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学院
血液凝固
查看:
2648
|
回复:
0
[刑侦法医]
血液凝固
简洁模式
632
发表于 2008-7-23 13:14:26
血液由流动状的液体变为胶冻状的血块。血液凝固常发生在外伤出血或血管内膜受损时,是机体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血液凝固是非常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目前认为凝血过程至少包括三个基本的生化反应: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物在钙离子的参与下使凝血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③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形如细丝,纵横交错,网罗大量血细胞而形成胶冻状的血块。血凝后1~2小时,血块紧缩变硬,同时有液体分离出来,这便是血清。血清与血浆虽同为血液的液体成分,但血清没有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蛋白质,却含有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某些物质。
凝血机制的研究,促进了对许多出血性疾病的认识,如血友病(病人凝血过程非常缓慢甚至微小的损伤也出血不止)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血浆中缺乏凝血因子Ⅷ。又如发现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都在肝脏中合成,在它们形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参与。缺乏维生素K,将会出现出血倾向;应用维生素K,可以改善凝血不良的症状。此外,在实验室或临床工作中,可按需要针对凝血过程中的各个五一节,采取不同措施,达到延缓凝血或有效止血的目的。如手术后为防止出血,可在手术部位施加凝血酶、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还可用温热的纱布、棉花或明胶海绵按压伤口促凝止血。
血液凝固是非常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目前认为凝血过程至少包括三个基本的生化反应: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物在钙离子的参与下使凝血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③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形如细丝,纵横交错,网罗大量血细胞而形成胶冻状的血块。血凝后1~2小时,血块紧缩变硬,同时有液体分离出来,这便是血清。血清与血浆虽同为血液的液体成分,但血清没有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蛋白质,却含有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某些物质。
因为血液里有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
正常人血液中虽含各种凝血因子,但血液是不会在血管中凝固的,究其原因:
1 正常血管内皮光滑,因子10不易发生表面激活,血液中又无因子3,故不会启动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过程
2 血液流速过快,即时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的被稀释运走,使凝血过程不能完成
3正常血浆中有抗凝血系统,主要的是抗凝血酶3、肝素和蛋白质C等抗凝物质。
红细胞:男 (4.5-5.5)×10的12次方/L 女 (3.8-4.6)×10的12次方/L
血红蛋白 男120-160 g/L 女 110-150g/L
血小板 (100-300)×10的9次方/L
白细胞 (4.0-10.0)×10的9次方/L
本主题帖为【历史主题】,仅楼主发布内容可以浏览。
返回版块
尚未登录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表回复
贝克街相馆
动漫世界
推理活动
灌水闲聊
案发现场
推理大赛
分享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