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64|回复: 8

[推理资料] 逻辑推理题与解题经验(重复请删)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10-11-7 09:24:27
一、逻辑推理部分中反对关系的应用

  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的实质是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如命题”所有同学都及格了“和命题”所有同学都不及格“即为反对关系,同理,”所有同学都及格了“和”张三不及格“也为反对关系。 而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的实质为两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如命题”有些同学及格了“和”有些同学不及格“之间即为下反对关系,两命题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同样”有些同学及格“和”张三不及格“两命题之间也为下反对关系在做逻辑推理题时可依据命题之间的反对及下关系的实质进行解题,这就需要牢记各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例如:

  某办公室包括主人在内10人,有关这10人的说法,以下三个只有一个是真的:

  1、 有人会使用五笔打字

  2、 有人不会使用五笔打字

  3、 主任会使用五笔打字

  以下哪项为真?()

  A.10人都会使用五笔打字  B.10人都不会用五笔打字

  C.只有一人不会用五笔打字  D.只有一人会用五笔打字

  该题答案选B

  解析:由题意可知1、2命题为下反对关系,即两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且三命题只有一个为真,则第3个命题为假,即可推出主任不会使用五笔打字,接着又可推出有人不会使用五笔打字,即命题2为真,命题1为假,即有人会使用五笔打字为假,则这10人都不会使用五笔打字。故答案为B。 通过例题可以发现,做这类题目的关键就是熟练掌握六种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只 有这样,才能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并在较短时间内解答题目,这需要考生在平时多加练习,从而达到熟练快速解题的目的,这对于公务员考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取得高分的基础。

  二、逻辑推理题中有关矛盾关系的解题方法

  通过对逻辑推理题的研究发现,其实对于直言命题来说,存在着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通过了解这些关系的特点,可以在解答过程中找到捷径,大大节省做题时间,提高做题效率。首先对于矛盾关系来说,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

  比如说”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了“和”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之间、”小王在家“和”小王不在家“之间以及”所有同学考试都不及格“和”有些同学考试及格了“之间都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下面我们就以这道题为例来分析解答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例1】某珠宝店被盗贼窃走价值10000美元的钻石,经调查,作案者肯定是甲乙丙丁四个中的一个,于是,让这四人作为重大嫌疑对象接受审讯,这四个人的供词分别为:

  甲:不是我作的案  乙:丁就是罪犯

  丙:乙是盗窃钻石的罪犯  丁:乙是有意诬陷我;

  现在假定四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请问罪犯是谁?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法:丙与丁的话是矛盾关系,则必有一真必有一假,而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可以确定的是甲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可以推出甲是罪犯,丁不是罪犯。因此可很快的得出答案选A,即甲是罪犯。

  对于矛盾关系的总体解题思路是,首先要发现矛盾,然后避开矛盾,最后从矛盾之外寻找答案,由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发现矛盾,即丙与丁是矛盾关系;然后避开矛盾,即由矛盾的性质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可知,则丙和丁必有一真必有一假,最后从矛盾外寻找答案,则由四人中只有一句真话可知丙和丁这对矛盾关系以外的甲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则可得到答案。许多同学在做这类题时,往往会陷入矛盾之中,即发现丙和丁是矛盾关系以后,就开始假设丙是真话而丁是假话,如果符合题意就得到答案,不符合则要重新假设,即假设丙是假话而丁是真话,这样虽然也能得到正确答案,但是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势必会浪费时间,而国家公务员考试讲究的就是做题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才有可能拿到高分。

  【例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中有一位同学为地震灾区捐款500元,当老师询问时,他们分别这样回答:

  甲:这500元不是我捐的;

  乙:这500元是丁捐的;

  丙:这500元是乙捐的;

  丁:这500元不是我捐的

  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由此可见这500元是谁捐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析:根据以上解题思路,由题目可知乙和丁的话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则甲和丙是说的都是假话,故很容易得出答案即捐款的是甲同学。 这就是充分运用了直言命题间真假对当关系中的矛盾关系的特点来解题的,另外直言命题之间除了矛盾关系外还存在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从属关系等,但矛盾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其他的在解题过程中也会遇到,但只要抓住其主要特点来寻找解题思路就可以了。

