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456|回复: 3

[刑侦法医] 机械性窒息——溺死【转载】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14-8-20 09:58:13
本文内容涉及危险行为,请勿模仿。

【溺死: 由于液体阻塞呼吸道及肺泡,阻碍气体交换,体内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发生窒息死亡,俗称淹死。】

1、缺氧:主要机制;典型溺死,占85-90%

2、淡水溺死:大量低渗性溺液进入血液循环,使血容量急剧增加;低渗性溶血使血浆钾离子浓度升高,导致血浆电解质紊乱,出现室颤。最终导致急性心力衰竭或心脏骤停。

3、海水溺死:高渗性溺液进入肺泡,使大量液体从血循环渗入肺泡,从而产生严重的肺水肿,最终出现急性呼吸衰竭。

4、迷走神经被抑制:
(1)水中休克死:神经敏感体质的人,因冷水刺激引起迷走神经被抑制致心脏骤停
(2)水中猝死:原有潜在疾病,入水后心脏负荷增加,心肌受损死亡    以上均不具备溺死的典型症状,属非典型溺死,也称干性溺死(dry drowning)。

5、其他因素:迟发性溺死(delayed drowning)

(一)水中早期(新鲜)尸体
1、尸表征象
(1)尸表温度较低、皮肤苍白:由于水温多低于体温,皮肤血管收缩所致
(2)尸斑浅淡、出现慢:原因  ①、出现慢:原因A、尸体水中漂浮,体位不固定;B、皮肤血管收缩  ②、浅淡:呈淡红色或粉红色,原因A、水温低,HbO2不易分解;B、水中氧渗入血管使HbO2浓度较高。
(3)尸僵出现早:因溺死过程中的挣扎抽搐,肌肉剧烈运动,能量丧失多
(4)口鼻部蕈样泡沫:    由于冷水刺激呼吸道粘膜分泌大量粘液,粘液、溺液及空气三者经剧烈的呼吸运动而相互混合搅拌,产生了大量细小均匀的白色泡沫,因富含粘液而极为稳定,不易破灭消失。蕈样泡沫是一种生活反应,对确认溺死有一定意义,但也可偶见于其他原因死亡的尸体,如有机磷中毒、勒死、癫痫、电击死等。
(5)鸡皮样皮肤:冷水刺激立毛肌收缩,毛囊隆起,毛根竖立,以两臂和两腿外侧较明显。注意死后不久抛尸入水的尸体也可见到此征象。 (6)手及指甲内有异物:对确认溺死有重要意义
(7)洗衣妇手:尸体浸泡水中,水份进入皮肤使表皮角质层浸软、变白、膨胀、皱褶,以手和足变化最明显,称为皮肤浸软,又称洗衣妇样皮肤。
(8)其他改变:皮肤肌肉收缩改变(阴囊和阴茎皱缩,阴唇乳房强僵等);水中碰撞硬物所致损伤。
2、内部器官征象
(1)上呼吸道内有溺液、泡沫和异物
(2)水性肺气肿:是溺死的重要证据之一,是一种生活反应。光镜下肺泡腔内和支气管内见到异物颗粒,如泥沙、水草、植物碎片、呕吐物的残渣、浮游生物等,是诊断溺死最有力的证据。    表面湿润,光泽感强,呈浅灰色,其中夹杂淡红色出血斑块。
(3)胃及十二指肠内有溺液与异物:也是溺死的有力证据。  ①、胃肠溺液应与现场溺液分别进行化验与镜检,以确定是否为同一液体  ②、一般在新鲜尸体才可发现,腐败尸体不一定有;溺死迅速者,小肠内可无溺液  ③、死后抛尸入水尸体,胃和直肠可有少量溺液,但小肠不可能有
(4)内脏器官中有浮游生物:溺液中浮游生物(如硅藻)随血液循环分布全身,以肝、肾、心血多见。
(5)左右心腔内血液成分的差异:溺液进入体循环可引起左右心腔血液成分的改变,如电解质浓度的差异。但只在死后短时间内有意义,因血液循环可迅速使之达到新的平衡。
(6)颞骨锥体内出血:与溺液的压力、剧烈的呼吸运动和窒息缺氧有关。
(7)颅脑、颜面部瘀血:因头部较重下沉,体内血液向头部坠积。
(8)呼吸辅助肌群出血:因发生剧烈挣扎和痉挛所致;多为双侧性。
(9)脾贫血:交感神经刺激,脾脏收缩。
(二)水中晚期(腐败)尸体
1、尸表征象
(1)手足皮肤膨胀呈套样脱落
(2)尸体的沉浮
(3)尸体的腐败:巨人观【腐败巨人观的出现,要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陆地上的尸体,夏天需48~72小时,春秋天需72~120小时,冬天需10~15天,即可出现腐败巨人观这种尸体现象。沉没水中的尸体,由于巨人化,致尸体比重减少而浮出水面。】;“男附女仰”(原因:男性全身重心偏前,女性偏后)


