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学院
系列杀人凶手的犯罪心理
查看:
3134
|
回复:
5
[知识科普]
系列杀人凶手的犯罪心理
简洁模式
142835
发表于 2021-10-7 11:44:01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梦里花落知多少》
“这个世界永远存在着一些无奈,
而这些无奈,你永远无法改变! ”
01 壹
系 列 杀 人 凶 手
系列杀人犯的范围,它是指犯罪人在一定时期内有间隔地杀害多名无辜者的一种严重暴力犯罪。
犯罪人通常是男性,且犯罪活动一般具有预谋行。犯罪人尝尝杀害多喝以上的被害人,被害人一般为陌生人。被害人之间在身份、性别、地点、死亡模式等方面,常常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行为人都有病态人格倾向或者症状,他们享受杀人,对被害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甚至从折磨被害人找那个获得快感。行为人作案隐蔽,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极力避免被抓获。因为,对这种犯罪的侦破率比较低。
系列杀人案件是指由同一个或同一伙犯罪人实施的、手段相同或相似的两起以上的杀人案件。
他们较一般犯罪分子更富有作案技巧和稳定心态,认为连续杀人或残忍行凶是值得的,能满足自己需求的。
与有组织的罪犯的区别的是,他们一般是单独做案,并且享受这种过程。他们平时的行为方式并不异于常人,甚至常常是因为性格内向,而表现为邻居所赞许。在作案之后往往使人大跌眼镜,比较难以发现和认识。后果的极其严重又让这种犯罪发生地区的人民造成极大的恐慌和不安,假如犯罪人的流动作案、杀死的人又比较多的话,甚至会使很多地区陷入恐怖之中。所以,也引发很多国内学者的关注。
在美国,这类案件也时有发生。例如,美国历史上最大连环凶杀案——“绿河杀手”加里·里奇韦案是美国的犯罪史上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案件。在前后两年间,绿河附近以及西雅图、波特兰等市的丛林里先后发现了48具被害者的尸体。这些被害者都是白人女性,她们不是在“红灯区”工作的妓女和吸毒者,就是离家出走的年轻女子和流落街头的他妇女。警方调查发现,罪犯的作案手法都是先与受害者发生性关系,然后将其勒死,于是断定这一系列谋害妇女的案件都是同一个杀手所为。这一系列凶杀案的凶手也由此得名“绿河杀手”。警方从1982年案发后就开始立案调查,追查凶手,但却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直到2001年11月30日,西雅图警方宣布逮捕了一名与1980年代“绿河连环杀人案”有关的男子--加里·里奇韦,时年52岁,是华盛顿州奥本一家货运公司的油漆工。他供认,过去20多年里,他先后杀害了48名妇女。他因此成为美国杀人数量最多的头号系列杀人犯:“我杀害了那么多女性,连我自己都难以说清楚到底有多少受害人,”;“我希望尽可能多地杀死我认为是妓女的女性··....”
