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13|回复: 7

[知识科普] 手语和盲文

简洁模式
367
发表于 2008-3-21 10:47:41
手语是用手势比量动作,根据手势的变化模拟形象或者音节以构成的一定意思或词语,它是听力障碍的人(即聋哑人,以下简称为听障人)互相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手的语言,它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而对于听力障碍的人来说,它则是主要的交际工具。手语与语言的差别则主要在于语音这个问题上和听障人是否以手势进行思维。语言学家根据语言的语音属性认为手语是一个符号,而非语言;而聋教育专家、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听障人本身根据手语的语言属性认为手语同样是语言,它是语言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然而,手语不能和书面语绝对的对应起来,听障人书面语言要受到手语的限制,不能形成正确的书面语言,虽然手语不能作为完全意义上的语言,但手语所具有的语言的属性说明,手语应该作为语言的类型之一。




手语的历史
  古代就有手语的存在,并非专为聋哑人所有,古人靠手势来传达沟通意见,而后才慢慢产生语言。古人以打猎耕种为主,社会上需要遵循的规则也少,因此聋人较能适应生活,但文化发达后社会进步,抽象的符号也多,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只好藉手语来表达沟通情意了。

  手语历史悠久,但是正式的聋教育却是四百多年前才发展的,可考察到的是法国第一位伟大的聋教育家德雷佩神父,为了需要,自己创造发明手语以利管训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为国立聋校,他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他的助手认为应该编手语字典,也花很多时间致力于手语编辑工作,可惜手势太复杂,不能泛广被人使用,何况一个字有时往往需要用许多手势方能解释清楚,尤其抽象的表达更难,所以在1880年后只好改用口语法教学。

  美国在1817年设救济院,收容聋者并开始使用手语。日本模仿力强,1880年也在东京设立第一所聋哑学校,而后大阪、京都也都相继成立聋校。1895年起台湾被日本人占据50年,在这段期间日本人在台湾的台南、台北成立聋校,所使用的手语大多是东京、大阪型。

  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耐德夫人,在大陆山东成立启瘖学校,她采用口语教学,出版一套用贝利字母拼音编辑的《启瘖初阶》读本,聋人间也有他们使用的大陆型手语,而且广行于北平、上海、南京和广东,甚至香港各地,民国三十四年台湾光复,在台的日本老师被遣送回国,三十八年大陆沦陷,有些大陆聋校的老师栈台北启聪任教,于是台北混合了一些大陆语。左营启英聋校姜校长毕业于大陆启瘖学校,则采用大陆系手语。再加上聋胞散居各地,北、中、南三所聋校地区隔离,于是聋人所使用的手语逐渐现差异。





手语的价值
  听觉障碍者沟通的方式有口语法,手语法及并用法,虽然目前世界潮流系以口语法为主干,但无可否认的手语仍不失其正实的价值。聋生要一口气才发一个单音很累,所以聋生不爱讲话而喜欢手语,除了养护训练课(上课时戴上助听器,便于口语教学)外大部份是手语教学为重,或采并用法,由其初、高中生、或全聋者都必须仰赖手语沟通。





手语的使用
  聋人之间为了简便,往往喜欢打自然手语,但文法欠顺。例:“我聪明不是”“我收到有”“她漂亮很”“你衣穷”(你穿的衣服太少了),还有一些聋人之间的专用语,于是造成语文程度较差或词句颠倒的现象,因此在校时我们尽可能的指导他们打出文法手语,或配上口语以弥补语文能力的短缺。目前推广的手语都是统一的新手语,但愿学员带动扭转聋人的语文。但初与聋人沟通时的话语仍要“简短、具体”方能引起共鸣,因听障全赖眼力看手势易疲倦,还有千万别问一些文绉绉的抽象话,例:你们学校风气如何?学生的气质怎么样?聋人往往以打手语的好坏来评价对方,因此长官莅校一定先学会一、二句打招呼用语,视察时很受聋生敬爱。所以最好以对方能接受的手语程度来沟通较好,万一有一些打不出来手语就宜用谈,但也以简短、易懂为主。

  学手语并不只是便于与聋者沟通,常人间也可以使用,如吵杂的工厂,公共场所,用手语沟通方便多多,手语研习班中的年长者表示,年纪愈大,听力愈差,因此想及时学手语,以便教会家人,便于沟通。身任教职者表示教儿童手语歌(童谣),可以促进儿童唱游表演创造能力,聋人亲人表示学手语可以减少误会,增进情感。人人可学,老少皆宜,各行各业人士皆可使用手语,例如:有位牙医自从学会手语后,聋人竞相传告,凡有患者皆到他诊所,业务蒸蒸日上,其余好处不胜枚举。





