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学院
教堂
查看:
1967
|
回复:
2
[知识科普]
教堂
简洁模式
8702
发表于 2010-7-28 13:52:07
教堂是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一般特指西方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伊斯蘭教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一般稱為清真寺,猶太教從事宗教儀式和其它活動的場所中文亦稱猶太教堂或猶太教會堂(Synagogue)。
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到欧洲,到德国,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
科隆大教堂和柏林大教堂是德国最著名的教堂。这些教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欧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会有着至高的权利。不仅有权,而且有钱。从这些教堂的规模和豪华程度可以看出所需的金钱之巨大。豪华的教堂实际上也是权贵们展示财富的一个方式。去除政治的因素,教堂所展示的建筑技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少这样大型的教堂始建于11到14世纪。这时的欧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筑,并且使用至今仍旧辉煌不减。
是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一般特指西方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伊斯蘭教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一般稱為清真寺,猶太教從事宗教儀式和其它活動的場所中文亦稱猶太教堂或猶太教會堂(Synagogue)。
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到欧洲,到德国,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
科隆大教堂和柏林大教堂是德国最著名的教堂。这些教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欧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会有着至高的权利。不仅有权,而且有钱。从这些教堂的规模和豪华程度可以看出所需的金钱之巨大。豪华的教堂实际上也是权贵们展示财富的一个方式。去除政治的因素,教堂所展示的建筑技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少这样大型的教堂始建于11到14世纪。这时的欧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筑,并且使用至今仍旧辉煌不减。
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到欧洲,到德国,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
科隆大教堂和柏林大教堂是德国最著名的教堂。这些教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欧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会有着至高的权利。不仅有权,而且有钱。从这些教堂的规模和豪华程度可以看出所需的金钱之巨大。豪华的教堂实际上也是权贵们展示财富的一个方式。去除政治的因素,教堂所展示的建筑技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少这样大型的教堂始建于11到14世纪。这时的欧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筑,并且使用至今仍旧辉煌不减欧洲的教堂大致分为三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和巴洛克风格。
11世纪前后建造的教堂受意大利影响,几乎全为罗马风格(Romanik)。其特征为圆形拱顶,从教堂的门或者窗户可以大致区别出来。圆形的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圆形的。
哥特风格(Gotik)最初出现在法国。12世纪后逐渐流传于欧洲并风靡一时。其特征为瘦高型,外表有许多像竹笋一样瘦长型的装饰物,象征着摆脱了束缚,奔向天国。拱顶也随之有了橄榄型的小尖。随着玻璃的应用,窗户被装饰得色彩斑斓。往往一个窗户就画了一个圣经故事。
17、18世纪后的教堂多为巴洛克(Barock)风格的建筑。其特点是不注重外表,但内部华丽,有的用了大理石砖和大理石柱,配有彩画和雕塑。室内一改老式教堂的黑暗、凝重和神秘,采用浅色涂料,加上彩色装饰,让人感到轻松,似有一种清香味。
教堂可以产生三个安定脸孔,让三个不满的居民变得安定。在建造西斯廷礼拜堂后,产生的安定脸孔数增加到六个。十世紀,十一世紀時。歐洲各封建領主熱心於在自己的領地上修建規模壯觀的修道院和教堂。教堂建築採用典型的羅馬式拱券結構。它是從古羅馬時代的巴西利卡式演變而來。建築史上稱這種新形製為「羅曼內斯克」即羅馬式。羅馬式教堂的雛形是具有山形牆和石頭的坡屋頂並使用圓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領主的城堡,以堅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顯示教會的權威。教堂的一側或中間往往建有鐘塔。屋頂上設一採光的高樓,從室內看,這是唯一能夠射進光線的地方。教堂內光線幽暗,給人一種神秘宗教氣氛和肅穆感及壓迫感。教堂內部裝飾主要使用壁畫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牆和內部柱頭多用浮雕裝飾,這些雕塑形象都與建築結構渾然一體。羅馬式時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氣魄,較多運用變形誇張手法,但又不同於古代的寫實風格。