而在中国的文学人物中,深受人们喜爱的黑旋风李逵也被一些学者解构成一名典型的任意杀人的系列杀人犯:学者萧瀚在评价李逵时,认为他:若由旋风轮双斧,直教人间鬼画符。然而这种解构确实又是那么的有说服力,尽管也许确实和读者心目中的英雄相差太远。
02 贰
系 列 杀 人 类 型
霍姆斯和德伯格在他们合著的《系列杀人》一书中,概括了以下4种系列杀人类型:
1.幻觉型。这类系列杀人犯声称,他们的杀人行为是根据自己听到的某些声音的要求或视幻觉进行的。这类系列杀人犯往往被认为是精神病患者。
2.使命型。这类系列杀人犯坚信,在他们的一生中担负着从社会中消灭某类人的使命。这类要消灭的人范围很广,可能包括老年人、儿童,特别是包括少数种族群体或性工作服务者。
3.享乐型。这类系列杀人犯从犯罪活动中获得满足,这种满足可能既包括心理上的满足,也包括经济上的满足,例如,获取被害人的财物、金钱等。
4.力量/控制型。这类系列杀人犯的犯罪行为
希基根据系列杀人犯的流动性特征,将系列杀人犯分为3种类型:
1.旅行系列杀人犯。这类系列杀人犯往往到处流窜,在多个地方进行杀人活动,并借此逃避警察的追捕。
2. 当地系列杀人犯。这类系列杀人犯在自己居住的州、县选择被害人,进行系列的杀人活动。
3.就近系列杀人犯。这类系列杀人犯就在自己的家中或者在工作场所进行系列杀人活动。
03 叁
系 列 杀 人 犯 人 格 特 征
犯罪人的人格特征有时也叫做犯罪性格,反社会人格,反社会性格,病态人格等相关或同义概念,
它指的是行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缺陷人格,以致危害社会或者给自己带来损害的人,是行为人社会化障碍的结果。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时期系列杀人犯的良好个性的并没能形成,主要表现在认知偏离、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三个方面。
随着人年龄的增大,一方面是客观存在满足需求的必要,另一方面却认为自身条件无法实现这种需求,于是形成了自身内在的认识矛盾,进而使人陷于自我对立的圈子,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由于这类人情感细腻而又不能和外界交流,具有精神情绪低落和心理承受能力低,以及极端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一遇挫折、困挠或其他刺激往往不堪承受而易失去控制,做出偏激行为,对社会和他人实施疯狂的报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一般说来,系列杀人犯大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性格内向阴冷、自私
由于心理上存在严重疾病,犯罪人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谈论任何事情时都以“我”为主题词,“我”的出现频率极高。犯罪人从来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这种性格缺陷特征是导致犯罪人看问题容易走进死胡同。思路比较单一,少思考,爱较真,不太容易与人沟通,思维方式与其年龄对不上号是所有这类犯罪人共有的心理特征之一。
以马加爵案为例,在其被抓获之后,他看着他的通缉令的时候竟然说:“没想到我还值20万。”显然,在这个时候,马仍然是在想自己是值多少钱的,而根本没有意识到通缉令究竟是为谁发的。在作案的时候,马加爵在用石锤砸唐学李的时候,唐嘟囔了一下,都没说出话来,他接着就是第二锤、第三锤砸下去。那么残忍地夺去了在一起学习生了四年的同窗好友年轻的生命,而在被抓住时想到的还是只是他自己。在被捕之后,马加爵也没有反省自己在和同学交往过程中,哪些问题导致同学对他的反感。
以自己为中心是很多犯罪人所共有的心理缺陷,这使得他们和别人发生争执的时候,首先想到别人怎么对不起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是否对不起别人。自尊心特别强,同时伴有一种强烈的自卑心理。同时,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差,而且粗暴。在作案过程当中,不会考虑到任何后果,而只考虑到自己的感受。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压抑和不满,可以不顾法律的制约对被害人疯狂加害。
由于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他们一般情感孤独,不愿和别人交流感情,只是生活在自己所冥想的圈子里面,利用幻想来生存。经常表现为冷酷、执拗、阴沉、孤独等。同时,这种性格的内向性,与其长期隐蔽的犯罪经历联系在一起,因此也就更加阴冷和内向。由于不善于排除不愉快的情绪,难以进行自我调节。系列杀人犯经常体验到失败感和排斥感,造成情感郁结,使得个体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强大的压抑感,为了消除压力,在他们看来,自负得太狠了。
2.情感细腻又无法和外界交流
家庭的解体,父母对孩子缺乏管教和管教方法的不当,父母自己的犯罪行为等等均会使得未成年人缺乏与他人情感交流的能力,在成年之后往往对他人缺乏热情、性格孤僻、表现为不信任他人,对社会敌视,仇恨,同时具有强烈的压抑感。久之则极易酿成极端行为。系列杀人犯大都内心情感体验细腻,情绪反应却相当强烈;在外表上是一个相当压抑的人,不擅长通过言语表达情感,平时表现比较温和,不爱说话。常常会令邻居或身边人误认为很正常。在案发之后常会给人感觉不可思议。由于其自身的缺陷,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因此,犯罪人在精神上往往一直是孤独的。在缺乏正确引导,缺乏解决人际冲突的技巧教育时,他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
