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6-8-26 16:40:44 | 2018-5-31 15:18编辑 发帖际遇
自古一楼都不是正文,似乎是笔者的恶趣味。

      笔者10岁时推理启蒙,高中是兴趣达到高峰,后来又经历了很长一段冷淡期,直到重回推理论坛,看到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推理的海洋,看到学院的朋友们对笔者那些拙作的捧场和指正,笔者的推理热情又燃起来了。笔者写文章总是尽力求新,但内心还是很重视情怀的,非常喜欢推理界同仁共同探讨其乐融融亲如一家的归属感。所以笔者老早就想写一篇关于寄托情怀、记录成长的文章,话题太大,想来想去,且决定从我的读书经历入手。

       奈何笔者拖稿成疾,直到今天下午,近期工作告一段落,才登入网站,奋“键”疾书起来。

       以下内容中涉及到的作者及作品,排名都不分先后,只是按作者接触到的时间远近来排序,便于阅读;未涉及到的作者作品并不是对作者影响不深,而是作者阅读量着实捉襟见肘,抑或作品离现在时间不远,已被众多新入推理之路的小鲜肉们拜读心有卓见了,笔者便不敢露怯了。所有推理人都是本土推理的脊梁。

      笔者能力有限,谨向大家分享一家之言。

       长期更新,尽管插楼!
本主题帖为【历史主题】,仅楼主发布内容可以浏览。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7:02:17
《红胡子探长》——最初的相遇

       笔者10岁的时候算是推理启蒙了。笔者很多朋友多是以《名侦探柯南》(《柯南》97年已传入中国)或《福尔摩斯》启蒙,而楼主是以一本叫《红胡子探长》的连环画(对,连环画,不是漫画,连环画……好古老的一个名词……就是一种大本子,一页分四格,格子里上面是图画,下面是几行的文字的书)启蒙的。

       这是笔者的一个同学在学校图书馆借的,我还专门借回家看了好几天。就像这个世界突然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一样,我幼小的心灵被震撼得无以复加,只能在心里大呼原来这世上还有这么有趣的东西,原来这世上还有这么聪明的人!

       后来回想起来,其实这本书上介绍的侦探故事很简单,在各位看过无数推理的读者的心中是不值一哂的,但它对于当年还从没接触过类似东西的我来说已足够难以忘怀。

       还记得几个印象深刻的小故事。一个骗保险金的故事,一个人想自杀,但为了保险金伪装成了他杀,因为那把杀死他的枪丢在了很远的地方,后来侦探破案,是这个人自杀的时候把枪上绑上了纸,另一头扔在了羊圈里,羊饿了会吃纸,就把枪带到了羊圈里;一个关于家中被盗窃的故事,太太的珠宝不见了,侦探调查后怀疑是家里的人所为,问女仆下午在哪里,女仆答曰整个下午都坐在书桌前看书,侦探说她撒谎,因为书桌的椅子是凉的。诸如此类,很简单的小案子。

       但它打开了我通向推理的通道,从此开始看各种《一分钟探案》,开始接触到了《柯南》,开始在学校里帮同学找铅笔橡皮行侠仗义(羞耻中……),再加上那时成绩也好,就此迷倒了一帮崇拜者(更加羞耻中……)。不管怎么样,与推理的缘分,算是结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7:41:52
《古墓之谜》——原来推理还可以这样写!

       小学和初中接触到的推理基本上就是柯南动画片、柯南漫画、柯南小说版,对了,还有少年包青天(2000年首播的,我没你们想的那么老)。那些年周围没有推理迷,孤独到死茕茕孑立。

       到了高一,有一次阅读课,我在看小学时买的《福尔摩斯》(没错,小学时买的,到高中都还没看完),后座一个人不守纪律地把头伸到前面:“哟,你也喜欢看侦探小说啊?”“是啊。”我不想跟不守纪律的学生讲话!“给你介绍个侦探,波洛知道吗?《尼罗河上的惨案》可好看啦!”于是当天放学我们就凑钱去书店买了几本“波洛系列”的书(当时正值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阿婆的小说)。而这个把头伸到前面来的人就是林枫,后来我们成了一个写文的组合。

       第二天,我们开始阅读。当时买了4本,《云中命案》《古墓之谜》《鸽群中的猫》,还有一本好像是《啤酒谋杀案》(记不清了),我挑了名字听起来拽拽的《古墓之谜》先看。

       这一看不要紧,直接打破了我以往对于推理小说的认知!原来推理还能这么写!把所有线索毫无痕迹地隐藏在叙述和描写之中,隐藏在情节的细节之中!也许你知道了这些线索,你也能看出真相,但你就是看不到线索,它们曾经就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你却对它视而不见!

