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去年年底就开始看的,到今年1月16日正式结束了最后一本,但是也算作一起放进2022吧。
埃勒里·奎因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不过迟迟没有去解锁。这次机缘巧合,终于点开了《希腊棺材之谜》这本名气最响的杰作。许多人觉得,前期的奎因过于硬核逻辑流,阅读的体验并不像阿婆那般流畅,可能也是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说。个人一口气读下来,只能用畅快淋漓来形容,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推演,还是相当爽气的。于是在这本结束之后,立刻无缝衔接,从《罗马帽子之谜》开始从头看起,一路就看到了最后一本《西班牙斗篷之谜》。
就个人来说,是本格>新本格>社会派的喜好倾向,因此对奎因的各种解题式逻辑排查是十分喜爱的。个人在国名系列中,最中意《法国粉末之谜》,只因为这本的“推理”密度是最高的,大大小小的谜题几乎接踵而至,真有种屏气读完的快感。九本国名若非得要排个末位,可能个人会放上《暹罗连体人之谜》,尽管山火的暴雪山庄模式和情节气氛烘托得十分出彩,但这本书里的推理部分会相对稍逊一些,尤其是多次反转显得有些许生硬。
不过,我想着重谈一谈有关系列中与作者同名的侦探埃勒里·奎因(以下称小Q,因书中奎因警长被好友昵称为Q)的人物形象。有人觉得他的形象过于单薄扁平,像是个无情的推理机器,而缺少自己的性格魅力。在精读之下,个人认为这样的评价是不足中肯的。
首先,所谓的“推理机器”从定义上,有三层递进的含义:(1)人物在故事中的任务偏向工具化的角色;(2)只关心推理,而对其余的人事物态度漠然,俨然如无情无义的“机器人”;(3)除了推理以外,没有其他属于这个角色的个人特点。
让我们分类来看:
(1)角色任务:首先要明确一点,推理小说(或说侦探小说)中必然有一个所谓的“推理役”,并不意味着成为了推理工具人。关键在于,推理的任务,与这个角色本身的性格设定或职能是否匹配一致。即,由这个人物来进行推理是否合理? 第①种情况是最常见的,负责推理任务的A,是一名职业侦探或警察,“推理”或“侦破案件”原本就是属于A的工作职责,那自然不能算作是工具化的“推理机器”。 例如著名的歇洛克·福尔摩斯、赫尔克里·波洛都是私家侦探,国产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其实也属于这一类,至于漫画作品《名侦探柯南》系列中,同样有多位侦探或警察身份的人负责推理的任务。 第②种情况,A的本职工作并不是侦探,但本职工作是与犯罪学相关或能够提供辅助的领域,通常是作为当局的顾问出现。
例如约翰·狄克森·卡尔笔下的基甸·菲尔博士,便是一位精通犯罪学的科学博士。又或是雷米的作品《心理罪》主角方木,同样并非专职的侦探或警察,而是一名主攻犯罪心理的学生。再如东野圭吾笔下的物理系教授汤川学。这一类角色,尽管推理并非他们的本职,但因当局求助,使得他们需要运用自己领域的技能实施推理行为,也即是需要“师出有名”。判断这一类角色是否沦为“工具人”,便要看Ta原本的职业或掌握的技能,是否与其参与的案件有足够的关联性。诸如犯罪学这些本身就与刑侦关联紧密的自不消说,如《神探伽利略》中的许多诡计与物理学原理相关,汤川学写一黑板的公式便也是与他的领域相符的。 第③种情况有些特殊,A既不是本职侦探/警察,也非“名正言顺”地加入推理,而仅仅是“兴趣使然”或无辜卷入,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 如大名鼎鼎的简·马普尔小姐,便是个好管闲事的邻家老太太,又如漫画作品《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主角金田一一,则是常常无端卷入事件,被迫开始推理(与工藤新一不同的是,金田一一并未自承过“侦探”的身份,而仅仅是“名侦探金田一耕助的孙子”,因此工藤新一可以算作是本职侦探的角色,而金田一一并不是)。 