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37|回复: 7

妙句藕成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25-2-6 15:35:00 安徽| 发自安卓客户端
“凄风冷雨满江城”,短短一句诗,学问不小。想要对出这句诗,不进要注意别的诗所要注意的韵律、情感、意境,还要注意一样很特别的东西。
前半句“凄风冷雨”,“凄”“冷”各有两个“冫”,而到后半句,“满江城”,又变成了“满”和“江”的两个“氵”;反观这句诗,不仅在意意上循序递进,也在形意上紧密对应。
这样一来,但凡学过语文的朋友都能看出来,对出这首诗的门道有多深。(笑)
对出“凄风冷雨满江城”的后半句其实也不少,但有些为了扣字形,而失去了诗句本身的意境,或是氛围很突兀,亦或是前后无关联。有些呢,则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境界,却可惜在字形上略有出入,徒增遗憾。直到现在,真正能对好这后半句的诗可谓少之又少。
还记得刚读到这句诗的我,怎么说呢,大为欢喜,怎么会有这么酷的一句诗?
那时的我为了对出这句诗,专门网购一本新华字典,企图先从字形入手,一步一步攻克这座“城池”。
当然大家也能猜到,我当时肯定是以失败告终。虽说从字形入手让我省了很多麻烦,但是要想将这些字组成一句诗,可谓是难如登天,我从前面的常用字一直研究到后面的生僻字,也没写出来个所以然;而且我也不愿意简单糊弄糊弄对出来一句,如果那样的话,岂不是我做的这些都成了笑话。
读到这的各位朋友不妨自己试一下,看看如果是你,你或许会有什么样的灵感。
那时的我,越是研究越是发觉这里面的难处。
后来,后来我也就很久没有再去对过这半句诗。那时的我,做事毛毛躁躁,三分钟热度,很多事不求甚解,只是知道要去做。因此这对诗一事,随手抛却也是意料之中。
不过,意料之中,情理之外。
正如我所说,我那时候总是知道要做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我知道我要好好学习,却不知道为什么;我知道要按时起床,却不知道为什么;我知道我要和身边人搞好关系,却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我的人生在那时总是按部就班的,父母说要考好的高中,要努力学习,要考上好大学,老师说要遵守一切纪律,以后要出人头地,我都知道,但是为什么?
如果要现在的我评价,那时的我就像那半句诗一样,迷迷糊糊地过,按部就班地生活,在迷茫之中也确实有些为生活添彩的快乐,但到最后回头才发现,我的那段人生只写了一半,而另一半我怎么也对不上。
我仍记得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写文章最难的是“文文而不困于文”;写诗本身就是为了抒发情感,舒畅诗意,陶冶情操,像我那样为了对上字形,把写诗当成解密题,是不是贻笑大方了呢?
那我的人生是不是也贻笑大方了呢?
学习、生活、成长,都是为了什么呢?学习是为了以后的学习,努力生活是为了把这种生活延续下去,成长是为了适应社会在以后的社会中继续成长。就是这样了吗?这样的循环直到我老去。
物物而不困于物,文文而不困于文。
这句我少年时期一心一意对了这么久的凄风冷雨满江城,待到我长大之后才发现,这座城不正是困了我整个青春吗?
我从孩童到成年,从青涩到稳重,从三分钟热度到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从“困于文”到“无文无意”,我相信这不只是我一人。
从前的我最爱“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却不懂细雨怎会打湿流光,年年与芳草的恨到底从何而来;后来我爱读“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而那只不过是我青年时期无才无感的落寞,那时的我连“天凉好个秋”也说不出来;再后来我总回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写得真好,可我想见却见不到南山。
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真就是个物是人非。
江南的夏和北方的秋完全不一样。前一刻感觉还在家乡的艳阳天下赏荷,后一刻就踏上了异乡的旅途。
有意思的是,很多以前读过的东西总会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显现。
就像是现在下着冷雨,不正就是那句“凄风冷雨满江城”吗?只不过不同的是现在的我早已没了对诗的热情。说来也是可笑,最喜爱读诗的年纪遇不到,反倒是现在身临其中。想必,那位写出此绝句的作者,当时也是同我差不多的境况吧。
小巷子里的民宿更便宜,顺着坑坑洼洼的石头路走一段,就到了不显眼的小旅馆前。深夜,旅馆内只有一盏昏黄的挂灯,和前台一位昏昏欲睡的大叔。
办理完手续我便上楼来到房间,放下行李后衣服也没脱就径直躺在床上。
我闭着眼,听着窗外的雨滴滴答答,窗子被风吹得有些晃,听着听着,竟感觉床也摇了起来。
我躺在船上,任船在荷花池中随意飘。路边是我的朋友们有说有笑,阳光下每个人都像电影里的角色。船浮进莲花深处,新雨后,荷叶上的雨水压着荷叶往一旁倾斜。嘀嗒,嘀嗒,水就那么一滴一滴滴下来。然后声音越来越杂,更多的荷叶开始滴水。
窗子还是在晃。
我眯了一会后,起身去把窗户关紧。
屋里的灯比楼下的挂灯亮很多,我坐在桌前,看着乌黑的窗外,雨滴不断打在窗户上,窗户上映出我的样子。
我微微一笑。
随后掏出纸和笔,写下:

凄风冷雨满江城,晚巷晖堂罩罗灯。
摇窗浅梦藕花舟,艳阳庐下滴雨声。

这不就对出来了吗?我看着面前的诗,却不似少年时期想象中的那样大喜。这首诗终于出现在我面前,我却笑着摇了摇头。
我躺回床上,又去梦我的藕花了。

我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豁达不仅仅是突破枷锁这么简单,真正的豁达是放下。
我曾这么多次反思我的青少年时期,我自认为超脱地批判那时候,不断大胆地反思,改变,我以为这样就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可是我又错了,我太执着于那段时光不好的一面了。我每当回忆起那时,我总是愤慨社会的不公。
可是那段时光,豁然也好,按部就班也好,以前的日子不都成为了现在的我吗?倘若把以前的我变得豁达,那现在的我就一定会变得更好吗?我难道就一定要变得更好吗?难道把我变成另一个样子我就会愿意了吗?
我对那时候的批判不恰恰说明了我的狭隘?我不愿意看到我的人生里有那么一段我不喜欢的生活。
木已成舟,所有以前的我都成为了现在的我,以前的我如何那就是如何,倘若非要去争执,非要论出个“怎么样活才是对的”,非要说服自己相信某种生活方式是对的,那我不就和那时我的父母老师没有区别了吗?难道说我追求的豁达就比他们教育我的要高贵吗?倘若我那样想,那我正彻底丧失我的豁达。
此前的我,执着于某段生活应该怎么过,只不过是从一座“城”困入另一座“城”。
文文而不困于文,文文而不困于文。
直到现在我才理解,为何我早已到达东篱下,却迟迟不现南山。非物也,我也。

想罢,我又隐隐睡去。年少时不在此诗中,胜在此诗中,现在我正睡在“凄风冷雨满江城”中,或许终于离开了这座城。
楼主| 发表于 2025-2-6 15:39:39 安徽| 发自安卓客户端
1、此文为半自传体小说,存在相当虚构情节,请勿生搬硬套。
2、这篇文章也是随手写的,详略不得当,文心不明显,请见谅。
3、《绝句藕成》
凄风冷雨满江城,晚巷晖堂罩罗灯。
摇窗浅梦藕花舟,艳阳庐下滴雨声。
发表于 2025-2-6 16:09:59 河北| 来自小霸王手机
嘶——你是不是发错平台了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25-2-7 10:29:02 甘肃| 发自安卓客户端
出书!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25-2-10 14:47:05 四川| 发自安卓客户端
绝对!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