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3|回复: 1

[知识科普] 中医中的痛经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24-10-16 15:40:14 湖南| 发自安卓客户端
痛经是指女性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甚至痛厥, 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的疾病。痛经是临床常见病,亦称“经行腹痛”。

有关痛经的记载,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指出瘀血内阻而致经行不畅,少腹胀痛,1个月后周期性再出现的痛经特点,并用活血化瘀的土瓜根散治疗。《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米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 为研究木病的病因病机奠定了理论基础。《妇人大全良方》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病因不同,治法各异,所创良方温经汤治疗实寒有瘀之痛经至今常用。《景岳全书·妇人规》有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白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直去而痛未止,或血去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详细归纳了本病的常见病因,且提出了根据疼痛时间、性质、程度虚实的见解,对后世临证颇有启迪。具后《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进步补充肝郁化火、寒湿、肝肾亏损为患的病因病机,以及宣郁通经汤、温脐化湿汤、调肝汤等治疗方药。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表现为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故本节所述痛经应具备此特征。至于异位妊娠破裂、先兆流产,或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病证导致的下腹痛,均不属于本病范畴,在诊断痛经时应进行鉴别。

西医学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及宫颈狭窄等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可参照木病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痛经病因有生活所伤、情志不和、六淫为害,痛经的病位在冲任与胞宫,其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坐理变化密切桕关。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其证重在明辨虚实寒热。若素体肝肾亏损,气血虚弱,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溢泄,气血由盈实骤虚,冲任、胞宫失养,故“不荣则痛”;若由于肝郁气滞、寒邪凝滞、湿热郁结等因素导致的瘀血阳络, 客丁胞宫,损伤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故“不通而痛”。

1.寒凝血瘀经期产后,骨南涉水,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或迁居寒冷之地,寒邪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以致瘀阳冲任,血行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壅滞不畅, “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2.气滞血瘀素性抑郁,忧思郁怒,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滞于冲任、胞宫而作痛;若血不循经,滞丁胞官,日久成瘀,阳碍气机流畅。气滞与血瘀相互为病,最终导致“经水不利”面腹痛发作。《张氏医通·妇人门》云:“经行之际......若郁怒则气逆,气逆则血滞于腰腿心腹背胁之间,遇经行时则症而加重。”

3.湿热蕴结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调养不慎,感受湿热邪气,与血相搏,流注下焦,蕴结胞中,气血凝滞,“不通痛”,发为痛经。

4.气血虚弱脾胃素虚,化源匮乏,或大病久病或失血过多,气血不足,胞脉空虚,经期或行经后气血亏虚益甚,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发病;兼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缓,冲任经不利,亦可发病。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儿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滯。”

5.肝肾亏损素虚弱,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耗损,导致肝肾亏虚,精亏血少,水不涵木; 经后血海空虚,冲任、胞宫失去濡养,“不荣则痛”发为痛经。如《傅青主女科》中所述:“妇人有少腹疼行经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涠乎。”

痛经发病因素较为复杂,而且和互交错或重复出现,常非单一因素所致。如肾气亏虚,精血亏少,血为气之母,桔血不足,则气血虚弱;又如素京虚弱,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气郁, 气血不行而发病。

【诊断】

1.病史既往有经行腹痛史;精神过度紧张,经期产后冒雨涉水、过食寒凉,或有不洁房事等情况;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宫颈狭窄、宫颈管粘连等病史或妇科于术史。

2.症状 腹痛多发生在经行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疼痛多呈阵发性、痉挛性,或呈胀痛或伴下坠感。终痛常可放射至腰骶部、肛门、阴道及大腿内侧。痛甚者可伴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恶心呕吐,甚至昏厥等。也有少数丁经血将净或经净后1~2天始觉腹痛或腰腹痛者。

3.检查

(1)妇科检查 功能性痛经者,多无明显异常。部分患者可见子宫体极度曲屈,或宫颈口狭窄。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多有痛性结节,或伴有卵巢囊肿;子官腺肌病者子宫多均匀性增大,或伴有压痛;盆腔炎性疾病可有子宫或附件压痛等征象;有妇科手术史者,多有了宫粘连、 活动受限等。

