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05|回复: 8

[知识科普] 莫名的疲惫感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21-6-20 12:53:14 | 2021-6-20 19:11编辑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况:
  早晨起床,刚睁眼感觉十分困倦。新的一天,新的疲惫。
  晚上回家,觉得好像也没干什么事情,但还是感觉累得不行,仿佛身体和灵魂都被掏空了。
  周末好不容易闲下来,忽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百无聊赖的刷剧、开黑,还是觉得怎么都无法彻底的放松和休息。
  我们常常淹没在类似的瞬间里,明明没做什么,却身心俱疲,像一个无用的齿轮,勉力运转,维持着日常生活秩序,收获的却是抑郁和失眠。
  阿兰•埃哼伯格曾将这种状态描述为疲惫、燃尽的心灵。那么,我们陷入挥之不去的疲惫感中,是心灵被燃尽了啊?是什么造成我们不再能够享受生活?我们又该怎么驱散疲劳,以获得活力和自由?

一.每天什么也不做也很累,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你可能听说过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个说法。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的数据,截止2015年,约有83.6万至250万美国人患有这一疾病。据估计,有84%到91%的人还没有达到诊断。
  慢性疲劳综合征有严格的医学诊断条件:患者的疲劳感需要至少持续六个月,并且日常活动的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达到这种严重程度,但是疲劳感从未离开我们。
  明明一整天都坐着,没什么体力劳动,却常常头痛、肌肉酸痛,乃至精神萎靡、记忆受阻;即便在休息时间,在床上躺着,依然感到如影随形的倦怠。
  对不同的人来说,他们感受到的疲惫感也可以分为下面两种不同的类型。
1.        空白型疲惫
  在休息的状态下,我们的疲惫常常以大脑空白的形式出现,虽然在放空的状态中什么都没想,但空虚、无力和无意义感却席卷心灵。
  我们感到颓唐和沮丧,却不知道如何驱散疲惫。这种空白式的疲惫通常以两种形式。
  一种是想要触碰某些意义,实现某些目标,但却无法达成。这些事往往非常具体比如想要买房购车,但发现存款不够;想要升职加薪或者换工作,却发现自己只是被挑选的那个;想要拿到更高的GPA,获得理想的offer,却发现自己的竞争力不足。
  求而不得后,只能陷入深深的无力。
  另一种则更像激烈后的戛然而止,常常出现在接连多天忙碌后。我们完成了任务,突然闲下来,却被巨大的空虚感所裹挟,不知道该在空闲时间干些什么,才能将时间有意义的利用起来,实现有价值的放松。于是索性什么都不想,用一些自己并不多认可的活动打发时间。
  在这种类型的疲惫中,不论那种表现,都是我们主动选择了空白,只是发现,空白原来无法消除疲惫。
2.        思维奔腾型疲惫
  思维奔腾性疲惫是指,我们的身体处于休息状态,大脑却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处于被唤起状态——焦虑不安,头脑无法停止转动。即使手头没有事情要做,却似乎还是随时准备解决新任务,提防新问题出现。
  不停转的大脑同样会带来两种形态的疲惫。
  一种是思维仿佛在赛跑,总觉得大脑中有程序在一刻不停的运行,而你不知道它在转什么,如何停下它。处于这种状态之前,你往往进行了过多的脑力劳动。
  第二种是你知道自己的大脑为什么停不下来,却依然无法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来自周围的信息、他人的评价堵塞这你的大脑,而你缺乏稳定的自我认知,一直处于一种纳入状态,无法靠自己处理这些杂乱的信息。

