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83|回复: 15

[知识科普] 心理学干货第二回(转)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23-2-19 14:04:33 山东| 2023-2-19 14:06编辑 | 显示全部楼层
1、 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馈赠

接受这样的馈赠,会让你在无意识中接受不平等的交易。比如超市里的免费试吃,街边小贩的先尝后买,印度宗教克利须那协会公众场合强行赠送的礼物等等,都是在设法让人产生一种亏欠感。

即使你曾经很讨厌不请自来的推销,一旦接受了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馈赠,好感变得不再重要,你内心亏欠感产生的心理压力能极大地提高自己顺从他人的概率。

这便是互惠理论,刚刚提到的克利须那协会就是靠着这条理论获得大量信徒、财富和资产。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其实是因为在人类进化中,那些违背互惠原理、接受馈赠但不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谁都不愿意被贴上“忘恩负义”、“贪图小便宜”这样的标签。甚至,为了避开这样的标签,人们有时会接受不平等的交换。

2、 人们会爱上将要失去的任何东西

人们对于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这便是著名的稀缺原理,它对于人们确定事物价值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数量有限、最后期限等都是在告诉潜在消费者:别想太多,尽快买。这种担心失去既得利益的心理就像催化剂一样,让你觉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从而迅速做出购买的决定。

事实上,那些优惠政策一直都会有,只不过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罢了。

理解这一点,会让你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3、 想让别人说话算话,不能只靠制度,而是要公开承诺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因为言行一致代表着靠谱、有信用,有逻辑性,这在商业社会是最有价值的个人无形资产,谁也不会冒险违背承诺和一致理论,因为这可能会被认为是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是精神错乱。

一旦我们做出一个选择,或采取某种立场,内心和外部的压力就会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去做,并想法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因此要想让别人说话作数,应该让他当众做出承诺、签军令状或目标书,以便起到约束和督促的作用。
4、 人人都喜欢熟悉的感觉

熟悉的感觉即意味着安全感,人都会倾向于喜欢跟自己相似的、熟悉的以及喜欢自己的人,对于喜欢的人提出的请求自然也是难以拒绝。

如果你想让某个人接纳你,你可以用老乡、同一所大学、类似的专业等方面寻找相似之处,增加别人对你的喜爱和认同。


5、 不是路人冷漠,而是多元无知导致人们施援时的犹豫

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们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并下意识地认为大多数人的行为是正确的,这便是多元无知的心理学现象。

就像新闻报道的骗子拐卖儿童妇女的作案手法,就是假装跟受害人是吵架的夫妻,旁人因为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只能选择观察别人是怎么反应的,结果每一个人都在想别人应该会帮助他们,导致所有人都无动于衷。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当你处于这样不利情形时,你要明确指向某个人来帮你,这样被帮助的可能性会增大很多。


6、 人们会无条件的相信权威

一个行为正确与否,跟它有没有意义、公不公正、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等没有关系,只要它来自更高的权威,那就是对的,人们也总会无条件的相信和服从。

著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曾公布了一项骇人听闻的心理实验结果,在权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几乎愿意干任何事情,比如向弱者施加高强电压,即使他需要承受着良知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备受折磨。

当然了,这个权威也可以是领导、行业大牛、教授等等,需提高警惕。


7、 不要给自己负面的心理暗示,因为它可能会真的实现

自我应验预言是心理学著名的理论,指的是如果人对某个事件的发生有所预期,并且他接下来的行为是建立在这些预期上的,那么这件事的发生会比没有预期更可能成真。

自我应验预言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之巨大是超出想象的,任何一个成年人都不是突然崩溃的,而是由生活中无数琐碎的小事引发的自我否定,以及他人向我们释放的破坏自我的信号,一遍又一遍地攻击者我们的心理防线导致的。


8、 周边环境不断重复的行为决定了你对自我的认知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
研究者随机挑选20%的学生,并告知学校的老师这些学生智力超群,八个月后,这些学生在IQ测试中取得了高得多的分数。