手语的语言性特征
  手语是“人们在聋人环境中使用手的指式、动作、位置和朝向,配合面部表情、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来表达特定意思的交际工具”(《中国手语和汉语双语教育初探》杨军辉 《中国特殊教育》2002.1第33页)。它“用手来表达语言,手形是它的物质载体,通过手的形状、位置、运动来传递信息” (《手语性质分析》 沈玉林《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中国手语在使用中还可以分为手势汉语(Signed Chinese)和自然手势(Chinese Sign Language)(《手语性质分析》 沈玉林《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手势汉语是依照汉语的语法规则,按照手势与词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打出来的,因而它没有独立的语法和构词体系,它的语法和构词规则是从属于现代汉语的,目前,在教学中使用的就是这种语言。而自然手语是“聋人之间进行交际的语言,其特点是与有声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受有声语言语法规则的制约”(《两种不同的手语》哈平安 《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第3期第35页),有自己特有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本文所探讨的就是指这种自然手语。

  (一)手语具有社团性、社会性

  手语对听障人来说是最好的语言,是听障人交流和学习知识的手段。每个民族都有他的本族言语,对本族言语蕴蓄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听障人不是一个民族。但生理上的残缺和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自然而地形成了一个集团。交际手段的需要产生了他们的特殊言语――手势语。手势语实际上是听障人的“民族言语”――社团语言,他们对手势语怀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手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手语是由劳动产生,是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伴随着语言一起成长,依赖于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同时要受到社会和语言的制约。语言的产生先有口语式的喊叫还是先有手势式的交流,目前尚有争论,正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有的人认为,人类最初的语言不是有声的语言,而是手势语。有声语言是在手势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德国心理学家冯德(w.N.wundt)认为,最古的时候,人们用“手势语”表达思想,声音只用来表达感情,(《语言学系列教材 应用语言学》桂诗春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5月第1版))到了后来,人们才用声音来表达思想。苏联的语言学家马尔(Mapp)也认为人类开始时只有“手的语言”,(《语言学系列教材 应用语言学》桂诗春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5月第1版))后来才被有声语言代替。正是古代猿人的直立行走、前肢变为手,使得猿人用身势语进行交流成为可能,由于生理上的进化和交流的需要,逐渐产生了有声语言,而作为没有声音的听障人来说,随着社会的进化和语言的发展,手势语越来越丰富、规范,而成为现代独立的一种语言。自60年代以来,由于欧美两地对听障人手语的重视并且正式把它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对象,使得手语在欧美国家已经作为语言的一个种类而进行研究。在欧美,不光是听障人要学习手语,对于接触听障人比较多的人来说,他们同样也在学习手语,以便与听障人更好地交流,更好地为听障人服务,促进了手语的进一步发展。

  手语是约定俗成的产物。“约定”的意思品“共同议定”,“俗成”的意思是“大众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当然,这里的“共同”最初是由听障人自己在生活和交流中双方都能理解的手势,当形成大家都能理解时,则形成了一种默契,在听障人中形成了一定的习惯。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由于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加入,对听障人手语进行归纳、研究和创造,使得手语的词汇量不断丰富,手语不断的规范化,形成了现在的这种手势语言。

  (二)手语是听障人交际和思维的主要工具

  手语是听障人之间的交际工具,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这种手语和摩尔所说的“姿势语言”是不同的。“姿势语言”使人们之间用来暂时的表达情感、态度等动作,而作为现代意义的手语则是经过了约定俗成的听障人之间能够共同使用、相互理解的交际工具,经过了研究者和教育者的研究和规定,用一定的规律,构词法则,手势的命名规范。

  听障人也是能够思维的。听障人和常人一样,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有健全的大脑和发育器官,人们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各有专门的分工。他们主要是因为耳聋听不见别人说话,才学不会语言。一旦恢复或获得了听觉,听障人也就可以逐渐学会说话。其次,大脑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司令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由它统一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听障人不能从听觉中得到应有的信息,但可以通过别的感觉器官得到补偿。交际工具分语言的交际工具和身势等非活言的交际工具,听障人既然得不到语言的交际工具就发展非语言的交际工具,从视觉、感觉等去接收常人用听觉得到的信息。听障人视觉很灵,通常用手势来表达意思。第三, “眼观六面耳听八方”,听觉获得信息的可能性比视觉大得多,通过视觉的交际,效果究竟不如有声语言,这不能不给听障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影响。

