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学院
自溶和自家消化
查看:
9256
|
回复:
17
[刑侦法医]
自溶和自家消化
简洁模式
154307
发表于 2021-8-6 22:07:27
发帖际遇
1.定义人死后,组织、细胞因受细胞自身固有的各种酶的作用而发生结构破坏、溶解,使组织变软、甚至液化,称为自溶。
2.自溶的机制正常的活体组织、细胞具有完善的膜系统作保护屏障,使其不受自身固有的各种酶的作用。死后组织细胞失去功能,胞浆中的溶酶体破裂,释放出所含的各种水解酶类,如组织蛋白水解酶等,使组织蛋白质和核酸等高分子化合物以及糖蛋白、糖脂等复合物逐渐降解,组织细胞的形态破坏,直至完全溶解液化。各种不同组织所含的某些特殊的酶类均可参与自溶作用。如胰腺的消化酶促进胰自溶的发生和发展。此外,器官、组织中存在的细菌对自溶的发生和发展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肠粘膜自溶时,肠腔内存在的多种细菌可参与作用,使自溶发展更迅速。
3.自溶的形态变化一般肉眼观自溶的器官组织变软、失去正常光泽;切面组织结构不清。光镜下组织结构模糊;细胞肿胀;胞浆嗜酸性染色增强,胞浆内固有的特征性结构(如心肌的横纹、神经细胞的尼氏小体)消失;核染色质凝聚、核碎裂、溶解消失;自溶较重时只见组织或细胞的大致轮廓而无细胞形态结构或不能辨认组织结构。严重自溶时甚至难以辨认是何器官组织。电镜下,细胞轻度自溶时,可见线粒体肿胀、嵴排列疏松、断裂,粗面内质网肿胀,膜结构分裂、破碎,溶酶体破裂。
4.器官组织的自溶及其顺序由于人体各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不同,故死后自溶发生的先后不一,程度各异,而且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出现自溶的先后次序也有差别。再加上不同内、外因素的影响,以及肝、肾、脾等实质器官尸解后是否被切开再固定或取小材固定等原因,各器官组织自溶的顺序及程度又有所改变。但一般来说,含消化酶类的器官较其它器官自溶快,与外界相通的器官组织较内部器官组织自溶早;同一器官实质细胞的自溶较间质细胞早而重。在相同条件下,肠粘膜、胰腺和胆囊粘膜细胞的自溶发生最早。胃粘膜、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脾、肝和肾上腺等次之。皮肤和结缔组织自溶较慢。
(1)胰:胰腺因含有大量的消化酶、水解酶和脂酶,是最早也最容易发生自溶的器官之一。尤其在饱餐后的猝死者自溶发生更快,约于死后几个小时即可发生。胰腺自溶多从腺上皮细胞开始,胰岛细胞次之,导管及其它结缔组织最后。开始呈局灶性、多中心性,逐步发展为弥漫性自溶。局灶性和多中心性自溶是胰腺较特殊的死后变化。其它器官的自溶一般呈弥漫性。胰小灶性自溶多呈散在分布,有的与周围尚未自溶的胰组织境界较清楚。由于胰呈多中心自溶,常见不同部位自溶的程度轻重不一、大小范围各异。自溶较轻的腺细胞融合成团块,与基底膜分离而形成一圈透明空隙;腺细胞染色变淡、结构模糊;胰岛模糊不清,不能辨认。胰腺细胞内DNA含量一般在死后6小时尚无明显改变,至36~48小时后基本消失。间质小血管腔内大部分红细胞溶解,仅见红细胞轮廓。发展到弥漫性自溶时,胰腺细胞境界不清,胞浆染成污紫红色,核溶解、消失。进一步发展后,胰腺的组织结构不能辨认。由于胰腺可发生局灶性和多中心性自溶,在部分猝死、急性中毒或机械性窒息案例中,又常伴有胰被膜下及间质出血等急死的一般病变,有时可被误诊为急性坏死出血性胰腺炎。此时,必须注意观察胰组织及其周围有无炎性细胞浸润和脂肪坏死以资鉴别。
(2)肾:肾自溶发生较早。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最先发生自溶,表现为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变窄,胞浆呈嗜酸性。进一步发展,则上皮细胞境界不清,有的自基底膜脱落坠入管腔,细胞核淡染。约到24小时,核染色质凝聚成小颗粒状,沿核膜排列,或成碎块分散于胞浆中,有的核膜破裂;48小时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核消失。远曲小管的自溶改变较近曲小管要迟而轻,髓袢和集合管上皮的自溶也较慢而轻。肾小球发生自溶的时间与远曲小管相当,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内皮细胞和肾球囊上皮细胞的胞浆着色淡,部分细胞核周围出现空隙,此后细胞核逐渐溶解消失。肾自溶易被误诊为轻度水变性或急性肾小管坏死等生前病变。同时观察肾小球是否出现自溶变化,有助于鉴别诊断。