这类角色,重点要看Ta的性格或是背景设定是否与推理行为具有统一性。例如“老猫”马普尔小姐好管闲事,并且对细微琐事的观察、把握及串联能力是与其形象相贴合的;“赌爷狂魔”金田一一既有个名侦探的爷爷扯作大旗,自然也不显突兀。 倘若原本是平平无奇的设定,但在一众人等中矮子拔尖,属于烂摊子硬挑,若能将这“非他不可”的必要性体现出来,倒也是可以的。例如冈嶋二人的作品《99%的诱拐》,其实主人公的推理能力并无铺垫,也非专业人士,但在绝境下绞尽脑汁的环境,或多或少也能弥补些许违和。只是这类情况,多数为故事情节服务,而鲜有因此而突出的“侦探”形象。 不过这推理役的“工具化”如若推到极致,倒可能否极泰来,有另一番趣味,典型者例如大山诚一郎的作品《华生力》,在主角的“特殊能力”影响下,其身边一定范围内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开始推理行为,属于将“推理工具人”明摆着发挥彻底了。 回到小Q,他属于哪一类呢?埃勒里自身在登场时是一名侦探小说作家,虽非当局或侦探本人,却有一个身为纽约警察局探长的父亲——理查德·奎因,在《埃及十字架之谜》中更提及他拥有“特殊的警察局通行证”或是“特警证件”,更遑论有时因此可算是第二类的“顾问”身份,推理任务“师出有名”。 (2)情感温度:需要首先确定的是两点:①是否存在“只要一开始推理就六亲不认”?②如果有类似的情况,这样的现象是否有前情使然,存在苦衷?或者是否存在“通人情”的一面? 在推理作品中,这样的“怪人”数不胜数,福尔摩斯有时会带上这般气质,在遇到嫌疑人X之前的汤川学也有此风。通常,是因为侦探角色会更加看中“逻辑”的重要性,常会出现的“笨蛋警察”来衬托,在最初的古典作品中,由于那时演绎法或是逻辑的应用仍在初期实践,尚未成为当局主流的办案方式,因此率先掌握这项“尖端技术”的侦探们,相对于“观念落后”的警察来说,便显得尤为刁钻固执,不近人情。在新时代的作品中,往往则转变成科学家一类的角色来承袭这种“执着”。 咱们要谈的小Q更是常有此种表现。有时甚至枉顾其父的暴躁或沮丧情绪,一心扑在自己的推理上不愿透露半分,显得相当不近人情。甚至在《中国橘子之谜》的序言中,借J.J.之口作者亲自判明了“埃勒里活脱脱就是一台思维机器,在寻找罪犯的逻辑推理中是六亲不认的。”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小Q在这一条上被盖章了呢?其实并不尽然。小Q所谓“六亲不认”的态度,实则主要体现在他对“未竟闭环的推理”守口如瓶上,而这在《希腊棺材之谜》中有过明确的动因解释——因为一次冒失的推理,令得小Q大发誓言:“埃勒里慢吞吞地抬起头。‘丢在脑后吗?丢不了啊,爸爸。’他攥起了拳头,茫然地望着它。‘’如果说这件事给了我什么教训的话,首先一条就是——从此以后,你一旦发现我违背了这个誓言,就马上毙了我:今后我对于自己可能参与的任何案子,在没有把整个罪行的具体情况全部摸得一清二楚、对每一个细小环节全都了如指掌之前,就绝不轻易下结论。’”,又在《西班牙斗篷之谜》中加以补充,这其中尚有一种对理性逻辑的坚守。 至于“有情无情”,在《美国枪之谜》中有过如下描述:“埃勒里用指关节捅了捅柯利的胸膛。‘醒醒,你这傻家伙,’他温和地说,‘快把她从这里带走。’”……“埃勒里不是个铁石心肠的人,他的眼睛或盯着尸体或看着别处,就是不敢去看那个肝肠寸断姑娘的眼睛”……是否通达人情,便由各位自行判断吧。 (3)个人特色:这一条需要滤开推理的戏份,单看日常桥段中,是否有彰显其个性的生动描绘。 对于这一点,再多的赘述,还不如摘些原文描写,供诸位自行理解为好。 警官皱了皱鼻子,像是对自己深恶痛绝似的。“我估计,在我看来如迷宫般复杂无望的一件事,对你而言简直就简单明朗得有如一条通天大道。这太可恨了,儿子!