  人无论是说出言语或领会别人的言语,都离不开思维活动,没有言语,也就没有思维。听障人用手势语交谈,海阔天空,引经据典,有思想感觉的倾泻,也有不同观点剧烈争论。没有思维活动,这些丰富、活泼的具有逻辑性的言语岂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听障人思维是否通过手语进行思维的,这还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但毋容置疑的是,手语是听障人进行思维的工具之一。当听障人进行思考的时候,往往会自然的掰动他的手指,例如在想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把事情的经过轻轻的用手语演示出来。聋哑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课文时,除老师禁止使用手语外,学生一般都要使用手语。在进行数学计算时,笔者曾对班级的13名学生进行测试,例如:356+678这个算式,2名学生能直接算出答案,6名学生先列出数式,然后再用手势在竖式下方比划,先写4,在打出进1的手势,然后打出12+1,写上3,如此写出答案。4名学生则完全用手势将各个位上的数字全部打出,按照进位法则写出答案。1名弱智学生则完全把数字一个一个的数出来相加。手势语可帮助聋儿将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如教聋儿学习“猫”一词,过程是理解词语、模仿发音、表达词语,手语可以帮助聋儿区分“猫”和其它动物的特征,从而记忆“猫”的表达形式,是帮助聋儿进行思维活动的有利手段。

  不可否认,文字、具体的事物都能成为听障人思维的工具,但显然,手势应当是听障人思维的工具之一。可见,手语能帮助听障人积极地思维,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听障人在没有掌握有声语言之前,自然的手势是他与人交流的语言,同时通过自然手势语及体态语促进了听障人的思维的发展。

  (三)手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手势的起源是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而把手势作为一种语言,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则和聋哑教育同步的。在没有聋哑学校之前,社会的个体的简单的形象根本不称为手势语。聋教育的发展,教学上的需要和听障人彼此的需要,使手势语的词汇逐渐增加并形成它的言语规律,进而形成了一种语言。

  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聋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手语,开展了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研究,发表了论文、专著。从手语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证明手语的语言价值和地位,从手语构成的表意法(摩状、会意、指示、借代、综合等)、构词法(词根、词缀)、造句法(所谓“倒装句”、“省略句”)三方面作了初步分类、归纳、整理,认识了手语的结构体系。

  中国手语采用表意法来表达词的意义,沈玉林在《中国手语与美国手语表意法比较分析》(《特殊教育研究》1998.4)中把中国手语归纳为五种表意方法,即摩状、会意、指示、借代、综合。摩状是用手语直接模仿事物所具有的明显的外观形状,例如“床、桌子、椅子”等;会意是将一些不宜于直接模仿的或比较抽象的事物,采用与这类相关联的事物来间接的表达该词的意义。如“牛奶、表扬、自来水”等;指示就是用手指直接指点(指向)所表达的事物,例如人体器官、方位、人称等。借代就是直接借用有声语言的语音或字形,用拼打指语或模仿字形、书空字形等的方法来表达词的意义。如“之、山、细”等。

  上海教育学院蔡浩中在《简论聋人手势语的构成要素》(《现代特殊教育》1994.1第11页)中认为手语词类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但不用量词,没有叹词,而且词的兼类现象较多,手语句子有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有主谓、主动宾、主动补等句子的结构,有宾语前置、定语倒置、状语倒置、省略介词等常见特点。

  手语的词根和词缀是不同于汉语的,手语的词根和词缀是根据手的形状来产生的。“必须具有相同的特征,或是相关的事物,才能使用前缀和词根”(《手语――聋哑人的语言》赵锡安 第169页)如“好”这个词根,就可以派生出“首长”、“领导”、“教师”等词汇。用“房屋”作词根,可以派生出如“礼堂”、“教室”、“少年宫”等。

  1993年,《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主编沈玉林先生在它的《中国手语语素分析》中运用切分法,对手语的最小单位进行分析,找到了手语中最小的、有意义的构词单位――手语语素,并将手语与汉语在构词方法上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语素构成方面的区别,证明了各有自己的构词规律(《特殊教育研究》 1993.1)。手语语素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构词方面与汉语词没有必然的对应规律,例如词语“冰”,汉语词只有1个、而手语语素是2个,一个是块,一个是冷的手势,表示冷的块状物体,这样就由两个手势组成。“房屋”汉语是用了两个语素,而手语直接用手搭成房屋的样子,用了一个语素。如果否定手语语素的特点、机械地摹仿汉语构词方式,结果只能使聋人无法理解和接受。

