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63|回复: 35

[知识科普]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转

简洁模式
匿名
发表于 2022-7-25 15:25:01 | 2022-9-17 12:19编辑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又称为人质情结,斯德哥尔摩效应,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由来 (三种有些微出入的版本,无从考究)
1.下面是发生在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名劫匪在持枪抢劫银行时中了警方的埋伏,随即劫持了一男三女,将他们扣压在保管库内。匪徒提出的条件是,释放在押的同伙,保证他们安全出境,否则将人质一个个处死。经过六天的包围,警方设法钻通了保管库,用催泪瓦斯将人质和劫匪驱赶出来,狙击手同时作好了危急情况下击毙劫匪的准备。然而,“离开保管库后,三名人质反而将劫持者围了起来,保护他不受警方的伤害,并拒绝提供不利于他的证词。一个女人还说她爱上了劫持者,等他获释后就嫁给他”。


2.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意圖搶劫斯德哥爾摩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名銀行職員。這兩名可能的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的時間,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

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據說,當中一名遭挾持的女性,後來與之前綁架她的一名綁匪,在他服刑期間與他訂婚。

3.一九七三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发生械劫案。劫匪冲进银行,警察很快就来到,绑匪劫持了两男一女做人质。警方在银行外荷枪实弹地包围,与银行的绑匪谈判放人。事件僵持了许久,劫匪叫警方先撤走,警察不肯。面有时向外放了两响空枪,全市的人都很紧张。拖了几天,双方谈判有了结果,绑匪把三个人质推出来,循警方指定的一条路逃走。这时警察追了上来,想救人质,也想抓绑匪。但怪事发生了,三个人质却帮绑匪掩护逃亡,大声叫匪徒逃命,其中一个女人质还挺身替匪徒挡枪。 后来绑匪就擒。

就是因为这个(些)故事,那时起,心理学增添了一种新病例——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警方找来心理学家:三个人质为甚么在最后的性命关头都帮匪徒逃命呢?专家深入研究,结论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缐。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份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於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於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一九七四年,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的千金被美国的「新人民军」绑架,最后自己也穿上了军装,参加抢劫银行,感谢恐怖份子。对一个长久的施暴者不杀的恩威,觉得是一种慈悲,不止一两个人质,在地球上,还有长久匍伏在暴政之下的一些古老的民族。他们的苦难太长久,他们已经放弃了自由的希望,不要怪他们为甚么甘心自我作贱,他们患了「斯德哥尔摩心理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西方人质劫持事件中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请看以下事例:

“劫持者与当局交火,而人质却帮助他们填子弹……

“有一次,一个劫持者带着他的女人质通过一片沼泽地逃跑,警察即将赶上,劫持者嫌人质拖累,就决定放她,但这个女人却一直跟在后面跑。当警察逼近时,她还朝警察掷石头,想减慢他们的速度,掩护劫持者逃跑……

“曾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当警察进行袭击时,人质竟自动站出来用身体为劫持者挡枪子……

“有一次,被释放的人质偷偷越过警察跑到劫持者那里,向他们报告警察所在的位置……

“被绑架的人质可能向警方提供不可靠的情报,甚至假情报,例如虚报劫持者的武器数量及种类。当局的援助工作可能受到阻碍。……”


西方心理学家这样解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当局当成了敌人。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条件
1.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认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3.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4.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

專家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這種心理轉變,可發生在三到四天時間,但必須強調的是,身歷這種症候群的人並不是瘋了,而是他們正在為保住生命而戰。這種症候群代表受俘者藉由討好綁匪,以確保自己的一種策略。

受擄者盡最大的努力不去激怒或挑釁綁匪;而受俘者這樣做的時候,也漸漸失去自我意識,直到完全接受擄人者的觀點。假如受俘者現在用擄人者的眼光來看世界,他們就不再渴望自由,結果是當救援到來時,受害人可能會抗拒營救。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的机制我用精神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分析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

1) 人质放弃对劫持人质者在精神上的抵抗,在精神上缴械(身体、行动上就不用说了):压抑(repression)或抑制(suppression):前者是无意识中进行的,后者是下意识的:本我(ego)意识到抵抗带来的危险,因而将它压制。若通过压抑来克制,那么抵抗心理就会进入到潜意识(unconscious)中,从意识中消失。因而俘虏被释放后仍然不能谴责劫持者,因为抵抗心理已经被压制,相反,一种相反的,同情劫持者的心理形成了。

2) 为什么会同情劫持者?因为人质要活命。简单的成本-收益计算告诉你,要活命必须听劫持者的话。这个办法就是屈服(submission/subordination),然而屈服会造成不安(anxiety),譬如说人质感到自己的尊严受损。如何驱除不安呢?解决的办法是把自己的屈服在道德上合理化(rationalise)。如何合理化?最大化劫持者的恩惠(譬如提供一点点饮食;一点点仁慈),最小化劫持者的行恶,此外,人质更会试图从劫持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把劫持人的行为看成是合理的:如出于贫穷或其他社会不公;为了正义的事业(如要求政府释放政治犯),诸如此类。因此被劫持者在极端情况下成了劫持人的辩护者,甚至持续到他们已经脱离了危险,而劫持人被逮捕的时候。通过以上的过程,人质完成了和劫持人的认同(identification),因而将自己的屈服完全合理化。通过这一机制,自我完成了本我(id)要求生存的本能,并且得到了超我(superego)的认可。

3) 鉴于有的人质在事件之后仍然同情、辩护劫持人,原因在于精神上的抵抗和谴责已被压抑掉,不能辨别;此外人质已和犯人认同在一起,这种认同亦为人质在劫持事件中所有的行为提供了合理化,因此,人质不能谴责劫持者。此外,由于人质已不能从道德上客观的评价整个事件,我认为这暗示人质本来就缺乏较强的超我,因而具有一定的反自省性(anti-intraception)。这些条件和机制,导致了stockholm syndrome的发生。通过有效的心理治疗,显然可以去除这种syndrome (即,让曾经作为人质的人重新判断事件,放弃对绑架者的认同)。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一个心理学现象,道理很简单,就是一个人本来绑架了我,结果我却越来越对他产生了信任的感情,或者其他美好感情,最终放弃警察援助。日常生活中这个症状有着各种表现。比如矿工为黑心矿主给予的小恩小惠而感动,农民为教育乱收费者给予的免减优惠而流泪,甚至概括地说就是生活在各种各样风险之下的人们,他们学会了妥协。我们常说有些人是“给你阳光你就灿烂”,“眼泪不值钱”的个体,这即是说,对于长期经受着欺负、剥夺、压制的群体而言,一旦有人给予他们好处,他们也许就会失去理智,不吝感情地去赞美直接或间接带给他们伤害的人。

PS:再简单一点既是说因为个人被吓得太怕了,把别人(坏人等)的小恩小惠看作天大的恩德,感激不尽,觉得那个人是大好人,自己应该滴水之恩(他自己应该不认为是小恩)当涌泉相报。这个解释够大众化的吧!
发表于 2022-7-25 15:40:06 | 来自小霸王手机
我顺着网线过来绑架你了(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22-7-26 12:34:48 | 发自安卓客户端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2-7-26 12:44:04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谢谢分享
[已注销]
该学员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22-7-26 13:32:02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22-7-26 19:32:25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2-7-27 23:11:29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2-7-28 00:31:28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莫名觉得有点可悲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22-7-28 04:41:41 | 来自小霸王手机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2-7-28 06:57:56 | 发自安卓客户端
感谢分享
返回版块
1234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