2、内部器官征象
(1)腐败泡沫脏器:实质性器官的切面由于腐败气体原因而形成海绵空泡状,使得原有结构破坏消失,称之为泡沫肝、泡沫心、泡沫肾等
(2)其他内脏器官:肺塌陷,胸腔见血性积液外渗。
(3)部分器官尸蜡化


硅藻的检验(1)阳性结果:肺组织和实质脏器均有硅藻且与实地水样一致,即可诊断溺死。但应注意排除外界污染和生前灌胃或误吸硅藻入肺。(2)阴性结果:大循环内脏器官没有硅藻不支持溺死,排除溺死应注意:操作无误、检材足够;现场水样中硅藻密度大;结合现象勘验、尸体解剖、毒物化验后再定性。

【在尸检中,法医的工作呢,有以下几项】

(一)水中尸体的个体识别  死者的容貌、着装、特征性标记等。DNA检验
(二)水中尸体的损伤  注意区别生前损伤、濒死期损伤和死后存留水中所致损伤。濒死期损伤生活反应不明显,死后损伤无生活反应。
(三)落水地点的勘察与判断
(四)死亡时间推断
(五)水中尸体的死因主要鉴定生前入水还是死后抛尸。

【我们常常遇见有关生前溺死还是死后抛尸所出的题目,包括同样是溺死,有人在家中把人溺死然后抛尸,我们来看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判断】

是否为溺水
对水中的尸体要鉴定是否为溺水死亡,即解决是生前溺水死亡还是死后抛尸入水的问题。新鲜溺尸可根据体表改变,内部器官征象,以及左右心腔内血液成份的不同等做出判断。若溺尸已经腐败,则主要根据器官组织和骨髓、牙齿中检验出硅藻来确定。此外,还应注意排除其它死亡原因,如有无酗酒,服麻醉药,外伤,冠心病等猝死。必要时还应取材作毒物分析以排除中毒的可能性。对溺尸身上的损伤,必须鉴别是生前伤还是死后伤,并正确评价损伤与溺死或其他致死原因之间的关系。水中尸体上的损伤鉴定,也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生前损伤常由于流水的冲洗而失去生前损伤的一些特征;尸体在流水中也可与河中的岩石、树桩等碰撞而形成损伤,尤其是头部,其损伤程度可能很重而使人怀疑是他杀;水中尸体如碰到螺旋浆也可形成严重损伤,甚至致肢体离断;水中动物也可毁坏尸体造成损伤。

组织学检查
溺死肺的组织学检查至今未找到一种特异的改变。一般的变化有:肺泡高度扩张以至破裂,多数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体,支气管腔内出血。有的学者还观察到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呈囊状扩张,血管内发生溶血。如死后数小时内解剖,常见到毛细血管内成团血小板凝块。而其他器官血管较少见。此外,肺的切片还可见到吸入液中的异物或颗粒,诸如泥沙、水草、呕吐物中的食物残渣、浮游生物等。