  法籍华人语言学家游顺钊先生在1983年提出了“视觉语言学”,并将手语纳入语言学的范畴进行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他对当今语言学界的研究情况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类的语言现象,是一种涉及许多方面和众多领域的复杂的社会、生理现象,然而历来的语言研究,过分偏重听觉方面,只顾舌头和耳朵,忽略了视觉方面,不顾眼睛和双手。他觉得这种偏颇给语言研究的深入造成了障碍。发掘手语材料以促进和更新语言理论的研究。正因为这样,他决定独辟路径,全力投入手语的研究。经过几年的酝酿和几年的调查,他的看法日趋成熟,进于1983年正式提出了视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从游顺钊的研究中发现,手语与口语确实存在着一系列平行现象,手语(尤其是自然手语)的资料不仅可以,而且完全应当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中来。




手语属于语言范畴的证明
  (一)关于语言是否起源于手势,目前尚有争论。但无可否认,手语对于语言的形成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百科全书派的刚迪额克(condiHac)认为人类最初之所以有语言,是由于感情冲动而发出各种喊叫,并伴以各种手势,后来这些喊叫变成指称各种事物的声音,就成为了语言。(《论语言的起源》)德国的心理学家温德曾经在他的一些著作里详细地论述手势语的理论。他在《民族心理学》里认为人类的语言是从人类一些有表达性的身体姿势发展而来的,这种姿势或活动就是一种原始的身势语。俄国的语言学家阿弗夏尼柯—库利可夫斯基也主张人类语言起源于手势语的理论。他断言人类在几万年的岁月中只*手势说话,有声语言是以后才有的。马尔也有类似的见解。(高名凯 , 《语言论》 , 第354页)当然,这些观点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笔者无意肯定这些观点,但从这些观点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合理性的因素,那就是手语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二)许多语言学论著已将手语或者身势语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我国聋人教育专家赵锡安先生在1989年提出了“手语是聋哑人的语言”(《手语--聋哑人的语言》)。法籍华人语言学家游顺钊先生更在“视觉语言学”的范畴对手语进行了研究,把手语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爱德华·萨丕尔在他的《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肯定了身势语在语言中的作用。许多语言学家或语言学专著仅仅将身势语作为情感交流的普通的手势作为语言的补充,却很少涉及已经成为听障人交际工具的手语,既然身势语已经成为语言的组成部分,那作为听障人交际工具的手语理应成为语言的一种形式。

  (三)对于斯大林有关语言问题的两句话的争论。

  (1)“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特征的本质”(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这句话体现了语言的本质特征是语言应该具有一定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这两个特征,手语基本具有,手语专家、聋教育专家经过研究、论证,上述手语的语言学特征表明,手语具有它特定的构词规律,句法结构,由此说明,手语应当成为语言的一部分。

  (2)“由于所谓的手势语言极端贫乏和有限,他(手势语 笔者注)在这方面是微不足道的。其实这不是语言……”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许多人以此为据,说明手势语不是语言。手势成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也正是这样,斯大林只是将手语对于语言的界定仅仅局限在手语所表达的“量”上,即“贫乏”“有限”,在当时的情况下,在手语的研究、教育还不甚发达的昨天,应该是正确的。而在今天,随着教育和研究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手势语言已经极端丰富,手语研究已经非常深入,现在的手语词汇量已经不是斯大林那个时代的词汇量,而且,现代的手语还在不断的丰富和创造中,毋庸讳言,手语即使不在今天,就是在手语更加丰富的明天,必将成为一门语言。因此说,手语天生不是语言,最初只是言语交流的工具,只是用的人多了,产生的词语多了、词汇丰富了,形成了它特有的特点和规律,就变成了语言。

  凡是言语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职能,如符号固定职能,概括职能,交流职能,翻译职能等等。手势语基本上都具备着。所不同的,手势语没有声音,是无声的言语。每种语言者有其共性又容许有其特殊性。手势语具备语言职能的共性,又有适应听障人生理残缺需要的无声的特殊性。它和汉语、日语、英语、德语等都是语言,民族语言的一种,不承认手势是语言,不但影响听障人工作的深入开展,而且影响听障人的感情,影响健全人与听障人的团结。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来认识手语,认识手语的价值和作用,认识和研究手语的规律,促进手语进一步的规范化发展,使其在我们的聋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手语举例

  手语在性质上有打意(自然手势)与打字(文法手势)两种,而统一的手语画册其基本字词是以打”意”为主,打”字”为辅。如果加以分类大约可分为如下:

  01、指物本身就是手语:

  例:头、鼻、耳、嘴....