中世紀時期,教會勢力統治了歐洲。自公元12世紀到公元15世紀,城市已成為各個封建王國的政治、宗教、經濟和文化中心。教堂成為城市中最高大雄偉、富麗堂皇的建築,這一時期興起了封建社會大發展的產物——哥德式藝術。
「哥德」是指野蠻人。在歐洲人眼裡羅馬式是正統藝術,繼而興起的新的建築形式就被貶為「哥德」(野蠻)了。第一個哥德式建築是在法國國王的領地上誕生的。之後整個歐洲都受到「哥德化」的影響。
哥德式教堂建築在藝術造型上的特點:首先在體量和高度上創造了新紀錄,從教堂中廳的高度看,德國的科隆中廳高達48米;從教堂的鐘塔高度看德國的烏爾姆市教堂高達161米。其次是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不論是牆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不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築局部和細節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衝力。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徵的造型風格是教會的棄絕塵寰的宗教思想的體現,也是城市顯示 其強大向上蓬勃生機的精神反映。
如果說羅馬式以其堅厚、敦實、不可動搖的形體來顯示教會的權威,形式上帶有復古繼承傳統的意味,那麼哥德式則以粗獷奔放、靈巧、上升的力量體現教會的神聖精神力量。它的直升的線條,奇突的空間推移,透過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斕的光線和各式各樣輕巧玲瓏的雕刻的裝飾,綜合地造成一個 「非人間」的境界,給人以神秘感。有人說羅馬建築是地上的宮殿,哥德建築則是天堂里的神宮。
哥德式教堂結構變化,造成一種火焰式的衝力,把人們的意念帶向「天國」,成功地體現了宗教觀念,人們的視覺和情緒隨著向上升華的尖塔,有一種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覺。
從審美的層面看,羅馬式建築較寬大雄渾,但顯得閉關自守,而哥德式建築表現出一種人的意念的衝動,它不再是純粹的宗教建築物,也不再是軍事堡壘,而是城市的文化標誌,標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紀獲得一點有限的自由,人們會發現一絲現實世界的陽光透進了黑暗的中世紀。
與哥德建築一起應運而生的是優美的彩色玻璃窗畫。這種畫也成為不識字信徒們的聖經。圓形的玫瑰窗象徵天堂,各式聖者登上了色彩絢麗的玻璃窗,酷似豐富多彩的舞台畫面。當人們走近教堂不僅產生對天國的神幻感,也產生裝飾美感。由於它是玻璃畫能依靠光線的穿透而生艷,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勝。哥德式雕塑是教堂建築不可缺少的裝飾,它的人物形象開始保持獨立的空間地位,追求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力求符合真實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動的塑造,使人體逐漸豐滿起來,衣褶也隨之有了結構的變化,使人感到衣服裏面是實在的人體。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德式建築上多採用圓雕和接近圓雕的高浮雕。
哥德式藝術接近生活和寫實,遍布歐洲,因此也稱國際哥德式風格。晚期的哥德式藝術已明顯孕育著文藝復興的到來。
文藝復興時期,隨著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哥德式教堂不再受到建築師的親睞,教堂更加成為一種建築師為自己樹碑立傳的好機會,追求宏大的穹頂成為建築師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是由於當時的建築力學和建築材料不夠先進,真正能成功建成並保留至今的穹頂教堂為數不多。
現代的教堂不再局限於教堂的傳統形式,而是更注意宗教氣氛的創造。玻璃、木材、混凝土等各種新材料被廣泛運用在教堂建築中,同時也湧現出大量的傑出作品,很多建築大師因設計出獨特的教堂而一舉成名,如阿爾瓦·阿爾托的三十字教堂、菲利浦·詹森的水晶教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會」、「水之教會」、「風之教會」等等。
世界十大教堂
1.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公元1163年,一直到公元13世纪才全部建成。 从巴黎圣母院的正面看,纯粹的尖拱形建筑已形成。整个平面还是十字架形的,但东西长于南北向。底部是凹进去的,显的颇有贵感。代替罗马式建筑的典型巨塔是十字形交叉点上的小尖塔,它的高耸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巍峨。
圣母院西边正面有两座高耸的巨塔,塔有三层,下面一层设有国王画廊;第二层中央是一个 象征天堂的玫瑰花形的大圆窗;第三层是可穿行的回廊。
雕刻是圣母院中不可缺少的装饰,有植物图案和幻想的怪物;还有彩色玻璃大窗,使建筑形 成一种恍惚的神的幻境,加强了教堂神圣的宗教色彩。
曾经上演过那么经典的爱情故事,相信也是一个见证爱情的好地方。圣母院位处巴黎的核心,市内发展均环绕着西堤岛,并以此为焦点向外作同心圆式开展,加上,圣母院融合了古典及现代巴黎的建筑特色,更渐渐成为法国的宗教、艺术及旅游中心,于是,法国人便把圣母院的入口位置设为原点,然后将法国其它城市的坐标以此起算,所以,当人们站在圣母院前,也即是处于法国的中心点,可想而知,圣母院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外,圣母院更是哥德式建筑的表表者,教堂的外型庄严恢宏,雕刻细致,结构对称而秀丽,无论是近看抑或远眺,也别具美感。要欣赏其尖塔及飞壁梁柱的壮丽外貌,最宜于塞纳-马恩省河左岸的堤道观看,所以,当我前往圣母院时,也选择沿着塞纳-马恩省河漫步,由远至近,由外至内,感受这大教堂独特的建筑美。
2.圣玛利亚大教堂