  三、类比推理需要注意的几点

  第一,切忌:草草一看就匆忙作答。

  【例题1】南京∶金陵

  A. 昆明∶春城  B. 广州∶穗  C. 太原∶晋  D. 北京∶蓟

  【答案】D。

  解析:本题中,从题干部分很明显可以得出两个词之间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的逻辑关系,但仅有此关系无法在备选项中选出答案,因为A、B、D都符合要求。再仔细分析题干部分可以发现金陵是南京历史上有过的名称,而A中春城是昆明的别称,B中广州的简称为穗。只有D项中蓟是北京古代的名称。也就是说,在本题中若要得到正确结论,必须同时符合两个逻辑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多地找出类比推理对象之间的共有属性,这样才能提高结论的正确性。

  第二,注意:词项之间的前后顺序。顺序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考点,绝不能忽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不可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例题1】水果:苹果

  A.香梨:黄梨  B.树木:树枝  C.家具:桌子  D.天山:高山

  【答案】C

  解析:这是2002年下半年的江苏省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中一 道类比推理题。该题题干中”水果:苹果“两个词之间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所以答案为选项C。

  选项B的两个词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选项D的两个词之间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例题2】泰山:山东:济南

  A.安徽:黄山:合肥  B.陕西:华山:西安

  C.君山:湖北:武汉  D.衡山:湖南:长沙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君山在湖南省。选项AB前后顺序反了。

  第三,不要犯机械类比的错误。在运用类比推理时, 仅仅根据两事物为数很少的又不具备典型性的共同属性,就推断类比对象 具有与已知属性相关性程度不高的另一属性, 这种错误的类推逻辑上叫做机械类比。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前提真结论未必就真。要提高类比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要尽可能地确认对象间的相同点。相同点越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大,因为对象间的相同点越多,二者的关联度就会越大,结论就可能越可靠。反之,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会越小。此外,要注意的是类比前提中所根据的相同情况与推出的情况要带有本质性。如果把某个对象的特有情况或偶有情况硬类推到另一对象上,就会出现”类比不当“或”机械类比“的错误。

  四、类比推理的基础题型之因果关系

  含义:因果关系,是指由某行为而发生某结果,前事实与后事实之间互有关联,后事实由前事实而生。哲学上把因果关系定义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现实中常用”因为……,所以……“来表示。

  特征:因果关系的重要特性:

  1.因果关系的特定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为了了解单个的现象,我们就必须把它们从普遍的联系中抽出来,孤立地考察它们,一个为原因,另一个为结果。”因是因,果是果“。

  2.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原因必定在先,结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时间顺序不能颠倒。在行测考试的逻辑判断题型中,很多题目考查的就是考生对因果性的理解,特别是对”倒果为因“的错误是否自觉。

  【例题1】生病∶吃药

  A. 上课∶请假  B. 经商∶结婚

  C. 桌子∶风扇  D. 游泳∶更衣

  【答案】 D

  【解析】 题干是一种因果顺承关系,只有D项符合这个推理关系。其他都不符合这个推理关系。

  事故的发生有其必然原因,事故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在时间上最接近事故发生的原因,又称为一次原因。直接原因(一般也是导火线)是指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间接原因是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只在其中起交接的原因。

  直接的就是让这个事发生的原因,而根本原因了就是本质上的了!比如:一家商场因为一个人丢了个烟头而失火后来损失惨重,那么直接原因就是那个丢烟头的人,而根本原因了就是可能那家商场的防火措施没有做到为而让大火的蔓延导致的损失惨重,是本身的原因!

