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 A 同学,他拿到题目后毫不犹豫地就开始动笔。这一行为存在多种可能性。一方面,他可能确实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以至于能够迅速在脑海中组织答案并开始作答。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他是在盲目自信,企图凭借运气或者模糊的记忆来应对,而并非真正掌握了知识。假设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复杂且需要深入理解,那么不假思索地动笔就显得有些鲁莽,缺课导致知识掌握不扎实从而匆忙答题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B 同学仔细看题后,明确指出题目超纲,不属于昨天的讨论课范围。从逻辑上分析,这表明他对昨天讨论课的具体内容有着清晰准确的记忆,能够精准判断出当前题目与之不符。如果他缺课,很难对讨论课的内容边界有如此明确的认知。而且,若他企图掩盖缺课的事实,更可能会采取模棱两可或者试图迎合教授的方式,而非坚定地指出题目超纲。
C 同学提出要看昨天课上发的材料,这反映出他对自己的答案没有足够的自信,需要借助外部资料来辅助回忆和确认。这可能暗示他对讨论课的内容记忆不够清晰,存在缺课导致知识印象不深的可能性。然而,也有可能是他本身对待问题就极其谨慎,即便参加了讨论课,也希望通过材料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综合来看,在缺乏关于三位同学过往学习习惯、课程难度与具体内容、同学性格特点等更多详细信息的情况下,仅从当前的表现初步判断,B 同学缺课的可能性相对较小,A 同学和 C 同学的行为则相对更可疑。但要得出确凿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更多相关背景和细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