  02、描写或解释形状的手语:

  例:香蕉、橘子、柚子....

  03、代表某一动作的手语:

  例:跑、来、去、洗、看书....

  04、指东西或某一事物的某一部份的手语:

  例:鸭、鸟、房、牛、狗、羊....

  05、指与东西本身有关的手语:

  例:想、记得、聪明....

  06、文字手语:

  例:人、工、主、王、日、月....

  07、模仿或象征的手语:

  例:写、床、冷、热....

  08、方向手语:

  例:告诉你、爱你、问他....

  09、反方向表示相反词的手语:

  例:进步、退步、知道、不知道、会、不会....

  10、英文手语:

  例:WC(厕所)、博士、硕士....

  11、名字手语。

  12、打不出来的手语就直接用食指写出指文字:

  例:一枚硬币的“枚”....

手语有些不可能一个手势带表一个字,有时一个手势就能带表一句话,例:不知道、告诉你,相反的也有一个字须打出两三个手势方能表达清楚的,例:恩,也有几个词汇使相同的手语,甚至还有些字无法用手语打出来,只能拿现有的有限手语来解释,或使用指文字手语,通常具体的较易表达;抽象的、形容词较难,这也是各国手语共同的阻力现象。
本主题帖为【历史主题】,仅楼主发布内容可以浏览。
367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10:47:52
【简介】            

  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透过点字板、点字机、点字打印机等在纸张上制作出不同组合的凸点而组成,一般每一个方块的点字是由六点组成。
  它是由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于1824年创造的,故国际上通称盲文为“布莱尔(Braille)”。

【盲文的由来】
  盲文发明者:路易·布莱尔(Louis Braille),也有人翻译为布莱叶。
  布莱叶1809年1月4日出生在法国一个贫苦的马具匠家里,他3岁时玩弄小刀不慎失手,刺伤了一只眼睛,不久又感染另一只眼睛,以致双目失明。
  布莱叶的父母没有放弃对这个盲孩子的培养。父亲在木板上用钉子组成字母,教他认字,后又送他到村里的小学读书。布莱叶学习既刻苦又聪明,深受老师和校长的喜爱。
  1819年,布莱叶被送进巴黎皇家盲人学校。盲生的课本,用放大的凸版的普通字母印刷而成,又重又笨,摸起来很慢,书写更困难,而且课本的数量很少,大部分课程靠口授。布莱叶学习刻苦、成绩好、求知欲强,但没有可供阅读的书籍。他由此意识到,必须创造一种容易摸读和书写的盲文,才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1821年,有一天学校校长请来退休海军军官查尔斯·巴比埃,给学生们讲授和示范一种“发音”法,或叫“夜间书写”法符号,它是一种用两行各6个凸点的符号来表示各种音标的方法, 是专为夜间作战时传递命令和加强联络而创造的。年仅12岁的布莱叶听完这个报告后,激动地 对巴比埃说:“以凸点代替线条的方法肯定可以创造新的盲文……”
  此后,布莱叶专心致志地研究这种盲文:究竟需要多少凸点为最佳?怎样编排字母和其他符号?用什么样的写字工具?点距应多大……
  1824年,刚满16周岁的布莱叶从人的体形受到启发。他想,每个人都有两个肩膀、两臂和两个膝盖,在这些部位上若各加上一个凸点,不就成了放大了的6个凸点了吗?多么有意思的6个点啊!经过一番精心安排,一套以不同方式排列、有规律可循的法语字母方案拟定出来了。6个凸点,加上空白,共有64个变化。
  1829年,布莱叶在原方案基础上加入了数学符号和音乐符号。他把这个方案首次向皇家盲人学校全体师生宣读,要求校领导予以审查和推广。1837年正式定稿。次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布莱叶盲文读物。
  但是,布莱叶的6点制盲文遭到校领导的反对,他们坚持延用原来的盲文,不准布莱叶在学校传授和使用他的盲文。布莱叶又把修改后的盲文方案提交给法国学术研究院的教授们,请他们评价,但得到的回答仍是否定。
  布莱叶从盲人学校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他曾担任过代数、几何、史地和音乐的教学工作。尽管他工作繁重,健康状况不佳,又遭遇很大挫折,但他并不气馁。由于他的盲文具有很大的 优越性,既便于摸读,又便于书写,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学校里不准学,他们就在校外偷偷地跟布莱叶学,并义务为他作宣传。
  1851年12月,这位年轻的发明家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就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的一个女学生在一次盛大的音乐会上演奏钢琴。这个双目失明的盲人,对音乐皇冠上的明珠———钢琴,竟有如此娴熟的演奏技巧,令观众大为惊叹!他们纷纷要求她介绍学习钢琴的经过,并传阅搁在钢琴上的盲文乐谱。而这位女学生则将自己的成就完全归功于老师布莱叶,她把他怎样创造盲文,又怎样耐心地教她,以及这种盲文至今尚未被学校当局所采用的情况一一讲了出来,大家深受感动。第二天,巴黎报纸上详细登载了这则消息。巴黎皇家盲人学校在社会舆论压力之下,不得不采用了布莱叶的盲文。
  1852年1月,消息传到布莱叶的病榻前,奄奄一息的他为自己的辛勤劳动成果终于被承认而感到欣慰。不久,他即去世,年仅43岁。
  布莱叶逝世后,他发明的6点制盲文逐渐为世人承认。1887年,布莱叶的盲文被国际公认为正式盲文。为了纪念这位卓越的创造者,1895年,人们将他的姓——布莱叶,作为盲文的国际通用名称。


