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58|回复: 5

[推理资料] 浅谈当事人在凶案现场的情绪疑点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24-7-14 20:18:40 山西| 发自安卓客户端
写在前面:
在很多凶案现场缺乏证据和和对于当事人们存在的动机不明的时候,在推理初期往往可以通过当事人们的情绪疑点寻找动机。但并不能作为证据。

那么言归正传,“凶案现场”的“假情绪”。是值得弄明白这背后的动机和原因的。

—————————正文————————

凶案现场当事人的情绪疑点可能有多种表现形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况:

1. 过度冷静或异常沉着:面对凶案现场的血腥和紧张,当事人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恐惧、惊慌或情绪波动,显得过于镇定,仿佛与事件毫无关系。
2. 不恰当的兴奋或激动:在这种严肃的场合下,当事人却表现出不合时宜的兴奋或激动情绪,这可能暗示其与案件存在某种特殊关联。
3. 情绪转变过快或过于突然:比如从极度惊恐迅速转为平静,或者情绪在短时间内频繁剧烈地变化,没有合理的过渡。
4. 缺乏正常的情感反应:对受害者的遭遇没有表现出同情、关心或悲伤等情感,显得冷漠或无视。
5. 虚假的情绪表达:例如哭泣、惊恐等情绪看起来很做作、不真实,像是故意表演给他人看,以掩盖真实的内心想法。
6. 装疯卖傻或故意表现出精神异常: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逃避调查或转移注意力。
7. 挑衅或得意的态度:对警方或调查人员表现出挑衅、不屑,甚至有得意的神情,可能暗示其对自己的行为有恃无恐或自认为计划天衣无缝。
8. 过分紧张或焦虑:超出正常范围的紧张和焦虑,可能是因为担心自己的罪行被发现。
9. 对某些细节或问题过度敏感:当提及特定的人、事、物或问题时,当事人出现异常强烈的情绪反应,试图回避或掩饰。
10. 前后情绪矛盾:之前和之后的情绪表现相互矛盾,例如之前表现得很悲伤,之后却不经意间流露出轻松或无所谓的态度。

例如在《凶案现场》这部剧中,杨卉作为幕后 boss,她的情绪表现就存在一些疑点。她是专业素养平平的表演专业学生,初看这个人物设定,观众可能只认为是为了使人物更加接地气而赋予的身份标签。但她利用“表演”作为保护色,在整个剧情发展过程中,她的一些行为和情绪表现透着一股冰冷的气息,让观众觉得“杨卉有问题”,只是停留在猜测层面。直到最后她作为幕后 boss 的身份揭开,她扮村口怀孕毁容的大姐入木三分,以自残的方式试图制造被监禁的假象,得知自己亲手杀害寻找多年的父亲后装疯卖傻、最后吃掉全家福合影的行为才愈发显得不寒而栗、细思极恐。

(再次重申,情绪疑点只是调查的一个方面,不能仅凭情绪就确定当事人的嫌疑,还需要结合其他证据和调查来综合分析判断。同时,每个人的情绪表达方式和应对压力的方式都可能不同,所以需要谨慎解读情绪疑点,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核实。)

补充1:

常见的虚假情绪表达方式包括:

1. 夸张的表情和动作:例如过度张大嘴巴哭泣、大幅度地挥舞手臂表示惊恐,但表情和动作不够自然协调。
2. 不合时宜的笑:在应该悲伤或严肃的情境中,突然不合时宜地露出笑容,然后又迅速收敛。
3. 眼神的不专注或游离:真正的强烈情绪通常会让人的眼神专注且充满情感,但虚假情绪时,眼神可能会四处游离,不敢直视他人。
4. 声音的不和谐:比如哭声或惊叫声听起来很做作、不真实,音量和音调的控制不自然。
5. 情绪的突然爆发和迅速消失:没有渐进的过程,情绪一下子到达顶点然后很快消失,显得很突兀。
6. 过度解释自己的情绪:不断强调自己的感受,试图让别人相信,反而显得刻意。
7. 与身体语言不一致:比如嘴上说害怕,身体却很放松;或者说悲伤却没有眼泪和相应的面部肌肉紧张。
8. 表情与语言内容不符:说的话和面部表情传递的情绪相互矛盾。

补充2:一些常见擅长隐藏情绪的职业。

1. 特工或间谍:他们的工作性质要求在危险和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不暴露真实情感,以完成任务并保护自身及情报的安全。
2. 政治家:在面对公众、竞争对手和各种政治压力时,需要控制和隐藏自己的情绪,以展现出稳定和可靠的形象。
3. 律师:在法庭上要保持冷静和专业,不能让个人情绪影响案件的处理和辩护策略。
4. 高级商务人士:在商业谈判、重大决策等场合,需要隐藏情绪以避免被对手看穿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更好的交易结果。
5. 心理咨询师:尽管他们需要对来访者的情绪有敏锐的感知,但自身要能够控制和隐藏个人情绪,以保持客观和专业。
6. 演员:虽然演员在表演中会展现各种情绪,但在生活中,他们可能因为职业习惯而更善于隐藏真实的情绪。
7. 扑克玩家:在牌桌上需要隐藏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以免被对手推测出手中的牌。
8. 警察:尤其是在与犯罪分子打交道或处理紧急危险情况时,要保持镇定,不被情绪左右。

