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3-6-22 02:47:31 河南| 显示全部楼层
《埃勒里·奎因论》和《约翰·迪克森·卡尔纪念文集》是去年到今年读的两本谜斗篷出的评论著作。所以在前一段时间写的一篇散论的基础上谈一些整体的读后思考。
埃勒里·奎因论
《约翰·狄克森·卡尔纪念文集》

《奎因论》中饭城勇三提出了这么一个论点,就是将推理小说的目标分成了“意外的推理”和“意外的真相”,这一评论我觉得很好地划分出了两大推理小说派别的一些区别和目标。
而在今年读的书更多以后,我觉得其实对于推理小说的评论来说,可以再加一条——“意外的情节”。

其实就“意外的推理”而言很好理解,相比于单纯地找出凶手,如何找出凶手的过程实际上反而可能更吸引人,正如饭城勇三用《莫格街》所举的例子,《莫格街》的重点并不是一个大猩猩杀人的密室故事,而是该如何推理出这一过程,正因为有了这一过程,才成为了现代的推理小说起点。而奎因也正是此类的代表人物。而就我的观点来说,像法医推理和心理学方面推理等等,事实上也应该归类到这一分类中来,因为这类型的小说和故事往往没有多少诡计成分,观众和读者获得乐趣的地方就是特殊技能调查的过程。

而就现实来说,其实更多人从入门开始到开始投入写作,可能更关注的是“意外的真相”,也就是如何破解密室和不可能犯罪,如何制造诡计,找到凶手等等,包括各类型奇葩的动机和新本格都算是这一类别。有“密室之王”称号的卡尔也就毫无意外成为这一类别的翘楚。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基本上大多数的本格作品都集中在了这一方面,而很多人哀嚎的“本格已死”,也在于此。
但是另一种程度来说,过度地关注于“意外的真相”反而会损害了推理文学的写作和发展。
例如在《纪念文集》中,多位评论家和作家都提到过卡尔被很多读者所误解的一部分,就是卡尔的“密室之王”的称号,让很多的读者会认为卡尔是一个只会写,或者说能写好密室也能够成功的这么一位作家。
但是实际上,卡尔被很多名家和评论家真正所称道的是他写作恐怖氛围和布局的能力。
而实际上大多数的推理小说,普通和名家往往最大的差距也在于此。

所以除了“意外的推理”和“意外的真相”外,我认为还有第三点值得在创作中着重考虑,特别是很多不成功的作品的通病,那就是“意外的情节”。
所谓“意外的情节”我认为重点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也就是“创意的剧情”和“误导”。

首先是“创意的剧情”,这一点主要是针对推理小说的套路化所说的。
就推理小说而言,其实相比于其他大多数文体的小说来说,套路化的问题一直是很严重的,往往一旦出现了某种模式,各种模仿者就随之而上。
无论是暴风雪山庄、时刻表、童谣/神话传说模仿、不在场证明、密室、馆系建筑,而各种套路或者说范式的形成,从读者角度出发,往往也会形成一种应试的思维。
从读者角度出发,推理小说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挑战型的读物,而如何算挑战成功,例如某些读者会说自己在百分之几前就已经猜到了整个故事情节和诡计等等。
实际上,就大多数读者来说,更擅长的并不是完整地破解诡计,而是结合自己的经验读出故事的模式。甚至根据模式来进行反向破解。
例如不在场证明肯定重点是有不在场证明的人,而机械密室虽然不一定能看懂,但是凑齐那些奇怪的东西肯定就够了,馆系建筑要对比建筑图,各种旋转、平移等等,神话传说等等就更简单的,不用想就知道是假的。
大多数读者而言,虽然不见得擅长解谜,但是识别模式却大多够了,并且会给自己找理由,时刻表计算太累,自己也不是日本人,知道就行了,密室种类太多,知道肯定有手法或者盲区就够了,暴风雪山庄要盯紧所有人,特别是分散行动等等,所以这也就成为了很多人口中的挑战成功。
以上说的这些,我常称这一类的小说为走近科学式小说。
走近科学常常被拿来作为调侃的对象,其实关键不在于走近科学每次解谜的真相过于简单,而就在于走近科学不断自我重复的模式。
每集开头出现各类型的惊悚或难以解释的奇闻异事,然后记者开始进行调查走访,然后专家开始介入,发现这些怪事果然存在,最后真相大白,开始使用科学揭秘真相。
走近科学就靠着这一套路足足拍了那么多年,都一点不带变得,是几乎每一集都是一个套路。
而很不幸的是,这一套路由于过于好用,且实用,在推理小说中也是广为应用。
开头出现某件奇闻怪事,警察或者当事人成为目击人,然后侦探开始现场调查然后各种走访,最后侦探揭秘真相。
这一标准化流程几乎堪称流水线式作业般的精准,所以也会让读者某种程度上开始生厌。
推理小说是解密小说没错,但是假如每一篇小说,都是这么永恒不变的一套东西,就仿佛是以前写论文常用的一个套路。
用ols做了一个省的数据,跑了一篇论文分析出来,然后就把全国所有的省市都写了一遍,好家伙,一下子小三十篇论文出来了。
请问这样有意思吗?
就像密室这个东西一样,我很喜欢密室,但是请不要单纯的一种开锁方式来一次,读者最后都会问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用最简单的开锁法呢?

