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需求: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当我们谈成长、发展时,我们到底在谈什么? 本理论将成长与发展视为两种概念,其中“成长”指人格达到健全独立的过程,而“发展”指人生规划与目的,二者会相互影响。 首先来谈成长。自出生之日起,许多事情便已经注定,无论外部决定的家庭环境、地域、父母身份,还是基因决定的身高、外貌、肤色、天赋,这些东西都不是人力能轻易去改变的,且在人自婴儿时期到成人时期的过渡中,不同的遭遇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善妒、易怒、懦弱、自卑,这些性格方面的缺陷往往与早年间的种种经历,包括未被满足的欲望、安全感的缺失、来自他人的否定等有关。 成长是有阶段性的,这也意味着人的需求会随着成长阶段不断变化,这些需求是否在合适的阶段得到了满足,直接影响日后的性格和行为。以爷的亲身经历而言,在13~14岁前,爷的思维能力完全是以近似于本能的方式在运作,之后才能开始以具体的语言方式思考。在青春期之前的所有遭遇会以这种无法以文字描述的方式记录在人的潜意识中,在日后化作不知来源的想法和脾气,而且根据人基因决定的本性不同(爷相信基因在性格的某些方面是有重要作用的),同样的事件对人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样是目睹暴力事件,恐惧和崇拜都有可能会产生,究竟是模仿或远离,日后的引导尽管占了很大方面,但也不应忽略这种天生的细微差异。 成长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一个独立健全的人格,人在精神上的痛苦往往来源于此。谈到健全,绝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被忽视了的需求甚至创伤,在真切地意识到这些被忽视的需求和创伤的存在,以及他们对自己的性格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之后(这里爷用了“意识到”,因为人长大了真的不太会去想这些事,这也是为什么爷把真实需求的可抑制性列为“高”的原因之一)——想交朋友,却总是把接近自己的人推开;想谈恋爱,却没有勇气和自信去接触和表白;想冷静的和人交谈,却止不住的发脾气;看到别人的好东西,第一感受居然是攀比和嫉妒——这种需求和行为上的矛盾以及错误情绪的产生(有些情绪是合理的,这里讨论的是那些与个人三观相违背的情绪),导致了人的不自洽。想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必须要找出这些行为的根源,那些过去生命中真实发生的事件,直面它,解决它,让自己释怀,有些痛苦要么会伴随一生,要么会以更痛苦的方式被抹除。 再谈独立,独立要求人有独自面对和承担一切的勇气,在现代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中,独立其实并非是一个必选项,前提是能做到终生将自己置于某种或多种庇护之下,然而一切都有代价,被永远庇护的前提是被永远掌控,并且还要有被掌控的价值,不想活在被抛弃的恐惧中,还是来看看怎么独立吧。独立最重要的就是意识到没有退路,永远觉得有退路,就永远谈不了独立。所谓退路,就是“大不了”,大不了回村种地,大不了继承家业,大不了从头再来,这些大不了就是一个人的遇到困难、犯错、不思进取时的底气。世界并非一成不变,这些退路不会永远都在,也不会永远有效。面对任何不合心意的地方,有能力就去改变,否则只能接受。 谈到独立,终于能提一提发展了。爷认为,人的生存目标决定了发展方向,而生存目标往往不止一个,人的目标可以同时包括许多方面,学业有成、结婚生子、建功立业、理想职业、艺术追求、财富积累,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积累,这些目标大概率会不断更新,然而人毕竟是活在现实中,人人都受困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生活的不确定性。再喜欢的运动,没有天赋也成不了运动员;再喜欢的人,没有缘分也走不到最后;再多的准备,往往也敌不过一次意外。这些无奈会出现在生命中的许多方面,这也是独立的一大难关:接受并和解。创伤可以治愈,但伤疤一直会在,它时刻提醒着人因为能力、出身、意外这种种原因留下的种种无奈、不甘、失败、遗憾,这是一道永远绕不过去的坎,甚至既无法逃避也无法面对,只能接受。人要学会同时活在当下和未来,别为了现在而碌碌无为,也别为了将来抱憾终生。 有目的地发展还有一道绕不开的话题,当目的与目的发生冲突,甚至和生存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事实上,除非那个选择其实是错的,否则所有选择都会令人后悔。在此只能劝告所有有此疑惑的人,要诚实,要多想,别被情绪所左右。 鉴于人的生存目的不同,真实需求是一类可不断变化的需求,与其他需求的边界并不十分明显,具体的真实需求只能以个人情况为划分依据,因此不做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