然而,即使这些职业的人擅长隐藏情绪,也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没有情感或不会在适当的时候表达真实的感受。

补充3:

要识别他人的虚假情绪表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观察一致性:包括表情、语言、声音和身体语言之间的一致性。如果一个人说自己很悲伤,但脸上只有轻微的愁容,声音却很平稳,身体也不显得沮丧,可能就是虚假的情绪。
2. 微表情和微动作:留意那些短暂且不易控制的微表情,比如瞬间的嘴角抽搐、快速的眼神闪烁等,这些可能暗示真实但被压抑的情绪与所表现出来的不同。
3. 情绪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异常强烈或迅速消失的情绪可能是假的。真正深刻的情绪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且强度相对稳定。
4. 观察细节:注意眼睛是否湿润、呼吸是否急促、皮肤是否发红等生理反应。缺乏这些生理迹象可能表明情绪是伪装的。
5. 了解背景和动机:考虑当事人所处的情境和他们可能有的动机。如果他们有明显的利益驱动去伪装情绪,就需要更加警惕。
6. 与过往表现对比:观察其在类似情况下的通常反应,如果这次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可能存在问题。
7. 多方面观察:不仅看当下的表现,还要结合其在不同场景、面对不同人的情绪反应。
8. 直觉和经验:有时候直觉也能提供线索,但需要结合其他客观证据进行判断。

补充4:关于微表情。

判断一个人的微表情是真实还是虚假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流畅性:真实的微表情通常出现和消失得较为自然、迅速,没有刻意的停顿或犹豫。而虚假的微表情可能会显得生硬、不连贯,像是经过排练。
2. 一致性:观察微表情与整体的情绪状态、语言内容和身体语言是否一致。如果微表情与其他方面的表达相互矛盾,可能是虚假的。
3. 肌肉运动的协调性:真实的微表情是由面部肌肉自然协同运动产生的。例如,真正的笑容会带动眼部周围的肌肉形成鱼尾纹,如果只有嘴角上扬而眼睛没有变化,可能是假笑。
4. 难以控制的细节:某些微表情所涉及的细微肌肉运动很难被有意识地完全控制。比如,真正的恐惧可能会导致瞳孔瞬间放大,这是很难伪装的。
5. 情境适应性:分析微表情在特定情境中的合理性。如果微表情与当时的情境、刺激源不匹配,就值得怀疑其真实性。
6. 重复模式:如果一个人在相似情境下总是出现相同的微表情,且表现得过于规律和刻板,可能是故意为之,而非真实的即时反应。

补充5:
通过肢体语言判断情绪的真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整体姿态:

- 放松与紧张:真实的放松姿态通常包括身体自然舒展、肌肉不紧绷;而虚假的放松可能会有局部的紧张,如紧握的拳头或僵硬的肩膀。
- 协调性:真实的情绪通常会让肢体动作协调一致,而虚假的情绪可能导致动作不协调、不流畅。
2. 手部动作:

- 无意识动作:真实的情绪下,手部可能会有无意识的小动作,如搓手指、摆弄衣角等;虚假情绪时手部动作可能显得刻意、做作。
- 手势的力度:强烈的情绪可能伴随有力的手势,若手势软弱无力可能是伪装。
3. 腿部和脚部:

- 抖动或静止:紧张或焦虑的真实情绪可能导致腿部或脚部不自觉地抖动;而刻意保持静止反而可能不自然。
- 朝向:如果一个人的脚朝向远离某个情境或人物,可能内心并不愿意参与或面对,这与所表现的积极情绪不符可能是假的。
4. 头部动作:

- 点头与摇头:真实的认同或否定往往伴随着自然的头部动作,而虚假的可能会显得机械。
- 倾斜角度:感兴趣或投入时头部会自然倾斜,若倾斜不自然或根本没有可能并非真心。
5. 身体距离:

- 靠近与远离:真正的亲近或友好情绪会让人倾向靠近,而虚假的可能会保持较远的距离或靠近得很勉强。
6. 眼神接触:

- 持续时间:真实的真诚情绪下,眼神接触通常较为稳定但不过分持久;虚假的可能会避免眼神接触或过度凝视。
发表于 2024-7-15 00:17:19 河南| 发自安卓客户端
这个真的太厉害了,果断收藏了。
发表于 2024-7-15 15:31:21 新疆| 发自安卓客户端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4-7-15 18:14:57 四川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那么问题来了,正常人应该是什么反应呢?
发表于 2024-7-22 15:15:03 江西| 发自安卓客户端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4-8-21 14:25:19 江西| 发自安卓客户端
感谢分享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