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41|回复: 6

[知识科普] 反复思考后的结果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10-7-4 22:26:02
有一篇东西,不知道放哪,反复思考后,把它放来了这里。
字数有点多,可能犯规了,请原谅吧{:tlxy43:}
本主题帖为【历史主题】,仅楼主发布内容可以浏览。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22:26:45
在我看过的小说,漫画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若把犯罪手法笼统地概括起来,也就只有两种——不可能犯罪和谁都有可能是凶手的犯罪。

不可能犯罪——在表象和逻辑上都不可能发生的犯罪行为。用我的语言说,就是看似自杀实际上市他杀的犯罪。在侦破此种案件的过程中,有一种是已知凶手,只需识破他的诡计便可找到证据定他的罪。我一时想不到有力的例子。比如说,A先生死在密室里,所有人(侦探除外)都说那是自杀,但侦探说那是他杀,还一口咬定凶手是B小姐。B小姐对她的诡计很自信,可能会说:“大侦探,别含血喷人。”侦探看她那嚣张的模样,恨得咬牙切齿,推理后便解开了密室的诡计,也会找到一些有利的证据。这时,B小姐就会乖乖认罪了。或者说,C小姐在家被人杀死,侦探认为凶手是D小姐,但D有着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侦探便戳穿了D的假不在场证明,D只好认罪,可能还会有其他的一些证据。如二阶堂黎人的《感冒的证言》,鬼贯认为凶手是根木,根木却有一张相片作为不在场证明的证据,鬼贯便进行推理,找出那是假照片的证据,戳穿了根木的假不在场证明。还有一种是未知凶手,侦探便把全力倾注在解开凶手不可能犯罪的诡计,诡计被识破之时,凶手也出来了。如《名侦探柯南》里的《订婚戒指》,著名小说家诸口衣贵死在他的房间里,房门反锁,窗户紧闭,只留一个仅能让小孩通过的离尸体有4米远的扇风窗,唯一的钥匙躺在死者的手里,形成了一个密室。柯南发现很注重细节甚至到了神经质的地步的死者,中指上的钥匙却戴倒了,便认定这是一起密室谋杀案。柯南被高木一句无意的话开导,识破了凶手的诡计——把磁带的带子扣在死者手上的戒指,再让钥匙顺着带子滑落到诸口的手中,完成密室的构造。这样一来,凶手就定了——有磁带的家伙。有时候,凶手不会乖乖认罪,于是,就有了“再完美的犯罪也会有破绽”的说法,作者也就制造那么一点破绽,侦探好办,作者也好办。《订婚戒指》里,作者就让那作案的磁带沾有一点血迹。

或是谁都有可能是凶手的犯罪。A在大街上被人捅了一刀,那么当时在大街上行走的人都是嫌疑犯。如果当时有1000人,侦探就得从1000人中找出凶手。福尔摩斯的大多是这种风格,比如《血字研究》,《海军协定》等,当时活着的人都是嫌疑犯。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出真凶?这就需要侦探注意现场每一个有用的细节,从细节进行推理,以去掉所有的不可能,留下一个可能。有的还可以从是被害人(被杀,被抢,被偷,被勒索,被寄恐吓信)的交际中找出有犯罪动机的人,一步步缩小凶手的范围。有的作家更是直接规定凶手的范围。比如说,侦探和一行人去旅游或者去参加什么侦探游戏,到了一个无人的地方,却发生了什么案件,那么凶手就是在这一行人当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遇到断桥,断路,暴风雨或暴风雪,交通工具被毁,致使这里的人不能离开,外面的人不能进来。当侦探找到了凶手,结束了案件,那又一切恢复正常。其实,真有那么及时?像《名侦探柯南》的《侦探甲子园》、《集结六位名侦探,《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悲恋湖杀人事件》等。对了,把凶手隐藏在死人当中(即假死)以消除凶手的嫌疑,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但作家们更喜欢结合两种犯罪手法,如《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学园七不思议杀人事件》,金田一费尽心思解开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案件如密室杀人,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实施这些不可能谋杀,金田一必需从其他途径找出凶手和证据。

以上仅为个人愚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发表于 2010-7-4 22:50:14
这个应该可以放在推理资料室之类的版块吧
422
发表于 2010-7-4 23:11:44
放在相馆更好吧
发表于 2010-7-5 08:24:34
推理资料室是合适的吧、、、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0-7-5 13:56:06
Thank the building host having shared.
发表于 2010-7-6 17:42:30
不错。看多了推理小说,就会觉得有些也很狗血…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