(2)辅助检查 盆腔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 排除妊娠、坐殖器肿瘤等。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自细胞计数是否增高,有助于诊断盆控炎性疾病。另外,盆腔MR检查、腹腔镜、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宫腔镜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痛经的病因。

【鉴别诊断】

痛经与异位妊娠、宫内妊娠流产、黄体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盆腔炎性疾病、急性阑尾炎等疾病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痛经证首先要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问、部位、性质及疼痛程度,明察病位,分消寒热,在气、在血。一般而言,痛在小腹正中,多为胞宫瘀滞;症在少腹侧或两侧,病多在肝; 痛连腰骶,病多在肾。经前或经行之初疼痛者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者多属虚。详查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木病辨证的重要内容,掣痛、绞痛、灼痛、刺痛,疼痛拒按多属实;隐痛、空痛,按之痛减多属虚;坠痛虚实兼有;绞痛、冷痛,得热痛减多属寒;灼痛,得热痛期多属热。 服甚于痛,时痛时止多属气滞;痛甚丁胀,持续作痛多属血瘀。

一般而言,本病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亦有证情复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灾杂者, 须知常达变。临证需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脉等综合分析。

(二)治疗原则

痛经的治疗,应根据证候在气、在血,寒热、虚实的不同,以止痛为核心,以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或补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消热,或补虚,或泻实。具体治法分两步:经期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缓解,控制疼痛;平素辨证求因以治本。标本缓急,主次右序,分阶段治疗。

痛经在辨证治疗中,应适当选加和应的止痛药以加强止痛之功。如寒者选加艾哑、小菌香、 肉桂、吴茱英、桂枝;气滞者选加香附、积壳、川楝子;血瘀者选加三七粉、血竭、莪术、失笑散;热者选加牡丹皮、黄芩等。

(三)分型论治

1.寒凝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周期后延,经血量少,色略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自;舌暗,苔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客胞宫,血为寒凝,瘀滞冲任,血行不畅,故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寒得热化,瘀滞暂通,故得热痛减;寒凝血瘀,冲任失畅,可见周期后延,经色暗而有块;寒邪内盛, 阻遏阳气,故畏寒肢冷,面色白。舌暗,芹门,脉沉紧,均为寒凝血瘀之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汤:肉小茴香干姜当们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方中肉桂、十姜、小苘香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养营活血;蒲黄、五脂、没约、延胡索化瘀止痛。寒散血行,冲任、了宫血气调和流畅,自无疼痛之览。

若小腹冷痛较甚,加艾叶、吴柴萸散寒止痛;若寒凝气闭,痛甚而厥,四肢冰凉,冷汗淋漓,加附子、细辛、巴俄天回阳散寒;若伴肢体酸重不适,苔白腻,或有冒雨,涉水、久居阴湿之地史,乃寒湿为患,应酌加苍术、茯苓、意苡仁、羌活以健脾除湿。

2.气滞血瘀证

主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行不畅,色紫暗右,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脉弦涩。

证候分析: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冲任气滯血瘀,故经录少,经行不畅、色暗有块;块下气血暂通,则疼痛减轻;肝郁气滞, 经血不利,故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均是气滞血瘀之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方见闭经)。

若肝气夹冲气犯胃,痛而恶心呕吐者,加吴柴萸、法半夏、陈皮和胃降逆;小腹坠胀不适或前后阴坠胀不适,加醋柴胡、制香附理气:郁而化热,心烦口苦,舌红咨黄,脉数者,加栀子、郁金清热泻火。

3.湿热蕴结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经前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色黄稠臭秽,或伴低热, 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冲任,阳气血运行,经前或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加重气(血壅滞,故见小腹疼痛或胀痛,有灼热感,痛迕腰骶,或平时小腹痛,经前加创;湿热损伤冲任,迫血妄行,故见经量多,或经期长;血为热灼,故色暗红,质稠或有血块;湿热下注,伤于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湿热壅遏下焦,稽留难去,故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均为湿热蕴结之征。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车前子、败酱草、薏苡仁。

清热调血汤:黄连牡丹皮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

方中黄连清热燥湿;牡丹皮、生地黄、白芍清热凉血;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延胡索、莪术、香附行气活血止痛。加车前子、败酱草、意苡仁,意在增强原方清热除湿之功。

