的边上。突然,在坑下作业的人员大喊一声,人们的目光投向他用铁铲翻起的泥土,泥土中露出一个带有温润光泽的绿色器物的一角。
从泥土中清理出的这个器物,是一件精美的玉器。这是在史籍中有过记载的玉琮。以往的良渚文化遗存中也有玉琮出土,但像这么大、这么精美的玉琮却从没有见过,现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紧接着,一件更大的玉琮出土了,这个玉琮重达6.5公斤,被称为玉琮王。各种形状的玉器不断被发现,在这个编号12号的墓坑中,一共出土了700多件玉器,这些玉器从头到脚围绕着墓主人,摆放十分讲究,似乎在表达着某种信仰和理念。
12号墓清理完了以后,考古人员在6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又陆续发现另外10座良渚时期的墓葬,出土玉器达5000多件(组),这是良渚文化考古发掘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次发掘。
在12号墓坑中,一共出土了700多件玉器,全是真玉
根据碳十四测定,良渚文化距今大约5300年至42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重要文化。现已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多达500多处,散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36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在反山墓葬发掘前,考古学界一直把有独特风格的黑色陶器和打磨十分精巧的石器作为良渚文化的典型标志。反山良渚墓葬出土大量玉器,使中国玉器的历史一下前提了两三千年,也使民间传世的古玉价值陡然剧增。1987年5月1日,一些人利用假期在距反山5公里的瑶山盗掘古玉,而这竟引发了良渚文化的又一次重大考古发掘。
瑶山是一座海拔38.2米的自然小山,在山顶下西北部的缓坡地带,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夯土建筑。接着,考古人员又在土台上发现了12座墓葬,并从这些墓葬中发掘出1000多件器物,其中90%以上是玉器。从出土文物的器形和大量的玉器可以判断,这些墓葬属于良渚文化。考古人员确信,这座土台是远古人们从事某种精神活动的祭台,而墓葬中这些形态各异的玉器便是见证。
良渚墓葬出土的玉器,有60多个种类。
在良渚玉器中,玉琮是最典型的代表。专家们对玉琮的功能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这个玉琮重达6.5公斤,被称为玉琮王
良渚玉器中数量最多的是这种叫璧的玉器。不论是玉璧、玉琮,还是玉钺,面上都雕有一个神秘的图案。起初人们对这个图案并没有在意,但它反复出现在不同地点出土的不同玉器表面,引起了考古专家的关注。有一点确信无疑,这是一个神徽,而这些刻有神徽的精美玉器,与那个神秘的祭坛共同承载着良渚人神圣的祭祀活动。
在良渚玉器中数量最多的是这种叫璧的玉器;举行仪仗时使用的这个器物叫“钺”;神秘的图案
从矿物学上说,玉分真玉和假玉。假玉是指似玉的彩石。
在对良渚玉器进行矿物学鉴定时发现,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全部是真玉,另外一些规模稍次的墓葬中,真玉居多杂有假玉,而规模一般的墓葬中,则真假玉参半。这说明当时的人们不仅能准确地区分玉的真假,而且基本形成了用玉的等级制度。
在对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挖掘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石制生产工具,良渚先民已经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犁耕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而且已有用于纺织的原始腰机。在浙江湖州的良渚文化遗址中竟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丝带、麻绳、麻布片,最让人惊叹的是还有一块没有完全炭化的绢片,说明当时良渚人的纺织技术不亚于他们制作玉器的技艺。
考古专家对反山12号墓的墓主人反复研究,为什么只有他墓中的玉器全部是真玉?为什么只有他的墓中同时出现玉琮、玉璧和玉钺?这是否代表他集神权、财权、政权于一身?他是否就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呢?
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一个叫莫角山的地方又有了新发现。莫角山位于反山遗址的东南面,这里有一个比周围高出3至8米的长方形土墩。这个土墩与反山一样,也是人工堆筑的,面积有30万平方米。大土墩上还有三个小土墩。
1993年,在一个叫莫角山的地方又有了新发现;工作现场;土墩的泥层面上密集清晰的夯窝
夯窝洞内有木柱腐朽的痕迹,洞底有坚硬的台面
一块没有完全炭化的绢片
这些刻在玉器、陶器上的神秘符号,是否就是良渚人创造的原始文字
考古专家严文明推测:这里一定有成组的大型房屋建筑。这在当时条件下,可以算是颇为雄伟和气派了。很有可能,它就是中国最早的宫殿。
也许这里埋藏着的,正是5000年前良渚古国的都城;这片恢弘宫殿的主人,也许就是死后葬在都城外反山大墓中的那个人,那个统治良渚古国的国君。
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在古文献收录的远古传说中,还是能隐约找到良渚古国的影子。
在中国一直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手下有一个重要的诸侯防风氏,他统领的古国据说就是良渚古国。然而有专家考证,古防风氏之国应在今天的山东境内,而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在浙江和江苏的环太湖地区,地理位置相去甚远,他们更主张良渚古国可能是蚩尤部落集团中的羽人国。
相传蚩尤麾下有一个九黎族,九黎族中的一支把鸟、兽当作祖先,崇拜鸟兽图腾,被称为羽人国。在良渚玉器上,有很多鸟兽图案,以此良渚古国很可能就是属于蚩尤集团的羽人国。
的确,目前对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还只是冰山的一角,就是对反山的大规模挖掘也只探查了这个遗址的很小一部分。由于眼下文物保护技术还比较落后,考古专家们不愿意把埋在地下的宝藏马上打开。他们回填了所有的遗址,为了保护这片土地下的人类记忆,他们默默地等待着能够解开秘密的一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图片或附件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加入学院
返回版块
尚未登录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表回复
案发现场
灌水闲聊
分享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