【传入中国】

  布莱尔盲文1874年传入中国,由英国传教士与中国盲人合作,按照不同地域的方言先后制定了以《康熙字典》的音序为基础的“康熙盲字”(我国最早使用的通用汉语盲文)、用汉语拼音方法拼写闽南话的“福州盲字”、以南京官话拼写的“心目克明盲字”,还有广州话、客家话等方言的盲字。其中,康熙盲字,俗称408,是一种代码性质的盲字,以两方盲符的排列组合,组成408个号码,代表汉语的408个音节,每个音节按一定规律变换其图形可以表示四声。心目克明盲字20时间初流行于除东北以外的地区,它以南京音为标准,有18个声母、36个韵母,声韵双拼为一个音节,再加上另一个盲符标调。


【推广盲文】

   全国解放后,1952年,盲人黄乃(中国民主革命家黄兴之子)参照布莱尔盲文体系,在“心目克明盲字”等旧盲字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和创新,提出了以普通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采用分词连写方法拼写普通话的《新盲字方案》。《新盲字方案》于1953年在全国公布推行。它有18个声母、34个韵母,声韵双拼为一个音节,用另一个盲符作调号。至此,中国有了统一的盲文,为新中国盲文出版事业的创建提供了可能。
  1953年初,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国盲人福利会。毛泽东主席派他的亲家张文秋同志前往,在内务部长谢觉哉、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秘书长伍云甫的领导下,具体承担包括盲文出版业务在内的中国盲人福利会的筹建任务。张文秋同志担任中国盲人福利会总干事,与黄乃一起开始创办新中国盲文出版事业。筹建之初,毛泽东主席请周恩来总理亲自解决经费问题,请安子文部长解决干部人事问题。1953年7月,中央教育部盲哑教育处设立盲文编译组。1953年12月3日,中国盲人福利会盲文出版组正式成立。盲文出版组由姜本信、陈少怀、叶耀增、张重生、唐泽蓉、韦玉白、何仁堂等12人组成。同年,女盲人李玎研制铅印盲文书刊获得成功,新中国第一本盲文图书《谁是最可爱的人》得以正式出版。第二年,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题起刊名的第一份盲文刊物——《盲人月刊》创刊号出版。
  1975年,盲文工作者提出了盲文改革,历经十几年的研究和探索,确定了汉语双拼盲文方案。它是以两方盲符拼写汉语的一个实有音节,即带调音节,声方在左,韵方在右。声方有声母、半生母、介母和零声符;韵方有韵母、零韵符和调号。
  中国点字是使用汉语拼音来表示中文的,由三个方块分别代表声母、韵母和星号组成一个发音。
  台湾点字另外规定点字与注音符号的对映,由声母、韵母及声调组成一个发音。
  在香港,使用广州粤语拼音,粤音共九个声调,由三个方块分别代表由声母、韵母及声调组成一个发音,但第一声不标音,即由二个方块分别代表。