(3)肝、胆:与胰、肾相比,肝自溶相对较迟,但如果肝未被切开或未取小材固定则自溶发生较快。一般在死后12小时,肝窦及扩张的血管内部分红细胞开始溶解;肝细胞肿胀,胞浆淡染、颗粒变,核固缩,染色质凝聚,以后核膜破裂直至溶解消失。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自溶发生较快,易脱落入管腔;汇管区结构的自溶发生晚而弱。36~48小时后,肝细胞索和肝小叶结构逐渐不清。肝自溶有时易与肝细胞轻度水变性或肝细胞坏死相混淆。此时,观察肝组织有无炎细胞浸润,并结合其它器官的改变不难鉴别。
(4)脾:脾自溶一般自脾脏中间开始,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溶血,使组织被血红蛋白液体浸染、呈橙红色。脾实质内红髓和白髓的界限模糊不请,白髓解离,细胞数减少,滤泡体积缩小。到36小时大部分细胞成分溶解,仅白髓中有少数细胞尚存。患有淤血和炎症病变的脾自溶较快。
(5)肺:死亡12小时后,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最早发生自溶,初时粘膜柱状上皮成片段脱入管腔,以后呈散在分布,直至完全溶解消失。肺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溶血,富含血红蛋白的液体浸染肺泡壁。肺泡上皮细胞约在24小时开始肿胀,有的可脱落入肺泡腔;36~48小时,肺泡上皮的结构模糊、核溶解;48小时后,肺泡结构可消失,呈一片均匀淡红色.[1]肺自溶后,由于肺泡内均匀红染的液体增多,肺泡I 型、II型上皮细胞脱入肺泡腔内,易被认为是生前的肺水肿病变和炎性细胞、心力衰竭细胞或尘细胞,应注意鉴别。此外,在自溶阶段的肺组织,有的可见到一些蓝染的球菌或杆菌菌落,实际上已是腐败的开始。
(6)脑:大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肿胀、核固缩、溶解,尼氏小体崩解、消失;直至脑发生软化和液化。小脑皮质普肯耶细胞和颗粒细胞自溶较早,尤其是脑死亡和呼吸机脑时,其软化、液化更早、更明显。脑干的中脑、脑桥和延脑组织的自溶与大脑组织类似。
(7)胃、肠:不同节段的胃、肠组织自溶的先后次序和程度有别。以回盲部附近的大小肠发生最早,其它部位的大肠次之,胃体部自溶较晚。胃、肠粘膜较早发生自溶,表现为粘膜上皮细胞肿胀、结构不清,核固缩、淡染或溶解、消失;一般自浅层粘膜开始,逐渐发展到全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自溶较迟。
(8)肌肉:肌肉自溶相对较晚。平滑肌自溶的时间依不同器官组织而异。心肌自溶较骨骼肌早。死后12小时,心肌肌浆肿胀,嗜酸性染色增强,横纹模糊;24小时后横纹消失、细胞核开始固缩,36小时有的核碎裂、溶解,有的可见部分染色质散布于细胞胞浆内;RNA全部消失,仅有少许DNA。骨骼肌自死后18小时开始发生自溶,36小时后肌纤维结构模糊,核淡染、碎裂、直至溶解消失
121843
发表于 2021-8-7 10:36:44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好家伙
上了大学就没有碰到过生物,没想到能在学院里看到。
小知识:新鲜猪肉不要急着吃,先放一两个小时,等它体内的酶降解,也就是自溶现象。这样口感会更好。
又是一个与吃有关的小tip
59254
发表于 2021-8-7 12:26:04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溃疡就是自融的一种吧
155456
发表于 2021-8-27 15:33:31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更的有点狠哈哈哈哈
138101
发表于 2021-8-27 16:53:23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间接性学习生物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161811
发表于 2021-8-27 23:12:31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虽然没看懂,但我大受震撼
154973
发表于 2021-9-21 16:08:19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有涨知识了
156237
发表于 2021-9-24 09:09:00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又涨知识啦
150623
发表于 2022-5-19 22:16:46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177449
发表于 2022-5-19 22:17:48
|
来自小霸王手机
感谢分享~
返回版块
1
2
/ 2 页
尚未登录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表回复
分享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