家庭是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始于家庭,基本技能的掌握、社会规范的接收、生活目标的确定、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社会角色的培养,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良好的样作用有利于青少年成长成材,而父母的不良行为角色的培养,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良好的榜样作用有利于青少年成长成材,而父母的不良行为的熏陶则容易导致青少年行为不端甚至违法犯罪。尤其是人的青少年时期,分辨是非能力弱,受暗示性强,而且具有强烈的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而这些恰恰这些正是系列杀人犯所缺乏的。
系列杀人犯邱兴华自幼丧父,母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这种家庭出身使得邱在幼儿时期心灵就严重受到伤害,没有机会去体验亲情,感受家庭的温暖。邱兴华自己也承认极度缺乏亲情。正面的例子是他非常尊重小学老师。邱说,自己在逃亡途中,想起自己的小学老师邓老师的时候哭了,我觉得对不起她。但是他的老师并不觉得自己对这个孩子有什么特别优待:我只不过将他跟其他孩子一样看待而已。正是由于极度的缺乏母爱,又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所以邱兴华才会那么的受感动。人格上的缺陷,导致自己缺乏和外界交流的能力,无法建立其正常的感情联系,内心情感体验却是丰富细腻,希望能得到尊重和爱。这种心理活动内外的不协调,是造成行为问题的重要因。
3.人格聪慧而异常,意志薄弱而坚强
由于系列杀人犯一般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受过严重的挫折或是家庭冷漠的教育方式对待。他们的一个特点是人比较聪明,却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因此,系列杀人犯大都心理比较稳定。同时,由于独处而没有条件通过与别人交往来缓解内心的挫折感。从内心来说,很自卑的,处于一种欲求不满的状态。由于缺乏情感的体验,犯罪人对自己人生观的问题,对生命的体会出现认识错误,通过严重暴力犯罪会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个强者,得到强烈的自尊感,外现出来就是意识有时显得薄弱,在犯罪冲动面前,难以抑制犯罪欲望,但是在实施犯罪活动时,又能够忍受各种挫折和煎熬,去克服障碍,以实现犯罪目的。无论被害人如何痛苦,哀求都很难唤起其良心与同情感。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杀人活动才能宣泄,才能消除压力。显然,压力只是经过释放之后变得轻松,而并不能彻底消除,于是他们不停作案,欲罢不能。
犯罪童年时几乎都比较聪明,杨新海从小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人比较聪明。因为学习成绩好,一度成为家人的希望。初中毕业后,尽管家境十分困难,但家里还是继续花钱供他读高中,不过高三快毕业那年,杨却突然离开学校出走。“海儿从小特别聪明,喜欢画画,画啥像啥。“杨的姐姐说。同样,黄勇由于自己的悟性强,绘画非常好。绘画行为本身就需要安静,能够独处。并且,内向的人往往还同时具有另一种心理特点:即心理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他们作某事时较为专注,执着、甚至固执。而且,绘画也非常需要、考验、和锻炼人的耐心。黄勇还是网络游戏的高手,对网络的精通和对游戏的精通也是他接触受害人的资本。黄对受害人的接触都是非暴力的,采取诱骗的方式,而且从未失过手。这需要人的观察与判断力。寥寥数语,指点闯关、诱骗回家······这意味着必须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了解别人爱好与弱点的能力,还有用家中的面条机自制成杀人工具的设计、动手能力等。邱兴华在作案之后,为了看儿子,躲避警方的追捕,白天睡觉,晚上爬山,甚至在到家后,他仍然保持着较好的体力。但是他究竟是如何逃出数百名警察设有三道封锁线的包围圈的。至今都未能找出答案。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表现,一方面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如何选择和接受环境的影响,行为人也有一定的意思自由。系列杀人犯由于其自身人格发展的缺陷,社会性不足,人格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在强烈欲求上与满足方式的选择存在错误的思想。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萌发犯罪意向,形成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产生犯罪决意,最后实施严重暴力犯罪。
完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154973
发表于 2021-10-7 14:24:33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感谢分享
157094
发表于 2021-10-7 14:29:27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感谢分享
156237
发表于 2021-10-14 11:30:29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161263
发表于 2021-10-14 14:19:54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返回版块
尚未登录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表回复
分享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