       其实以现在的眼光再来看这本书,我们会觉得它比较普通。事实是大多数读者评论《古墓之谜》也是阿婆一部普通的作品。故事是讲在美索不达米亚一片沙漠里,一个考古队里的各个人之间关系微妙没有真诚全是套路,然后在他们居住的院子里,一个美女死在了密室环境中,后来一个小个子胖子侦探解决了案子,他就是波洛。普通的故事,普通的诡计。但是第一次领略阿婆对于细节的把控,人情的微妙,细节的铺垫,交代线索时的不露痕迹,加上阿拉伯沙漠的环境营造,让我惊为天人。

       这是我第一次体会长篇推理小说带来的乐趣(《福尔摩斯》的长篇当时没读完),让我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中短篇的范围。篇幅的加长,给作者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容纳自己的技巧。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8:16:33
本帖最后由 王羽 于 2016-8-26 18:32 编辑 《名侦探柯南·美人鱼诅咒杀人事件》——写作风格的第一次触碰

       那段时间连着读了多本阿婆的书(在此吐槽一下当年的书真便宜,稍微薄一点的的就十几块,厚一点的才二十几,现在基本上都是三十网上的价格,反而买不起了)。过足了当读者的隐,总想着自己能不能给别人带来这种“瘾”,慢慢的其实萌生了写推理小说的想法,虽然没有立即行动,但确实萌生了这样的想法。至于何时真的下定决心写作,在学院原创区贴出来的笔者的作品文章中某篇开头有介绍“王羽·林枫”组合的正式成立,在此不赘述了,有兴趣者可移步去看看。

       《美人鱼诅咒杀人事件》当时看的是柯南的小说版,如此取名的,动漫中应该是叫《人鱼失踪记》。反正故事是讲一个岛上有美人鱼的传说,服部平次收到一封信写着“会被人鱼杀死”,于是和毛利一家、柯南以及和叶上岛,但寄信人已经失踪,恰逢岛上正在举行儒艮之祭,祭奠开始,一具尸体被发现,是在瀑布中上吊身亡,死者的脚印直接通往大海。故事里的诡谲气氛、长寿婆这个人物的塑造、和平次和叶最后悬崖上诀别与不离弃的情节深深打动了我。这是我“长大”后看柯南,第一次打动我的一篇故事。

       现在都还记得和叶在平次手上刺一箭一心求死好不连累平次,但平次居然没像和叶想的人类的条件反射一样吃痛松手,而是依然紧紧握住她,另一只手抓住悬崖边沿。青山刚昌老师在这里通过背离本能来处理情深,以及前文对于这只刺在平次手上的代表长寿和幸福的人鱼之箭的铺垫,十分高明。

       王羽·林枫的处女作《将军的诅咒》说实话,收到了这篇文章的影响。这是对笔者写作风格层面的一次打动。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6-8-26 22:38:31 | 发自安卓客户端
且插一楼,对羽大大的故事表示无限感兴趣和支持
话说您和林枫大大还真是有缘啊~我这么多年来在生活中都没有碰到一个人对推理有真正的理解和热爱呢
您的故事,感觉某种程度上会是我们很多人的读书经历乃至推理命脉发展的缩影,想必会很有意思。期待并长期关注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6-8-27 08:17:03
羽大大继续 此种极具分量的书评论坛罕见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6-9-3 18:18:08
剪刀手《拇指下的真相》——第一次接触本土原创推理

       提笔要写这段时,就问自己,接下来应该是接触本土原创推理的时候了,我看的第一篇本土推理小说是什么呢?以前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但让我惊奇的是,我几乎一瞬间想到了这个名字《拇指下的真相》。然后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特意翻出一个角落里布满灰尘的大纸箱,里面装满了从前的推理杂志,一本本翻找,找到了日期最早的那本,翻开,第一篇果然是《拇指下的真相》。

       印象如此之深刻,说明它对我的意义是非常特殊的。

       2007年4月的一个下午,笔者在校外的小书店里徘徊,突然瞄到了一本杂志,上面有“推理”二字,于是一股洪荒之力涌出,翻都没翻这本杂志,就把吃晚饭的钱刨出5块,买下了它,然后利用晚自习的时间,看了上面的第一篇文章,剪刀手的《拇指下的真相》,完成了和本土原创推理的第一次接触。

       这是一篇行文结构具有鲜明早起本土色彩的、关于死亡留言的本格推理小说。故事一手机形式开篇,讲述了一个大一新生刚入校时、以助手的身份鉴证和协助一个重考生破案的故事。作为主角的侦探是为了破解两年前孪生哥哥被害之谜而退学考进这所大学来的,哥哥两年前被害,警察判定系他杀死了同学后畏罪自杀,因为那个同学临死前在手机上留下了一串数字,线索指向“哥哥”。主角把当年那天所有关系人召集起来,重新调查这个案子……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其中牵涉到当年功能机时代的按键手机使用习惯和功能,现在看是不是觉得有时代感呢?哈哈,在此顺便感慨一下科学发展真是日新月异。这篇文章带有那个时候早期原创推理的特色,侦探、助手和涉案人都以学生为主,事件多发生在聚会时。

