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学院
宇宙的奥秘—黑洞
查看:
928
|
回复:
0
[知识科普]
宇宙的奥秘—黑洞
简洁模式
154307
发表于 2021-6-27 18:34:59
|
2021-7-9 20:48编辑
人类探索天文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追求科学的历史,2500年以来,人类一步步走出愚昧,产生理性,慢慢地,就诞生了科学。
公元前500年前后,毕达哥拉斯用数学辩证思维,提出了地球是球体的设想,于是打破了天圆地方的观念。再后来呢,又分别有托勒密的“地心说”,以及哥白尼的“日心说”,一代代的天文学家们,通过观察、假设、验证的方法,不断地推动着天文学的发展。
现在,我们也开始对宇宙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所以这些年总听有人在问,黑洞到底是个什么?黑洞是黑的吗?它有毛吗?如果不小心掉进黑洞会发生什么?推荐买一本《黑洞不是黑的》看一下。
这本书的作者是霍金,大家都知道,他21岁时,患上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全身瘫痪,不能说话,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
但他这个人特别励志,虽然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但他的大脑却好像拥有整个宇宙,而且他这么多年,一直专注于黑洞理论的研究,以研究黑洞而闻名世界,是个非常厉害的物理学家,甚至被称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卓越的科学头脑之一”。
这本书,是霍金2016年的时候,在英国BBC里斯的演讲中,向大众传递对黑洞的洞见,其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定理,叫做“黑洞无毛定理”。
这个定理很牛,因为它直击自然的核心奥妙,而且还让人们终于见识了一把,真正的黑洞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黑洞有没有毛,一会再说,先来了解黑洞是什么。
霍金在书里表明:“有人说,事实有时比小说更不可思议,没有什么比黑洞更体现这点了。黑洞比科幻作家的任何异想天开都要怪异,但他们已经被科学证明了存在。”
意思很明显,一是告诉我们,黑洞这个东西非常奇特;二是说,虽然它奇特的程度,可能连科幻小说都追不上,但是科学已经证明,它就是这么真真实实的存在着。
那么黑洞是黑的吗?当然不是,黑洞并不“黑”。为什么要叫黑洞,说的具体一点,黑洞其实也是一个天体,它的密度非常非常大,其他物体只要一靠近它,都会被它的引力所约束,就好像人在地球上被重力约束一样,不管用多大的速度都无法脱离。
黑洞里隐匿着巨大的引力场,这种引力大到任何东西,甚至连光,都难以逃离它的掌心。再加上我们还无法直接观测它,只能通过间接地方法去研究,这才被天文学家称为“黑洞”。
所以说,不是黑洞黑,而是因为射进黑洞的光,被它巨大的引力束缚住了,没办法反射回来,这才导致我们的眼睛看到它们时,只觉得是黑乎乎的一片。
那么这个奇异的天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宇宙中有很多质量很大的恒星,这些恒星会发生一种核聚变反应,它们在发生核聚变以后,燃料会耗尽,燃料耗尽之后呢,它们就回阻挡不住自身的引力,从而向自己的中心坍缩,如果坍缩以后它们的质量足够大的话,那么它们就会变成黑洞。简而言之,黑洞的形成,其实就是恒星自身坍缩的结果。
那黑洞到底有没有毛呢?其实从1967年到1971年,引力物理学家们就达成了共识,黑洞其实是没有毛的。因为恒星在引力坍缩的过程中,它们大量的信息会全部丢失,最后只会剩下三个参数:质量、角动量、电荷。
那些丢失掉的信息,都被叫做黑洞的毛发,黑洞对这些“毛发”的形状或者成分,都没有记忆,保持的只是质量、角动量。电荷,所以呢,黑洞的术语发明家惠勒,就戏称这个特性叫做“黑洞无毛”。
也就是说,黑洞其实是一种极其简单的物体,如果知道了它的质量、角动量和电荷,也就知道了有关它的一切。“黑洞无毛”,其实也就是一种简单的命名原则。
有趣的是,霍金还告诉我们,黑洞也是会死的,因为它会蒸发。每个黑洞都有一定的温度,而且温度的高低,与黑洞的质量成反比。
也就是说,大黑洞温度低,但蒸发微弱;小黑洞温度高,但蒸发强烈。所以说,质量足够大的黑洞,会需要很多很多年才能蒸发殆尽;质量足够小的黑洞,蒸发的速度可以以秒计算。
那既然,大的黑洞蒸发速度这么慢,万一航天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掉进了黑洞怎么办,按照之前的说法,什么东西都逃不出黑洞的掌心,那么航天员不就没有生还的可能呢吗?
这就要谈到黑洞的边界了。霍金说,黑洞是有边界的天体,它的边界被称为“事件视界”。打个比方,如果一个航天员正在落向黑洞,那么这个航天员在远处他同伴的眼里,就是永远在黑洞的视界附近徘徊。
但是呢,这个宇航员本人,在刚进入巨大的黑洞时,不会感到异样,他不会意识到,他已经跨过了一扇不可能返回的地狱之门,哪里就是黑洞的视界。
这听起来很可怕,但是爱思考的人会提出设想啊:既然恒星在坍缩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信息会丢失,那它们就应该会释放一些能量,它会蒸发,会消失,所以落入黑洞的航天员,应该有机会逃出来的。
那么听听霍金怎么解答的。
霍金发现,在一个恒星坍缩呈黑洞的时空背景里吗,原先真空的量子场,会变成粒子流,这些粒子流,会从黑洞视界的附近发射出来,它们会从黑洞逃跑,它们一逃跑,黑洞的质量就开始损失,并且收缩。
黑洞越收缩,这些粒子的发射率就越大,这就代表着,黑洞损失质量的速率也越来越大。直到最后,黑洞失去它的全部质量。这就说明,这个黑洞死了。
那么关键来了,落入黑洞的物质和倒霉的宇航员,到底还有救吗?
对于这点,霍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想:如果黑洞足够大,并且如果它在旋转的话,那么它也许具有一个通往另一个宇宙的通道。因此如果有什么物体落入到某个黑洞里面,那么这个物体,既可以逃回到这个宇宙来,还可以逃到另一个宇宙去。所以,落入黑洞的物质或者人,可能不会死,他们可能有机会逃出来,也可能进入另一个奇妙的世界。
记住,是可能。因为任何衣蛾科学理论都不会宣称,自己是毫无条件的绝对正确,但是科学家们会通过不断地观察、假设、验证,来保证理论的迭代更新,越来越接近客观真相。
所以呢,对于科学,也不能要求它是绝对真理,因为任何一个新的理论,都必须与旧理论兼容。新理论和旧理论的关系,就像俄罗斯套娃的包含关系一样,不会完全的推倒重来。
就算霍金在书里质疑了爱因斯坦,但他也知道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后来的天文概念,奠定了不可忽视的理论基础。
科学之所以越来越进步,是因为之后的人们,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返回版块
尚未登录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表回复
分享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