  【例题】努力∶成功

  A. 原告∶被告  B. 耕耘∶收获

    C. 城市∶福利  D. 扩招∶失业

  【答案】B

  【解析】可以看出,努力与成功两个词具有因果关系,即只有努力才能成功或者说努力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两个词语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努力是成功的原因。在所提供的答案中能同样连成一句,有相同逻辑关系的话的,只有B答案:耕耘是收获的原因。有人或许会问,那D答案也可以说成:扩招是失业的原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找出的是和题干词语最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一组词语,努力和耕耘是成功和收获最直接也最主要的原因,而扩招并不是失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

  其余备选项中,A答案中的原告与被告构成的是一个法律关系中的两个主体。C答案中城市是一个社会区域,而福利是国家在社会公共事业方面的一种政策。

  【例题】食物中毒:蘑菇

  A.矿难:煤炭

  B.高血压:血压计  C.球场骚乱:警察

  D.海啸:地震

  【答案】A

  【解析】”食物中毒“和”蘑菇“本身没什么关系,但当”吃“蘑菇时则可能产生”食物中毒“。四个选项中A答案”矿难“和”煤炭“本身没什么关系,但当”挖“煤炭时则可能产生矿难。这里应注意D答案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地震“和”海啸“有直接关系,不需要间接过程。静态的”物“叫做”事物“,是哲学研究的主体,用A、B、C等表示;”事物“的变化叫做”现象“,是哲学研究的内容,用♂A、♂B等表示;”引起“用”→“表示;A现象”引起“B现象,即现象A是结果B的原因,用”♂A→♂B“表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因果关系可以用开关的”开、关“与灯泡的”亮、灭“来表示。我们用导线把电池、开关、灯泡三个元件串联起来,构成一个简单电路,静态的开关、灯泡、电池、导线就是”事物“,开关状态的变化(开和关互变)与灯泡状态的变化(灭和亮互变)就是”现象“。”开关由关到开“与”灯泡由灭到亮“两个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开关开“与”灯泡亮“(或”开关关与灯泡灭“)就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可以用符号”♂A→♂B“。我们把它作为”基本因果关系“的模型。下面就以”基本因果关系“为基础,讨论现实世界中复杂的因果关系。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

  招摇撞骗:锒铛入狱

  A.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B.东施效颦:受宠若惊

  C.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D.单枪匹马:众叛亲离

  【答案】AD。解析:自强不息是国富民强的原因;养精蓄锐是旗开得胜的原因,内修政德是远人来服的原因。

  自强不息:国富民强

  A.养精蓄锐:旗开得胜  B.朝三暮四:乌合之众

  C.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D.内修政德:远人来服

  【答案】AC。解析:招摇撞骗导致锒铛入狱;厚积薄发导致一鸣惊人;班门弄斧导致贻笑大方。

  关系延伸:

  动作的承接关系

  【例题】消毒:手术

  2007年国家行测84题

  A.动员:开会  B.生产:销售  C.启动:驾驶  D.彩排:演出
   【答案】C。解析:”消毒“是”手术“前的必需操作。符合这个关系的最佳选项是C

[发帖际遇]:  vencent被强盗小D抢走学分10分,但小D的学分马上被收回了.  
本主题帖为【历史主题】,仅楼主发布内容可以浏览。
发表于 2010-11-7 10:29:06
先收了,正好我逻辑推理不行……感谢VC……
发表于 2010-11-7 12:45:44
有点小深奥啊。。。得好好学学。。。感觉很有用。。。
发表于 2010-11-7 14:25:27
我的逻辑推理算是最差的一项。楼主,你得好好教教我。拜托了
发表于 2010-11-7 15:01:21
很有用,收下了,谢谢LZ分享
发表于 2010-11-7 19:35:59
这是之前的那个解答吗?
发表于 2011-1-3 20:26:20
thx~果然有用。
发表于 2011-1-9 19:56:15
很不错啊,觉得自己逻辑不太行~~~得好好学学~~

[发帖际遇]:  苏澈儿积极在学院发帖,获得奖励学分6分.  
发表于 2017-3-17 18:40:37 | 来自小霸王手机
嗯嗯,lz 辛苦了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