这是为什么呢?经研究发现,在随机挑选的样本里,因为研究人员赋予的“天才学生”标签,使得老师对样本学生的态度及言行上有了转变,经常性地给与他们更多回答问题的时间、更多的表扬以及更多的耐心。

如果父母日复一日不断地否定你,用近乎完美的标准要求你,做不到便变相地挖苦你,嘲笑你,那注定会让你自卑、消极。
幸运的是,当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改变对自己的认知,并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主动给他人留下正面的印象,改变他人对你的态度,远离经常给负面评价的环境,进而帮助我们改变自我预期。


9、 别人成功是偶然,自己成功是必然

当别人遭遇不幸或失败时,人们常常将问题归咎于对方个人的因素,比如能力差、好吃懒做;而当自己遭遇失败时,却将问题归咎于外在的因素,比如时运不济、别人的故意刁难等,却很少去思考自身的问题。

这种认知偏差在职场中随处可见,比如对工作要求严格、连小细节都不放过的领导被你认为是有“强迫症”,因此对于领导的批评不置可否;同事询问工作流程及进度,你却认为他是在有意刁难自己,百般不配合等等。

当你在一家单位呆久了,这些思维缺陷很容易被领导察觉,领导会觉得你的格局如此之小、没有潜力,同事会觉得具有这些思维的人不值得深交,进而严重影响了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以及职场中的人际关系。

其实,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当自己因为不足而失败的时候,不要急于为自己找借口,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就会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并把这种肯定信号传递给你,进一步帮助你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成为你变得更好的推动力。

没有人能够定义你的存在,除了你自己。


10、对事件的解释方式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成就

比如两个同事在办公室遇到了部门领导,便跟领导打招呼,领导却没有任何回应。

这时一个同事会觉得领导之所以忽视自己,是因为自己业务能力差、性格太孤僻、不受重视、存在感太弱。

他也许不会因为这件小事怀恨在心,但其归因方式会让自己情绪低落、异常沮丧,因为个人能力、性格等内因,工作环境等外因是稳定的、具有整体性。他在潜意识会觉得这些因素很难改变,会影响所有的事件。

基于这样一个心理状态,这个同事每当遭受失败的时候,就会在心里否定自己:“唉,我果然能力不行,干什么都不成。”于是,他便提不起工作的兴趣,开始消极怠工。

而另一个同事则轻描淡写将事件归因于领导专注于思考问题,可能没看到自己等外部因素。当然了,这个外部因素是偶然的、不稳定的、可变化的因素,不会影响其对自我的评价。

这样乐观的归因风格一旦形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他就会一如既往地秉持饱满的情绪,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努力做到更好。

而不是在不良情绪中消耗自己的能量,更不会因为这个挫折影响他完成其他重要任务,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自我驱动和反馈的正向循环。个人的归因风格对应的解释类型会影响你的情绪——内疚、有信心或者沮丧、听天由命,进而影响自己的动机——努力前进还是松懈放弃,而你的动机决定了你将如何行动,进而决定了一个人能达到的人生高度。
| 发表于 2023-2-19 15:22:20 江苏|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 发表于 2023-2-19 19:53:27 辽宁|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如此了
| 发表于 2023-2-19 21:27:34 四川| 显示全部楼层
第3条那个还是得看约束力吧,公开承诺对老赖来说屁用没有,还不如指望强制执行。。
| 发表于 2023-2-19 23:00:15 浙江|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要内心强大
| 发表于 2023-2-19 23:26:56 中国香港|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1 | 发表于 2023-2-21 13:52:25 河南|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第六条,无条件相信权威。后来又出了一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是 社会地位越高的人更容易拒绝技术人员的操控,拒绝向弱者施压高强电压
| 发表于 2023-2-21 22:40:27 四川|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 发表于 2023-2-22 20:58:09 河南|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 发表于 2023-2-24 10:18:45 湖南|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返回版块
12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