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1-12-17 16:45:46 | 2021-12-17 16:46编辑
先给大家讲一个案例。
引用
小明自幼接受负面的家庭教育,成长过程中父母极少给予正反馈。导致小明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优秀。且因为缺失家庭亲情,小明认为只有当自己成为优秀的人才能获得来自父母的爱。
不愿意屈服于「我不如他人优秀」​想法的小明饱受折磨。为了摆脱自卑,小明买了几百本书,希望这些书能让自己找到自信。
结果事与愿违,他意识到自己无法通过直面自卑的方式战胜它。我们都知道,优秀需要时间的沉淀,不可能突击达成。这时小明开始强迫自己相信自己比别人优秀,用优越感和自负掩盖自卑。
​小明变得特别渴望获得他人的正反馈,因为获得正反馈意味着自己是优秀的。通过反复获得正反馈确认自己是优秀的来缓解内心的不适,填补他作为人的无价值感。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总结出规律:​当自己是正确的时候,就会获得正反馈。那么反过来,想要不断获得正反馈,自己就必须一直是正确的。
于是小明又开始强迫自己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
既然绝对正确,就不应该存在任何质疑和反驳。
既然绝对正确,任何质疑和反驳就都是错的。
所以每当遭遇质疑和反驳时,小明就会产生应激反应开始战斗。这整个过程中他都不能表现出自己错了的愧疚心理,因为那意味着自己失败了。
不仅如此,小明也不能表露出感谢他人的态度,因为那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证明小明要依赖他人。
这也就导致质疑和反驳的人无论态度如何,小明都不会接受。一旦接受,就要在愧疚和依赖中选择一项,无论哪一个都会摧毁小明的自尊,让他失去人生的意义。
小明还产生了从文过饰非到油盐不进再到撒泼打滚的一整套应对策略。
长期的自欺欺人让小明深信自己是正确的,由此还带来的奇怪的投射:他认为自己如果做/不做某事,那么别人一定也和自己一样。
这其中的内在逻辑是:我是正确的,我选择做/不做这件事必然也是正确的,他人都应该和我做一样的正确选择。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从自卑到自负的案例,其中涉及了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机制:自我防御机制
引用
心理防卫机制(英语:Defence mechanism)是指我们无意识的心理机制去减少因不可接受或潜在有害的事物而来的焦虑。
原始防御机制是指童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可以说是原始防御机制的本质。心理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那么其效果越差;离意识的逻辑方法越远,则越近似于心理。
在生理上,心理防卫机制被认为可以防止因各种心理打击而引起的心理障碍,过分或错误的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可能带来心理疾病。

可以发现,自我防御并非专属于自卑者或自负者,每个人在遇到困难时都会用自我防御来让自己适应、免于心理崩溃。自我防御的策略往往在每个人小时候就会形成,也就是老话说“三岁定八十”。而在成长后,这些策略不仅不会失效还有加强的态势(也有人会在经历重大变故后改变儿时形成的策略),甚至出现套娃防御:用策略A防御策略B,用策略B防御策略C,用策略C防御真正的自己。
大家耳熟能详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就是一种自我防御。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一些被家暴的妇女不仅不反抗还会反过来帮家暴的丈夫说话,她们甚至会指责反抗的其他妇女。因为做出反抗的妇女短暂打破了她们的防御,如同指出国王没穿衣服的小孩。

说回正题,生活中的精神正常的人可以笼统分为三类:自信者、自卑者与自负者。相信每个不缺朋友的人身边都会有这三种人,他们在面对失败时会有典型的三种不同反应:
自信者:直面失败,挑战自我。
引用
我想考北大,但我没能考上,我努力过,可能力不足

自卑者:愿意承认失败但惧怕失败,所以惧怕挑战自我,降低自我评价压抑自己对自信和成功的追求。
引用
我想考北大,但我没能考上,我没有努力过,我不想看到自己努力也考不上

自负者:惧怕失败不肯承认失败,也惧怕挑战自我,将自己的弱投射在其他外在的人或物。
引用
我想考北大,而且我能考上,只是因为家里没钱、老师太烂、学校太烂、同学太烂,我很棒