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怪物,让自己的晚年不得安宁!” 说着,他轻轻地笑了起来,同时将一只微颤的手搭在了埃勒里的膝上。“好孩子,”他说,“如果没有你,我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这是什么话,”埃勒里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连你也变得多愁善感了,爸爸。”父子俩暗暗地握住了手,“喂,听着,警官!你得帮我拿个主意!” …… “这些都是给你的,小家伙。”埃勒里把大衣和帽子丢到屋角,俯身对男孩说,“都是给你的,朱纳,因为你是咱们奎因家最优秀的侦探。”朱纳的脸一下变得通红。“如果不是因为你,”埃勒里庄重地捧起小男孩的脸颊,“和你今天早上神秘的建议,……的案件就将永远无法解决了。” …… 朱纳害羞地悄悄潜入房间。此时他的样子相当可怕。他黑黑的鬓发上套了一顶耀眼的深红色假发,下巴上挂着棕黄色的山羊胡须,鼻子下方则是一撮凶狠的黑色八字胡。更离谱的是,他眉毛上贴着厚厚的灰色长毛,简直跟警官的浓眉有异曲同工之妙;脸颊涂得红红的,眼睛上用黑色铅笔涂了厚厚的一圈,活像斯文加利的魔法球。 他一脸殷切地站在那儿,期望埃勒里能够注意到他。 埃勒里停下了脚步,现出大吃一惊的表情。惊讶之情旋即消失,但他还是假装出了一副惊恐的样子。 他用一种微微颤抖的声音问:“你是谁?你怎么进来的?” 朱纳的眼睛圆睁着。“啊——埃勒里先生——是我!” “什么!”埃勒里后退了一步,“这——”他嘶哑地说,“你骗到我了……朱纳——真的是你吗?” “当然,真的是我!”朱纳带着胜利的喜悦欢呼道,他迅速摘掉了胡子。 “我对你真是另眼相看了!”埃勒里嘀咕道,他之前隐藏在眼中的笑意立即漾开,“过来,小家伙!” …… 埃勒里发动了引擎。他露齿一笑,汽车像一只灰狗般向前一跃,两个轮子急旋起来,往地表压下然后弹起,整辆车转个圈后便飞快地沿来路朝阿罗约驶去。警官带着对死亡的恐惧,紧紧抓住座位边缘。 …… 很快他就穿着游泳裤重新露面,他的上身光滑,汗水发亮。他一头跳进池子,溅起水花,把教授浑身弄湿了,烟斗也弄灭了。他精力充沛地四处泼打着水。 “你的又一个成就,”亚德利咆哮道,“游泳总是这么蹩脚。出来吧,别把我弄湿透。” 埃勒里咧嘴笑了,爬了上来,伸开四肢躺在大理石上,伸手去拿沃恩的那沓报告。 …… “听着,”警官没好气地说,好脾性全没了,“我现在想起来,你想必把咱家一半钱都花在雇飞机这种疯狂的事上了,然后在全美跑来跑去。你想让我付账吗?” 埃勒里嘻嘻一笑。 …… “这一切意味着,”埃勒里哼唧着说,“我拖来这么一袋子东西根本没用。”他没好气地踢了一脚装枪的口袋。 …… 埃勒里眼睛睁得老大。然后,他的脸颊鼓胀起来,手捂在嘴上,只想忍住不笑出声来。但他的身体已不由自主地前后摇摆,眼泪都流了下来。 …… 他欣喜地不断摇动着那瘦小的身躯,叫道:“爸,醒醒!爸,我是艾尔!”声调似哭又似笑,就像一个精神错乱的人。 …… 他把书丢到一旁,打了个哈欠,扑通一声倒在枕头上,重重地叹了口气。“麻烦你给我拿一大块烤面包和一大杯咖啡,朱纳。” “你最好起来。”朱纳冷酷地说。 “为什么我最好起来,小家伙?”埃勒里的脸深埋在枕头里发出沉闷的低语。 …… 埃勒里直直地弹起来,眼镜吊在一边耳朵上。 …… 这就是我所读到的埃勒里·奎因。 在国名系列中,他年轻气盛,身上有属于年轻人的朝气和活泼,在成竹在胸时会显露骄傲,说话间总喜欢引经据典掉书袋,捕捉到关键时会一惊一乍地叫出声……但也会在遇到挫折时沮丧低落,遇到窘境时变得害羞,对不顺心的事会吐槽埋怨,对于不熟悉的领域会虚心求教,面对小男仆朱纳会表现出温情的一面,面对父亲有时甚至会有小小撒娇,当然更多的时候是相声斗嘴……从书中,我能读到推理时一丝不苟的严肃小Q,也能读到闲暇时与朱纳互动,和父亲相处,惬意懒散的艾尔。 重要的是,他是个富有人情味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