浮游生物的检验
浮游生物是指水中生活的一些单细胞的动物及植物。硅藻是水域中生存的浮游单细胞生物。能分泌抵抗力很强、不易破坏的二氧化硅支架,称“硅藻细胞”。壁的强弱,因含硅量的多寡而异。壁质坚硬,由上下两个半壳相套而成,好象培养皿一样。上、下两面称壳面,侧面上下壳相互套合的部分称壳环。壳面上有辐射对称(如圆心硅藻目)或左、右对称(如羽纹硅藻目)的各种花纹,这是分类的主要根据之一。硅藻的大小不一,从数微米至数毫米,但相当多的硅藻其大小在8~15μm范围内。其有各种外形,如圆形、椭圆形、线形、四方形、三角形、六边性及八面形等。目前已知硅藻约有15,000种,淡水和海水的硅藻约各占一半。淡水中以羽纹目为主,海水中以中心目为多。经过许多实验及实践证实,硅藻检验是诊断溺死的较好方法。但有些学者的实验发现溺死者体内不能检出硅藻。反之,也有长期生活在富含硅藻灰尘的非溺死者,内脏也可检出硅藻。因此,部分学者对硅藻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在欧洲溺死的诊断一般还是根据肺和其他组织有无浮游生物来决定。有些学者指出:在肺、心、肝、肾、骨髓及牙齿等同时发现有浮游生物——硅藻,才具有诊断生前溺死的价值。特别是高度腐败的尸体,各种外表征象已不存在,内脏也已腐烂,这时检查骨髓及牙齿中有无硅藻,是鉴别生前溺水或死后抛尸入水的最好方法。有些学者认为,如在水中休克致死者或溺水中并无硅藻存在,就不能在死者的内脏中检出硅藻,所以检不出硅藻并不能一概排除溺死。但在美国等一些国家有人认为,空气中也存在硅藻,如生前吸入体内,则死后也可能检出,因此,在应用硅藻检验结果来肯定或否定溺死时,必须慎重。
70年代开始,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江省公安厅联合组成科研小组,开展了“内脏硅藻检查对判定溺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防止污染的前提下,硅藻检验对判定溺死有重要意义,对法医学的溺死鉴定很有价值。
在诊断溺死的许多方法中,由于硅检查技术简单,稳定,结果可靠,因此目前它是一种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准确的硅藻计数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易于鉴别溺死和非溺死,尤其是在作人工复苏后,死后肢离或腐败等情况下,其他方法不能诊断溺死时。国内现在一般认为,如果能防止操作中的污染,在肺脏边缘组织、肝、肾、骨髓等多个脏器中检出与现场水样相同种类的较多硅藻,一般可做出溺死的鉴定。器官组织经破坏有机质后,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硅藻,破坏有机质的方法不少,但实际应用较多的仍是强酸破机法。在破机过程中必然破坏相当数量的硅藻,尤其是幼稚的硅藻细胞。硅藻检查需要专门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否则可能将不是硅藻的杂质,误当作硅藻认定,或者由于不熟悉硅藻的特点而将硅藻漏诊。同时,器官组织不同,硅藻的检出率也不一样,据报告,生前溺死者肺、肝脏的硅藻检出率约100%,心血只有50%,肾32.5%,心27%,脾14.3%,骨髓14~20%。虽然各家报告的检出率不同,但相当比例的生前溺死者,器官组织中检不出硅藻,因此,除肺以外,其它器官检不出硅藻并不能绝对排除溺死。
总之,死者内脏硅藻检查对判断是否溺死的价值是肯定的,关键是防止污染、破机处理得当和观察细致。这项检查需要一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否则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许多浮游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叶绿素。这种色素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产生淡红色荧光。含有这种色素的浮游生物作为红色荧光而被认出。实验显示,溺死者脏器中含有叶绿素的浮游生物,经激发后,可以观察到清晰的红色颗粒。

化学检验
由于生物化学的进展及其在法医病理学上的应用,提高了溺死诊断的能力。实践表明,对死亡历时已久,特别是已高度腐败的尸体,由于死后的溺液扩散作用以及腐败气体引起的死后循环,左、右心脏血液的任何差异都已无实际意义。对于比较新鲜的尸体,例如死后12小时内,甚至24小时内的溺死者的尸体,左、右心腔血液中镁离子、钾离子、钠离子、血液导电度、比重、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究竟有无差异,仍然有不同的意见。
根据各地水域中某些离子的含量不同,进行测定而进行溺死法医学鉴定的实验有不少报告,如内脏中测锶离子、氟离子的含量。
有些学者指出,作为工业废物抛入水域的化学化合物在溺死过程中可以进入身体,它在死后起着另外一个诊断的指征,个别例子已得到证实。曾有一个七岁男孩在煤矿顶附近的塘中溺死,在该塘的水和尸体血中检出苯酚化合物,但这个化合物的浓度很低,不至于因中毒致命,因此可以肯定男孩在这个塘中溺死的事实。这提示在溺死的实验室检查中除了各种针对性的指标外,各种工农业污染物的检查,可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领域。
本主题帖为【历史主题】,仅楼主发布内容可以浏览。
发表于 2014-8-20 10:39:07
顶一个,很实用的侦探知识~
发表于 2014-8-21 10:34:02
不错
发表于 2014-8-22 21:47:57
顶!!!!!!!!!!!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