其次,就是最为重要的“误导”。
如果说“意外的剧情”更多的是针对小说本身来说的话,“误导”的问题往往被很多人忽视。
因为我见过非常多的失败的小说和误导,例如刚刚翻译完成的那本小说,其中有一个密室,中间出现了一件我想所有人都不会忽略的道具,这其实就是一个无误导的密室,而读者很容易就会从那件道具着手出发破解密室的类型,进而轻松破解密室。
而即使是谜题中也大量的存在这个问题,有相当多的谜题存在直线思维,也就是道路和类型一目了然,只是中间的连接构造可能需要花点时间。那么这种谜题往往很容易让人失去兴趣。因为读者靠的是知识库解答,而非通过推理能力。
就像上面提到的童谣模仿来说,实际上童谣/神话类型的比拟犯罪,本身就是很大程度上起到的一个误导作用,因为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他们知道童谣/神话一定是人为编造的,也就大大地削弱了这些类型的恐怖性和氛围感,但是反向思维来说,读者也会认为剧情按照童谣进行发展,这也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误导,小说写作的误导一定是针对读者的,不是去糊弄自己小说里那些傻子npc的。例如太多的童谣、神话杀人里,一出现类似情节,角色们就开始集体降智,但是就读者而言只会暗自发笑。
塞耶斯曾经提过的“创作侦探小说就是编造谎言的艺术。”也就是推理小说的重点实际上在于,无论是诡计或者情节,最重要的是做到“欺骗”,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超过读者的想象。
而很多人一提到欺骗就想到了叙诡,叙诡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但是绝不仅仅是叙诡。
“误导”这一项技巧,在魔术中实际上就是最为重要的技术,推理小说的误导,从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从整体结构上产生的一种误导,让读者无法去猜测诡计的类型和切入点。

所以,综合以上的一些观点就是,“意外的情节”、“意外的推理”、“意外的真相”这三点应该是一本好的推理小说中同时具备的三项。退而求其次,至少应该在其中两项上下功夫,而至少都应该包括“意外的情节”作为基础。
1 | 发表于 2023-6-22 08:17:21 江西|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外的情节是打破传统推理小说的套路吗,感觉《奇迹降临之前》和《歪曲创世纪》就是很好的例子。意外的情节可以通过设定和文章整体结构弄出来)只是感觉很少有人会钻研了,如何弄出意外的情节,比起这个也许更在意的是烂梗如何包装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23-6-22 11:06:03 贵州| 来自小霸王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接感谢分享
| 发表于 2023-6-22 13:54:24 江苏|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愧是卡尔fan,思想果然一样
| 发表于 2023-6-22 14:45:20 广西|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 发表于 2023-6-23 21:24:38 上海|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认同楼主的观点
推理小说不论未来会如何发展,它的每一个推理故事都必须有名为“文学”的载体来呈现。
说得通俗一点,在写好一个诡计之前,请先作者们学会写好一个故事。
就拿畅销君来举例,虽然很多本推理小说都被诟病“要在故事中找推理”的程度。但并不妨碍其电影化的场景叙事给与故事带来阅读的乐趣。
| 发表于 2023-7-3 23:42:30 江苏|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拜读过爱伦坡,莫格街很惊艳
| 发表于 2024-5-5 22:25:10 新疆|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