若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酌加槐花、地榆、马齿苋以清热止血;带下量多者,加黄柏、 桑白皮以清热除湿。

4.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失眠多梦;舌质淡,咨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血不足,冲任亦虚,经行之后,血海更虚,胞官、冲任失于濡养,故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气血两虚,血海未满而溢,故经量少,色淡质稀;气虚阳不振,故神疲乏力;血虚则无以养心神,荣头面,故见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征。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圣愈汤:人参黄芪熟地黄白芍当川芎

方中人参、黄芪补牌益气;熟地黄、自芍、当归、川芎养血和血。气充血沛,子宫、冲任复共濡养,自无疼痛之患。

若月经夹有血块者,酌加蒲黄、五灵脂以活血止痛;若伴有经行便溏,腹痛严乖者,可去当归,加茯苓、炒术以健脾止泻;失眠多梦,心牌虚者,酌加远志、合欢皮、夜交藤,以养心安神;若伴畏寒收冷,腰腹冷痛,可加肉桂、小茴香、艾叶散寒止痛。

5.肝肾亏损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伴腰骶酸痛,月经量少,色淡暗,质稀:头晕耳鸣,面色晦,失眠健忘,或伴潮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气虚损,精血本已不足,经期或经后,血海更虚,胞宫、冲任失养,故小腹隐隐作痛,喜按,腰骶酸痛;肾虚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多,故经量少,色淡质稀;肾精亏虚, 不能上荣头窍,故头晕鸣,面色海暗,失眠健忘:肾水亏于下,肝木失养,肝阳亢于上,故可伴潮热。舌淡红,脉薄白,脉沉细,均为肝肾亏损之征。

治法:补养肝肾,调经止痛。 方药:益肾调经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益肾调经汤:巴戟天杜仲续断乌药艾叶当归熟地黄白芍益母草方中巴载天、杜仲、续断补肾壮腰,强筋痛:乌药温肾散寒,艾叶温经暖宫:当归1、地黄、白芍滋养血,益母草活血调经。诸药合用,肾气实、筋骨坚,阴血充沛,子宫、冲任得以濡煦,则疼痛自止。

【其他疗法】 1.中成药治疗

(1)元胡止痛片何次3片,每日3次,口服。适于气潘血瘀证。 (2)少腹逐瘀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寒凝血瘀证。 (3)八珍益母丸每次6g,每口2次,口服:适用下气血虚弱兼有瘀滞证。 (4)散结镇痛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适川于血瘀证。

2.针灸治疗

(1)实证毫针泻法,寒邪其者可用艾灸。主穴:三阴交、中极。配穴: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海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阳者加内关。

(2)虚证毫针补法,可加川灸法。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配穴:气血亏虚加牌俞、胃命;肝肾不足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加悬钟。

【临证要点】

痛经表现为周期性小腹部疼痛,诊断时必须排除与妊娠和内、外、其他妇科疾病有关的腹痛疾患。般而言,痛经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但发病因素较为复杂,而且相互交错或重复出现, 临床上多有虚实夹杂,因此,临证之时应辨证求因,对证施治。

【预后与转归】

中医药治疗痛经疗效良好。功能性痛经,经及时、有效治疗,可以痊愈;属于器质性病变所引起者,需结合西医治疗,预后良好。

【文献举要】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妇人月经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 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

《妇人大全良方·月水行或不行心腹刺痛方论》:若经道不通,绕脐寒疝痛彻,其脉沉紧,此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痛。譬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宜温经汤及桂枝桃仁汤、万病丸。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或因热;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丁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折按拒揉者为实。

《傅青主女科·行经后少腹疼痛》:何以虚能作疼哉?盖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木,面肝木必克牌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尔作疼。治法必须以舒肝气为主,而益之以补肾之味,则水足而肝气益安,肝气安而逆气白顺,又何疼痛之有哉?

注:仅供参考学习,中医博大精深,每个人的用方用药各有所异,如想尝试中医治疗请找有经验的医生老师,不可自行用药。
发表于 2024-10-23 23:21:30 新疆|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