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是由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教堂的穹顶结构作为一种设计形式,几乎风靡文艺复兴时期兴建的所有教堂。其灵感来自古罗马,造型承袭雄伟庄严的万神殿。然而它们又有显著的区别。 建於1499年的圣玛利亚大教堂位於卢加诺主街ViaNassa尽头,毫不起眼的外观,里面却珍藏著全瑞士最大幅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基督受难图(Passion of Christ),而这幅壁画的作者卢伊尼(Bernardino Luini)正是达文西的得意门生,他於1529年完成这幅笔触细腻的壁画。
3.圣玛利亚修道院内
拜占庭的建筑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国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
二、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三、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4.莫地那大教堂
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
5.圣莫特教堂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6.圣阿波利拉教堂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7.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8.圣特提恩修道院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夏东大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10.圣彼得大教堂
在欧洲,每到一个地方,您所看到的最辉煌、最耀眼、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建筑无疑是那些各具特色的教堂。欧洲的教堂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体现,更是从一个侧面综合反映了欧洲文化的深刻内涵。不论您在欧洲哪个地方访问或旅游,参观教堂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在欧洲几个国家访问时参观了许许多多的教堂,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那几座教堂。比如,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就是一座开欧洲建筑史先河的哥特式天主教堂;“水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教堂则被大文豪雨果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教堂;莫斯科红场一侧的瓦西里·博拉仁诺夫教堂同那壮观的钟楼一样,别具一格,引人注目。然而,能够将教堂建筑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的则是位于意大利罗马西北郊梵蒂冈城的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彼得教堂。
圣彼得教堂可谓气势恢弘。它座落于圣彼得广场一侧,于1450年开始兴建,1626年最后完成。整座教堂长约200米,最宽处有130余米,从地面到穹窿大圆屋顶顶尖十字架的高度达137米。教堂之大,可同时容纳5万余人。
圣彼得教堂之所以著名,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还在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与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勃拉芒特和小莎迦洛等大师们的共同杰作。在教堂正门向右拐角处,有米开朗琪罗25岁时的雕塑名作《母爱》,圣母玛丽亚右手紧紧搂着受难后遍体鳞伤的耶稣,左手微微摊开,垂首凝目,悲痛欲绝。而进门靠左是贝尔尼尼雕塑的《圣水钵》,钵呈贝壳状,两个稚嫩顽皮的小天使各捧一边,用云母石雕刻而成。
圣彼得教堂大厅上的穹窿大圆屋顶十分别致,它为米开朗琪罗晚年的建筑杰作,直到他去世后26年才由其他建筑家继续完成。大圆屋顶周长71米,直径42.34米。抬头仰望,圆顶的内壁顶上有色泽艳丽的镶嵌画和玻璃窗,观赏的游人仿佛独立在天穹之下。教堂内还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壁画和雕塑作品,令人们叹为观止。
世界著名教堂
圣墓大教堂(以色列)
米兰大教堂(意大利)
圣彼得大教堂(意大利)
亚琛大教堂(德国)
巴黎圣母院(法国)
科隆大教堂(德国)
圣保罗大教堂(英国)
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国)
圣约翰大教堂(美国)
圣彼得和圣保罗大教堂(美国)
索菲亚大教堂(土耳其)
升天瓦西里大教堂(俄罗斯)
喀山大教堂(俄罗斯)
墨西哥大教堂(墨西哥)
佛罗伦萨大教堂(意大利)
圣瓦西里大教堂(俄罗斯)
谢尔盖圣三一大教堂(俄罗斯)
比萨大教堂(意大利)
圣马可教堂(意大利)
塞维利亚大教堂(西班牙)
埃斯科里亚尔大教堂(西班牙)
基辅——佩切尔斯克大教堂(乌克兰)
托莱多大教堂(西班牙)
亚眠主教堂(法国)
韦泽莱大教堂(法国)
彼得保罗大教堂(俄罗斯)
布尔戈斯大教堂(西班牙)
西斯廷礼拜堂(意大利)
沙特尔大教堂(法国)
圣耶鲁米大教堂(葡萄牙)
巴塔利亚大教堂(葡萄牙)
独石教堂(埃塞俄比亚)
斯摩连大教堂(俄罗斯)
瓜达卢佩圣母堂(墨西哥)
普埃布拉天主堂(墨西哥)
卢汉天主教堂(阿根廷)
圣十字大教堂(波兰)
施派尔大教堂(德国)
本主题帖为【历史主题】,仅楼主发布内容可以浏览。
9281
发表于 2010-11-1 16:21:29
长知识了,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中国的建筑,很有味道。
11989
发表于 2011-3-26 02:05:56
巴黎圣母院其实是未完工的,欧洲很多教堂建了几个世纪都没完工,所以才能那么金碧辉煌,几个世纪人的指挥跟财产的结晶
返回版块
尚未登录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表回复
分享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