那么为什么自卑心理会产生两种相反走向?这就是刚才所说的儿时所形成的防御策略在主导,两者采用的防御机制不同。
自负者总是会在遇到失败时采用原始幼稚的“自恋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引用
自恋者通常会通过一系列防御来释放痛苦的感觉,直到他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
无意识的压抑(Suppression)
有意识的否认(Denial)
扭曲(包括夸大和最小化)、合理化和谎言(Distortion、Rationalization、Lie)
心理投射(责怪别人)(Projection)
试图寻求一个或多个相互依赖的朋友的帮助,这些朋友将支持他的扭曲观点。

在小明的案例里小明最初只是自卑,而后为了摆脱自卑买书看书,这是自卑者在尝试挑战自我。挑战后小明无法像自信者那样直面失败,就使用了“否认”“歪曲”事实,让自己相信自己看过这些书后已经变得很强大很优秀,逃避面对自己是不如人的。
引用
否认(英语:Denial):指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它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意志薄弱而知识结构又单纯的人,常会情不自禁地使用否认机制。
引用
歪曲(英语:Distortion)是一种把外界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内心的需要,属于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卫机制。用夸大的想法来保护其受挫的自尊心,这是歪曲作用的特例。因歪曲作用而表现的精神病现象,以妄想或幻觉最为常见。妄想是将事实曲解,并且坚信不疑,如顽固地认为配偶对其不贞。幻觉乃是外界并无刺激,而由脑子里凭空感觉到的声音、影像或触觉等反应,它与现实脱节,严重歪曲了现实。

接着小明又使用了极端的“过度补偿”,用优越感保护自卑。最后展现出自大、傲慢和蔑视他人的性格特征,还建立起以专横、霸道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模式来对待他人。
引用
补偿(英语:Compensation):指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

小明的防御不仅是不让他人看到自己弱的一面,他也不让自己看到自己弱的一面,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保护。但小明是正常人不是疯子,所以在面对失败时潜意识的理智会告诉他他失败了不能再否认了,这时候他就采取了“合理化”和“退行”的策略。
引用
合理化(英语:Rationalization):当某一个追求的目标不能实现时,会找某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有时也会找出一些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行为和不愿承认的事实。阿Q精神就属于合理化。
引用
退化情感(英语:Regression):也称为倒退,退行。当人感受到严重挫折时,放弃成人的方式不用,而退到困难较少、较安全的时期——儿童时期,使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和满足自己的欲望。完全的放弃努力,让自己恢复对别人的依赖,从而彻底的逃避成人的责任。而临床上歇斯底里和疑病症常见这种退行行为。短时间、暂时性的退行现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极其需要的。

在以上策略都用过后,小明最终开始采取“投射性指责”来逃避错误,转移焦点。
引用
投射性指责
你对某件让人苦恼的事情负有责任,但你通过指责其他人而不必让自己感到不负责任或疏忽。这种机制通常在家庭中出现,而且通常遭到被指责的人以重申事实来驱散,并随后附上一句话:“所以,不要指责我。”


请注意,自我防御机制并不是坏东西,采用了消极防卫机制的人也并不是就应该遭受指责,除非他的防御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我们应该尽量不采用消极的防御,多用用建设性防御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最后,本人非心理学专业,若有错误还请指正。
最最后,懂得都懂

附上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
http://www.tuilixy.net/thread-126147-1-1.html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21-12-17 16:56:29 | 发自安卓客户端
以身做证,很小的时候我也会这样,努力坚强直面每种情绪背后真正面临的问题,努力长大!加油!
最最后,懂的
发表于 2021-12-17 17:00:57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只能说,非常应景
发表于 2021-12-17 17:24:46
我也这么认为
发表于 2021-12-17 17:26:25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涨知识了
发表于 2021-12-17 17:30:10
建设性防卫机制:认同(identification),升华(sublimation)
发表于 2021-12-17 18:44:33 | 2021-12-18 04:10编辑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无趣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21-12-17 18:49:22 | 发自安卓客户端
紧跟时事
发表于 2021-12-17 19:30:58 | 2021-12-18 04:10编辑 | 发自安卓客户端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咄咄逼人?(浅谈人的心理阴暗程度)
发表于 2021-12-18 12:52:15 | 发自安卓客户端
有些人就是是好面子,不愿意认错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返回版块
12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