【数理化符号的发展】
  盲文数学符号的使用在我国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1911年上海盲校建立,就开始使用Taylor符号。1927年南京盲聋哑学校成立后也采用Taylor符号。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我国便采用Taylor符号体系,并且一直沿用到七十年代初。Marburg符号体系被我国正式采用已经是1972年的事了。那时,随着盲文出版物的增多,内容也越越深,只有中学程度的Taylor符号体系已逐渐力不从心了。当时的盲文出版工作者黄家尼先生在潜心研究了 Marburg符号的基础上,参照Marburg符号体系,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我国的盲文数理化符号。这套符号共一百三十多个,于1972年3月在盲文出版物中正式采用。
  黄家尼先生整理、提出的这套符号在我国出版盲文版数理化书籍和教材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套符号已经使用了三十多年。随着自然科学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它已不能完全试映盲人教育和盲文图书出版的需要。社会的发展脐带着一套更科学、更完备、更据广度和深度的盲文数理化符号问世。
  1990年,中国残联宣教部、中国盲人协会共同召开了第一次盲文数理化符号专家研讨会。会议分析了我国盲文数理化符号的使用现状;研究了编写新的盲文数理化符号的意义和可行性;确定了新符号的设计思想和编写原则;并成立了编写组着手编写工作。编写组翻译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盲文数理化符号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有代表性的数理化符号体系进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广泛征求个方面的意见,博采众长,并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提出了一整套盲文数理化符号方案。方案出台后,有关方面又召开过六次较大范围的编写会议,并经过编写组若干次的修改、补充、完善,于1991年12月提交由个方面专家参加的会议审定。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套符号极据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丰富了我国原有的数理化符号,适合我国盲人使用。专家们指出,这套符号为发展我国更高一级的盲人教育,出版更高层次的盲文版自然科学书籍奠定了基础。


【布莱尔盲文】

  布莱尔盲文由63个编码字符组成,每一个字符由1~6个突起的点儿安排在一个有6个点位的长方形里 。为了确认63个不同的点式或盲文字符,数点位时是左起自上而下1—2—3,然后右起自上而下4—5—6。这些凸起在厚纸上的行行盲文,可以用手指轻轻摸读。《布莱尔字符表》可以表明每个字符的构成及它的最简单的意义。手写盲文则首先要备一个金属或塑料制成的盲文字板和专用的椎笔。把纸放在字板中间,用铁笔头把纸压到下层板上的小窝里或成凸点,或成浮雕状,按布莱尔字符从右向左写;把纸翻过来,点就朝上,从左往右读。布莱尔盲文也可用特制的机器造出。中国于1953年公布的新盲字,属拼音制,借鉴了布莱尔浮雕六点制。

英文点字
下表是英式英文的点字

a/1 b/2 c/3 d/4 e/5 f/6 g/7 h/8 i/9 j/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l m n o p q r s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 v w x y z
●○
○○
●● ●○
●○
●● ○●
●●
○● ●●
○○
●● ●●
○●
●● ●○
○●
●●
大写 数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a~j前加上数字符号则代表这是数字而不是英文字母;加上大写符号则代表之后的一个英文字母是大写。


【关于汉语盲文的基础知识】
  现在我们国家使用的普通话的盲文有两种,双拼和现行,现行使用的时间长,也被人们称作旧盲文,由于各种原因现在两种盲文同时存在,但是为了交流方便,建议先学旧盲文吧,也就是现行盲文,因为使用的人比较多。
  盲文的组成是以“方”为单位的,也就是类似英文的字母为单位一样,一个汉字由若干个方组成,书写的规则就是按照汉字的拼音来书写。我们书写的次序比较特殊,是反写正读的,也就是从右向左写。这样才能够读的时候保证是从左向右读,因为要从纸的背面扎一些点,然后从正面来摸读的啊。
  每个方的组成是六个点,至于具体书写工具,就是现成的笔和字板,板上右现成的方,纸在下面可以用笔打上点的,这个就靠我在这里说也说不清楚,最好找到实际的东西来看一下。
  按照读的时候的顺序排列规则是这样的,左上是第一点,左中是第二点,左下是第三点,右上是第四点,右中是第五点,右下是第六点。
如下的排列的顺序:

1 4
2 5
3 6

  但是写的时候要反过来的,上下不变,左右互换,右上是第一点,左上是第四,左下是第六点。这样就应该很清楚了,提出问题的朋友似乎也是这里有一些模糊吧。
  下面是盲文的点位代表的不同的字母,也就是拼音了。比如“华”这个字,应该书写成两个方的,声母是h,韵母是ua,这样书写成盲文是:125点,123456点。看看华网首页的点吧,呵呵,那里有盲文。当然还有好多拼写的规则呢,比如“知”这个字,是不需要写韵母的,这里不同于汉语拼音中的拼写规则。当然“啊”这个字也不需要声母的。
  盲文一般来说不标声调的,是靠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当然有的时候也标的,这个全看你的熟练程度了,还要注意空方的问题,就是每个此之间要空一方,要这样写,华夏 盲人 网。好了,先说这些吧,遇到了什么问题随时在这里发帖子提出。

下面是以前给一个拼音整理的点位表。

        汉语盲文拼音表
声母:
b 1.2点; p 1.2.3.4.点; m 1.3.4点; f 1.2.4点
d 1.4.5点; t 2.3.4.5点; n 1.3.4.5点;
l 1.2.3点; g 1.2.4.5点; k 1.3点; h 1.2.5点;
j 1.2.4.5点; q 1.3点; x 1.2.5点; z 1.3.4.5点
c 1.4点; s 2.3.4点; zh 3.4点; ch 1.2.3.4.5点;sh 1 5 6点
r 2.4.5点; y 1.2.4.6点; w 1.2.3.4.5.6点;
介母:
a 3.5点; o 1.3.5点; e 2.6点;                 i 2.4点; u 1.3.6点; u 3.4.6点;
韵母:
ai 2.4.6点; ei 2.3.4.6点; ui 2.4.5.6点;   
ao 2.3.5点; ou 1.2.3.5.6点; iu 1.2.5.6点;
ie 1.5点; ue 2.3.4.5.6点; er 1.2.3.5点;
an 1.2.3.6点; en 3.5.6点; in 1.2.6点;
un 2.5点; un 4.5.6点;   
ang 2.3.6    eng 3.4.5.6    ing 1.6
ong 2.5.6
  以上均为汉语拼音字母里所包括的46个音符但是盲文区别于汉文的是:盲文只有双拼而没有全拼,所以需要把一部分双元音转换成缩写的形式,故在盲文中就多出了8个与原有汉语拼音所不同的字母,下面我仅以汉文和全拼字母来表示:
言 ian 1.4.6点; 要 iao 3.4.5点;              用 iong 1.4.5.6点; 阳 iang 1.3.4.6点;
王 uang 2.3.5.6点; 完 uan 1.2.4.5.6点;
外 uai 1.3.4.5.6点; 元 uan 1.2.3.4.6点;


【盲文出版物】

  供盲人用手指摸读的有隆起符号的纸质出版物。国际上通用的盲文符号是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 (L.Braille,1809~1852) 于1824年在巴黎发明的。每一个拉丁字母及标点符号占用6个位置(2×3),由1~6个排列在各不相同位置上的圆点组成,称为布莱尔盲文字符体系,习称点字。各国根据本国的文字特点,参照这一体系,发展了自己的盲文文字。1949年前中国曾有过几种盲文,但均是汉字注音,使用不便。1952年,任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主席的盲人黄乃按照布拉耶盲文体系,以汉语拼音文字为基础,以词为单位,设计创造出新盲文,为盲文书刊的出版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盲文出版物的印刷方法经历了一系列演变。早期采用硬质铅合金活字(点字),压印在卡纸上使圆点隆起。以后改用特制机器在镀锡钢板上打出点字,作为母板代替合金活字压印,两者都是空心点。近年改用光敏树脂或发泡树脂,用按点字穿孔的母板进行漏印,墨迹再经红外线照射固化或加温发泡等处理,成为实心点字。此法优点在于点字边缘比空心点字清晰,便于摸读,图书使用寿命延长,而且不必使用重磅卡纸,使书卷较为轻便。
  中国现有盲文书社和印刷厂,盲人学校使用本国印刷的课本,每月还出版点字版《盲人月刊》和文艺、科技等多种杂志。

[ 本帖最后由 知风草 于 2008-3-21 10:5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图片或附件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学院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384
发表于 2008-3-23 21:33:28
好详细哦~~~~~~谢谢~~
402
发表于 2008-3-27 16:49:43
天哪,想不到这个还会有一个专门的学问……
402
发表于 2008-3-27 16:49:51
……佩服佩服……

[ 本帖最后由 翼鹏 于 2008-3-27 16:50 编辑 ]
发表于 2008-9-4 23:24:10
辛苦啊。。盲人們。。加油
发表于 2009-1-15 17:10:54
盲文、真难、没看懂、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