二.无尽的疲惫和倦怠,从何而来?
  很多时候,我们的疲惫和倦怠会议紧绷的形式显现出来,即便当下并不忙碌,却无法完全从曾经忙碌的状态中脱退。
  Jacobson教授1976年指出,人会紧绷是因为能量消耗过度。他把人们对能量的使用比作开店经营,一家店的本金是有限的。如果成本太高,就会进入财务紧张。
  即使表面上没有大幅度运动,人体内依然存在许多张力,会持续不断地消耗能量。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量的消耗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工作和学习需要用脑,原本单纯的信息环境也在被井喷式的娱乐刺激取代。
  涌入的网络信息将日常包括成一个蚕蛹,我们不断汲取着热搜上的疫情消息、八卦事件,即便我们再休息时刻,大脑也难以得到片刻安宁。很多人希望从不间断的刺激中获得放松,然而事实是,在长期的信息超载状态中,能量被持续消耗。
  从某种程度上说,疲惫和倦怠是一种现代病。能量的消耗只是表征,在其背后的死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
  我们仿佛被疲惫和倦怠所绑架,陷入一种不能停歇,否则会被抛弃的恐惧和压迫之中,逐渐失去了身体与心灵的联结,也在这种无法放缓的节奏中,感受到弥漫的厌倦和痛苦。
  弗洛姆在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中,将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分为三种。第一种来源于生产中的异化。企业巨型化的过程中,我们成为了螺丝钉,逐渐远离了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仅仅作为满足生产需要的存在。
  而在消费层面,消费本身成为了一种压力,好像只有不断占有,才能获得心灵的安稳,从而感知到自己的存在,然而这时,消费已经跟作为人的需求相脱离。
  在巨型的国际化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未能幸免,变得片面化、功能化。信任和联结需要付出努力,然而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维系一个全身心的,全人的关系。
  我们将自己当做工具,投入高效的生产性的运转,却迷失在社会节奏里,失去了和自身的联结,成为了被工作、社会规则所支配的人。
  我们看似更加自由,能够自主的做出选择,但却发现自己只活于社会标准之中,精疲力竭也无法实现某种社会所认可的目标,最终将身心分离,不在感知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也不再关注身体发出的疲惫信号,而陷入更大范围内的倦怠。

三.回归身心合一的生活
  在阿兰•埃亨伯格看来,疲劳是现代人被自由所压倒的一种状态。但这种自由并非真正的自由。我们被社会标准所束缚、规训,看似有自由的选择,其实只是纳入了一种被社会所认可的生活目标,在追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越来越为生活所累。
  但这并不是说生活本身毫无魅力。事实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将生活简化呈某种标准,越来越不忠于自己的内心,我们才感到无尽的疲惫和倦怠。
  那么,我们要怎样真正放松,回归一种 身心合一 的生活?
1.        重建自己的生活叙事
  Bulow等人认为,对于生活中常常感到疲惫的人来说,建立自己的生活叙事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将自己变成人生的主人公,以旁观者的角度,书写个人的故事。
  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事件都由时间和地点构成,将自己的疲惫放在时间线中进行描述和分析,你会发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样有些事情只是诸多可能性中的一个。即便是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将它们放在未来的时间轴上,也会显得渺小、细微。
当你把自己看作他者,将自己的生命事件放在时间的长河中,你会发现时间其实是用来拓宽自己视野的一种资源,故事有多种走向,当下的痛苦只是人生中的一个片段,而你拥有生活的能力。
2.        练习正念,收获流动性的生活态度
  在应对疲劳感的诸多方法中,正念是反复被提及的一点。祛除疲惫感,首先需要体验生活,只活在此时此地,当你能够体会到生活中的细节,你的心灵便能够从烟火气中逐渐复苏。
  正念的理念正在于此,它倡导我们在生活的每一刻,都把全部的思维和注意力投入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来减少因为放不下过去和担忧未来造成的煎熬痛苦。
  走在路上,我们可以不带观点的观察周围的事物,看一眼盛开的春花,遛狗散步的行人,在闻一闻春日傍晚空气中的味道。
  当你只是将自己的感受原原本本的挖掘出来,你会收获一种流动性的生活态度——原本的痛苦和疲惫会离开;原来满足与幸福就在你当下的生活体验中。

  而你应当这样的活着,丢弃遮蔽生活的幕布,让风吹进来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真实的存在,察觉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情感,理解和正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摆脱虚无的疲惫感,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意义感,回归我们身心合一的生活。加油,美好的明天永远都在我们面前,等待着你的开采。
发表于 2021-6-20 17:45:10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GOOD
发表于 2021-6-26 23:19:47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要感受当下。
发表于 2021-6-27 11:09:29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学到了
发表于 2021-6-28 09:56:44 | 来自小霸王手机
学到了!
发表于 2021-6-28 10:51:26 | 来自小霸王手机
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21-7-16 12:15:04 | 发自安卓客户端
知行合一
发表于 2021-7-19 23:21:07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哈哈我正需要
[已注销]
该学员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21-7-20 08:18:37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学到了,这就出去感受生活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