       从这篇文章始,笔者开始进入本土原创推理的世界,直至后来相对于国外的推理,笔者更爱咱们本土的推理小说。笔者是从这个时候起,才知道推理的世界不只有柯南·道尔、阿加莎、青山刚昌,还有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名字。本土推理小说也许水准上离世界顶尖水平尚有差距,但其中喷薄欲出的活力和悸动,让人心驰神往。

       在此不得不提这本杂志对我的影响,从这一期之后,笔者一直坚持每一期都买,从此日常开销又加重了,唉。但是在这本杂志上,笔者才知道了什么是“黄金时代”,什么是本格新本格,才知道了原来《少年包青天》里某个手法是借鉴了日本某个大神的名作,才知道网络上很多热爱推理的小伙伴聚集在一起讨论交流,算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楼主| 发表于 2016-9-3 18:50:30
言桄《阳光刺目的午后》——本应天真无邪的童年为何如此压抑

       写到这部分密集阅读本土推理小说时,本着坚持以时间线为准的原则,笔者把书都翻了出来,一篇篇翻阅……

       言桄的名字想必很多读者都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调查众人几十年前童年的一件命案。偏僻安静的乡村转学来了一位城市里的小女孩,漂亮、开朗,却像是往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光滑的鹅卵石一样。在一次几个小伙伴结伴游戏的过程中,外来小女孩落水身亡。多年以后,物是人非,当年一起游戏的孩子们已各奔东西成家立业过着自己的不是理想中的生活。一天,一个男人来找“我”的妻子,说他的老婆在听到一首动画片的主题曲后精神崩溃,大喊当年不是她把那个外来女孩儿推下水的,要求“我”妻子调查二十年前的真相。妻子开始走访,抽丝剥茧,还原那个阳光刺目的午后所发生的一切。

       看完这篇小说后,笔者的第一感觉是压抑的,本来应该是天真无邪的代名词的童年,居然会隐藏着这些龃龉,不禁让我们回想自己的童年,是不是有我们不想面对的某些事呢?言桄前辈笔触细腻,细节处理非常好,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构建出一个带有年代感的故事,加上作者创造的女侦探和妻管严助手的夫妻档,言桄成了我一直在读的作者。
楼主| 发表于 2016-9-3 19:27:53
本帖最后由 王羽 于 2016-9-3 19:30 编辑 千山《天使消失的世界》——纯正的日系风

       这是笔者第一次领略到中国人写日系风格居然可以写得如此地道的作品(后来还读到了千山写的欧美风,不得不叹服其文笔,大写的“牛”)。文章的开头,作为日本刑警的“我”,遇到一个援助交际的女中学生,被诬告“我”非礼她从而闹到了派出所,反正就算认识了。后来这个少女在朋友面前吹嘘说认识一个当警察的朋友,就把“我”骗了出来,原来是几个中学生在玩闹而已,但就在“我”这个成年人眼前,一个中学生在街上喝下饮料后中毒身亡,“我”就这样被卷进了案件中,调查过程中,发现这几个学生在学校里藏了什么秘密,几天后,出现了第二名死者……

       作者不仅文笔充满了日本风格,背后揭示社会现象的处理也有一种日系的美感。

       同时,作者在起系列文章中塑造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侦探,在此篇中都有亮相,利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真相,也是本篇的一个亮点。

       最后,用作者在文中的一段话结尾: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把孩子都视为天使。和被污染了的大人不同,他们是纯洁无暇的生命。我们爱孩子,不就是因为他们拥有我们已经失去了的纯真吗?可是,这些似乎已经成为一厢情愿的可笑说法了。这个物欲横流的冷酷世界里已经没有天使存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9-3 19:56:33
史一里《罪恶情人节》——现实风格的本格派

       史一里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者,因为之前没见过这种风格:行文厚重,感觉就是现实中的真事,有生活味儿,但故事却是地道的本格解密小说。

       后来笔者了解到,史一里还涉及别的文学领域,比如纪实类和公安文学(貌似是这样,几年前看到的材料,如今材料已查不到,不知记忆是否准确),难怪文风如此!

       情人节当天,民警钟汶君和曹立在一桩商业大厦中正在解决一场纠纷,遇到了楼下KTV包房里发生的命案。一个妖艳的女人死在了沙发上,胸口插着一把匕首,涉案人是同一包房唱歌的众人。探案过程以问讯和走访为主,但绝不无聊,过程中充满了民警办案的真实感,派出所里和醉汉纠缠,饭店里亮警察证壮胆,还有同事之间的斗嘴和抱怨,相当有趣,总会给人一种感觉:现实生活中警察办案就是这样,既平实又刺激,既司空见惯又自娱自乐。

       最后的解答也相当让读者满意,纯正的本格解答。

       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启示。从前我以为我不喜欢太纪实风格的东西,觉得不够戏剧性,但看了这篇我才明白,一篇文章能够吸引人,取决于它是不是有“味儿”。可以是趣味儿,可以是浪漫风味儿,可以是生活的油烟味儿,这不,这样有味儿的纪实风格,我照样无比喜欢。
返回版块
123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